第一天? 商羯罗   佛教最广为传播、深入人心的四个字,就是苦、集、灭、道。其中第一 个字:苦,说的就是众生的智慧被遮蔽,堕入一种叫作“无明”的状态,于 是就把大千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并在这世界中生死轮回,苦苦挣扎,万世 不得超生。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佛教给出了各种方案,最出色的莫过于唯识 宗,认为什么都是假的,包括我这个人都是假的,只有比眼、耳、鼻、舌、身、 意这前六识还要高出两级的阿赖耶识,才是唯一值得信赖的。通过努力追求 某种清净无染的阿赖耶识,众生即可破除各种妄执,从而摆脱无明,进入涅槃。   然而上述的方案存在一个挺要命的漏洞:如果阿赖耶识属于我,那阿赖 耶识就会一起堕入轮回,这相当于救命稻草也要喊救命;如果阿赖耶识不属 于我,并且我和它没有任何交集,那我凭什么可以追求到它?此外,阿赖耶 识对佛教的中观派也是一个麻烦:中观要求最高的境界是空,就是你可以承 认东西是存在的,但它的性质是空的,是没有的。但现在阿赖耶识显然是个有, 哪怕被称作真空妙有,依旧是有个可以独立自主的实体,这么一来,品位就 低级了。 各路佛学专家正在殚精竭虑,努力想出各种补丁方案的时候,商羯罗来 踢馆了。他是婆罗门教吠檀多派的,开宗明义就告诉佛教徒们:外面大千世 界虽然是假的,但在大千世界背后,存在一个真的主宰神,它无边无际无色 无嗅无始无终无法无天,它就是梵。   我们来看看,商羯罗构造了这么一个梵,是不是可以解决上述佛教理论 的漏洞。首先,以人体作为分界,我们可以把在人体内的梵叫作阿特曼。商 羯罗将梵和阿特曼之间的关系,比喻成整个空间中的虚空和一个瓶子里的虚 空。整体空和瓶中空是没有差别的,它们唯一的差别,就是被瓶子隔开了, 如果把瓶子打碎,那么它们将毫无差别。现在,这个瓶子换成人体,上述关 系对梵和阿特曼也成立。这样,人体内的梵,也就是阿特曼,就继承了梵的 一切性质,包括完满、清净、不运动。其次,梵会产生一种叫作“非变异名色” 的元素,这种元素还没展开时,表现为梵的特征,但一旦展开,就表现为和 梵相反的特征,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开始运动了,并由此形成了无明, 于是逐渐形成了迷惑我们的大千世界,以及被迷惑的知觉系统。最后,对于 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想要得到阿特曼,那么只要看穿各种迷惑我们的无明, 放弃一切意识活动,进入不运动的状态,如熟睡状态,阿特曼就会显露出来。 在这里,大家千万不要以为阿特曼是可以追求到的;相反,阿特曼是自满自 足的,它绝不能作为对象被追求到,你必须领悟到自己已经在庐山中了,才 能在清静无为中,识得它的真面目。   商羯罗这套方案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把高高在上的阿赖耶识,改造成了 人人皆可成尧舜的阿特曼。这个阿特曼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虽然它跟我们 的知觉系统没有任何交集,但是商羯罗把知觉系统,也就是唯识宗的各种识, 统统当作假象给抛弃掉了,使之成为一个空集,那么和空集没有交集也就自 然没什么要紧了。   商羯罗这种釜底抽薪的战术,叫作不二论,意思就是梵我不二。它对佛 教理论绝对是一次核打击。它不仅轰平了唯识论,也碾压了中观论,因为中 观论虽然强调没有任何实体,一切皆空,但它至少还保留了缘起,认为所有 的现象都是相互依赖而成为可以真实感知的形式,但是,商羯罗的不二论把 003 8 60 004 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运动关系,也全都当作一种迷惑世人的假象,因此不管 缘起的性是空还是不空,缘起本身也要被一并抛弃。也就是说,整个佛教的 理论基础,被他连根拔起当柴火烧了,这简直就是在屠盟。   同时商羯罗也是一位身体力行者,他到处宣扬他的不二教义,与人论辩, 试图用他的学说覆盖整个南亚次大陆。其中最为传奇的一次,莫过于他跑到 摩西施摩提王国,和那里名气很大的哲学家弥室罗,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 大辩论。辩论的裁判呢,竟然是弥室罗的老婆巴拉蒂。巴拉蒂是一位很有学 识的才女,她将两圈花鬘分别挂在两人脖子上,说好谁的花鬘先枯萎,就谁 先输。如果商羯罗输,商羯罗就得还俗去结婚生子;如果弥室罗输,他就得 离家去做一名托钵僧。弥室罗平生最恨又臭又脏的托钵僧,辩论一开始就咄 咄逼人,吹胡子瞪眼什么都来,出乎意料的是,他老婆巴拉蒂一点也不胳膊 肘往里拐,反而是一位很守辩论规矩的裁判,她不时提醒老公要注意辩论的 风度:不许跺脚,不许大吼,不许指指戳戳,不许仰天大笑……弥室罗被老 婆这么三番五次压制,更是对眼前这个小白脸恨之入骨。可惜弥室罗技不如人, 双方大战 17 天后,也许是喷的口水比商羯罗少,弥室罗的花鬘率先枯萎了。   面带胜利微笑的商羯罗刚要带弥室罗得胜而去,巴拉蒂却一把抓住丈夫 的手不让走,说丈夫的花鬘才枯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枯,是因为商羯罗还没 有战胜另外一位潜在的对手,就是她本人。于是,就像很多游戏里大怪物总 是最后一刻现身一样,商羯罗又和巴拉蒂大战了 17 天口水战。巴拉蒂见自己 也快要落败,懊恼对手的口水真的好多,忽然她计上心来,问起商羯罗爱欲 瑜伽经方面的知识:拥抱有多少种姿势?少女的吻是什么滋味?做爱怎么来? 可怜商羯罗还是个孩子啊,你这样问真的好吗?商羯罗面红耳赤,败下 阵来,但他不服输,说希望给他一段时间,他要去民间采风,获取性方面的 知识。巴拉蒂同意了。于是商羯罗运神通,假死在森林里,魂魄则神游到摩 西施摩提王国的国王体内,把他的三宫六院的床单差不多全滚了一遍,然后 志得意满地回来,说起性经验,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巴拉蒂和她的丈夫, 这回输得心服口服。   传奇当然不可信,但商羯罗的确在印度各地壮大了印度教的势力。佛教 哪里是印度教的对手,加上伊斯兰军队在北方的入侵,以及佛教自身越发在 理论上脱离普罗大众,最终,佛教势力被迫翻过雪山奔吐蕃、大唐而去。吠 檀多派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然而,商羯罗对印度教的功劳虽然大,却有段时间没落得好名声。因为 他的不二论包含了太多佛教唯识宗和中观的知识。他和佛教的竞争,完全属 于近身格斗类。所以远远看去,一时竟分不出他的学说到底算是吠檀多派还 是佛教,以至于后来那些吠檀多派的学者竟然称他为“假面的佛教徒”。   这些学者真是太井底之蛙。如果他们也能有互联网,看到世界上更广泛 的思想分布,他们马上就会意识到,与其说商羯罗的不二论和佛教一脉相承, 还不如说是和中国的道教更加水乳交融。因为区分这些古代哲学的一个最重 要的标准,不是看它们各自用的术语是不是相同或接近,而是看它们对世界 本原的定义:佛教明显是把外部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当作无来处理的(一切 有部除外),但吠檀多派的梵,还有中国老子的道,却全是当作了有。   但商羯罗的梵和老子的道还是有一些微妙差别的。如果换用《道德经》 的语句来表述,那商羯罗的梵可以被描述成:“道非可道,可常道;名非可名, 可常名。”详细解释起来,意思就是:梵这样的道,是不能说出的,如果能说出, 那就不是清静无为的上梵,而是经过无明的拓扑变换后形成的下梵;梵这样 的名称,是不能定义的,如果能定义,那就不是清静无为的上梵,而是经过 无明的拓扑变换后形成的下梵。   本来这一日志记录到这里,商羯罗也就功德圆满可以全身而退了,然而 不幸的是,他自己在著述中,不小心写下这么一句话,顿时让旁观者发现了 其不二论中的一个致命漏洞。商羯罗写下的那句话是:“在死亡或熟睡状态时, 是依靠身体以及直接知觉等的知识根据来确立的。诸感官都是如此。”   这句话透露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情:死亡状态和熟睡状态一样,都会让 阿特曼自动显现,于是阿特曼可以依靠它与身体外面的梵的同一性,迅速建 立自我认知关系。问题是我人都死了,阿特曼你们还在那里忙什么忙啊?你 们这么忙,你们这么梵,你们这么有理想,跟我这个死人还有关系吗?   也就是说,唯识宗的这个清净无染的阿赖耶识虽然不属于我,但好歹最 终我还能追求到它,进而熏染它,虽然我很卑贱,但也算是个入赘的女婿; 可是不二论的阿特曼,追都追不上,简直就是个不管我死活的女神。我们只 有放弃一切追求,守株待兔,才有机会一亲芳泽。可如果这样的话,那反正 我们都要死的,等死了后阿特曼不就自动来了吗,我们还费这么大劲去找它 005 干吗?也就是说,商羯罗你的瓶子迟早要破,何必劝大家去提早打破它?除 非有轮回接力,那么我在今生今世为下一个轮回做准备,努力做好打破瓶子 的工作才有价值。但商羯罗并未提及这一点。而在他之后的学说中,是否对 此做了补充回答,我就不清楚了,且摘录他的一颂,权作他的回答吧。 8 自为纯粹心智同, 味与结合归汝误。 60 然汝生果非我因, 我与属性无关系。 推荐阅读:《示教千则》 006 莲花戒(Kamalasila) 约 740—795 年 印度的某处 “我也曾胜之不武。” 007 第二天? 莲花戒   当商羯罗在印度开疆辟土的时候,被赶跑的佛教也早就留了后路,它传 播到其他地域的种子,渐渐都开花结果。其中翻山越岭到吐蕃的藏传佛教, 此时已成功战胜当地本土宗教,并分化成了格鲁、宁玛、噶举、萨迦等宗派。 然而,它很快面临一场新的挑战:与汉传佛教争夺藏地传教的资格。公元 792 年,双方在吐蕃举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赛,历时大约两年。所有的问答 都是以文字形式写就,最终,其中一方败下阵来,被勒令离开吐蕃,再也不 能回吐蕃传教。   这失败的一方,就是汉僧摩诃衍。胜利的一方,则是来自印度的婆罗门 僧侣莲花戒。   这是一次不公平的较量。摩诃衍这边只有三人,莲花戒那边却有三十来 个;摩诃衍年事已高,莲花戒正年富力强,而时局背景也对摩诃衍团队极度 不利:当时唐朝和吐蕃的关系非常紧张,藏王赤松德赞早就想找个机会,把 8 60 008 汉地佛教势力赶出吐蕃。总之,这是一场必输的辩论,表面上,禅宗讲究顿 悟的摩诃衍,与瑜伽行派讲究渐悟的莲花戒,只是在互相切磋专业能力,看 谁最后能赢得藏王欢心,实际上,摩诃衍就是个陪标。   即便如此,看一下第三方记录下来的辩论内容,我们仍旧可以发现,摩 诃衍虽然在论辩气势上不及对方,但绝非毫无还手之力;相反,他以守为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让看起来似乎不善于逞口舌之能的禅宗教派,大 放了一把光彩。   莲花戒一开始就咄咄逼人,开问摩诃衍:“内观自己的心,从而除去 被熏染的习气,这是出自哪里的经文?”佛经浩如烟海,当时又没有谷歌 (Google)、必应(Bing),身边也不能带个图书馆,冷不丁抽一句来问, 对方如果不是博闻强记,绝对上来就要被问倒了。还好,摩诃衍就是一台离 线的佛经数据库,他的脑袋就是一座藏经阁,他立即引用《首楞严经》的原话, 不慌不忙回答道:“这个吧,取自这样一首偈语:一根既反源,六根得解脱。”   这个偈语不仅回答了莲花戒的提问,也表明了汉地禅宗顿悟的理论基础: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之中,只要有一根,譬如听闻习诵佛经产生 的印象,首先在内观中被还原到真如境界,那么其余五根也就能很快依次得 到解脱,就好比佛陀将一块手帕打了六个结,想要回到原来不打结的状态, 你当然得一个又一个依次解开,但首先你得想办法打开第一个结。   接着莲花戒又问了很多个问题,分别从妄想、无想定(让所有知觉系统 停止工作,进入无想境界)、声闻授记(许诺听佛陀讲经的人将来成佛)等 各方面入手,竭力论证摩诃衍他们靠寂静不想,是没法成佛的。但摩诃衍将 这些提问都一一化解了。摩诃衍是个老实和尚,在回答中,他还诚实地表示, 我们那边绝大部分禅宗文献,喋喋不休吹嘘着那些不可说的公案,其实都是 做给愚痴看的,没什么价值。这是辩论的大忌,可以说摩诃衍缺乏辩论技巧, 但他表现得更像是一位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而不是为了求胜可以罔顾一切。   在激烈的辩论攻防转换之间,莲花戒也并非永不犯错。在他提第 11 个问 题时,他质疑道,禅宗把自己等同于般若波罗蜜(般若:智慧的意思。波罗 蜜:到达彼岸。),但是佛陀当年可是有六种波罗蜜呢,您把它们割裂开来, 单单修其中般若一种,不觉得是有问题的吗?莲花戒这样提问,是犯了一个 常识性的错误。因为在佛学里,般若波罗蜜是统领其余五个的,如果把般若 学成了,其余五个修习不修习,是无所谓的。而般若波罗蜜是一种超验的解 脱之道,想要修习它,恰恰是顿悟派的长项。如果莲花戒的提问成立,那另 外五种波罗蜜一旦向般若波罗蜜靠齐,势必全部要从渐悟改成顿悟,那莲花 戒就输得连裤子都没了。作为写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的大师,还犯这 种低级错误,真是太不应该。但是,他的对手摩诃衍真的是老实,他没有抓 住这一点绝地反击,而是平心静气地把正确知识说了一遍,上了一堂常识课, 这错误就算翻篇了。太善良了!摩诃衍大和尚,这是在辩论,不是在讲经啊! 莲花戒事后也意识到这个低级错误,这个错误在学术上并不是什么大不 了的事,但也够他狼狈的。为了给自己圆场,事后他在写下的《修行次第论》 里,强调菩萨就该同时修另外五种低级的波罗蜜,因为菩萨要有慈悲心,要 为凡夫俗子学它们,否则就是魔业。莲花戒最后这般威胁道。 没人知道当时吐蕃王判定摩诃衍输了的时候,内心是否闪过一丝内疚与 羞愧。虽然禅宗有很多弱点,比如顿悟那一套,等于天然是给装神弄鬼者开 了方便法门。但是,相形之下,不公平的比赛是令人更加鄙视的行为,它不 仅输掉了气度,也输掉了品行,如果为了国家利益,这些气度和品行都是可 以放弃的,那么,这样的国家利益,不过是一些见不得人的交易之后的冠冕 堂皇。   一定有人觉得奇怪,既然我这么看得起摩诃衍,为什么章节名却是莲花 戒的名字?因为 15 年前,我才疏学浅偏听偏信,只读了胳膊肘朝里拐的《布 顿佛教史》,便以为这西藏喇嘛布顿写的一切就是全部。直到如今又读了法 国学者戴密微的《吐蕃僧诤记》,才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更客观的了解。 所以,我要把莲花戒作为章节名,这样每次看到这令人羞愧的名字,都会时 时提醒我,历史真相离我们有多远,取决于我们追寻历史真相的意志和决心。 此外,莲花戒也并非庸碌之辈。他不仅壮大了藏传佛教,也创立了“无相唯识” 学派,真要为他另外单独写一篇,也是够份量的了。   说完南亚和东亚,我们终于在这个时间点上,有机会来到西亚看一下那 里的思想市场了。公元 1000 年左右,阿拉伯半岛学术繁荣,诞生了一位空前 绝后的哲学家,他就是下面这位中东医圣阿维森纳。 推荐阅读:《吐蕃僧诤记》 009 8 阿维森纳(Avicenna) 约 980—1037 年 60 波斯的布哈拉 “宇宙和人体一样奥妙。” 010 第三天? 阿维森纳   假如你大白天站街上正发呆想事呢,忽然眼前金光一闪,一个人突然被 创造出来了。他眼睛被蒙着,肢体被卸开,空气和他隔绝,他被剥夺一切感觉。 请问这个人要是活着,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吗? 不管你第一反应是逃跑还是报警,或者陷入哲学思索,反正这是大约 1000 年前的阿维森纳构想出来的。   阿维森纳,也叫作伊本·西纳(Ibn Sina),出生于布哈拉(今乌兹别克 斯坦的第三大城市)的一个塔吉克人家庭,父亲是位财税官吏,对科学、哲 学非常痴迷。据考证,这位父亲有可能带有中国人的血统,当时那片地区基 本是中国人的地盘,和周围的波斯人、突厥人、阿拉伯人混居一片,摩尼教、 琐罗亚斯德教、聂斯托利派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各种宗教争奇斗艳,也 是一时繁华,风光无两。 阿维森纳从小就是个神童,举凡算术、逻辑学、法律学、文学无所不学, 尤其是医学,学起来不费吹灰之力,简直就像上辈子都学过、这辈子只是来 复习一样。这位学霸也愿意公开他的学习秘诀:有疑难之处去清真寺祈祷神明, 通宵学习累了去喝酒提神。   但是阿维森纳也有学习上的难题:亚里士多德的《论形而上学》一书, 把他难住了。据说他反复读了 40 遍,还是没法理解,直到看了他的先辈法拉 比写的注释,他才豁然开朗。   到 18 岁时,阿维森纳的医术已经名冠天下。这时萨曼王朝的王子患了顽 疾,群医束手无策,他去之后药到病除。阿维森纳具体是怎么治疗的,史上 并无确切记录,不过在电影《神医》(Der Medicus)里,这场治疗被描述成 一场外科手术,并动用了麻醉剂。在愚昧的中世纪,切开人体肌肤看里面的 各种器官构造,这种神奇刺激外加不寒而栗的惊悚激动,不亚于观察天体运 行找到规律后的莫名高潮。据历史记载,苏丹的病治好后,曾问当时阿维森 纳要什么报酬。阿维森纳目光远大,他提出想要进苏丹的私家藏书楼,饱览 各种难得一闻的奇书。   让我们回到先前那个阿维森纳构想的惊悚科幻片场景,继续我们相比之 下显得略有枯燥的哲学讲述吧。阿维森纳根据他的这个思想实验,想到的是: 人要是这样被大卸八块地创造出来,他没法肯定自己的胳膊、大腿、心脏、 大脑是否还属于他,但他可以肯定的是,他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他之所以为 他而不是别的什么而存在,这种本质存在的前提,就是因为他的灵魂存在。 可见,灵魂和形体不是一回事。   阿维森纳会这样去构想,可能是来自他尸体解剖之后的灵感,是基于实 证科学的基础上对灵魂的定义。由于在伊斯兰文化传统中,灵、魂、体这三 个不同的语词对应的是不同的概念,所以对阿维森纳来说,将灵魂先从肉体 分离开来,然后再把灵魂分解为“灵—魂”(注意特地加塞的“—”,并不 是很难的事情)。“灵—魂”这个结构里,“灵”相当于弥漫在宇宙中还没 被调用的生命软件,它不会死亡,也不会轮回,而是永远存在着;“魂”相 当于这个生命软件和生命硬件的结合,和人类结合,就是最高的人类之魂; 和动物结合,就是次一档的动物之魂;和植物结合,那就是再次一档的植物 之魂。“灵—魂”当中那个“—”,表明它们不是同一类,以免大家一旦读 得顺畅,不小心就会误以为灵和魂指的是一类东西。 011 8 60 012 阿维森纳的这套说法,显然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构想:万物之所 以为万物,是因为万物背后都有动力因。阿维森纳在这基础上,又结合了自 己的宗教教义和解剖学知识,将它们天衣无缝地拼合在了一起。有学者评价 说,他不过是一个亚里士多德在阿拉伯世界的翻版,这种评价是让人不满意 的。亚里士多德一个实验都没碰过,更遑论人体解剖。阿维森纳才是真正能 把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完美结合的天才,他不像亚里士多德,凭臆断就得出 星星发光是因为被太阳照亮,而是通过观察实验,得出星体是自己发光的结论。 更何况阿维森纳酒量那么好,亚里士多德如何可能同时在智力和酒量上都超 过他呢?   要让“灵—魂”成为一种生命软件,阿维森纳就需要为这种没有形体但 具备了万物信息的对象,提供一个存在性的证明,让它有所着落,能得到一 个本原,这样就能从数学层面落实到物理学层面。为此,他借助伊斯兰宗教 知识,将真主等同于本原。既然教义上说真主是真的,那么万物的本原也就 被落实了。然后,阿维森纳再用新柏拉图学派的流溢规则,一级一级构造宇 宙万物的等级。他一共构造了十个等级的球体,依次排在真主的后面,一级 又一级把自身的动力因往外流溢,生成次一级球体。球体名称从第一理性一 直叫到第十理性,其中人类的灵魂以及月球的内容,都是在第十理性这儿。 这些球体并不在时间和空间之中,所以不会按照我们这个宇宙的天体运行那 样去运动,它们完全按照不同等级的灵魂能力在活动,其中月球的理智活动, 推动了地球上万事万物的运行。而从最后一个灵魂球之后,再往下的地界就 不归真主管了,那里的生老病死,由世界灵魂来统筹。   那么,为什么真主造了十个球就不造了呢?无穷无尽造下去不是更能彰 显他的能耐吗?阿维森纳的回答是:因为真主面对的世界是有限的,他用不 着造那么多灵魂球去对付我们所在的世界,造完十个就足够了。总之,阿维 森纳的这个宇宙图说,彻底统一了从真主到世俗的方方面面,对一切向往囊 括一切时空的科幻爱好者来说,实在神奇到令人叹为观止。想来只有他在做 人体解剖时发现的那些奥秘,才足以匹配他头脑里构想出来的形而上学吧。 看看本篇所配的人物肖像插图,就是阿维森纳手绘的人体内脏图例的局部, 那如同麦穗一般的血管,匍匐在天体般圆润的脸庞上,如果再配上庞德那湿 漉漉的诗句 a,那将是多么美妙的行星组曲。相形之下,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 学,是显得多么苍白而没有嚼头啊。 最后,让我在推荐《论灵魂》这本很难看懂的阿维森纳译著之外,再次 推荐电影《神医》,它是如此得精致与完美,当然是在女主角的戏份被全部 删去的前提下。 推荐阅读:《论灵魂》 013 a 诗文原文:In a stat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8 邵壅(Shao Yong) 1011—1077 年【北宋】 60 古中国的范阳 “从三皇五帝到太空殖民,这套历法都能管。” 014 第四天? 邵壅   一圈满世界走马观花之后,现在我们的时光三桅船来到了中国宋朝。我 们发现自隋唐以来,佛教事业蒸蒸日上,这对儒家的打击实在是有点大。所 以到了宋朝,出现了邵壅、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这北宋五子,试图重 振儒学经典,也是情理之中。这五人中,邵壅的思想是最奇怪的。一方面, 他要继承儒家老老实实做地面上学问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很羡慕佛教可 以搞出三十三重天。这年代,道教已经跟了佛教,儒教再不跟,可真的要一 辈子吃土了啊。他思前想后,决定再度从象数之学入手。   象数这门学问,董仲舒他们也尝试过,但是失败了。但邵壅想,万一我 成功了呢?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大声喊:邵壅邵壅不要妄想啦,那象数之学 就是个死胡同。但是,中国的实验科学从来就没进入过这些传统知识分子的 眼界内,唐朝数学家李淳风编的十部算经他们也看不懂。既然象数之学对数 学和物理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内心有崇高的道德感,就能去大胆地碰,那邵 壅又怎么会停下呢?他一定还觉得,自己这辈子勤勤恳恳读圣贤书,已经到 了“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的地步,想来从易经八卦入手,将儒学推 到一个新的高度,应该还是可以做到吧?   对的,他真的做到了。因为这并不难。屎壳郎推粪球,总能机缘巧合推 出个更大的。   中国的八卦里面,本来是有两仪四象的,但这两仪,一般来说指的是阴 和阳,四象呢,就是阴和阳以三画为一组构成的卦象。它们可分为以下四类: 三画全部是阳的乾卦,三画全部是阴的坤卦,一画是阳两画是阴的震卦、坎卦、 艮卦,一画是阴两画是阳的巽卦、离卦、兑卦。所以这样生成的八卦再两两搭配, 才成了六十四卦。也就是如黄宗羲所说的,八卦里面已经蕴涵了两仪和四象 的意思,不需要额外添加了。   但是邵壅有自己的打算,他觉得这样在象数推演上不够顺畅。为了将二 进制的想法(当时他称之为加一倍法)一以贯之,他将太极定义为一翻一倍 成为两仪,再翻一倍得到四象,再翻一倍得到八卦,然后终于翻到六十四卦。 这样,他就给予了二和四以独立的本体地位,接下来为儒家建立宇宙论就方 便多了。   邵壅的这番努力,要比其他哲学派别晚了足足 1 500 年,但奋起直追也是 其心可嘉嘛。不过儒家到底是儒家,做事情不会太忘乎所以。邵壅首先声明, 我们儒家的宇宙,不像道教说的那样,有一个包打天下的道,也不像佛教说 的那样,有恒河沙数个三千大世界。我们的宇宙就这么一个,上面是天,下 面是地,没有更多的了。因此,它是可以穷尽的。用什么穷尽呢?天用阴阳 穷尽,所以就分出四时(春夏秋冬);地用刚柔穷尽,所以就分出四维(东 南西北)。这个阴阳刚柔,其背后就是邵壅早就准备好的四象。   然后邵壅注意到,道家的道被冷落了。好吧,道也很重要,但是邵壅认 为,道等价于太极,在太极生出两仪后就没道什么事了。邵壅是很实际的人, 他要的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自然界,需要有诸如白昼、夜晚、太阳、月亮、 土石、水火等元素予以对应。道什么的对他来说,都太缥缈了。所以邵壅的 宇宙观是很老实的,虽然其思想来自道家的陈抟,但经这么一番改造,已经 成了一种所见即所得的哲学观:从感官能感受的事物出发,通过一系列排列 组合和交互感应,最终以形成儒式宇宙。 015 8 60 016 按照邵壅的逻辑,既然我们身边各种物体是推出整个宇宙得以成立的前 提,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认识身边这些物体呢?也就是说,谁保证对这些物体 认知的正确?不得不说,邵壅真乃神人也。他认为人类虽然比物体高贵很多 但仍然是物,就好比圣人虽然比普通人圣贤很多但仍然是人,因此,只要人 学会把自己当作物,做到以物观物,就能通晓宇宙一切。这种能耐,叫作“反观”。   再明显不过,这又是一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典型事例:邵壅之后, 多少儒学大师想要通过以物观物,完成格物致知的目标,然而他们几乎没有 一个获得任何关于自然界的有效知识。就拿邵壅本人来说,他就非常令人惊 骇地提出:“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性情形 体交,而动植之感尽之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暑热可以改变物的本性, 寒冷可以改变物的情绪;白天可以改变物的形状,夜晚可以改变物的本体。 本性、情绪、形状、本体交相感应,就能穷尽动物植物的所有感觉。这种类 似梦呓的陈述,其背后的逻辑思路是:暑热属阳,物性又属火,所以暑热和 物性是同类,于是它们可以相互感应,从而前者可以改变后者。   在邵壅之前,自然变化能影响的,最多是生物的生长发育节奏。当时人 们依靠长期观察,代代相传,总结得到的自然规律,虽也存在不少谬误,但 至少还都派得上用场。但现在邵壅这么个解释,胆子显然不知比他先辈肥了 多少倍。这么做显然是荒谬的,但你要说他错,反而变得没那么容易。因为 当时没有相应的实验科学深入证明,靠长期观察积累予以驳斥吧,时间上又 来不及。所以大家都觉得他在逻辑上好有道理,这事就这么成立了吧。   然而邵壅并不满足上述这样的宇宙论结构,因为这比起佛教来,依旧显 得不够气派。于是他接着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国颇为发达的历法系统上。他很 清楚象数之学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年月日时上面的,其中一年分十二月, 一月分三十天,一天分十二时辰。于是他在这基础上,又构造了元、会、运、 世这四个历法单位,其中一元分十二会,一会分三十运,一运分十二世,一 世分三十年。这样合起来,他得到了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对人类历史 而言,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时间跨度。如果这是考古学得出的结论,考古学 家都快要激动得哭了。只可惜,这是邵壅空想出来的,他想用这个时间跨度, 解释自尧舜开始到未来整个人类的命运。你要说邵壅粗放,他没佛教动不动 一个大劫一百三十四亿年那么夸张;你要说他审慎,偏生他要把人类社会一 切细节尽入彀中。所以儒家学说一旦成了宗教,也是很可怕的。它索性像佛 教那些漫无边际倒也危害不大,偏偏近在咫尺,于是各种削足适履,这也就 成了中国近现代逃不脱的命运。   行文至此,想必大家也看出来了,我对邵壅整个学说的总体评价不高, 但我不厌其烦把他的主要思想罗列其上,主要就是为中国今后思想的发展做 一个警惕性标记:儒式宇宙这么搞下去是行不通的,请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然而邵壅毕竟是无辜的,这么一个博学勤奋的人,只因生不逢时,遂把 无穷的精力,投掷到这么一个有趣但无用的学术研究中去。尽管如此,邵壅 依旧忙里偷闲,留下大量令人惊叹的诗歌作品,请允许我摘抄一首,表达一 下对他在文学上的敬意。 十一日福昌县会雨 云势移峰缓, 泉声出竹迟。 此时无限意, 唯有翠禽知。   是不是有的读者读下来,觉得也不过如此?嗯,儒者诗往往过于注重哲 学上的禅意,以至于读起来感觉要超越陶渊明实在有些难。不过接下来的这 位哲学家张载,也许在诗歌造诣上会更让人满意一些。 推荐阅读:《皇极经世书今说》 017 8 张载(Zhang Zai) 1020—1077 年〔北宋〕 60 古中国的长安 “宇宙一团气。” 018 第五天? 张载   当北宋五子里面,排在首位的周敦颐写下“自无极而太极”时,他真正 想说的意思,可能还是庄周的无中生有概念。但这对宋儒来说,又是一个天 要塌下来的灾难。对,宋儒就是这般,时不时担惊受怕,不是外面金兵要入侵, 就是内部儒学要崩解。   在宋儒眼里,这个世界必须从有开始。太极就是有的一个最开始的生长点, 而它应该是至全的,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所以绝对不能来自无。这是 一个原则问题,马虎不得。怎么办?改啊。到了南宋,集儒学大成于一身的 朱熹,就一直要求记录这句话的另一位学者洪迈,删掉开头的一个字,将之 改为“无极而太极”,这样一改,无极和太极至少就并列了,然后再注解一 下这个“而”字,就能把无极解释为是修饰太极用的。这样,句子意思就变了, 变成在说太极是本来就有的,只不过是无形的罢了。洪迈老顽固,也是朱熹 的死对头,觉得自己记录下来的不会错,不肯改。朱熹没招了,就只能等他死, 等啊等啊,老不死的洪迈终于死啦,朱熹赶紧改了,于是大获全胜。   即便朱熹这么卖力,依旧还有人不买账啊,认为朱熹还是太软弱。陆九 韶和陆九渊兄弟两个就和朱熹杠上了。他们索性咬死周敦颐连这句话都不曾 说过,并声称写有这句话的《太极图说》乃是伪作。双方就这么吵啊吵,一 直吵到宋朝灭亡,也真是够拧巴的。   相比之下,我们的张载就显得世故多了。他上来就只给了一句“太和所 谓道”,只字不提无极和太极。他单用一个太和的概念,就一劳永逸解决了 所有关于道的定义。而这个太和究竟是什么,那就全由他张载自己说了算。 张载给出的初始条件里,放了阴阳两种元素,当它们运转起来后,就称此时 的太和为太虚。太虚是没有形状的,作为气的本体,聚而生成万物,万物散 而复归太虚。   一个改进的可循环儒式宇宙体系就这样巧妙构造好了,并避开了无中生 有这种道教特有的形而上学观念。相比张载的这个宇宙模型而言,后来朱熹 他们追随周敦颐的那个模型,耗费时力,却一点不讨好。   张载用实打实的气来贯穿宇宙和个体,尽管比古希腊的阿那克西美尼晚 了 1 500 年,相形之下会有些让人羞愧,但不要忘记,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 不是在于解释自然,而是在于规范道德。在张载那个年代的欧洲,马上就要 迎来实验科学的兴起,但宋朝的哲学家,依旧在沿着既定的思想路径埋头 前进。   为了更好地描述宇宙,张载在气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天和神两个概念, 专门用来描述宇宙之气。其中,天是可以观测的气,神是不可以观测的气, 并且“缓辞不足以尽神”,也就是说,用有限的语言是无法充分描述神的。 这样,张载在人类可观测天地生万物的背后,又构造了一个形而上的神, 并且将这个神纳入他的太虚之气的体系里,从而不仅和佛学、道学有了一 个清晰的划界,而且给予了道德上的仁一个可以方便打开的后门:我们人 类之所以本质上是善良的,可以行仁义之事,是因为背后有一套看不见的运 行模式在支持。在天这个东西叫作神,在人这个东西叫作啥呢?当然就是性 本善的性啦。   在孟子那会儿,性本善虽然确立了,但并没有给出性本善的形而上理论。 现在张载给出了,张载自然还要进一步把剩下的活给做干净:既然性本善, 019 8 60 020 那么恶是从哪里来的?孟子说是物欲造成的,那么人的物欲又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西方基督教无数个年头,其实在没有上帝的东方,中国哲 学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张载为此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宇宙的气在凝结为每个人的形体时,会出 现不同维度的偏差(请回忆卢克莱修的神奇思想:原子在自由下落时,会自 己决定偏离原来轨迹一点点),这种偏差,导致每个人的性格有了刚柔之分, 脾气有了缓急之别,聪明才智上也出现了差异。如果偏差得很厉害,那么人 的善良天性就会被屏蔽得很严重,于是产生物欲的动力也就无形中得到了加 强。如果人想要回到圣人的行列,那就该把屏蔽拆掉,但是呢,屏蔽薄的还 好拆,屏蔽厚的就很难拆,但不管怎样,靠后天努力以圣贤为榜样,刻苦学习, 突破屏蔽还是有希望的。论证到这里,张载给出的书单,自然首推《论语》《孟 子》,至于《道藏》《释典》,当然看不看就都无所谓了。   就这样,张载把整个知识分子的儒家传统,全部纳入几乎与宗教毫无二 致的修习过程里,完成了一次儒家形而上学的整体动迁工程。在这工程中, 他提出了两条修习成圣的道路:一条是“自诚明”,就是先诚悟背后的一贯 之性,再明了前面的万物之理;另一条是“自明诚”,就是先明了前面的万 物之理,再诚悟背后的一贯之性。这两条道路在张载看来是等价的,此等做 法,类似于在宗教里,有的人选择先信仰后学习,有的人选择先学习后信仰。 不管怎么选,反正“条条大路通罗马”。   人们在讥评儒家思想时,往往会蔑称其为儒教。可是实际上,真正离儒 教很接近的这套张载的学说,他活着的时候并没得到重视,程颢、程颐他们 还把他的想法移花接木,用以抒发自己的一套理论。到了南宋,朱熹他们 又都忙着改弄周敦颐去了,张载的学说就跟一条咸鱼一样被扔一旁晾干着。 即便到了明清之际,有人为了反对朱熹,又把这条咸鱼翻出来晒,但也没 有将儒家思想带到真正的宗教领域。可见,儒家思想是一种很贴地面的陆行 思想,与其费尽心思要让它飞起来,还不如因材施教,让它跑得更矫健一些 算了。   最后,让我们摘录一段张载的诗句,作为对其哲学思想的映照吧。无论 是禅意,还是诗意,张载的这首作品的确要比邵壅那首来得更浩渺些。 八吟翁十首之十 篮舆多病八吟翁, 云宾溪叟恣游从。 清时无事青山醉, 青山仍醉最青峰。 推荐阅读:《张载的思想》 021 8 程颐(Cheng Yi) 1033—1107 年〔北宋〕 60 古中国的洛阳 “理,是一种规范势。” 022 第六天? 程颐   北宋五子我们已经介绍了邵壅和张载,周敦颐也提了一句,现在还剩下 程颢和程颐两兄弟了。近距离看,这两兄弟在很多方面的见解差异还挺大, 但远距离看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只需留其中一个介绍给大家就够。思前 想后,我认为还是弟弟程颐更精彩些,至于哥哥程颢,就当陪在一边的影子 哲学家吧。   程颐这个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古板到无趣。当时和他一起当官的苏东坡, 是非常看不惯他的,觉得他就是个不近人情的神经病。而程颐也是看不上苏 东坡的,觉得他这人“巧言令色,鲜矣仁”。两人一个在经筵,一个在翰林, 互相就这么杠上了。   程颐如此面目无趣是有原因的:他太向往传说中的圣人了,所以处处严 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甚至严格要求当时的小皇帝玄宗。据说程颐 在经筵上给玄宗讲课时,看到玄宗伸出小手去摘外面春天里的嫩枝,就立刻 教训说:春天刚来没多久,不可以随便折树枝!   情商低,官场上一定混不下去。果然,程颐没多久就被贬了。后来又因 为政治变迁被召回,结果没多久又被贬,然后再被召,本来程颐眼看还是要 被贬的命啊,但程颐的命数到了,吧唧死了。   别看程颐这么三进二出非常狼狈,可他在学问上可是一点没耽搁。他的 门生对他也没有失去半分尊敬。有一个典故叫“程门立雪”,说的就是这么 一个事:杨时和游酢两人去看望程颐,程颐正在瞑坐,就是半睡眠状态吧, 两人也不打扰,就静静站着看他瞑。程颐醒来发现这两人还站着,就说天色 不早你们住下来吧。这个时候,门外已经积雪深达一尺。后来不知怎的,很 多人误解为这两人是冒雪站门外,直到积雪达一尺。这个误解好是好,显得 更加尊师重道,但也把原来那种范宽《雪景寒林图》般的意境,硬是生生给 改成了国产电视剧里常见的苦情戏。   自打那位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兼业余哲学家韩愈,把道家的道给扯地面上 来,把本来和宇宙颇有渊源的本原,给弄个灰头土脸后,儒家门生可都是个 个笑逐颜开了。他们伸出手把道接住,仔仔细细捧回家洗干净了,供作为国 家人民服务的秩序规则。程颢、程颐继承的就是这样的道统思想,他们还将 之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宋明理学。这么一来,众多后辈儒生怎会不把这两 兄弟奉为偶像呢?大家当然要跟定他们,参研理学了。   理学,其实并不是逻辑学,也不是数学或物理学,虽然沾了个理字,讲 的却全然不是自然之理,而是道德之理,由此可把自然给坑得不轻:因为只 要拿道德之理去解释天地万物,基本上是不可能成功的。但宋儒并不在意这 一点,自然算个啥呀,我的品行才是天下最重要的呢。所以程颐虽然声称“今 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但他最后所谓 的融会贯通,不过是品德上假想出来的完美人格。至于他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 依旧是一团糨糊。别看他声称一草一木都有理,都要观察,但他也就这么说说, 真要他去搞植物学研究,告诉大家什么是单叶对生什么是单叶互生什么又是 三回奇数羽状复叶,他立马就两眼一抹黑。好在当时是宋朝,哲学还处于可 以随便吹的时代,不似如今,搞哲学的要是除了哲学什么也不懂,那就不算 是哲学家。 程颐用理替代韩愈的道和张载的气,等于新构造了一种道德的本原。这 023 8 60 024 种本原不仅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也预先弥漫在天地万物之间。其中属于人 类社会的,程颢将其定义为仁。这样,孔子的仁,就从一个个与个体单独联 结的孤立点,扩张成了一个局部区域,成了一个连续的道德规范。 (预警:前方高能,数学不好者请绕行。) 程颐这个看似寻常实如惊蛰的变动,终于让孔子的道德纤维丛理论有了 进一步的发挥。因为一旦扩充到局域,我们就可以在主丛乃至伴丛上按照我 们的需求获得各种截面,而其中某个截面,正是我们需要的某种规范选择, 在底流形(人类社会)上就表现为一个群体所要遵循的“仁”,在主丛(天 地万物)则表现为和这个群体相关的“公”(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 作仁。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而对其他各个事物种类相应的一切规范, 与“公”一起构成的规范势,就是程颐提倡的“理”,也就是先前提到过但 孔子并没有构造起来的联络。如果允许我们更进一步,大胆地将主丛上的伴 丛所对应的截面,看作程颐提出的“命”,那么其所对应的同一个“仁”, 也可以同时被称为“性”。这就是程颐所谓的“在天曰命,在义为理,在人 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而程颐名动天下的著名命题,即“理一分殊”,说的就是在这样的规范 变换下,虽然规范势的各个分量是千变万化的,但它们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 在物理学,可以是杨—米尔斯规范理论中的规范势,在数学,可以是纤维丛 理论中的联络,在中国哲学,则可以是宋明理学的理。 (警报解除。现在让我们愉快回到饭后甜点上来吧。) 在性本善的框架下,通过程颐的努力,仁终于彻底统一了理、心、性、命, 虽然程颐局限于当时语言工具的缺乏,只能把这四样说成是一回事,但按上 述分析,完全可以将它们看作一套相当不错的道德本体论下的不同组件。这 个功劳往上推,当然应该首功于孔子,之后往下推,顺着心的是陆九渊、王 守仁,顺着理的是朱熹。所以,程颐才是整个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拐点,至 于其余的硕儒,如朱熹,或者王阳明,也只是名头比程颐响亮罢了。论学术 上的贡献,朱熹、王阳明他们只是沿着拐点指明的方向,狠狠跑了一段下坡路。   当然,程颐不可能拿起微分几何工具,去阐释其精微繁复的构想。上述 这么一番越俎代庖的良苦意愿,主要就是想看看中国哲学在到达它最顾盼自 雄,也是最夜郎自大的一刻,是否依旧具备了一条通幽曲径,能借道潜入现 代科学领域,做一次爱丽丝漫游仙境般的奇妙旅行,这样就可以看出它是不 是具备一统天下的潜质。如果有,那么传统文化还有希望;如果没有,那么 就再储存一段时间。人类文明发展每个时刻的每个学术成果,都应当被看作 一种为应对未来生存环境变化的智慧储备,所以既不要轻言糟粕,也不要谬 赞精华,全部封冻起来吧。正如那些封冻起来的人类卵子,终有一天妈妈想 要派你们出场!   北宋哲学的游园会到此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会返回欧洲,见一位神奇 的基督教哲学家安瑟伦,因为据说他竟然试图用逻辑而非信仰证明,上帝是 存在的。如果他成功了,那逻辑学家多半都要疯了吧。幸好我们都知道,上 帝是否存在是不可能被逻辑证明的,但我们还是很好奇地想去了解一下,他 到底是怎么证明的。也许有的读者早就知道他的证明思路了,不要紧,如果 你愿意,欢迎一起跟我们再走一遭,因为有些思想旅游景点,光玩一次怎么 够呢? 推荐阅读:《程颢程颐评传》 025 8 安瑟伦(Anselm of Canterbury) 1033—1109 年 60 意大利的奥斯塔 “你们都误解了我对上帝存在的证明。” 026 第七天? 安瑟伦   在少年时代,安瑟伦就向往修道院的生活,无奈当地修道院看不上他, 把这乳臭未干的小家伙给拒了。马云说得好,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 让你高攀不起。胸怀壮志的安瑟伦铁了心,他离开故乡,继续求学问道,潜 精研思,终于成为名动天下的大主教。   在为上帝工作的过程中,安瑟伦留下了不少著作,其中一篇论证上帝存 在的旷古之作,让他的名字被世世代代永远记住,甚至还有数学家哥德尔用 模态逻辑语言,把他的这个证明又重新构造了一遍。可见,人类对上帝的种 种好奇心和窥视癖,不是靠一些虔诚的神学家所能威胁阻挡的。   安瑟伦的这个证明,是写在他的《论道篇》里的。但实际上,在写下这 个证明之前,安瑟伦已经在另外一篇《独白篇》里,给出过另外几套证明方案了。 但是安瑟伦总觉得那些证明还不够给力,他觉得自己应该再写一篇能镇场子 的。于是他真去做了。 从安瑟伦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上帝是非常谦卑的,但对人世 间那些不信神的家伙,他是很不友好的,他直接称他们是一群愚者。为了对 付愚者,他在《论道篇》里果然想出了一个更加高妙的证明,这个证明让无 神论者雀跃不已,既然你跑出来当出头鸟,那么大家就可以在逻辑的领域, 公平扳一次手腕,看看你们的上帝到底存不存在。 安瑟伦的证明思路,大致格式是这样的: 因为:无与伦比的存在者不仅在头脑里存在,也在现实中存在; 并且:上帝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存在者; 所以:上帝在现实中存在。 安瑟伦这个证明一经公布,马上就遭到各种反对意见,连他们基督教内 部都有人没法同意。天雷滚滚冲我来,上帝怎么能证明?法国僧侣高尼罗就 反驳说,那要照您这想法,我可以设想一个谁也没去过的美得无与伦比的海岛, 但是,这个海岛并不在现实中存在呢。   这个反驳其实是没有力量的。因为安瑟伦的支持者可以帮腔说:上帝这 个概念设计,要比无与伦比的海岛不知道完美多少倍。所以海岛可以在现实 中不存在,但这一点不妨碍比海岛更完美的上帝,在现实中存在。   高尼罗败下阵后,过了 700 年,康德又来说这事。康德认为安瑟伦的这 个句子有问题啊,什么叫无与伦比的存在者也在现实中存在啊?当你说出无 与伦比的存在者这个主语的时候,你已经把谓语里的存在的意思给包含进去 了,于是这就等于是在同义反复,等于在说“存在存在”,这不就什么也没 有证明吗。当然,康德并非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人,在他之前,阿奎那已经 指出过:“上帝存在”这句话,主词和谓词同义,等于白说。   然后康德以为这个事情就这么愉快地结束了,但安瑟伦要是还活着,他 一定会很不愉快地撰文反驳的。因为他说的这个无与伦比的存在者,只是一 个在语言里的存在,而后面那个存在,是现实里的存在。所以当表述为“存 在存在”的时候,两者不是同义反复,因为论域不同,它们只是字面上重复了。 安瑟伦认为,只要前面那个语言中的存在者,进入语言论域的无与伦比状态, 就能在现实论域里找到对应的存在物。这才是安瑟伦这个证明的跳空之桥, 027 8 60 028 这座跳空之桥建立在叫作无与伦比的语境之中,不把那个语境破坏掉,这座 跳空之桥就没法彻底拆除。 并且,如果我们仔细读了安瑟伦在这个简明版证明之前写在另外的《独 白篇》里的完整版证明,就会知道,语言进入无与伦比状态,不是随便这么 说说的。安瑟伦认为:上帝在创造事物之前,预先已经有了事物在形式上的 概念。当他用一个词造万物的时候,这个词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内心语言,它 不需要借助任何外部其他概念就能自行获取。愚人的语言只能说出他思想里 能掌握到的,再怎么无与伦比,也都在他的想象范围内,这就是愚人语言的 天花板;但是,还存在比这个天花板更高的语言,那是愚人无法想象的,那 才是真正的不可企及的无与伦比,能言说那个状态下的存在者,也就是上帝 内心语言的,当然就可以保证其在现实中也存在。这样来理解为什么无与伦 比的上帝不仅在语言里存在,也一定在现实里存在,才是正确的理解。这真是: 此语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如果安瑟伦不写后一个简明版证明,关于上帝存在是否能证明,就不会 上千年来吸引那么多关注;可也正是因为他写了简明版证明,使得很多人忽 略了他的前一个完整版证明,导致很多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都以为安瑟伦干 了一件大蠢事。但只要我们把前后两个版本的证明连在一起琢磨,我们就会 明白,安瑟伦的整个思考过程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证明,只是一个完整 的形而上学的阐释。 也就是说,关于上帝的本体论证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安瑟伦可真是一个中世纪的标题党啊。但这个标题党真的是很有实力的。 安瑟伦认为,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万物,这是无中生有,但这并不意味着 这个无,提供了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相反,这个无中生有的无,只是一种静 止的描述状态,其实真正发生的事情,是上帝将某物造出来,从而把无的状 态改成了有的状态,所以这个无中生有的“生”,其实是上帝在“生”,不 是无在“生”。上帝在“生”万物的时候,是按照内心语言来做的,这种内 心语言就是上帝本身,或者说,道即上帝。并且他还声称,这个最高实体的 上帝,不仅生成了万物,还渗透到万物之中。 行文至此,终于图穷匕首见:原来安瑟伦用另外一套语言,在距离周口 市鹿邑县 8 702 公里之外的坎特伯雷,重新阐释了 1 500 年之前的老子的道, 是如何做到无中生有产生天地万物的。 过滤掉这些活跃一下气氛的乡曲之见,我们是不是可以掩卷感慨:人类 的哲学史,就是一部阴差阳错的调配史。虽然很多哲学家彼此在时空上老死 不相往来,比如这个安瑟伦和老子,或者之前那个阿那克西美尼和张载,再 或者之后会遇到的斯宾诺莎和王阳明,他们两两之间跳空相接,藕断丝连, 冥冥中齐头并进,只是为了解决人类带给人类自己的一个千古课题: 这个宇宙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竟然是可思议的。 愿他们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a。 推荐阅读:《安瑟伦著作选》 029 a 功不唐捐:作出的努力不会白白付出。玉汝于成:像打磨璞玉一样磨炼你,总有成功的一天。 8 阿伯拉尔(Pierre Abelard) 1079—1142 年 60 法国的帕莱特 “上帝不可言说,但可以指向。” 030 第八天? 阿伯拉尔   别看前面那位安瑟伦一生平平安安,最后寿终正寝,其实中世纪的基督 教是一门危险系数挺高的宗教。如果说之前奥利金是自己请人把“小蘑菇” 采了去,那阿伯拉尔的“小蘑菇”可是被人硬生生给采走的。   话说当时的法国有位老实教士,名叫菲尔贝,他有一位才貌双绝的侄女 叫爱洛依丝。那会儿整个巴黎都在传颂阿伯拉尔的辩才,多少学生慕名而来, 死活要投奔其名下。菲尔贝自然也仰慕阿伯拉尔的才能,非常想邀请他给他 侄女上上课,提高一下侄女的综合素质。这番情形下,菲尔贝是多么信任地、 毫不犹豫地、满腔感激地将自己的侄女交给他了啊。没想到啊没想到,阿伯 拉尔这个衣冠禽兽,顿时被爱洛依丝的才貌俘获。照他后来回忆的原话,那 就是当时两人“交换的更多的是亲吻而不是教导。我的双手不常翻动书页, 却总在她的胸口流连……”最后,两人行苟且之事被撞破。菲尔贝又因误会, 以为和侄女秘密结婚后的阿伯拉尔始乱终弃,一怒之下派人里应外合,抢走 了阿伯拉尔的“小蘑菇”。虽然在电影《天堂窃情》里,扮演阿伯拉尔的男 演员被人摁住,表情痛苦大声嘶吼,但实际上,据阿伯拉尔事后回忆,当时 他睡着了,所以也不觉得有什么疼。行文至此,大家一定会暗暗佩服中世纪 这帮阉割高手,他们到底掌握了什么高超的手艺,能将阉割之刑干得如此行 云流水、雁过无痕?   人类总是喜欢讴歌付出巨大代价却成不了眷属的苦命鸳鸯,比如祝英台 与梁山伯,罗密欧与朱丽叶。现在这事发生在禁欲的中世纪,免不了大家将 同情心一股脑儿往这对不幸的恋人身上撒。再加上后来爱洛依丝为了能和对 方至少在灵魂上紧紧在一起,也毅然出家成了修女,最后凭才能还当上了女 修道院院长。这更是让今天的人觉得,这个女子不容易啊,从一而终,阿伯 拉尔这辈子也是无憾了。   但实际上当时像阿伯拉尔这样的,真要光明正大娶了爱洛依丝也不是不 可以。就是这样一来,会对他的职业规划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但这些在 今天看来都是借口,凭着阿伯拉尔那张小白脸以及自带的学术光环,要东山 再起也非难事,但阿伯拉尔当时显然被爱洛依丝说动了。爱洛依丝不希望 他为两人的婚姻牺牲太多,她觉得他们的爱超越了世俗的礼仪,他们应当追 求的是情感的自由,而非婚姻的束缚。我得说,爱洛依丝这么说是为了你这 渣男好,但你真要把这番好意全盘接受下来,那你真的就是一架渣男中的战 斗机。   所以后来阿伯拉尔被人采了“小蘑菇”,这又能怪谁?再说采你“蘑菇” 的人也没啥好下场:那几个坏家伙被人捉住后,也被阉割还被刺瞎了双眼。 所谓恶有恶报,这事算是两清了。再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阿伯拉尔没了“作 案工具”,正可以一心深研逻辑学和神学,倒也把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带到了 一片崭新的天地里去。其价值,几乎可以用摩西带领他的子民出走埃及来形容。   要说阿伯拉尔的贡献,我们得先做点准备工作,把阿伯拉尔之前的一些 相关的哲学问题说一说。   古罗马的哲学家波菲利,就是把普罗提诺所有文章的次序打乱,按自己 的理解编纂为《九章集》的那位,他曾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关于种属 的理解分歧,总结为以下三个问题: 031 (1)种和属是真实存在,还是只存在于理智? (2)如果是真实存在,那么它们有无形体? (3)它们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外,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内? 8 60 032 这里说的种和属,其实就是大类别和小类别的意思。比如,男人和女人 归于人这个种,而暖男和渣男则归于男人这个属。哲学家一般把抽象出来的 种或者属,叫作共相,就是事物共同拥有的一种性质,而把剩下无法提取公 共项的部分,叫作殊相。亚里士多德他们那个时代,搞不清的就是这个共相 到底是仅仅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还是真的存在于外部事物中?如果真的存 在于外部事物中,那么是像柏拉图认为的,是单独存在于感受到的物体之外, 还是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于每一个感受到的物体之中?   今天的人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回答说,那还不简单,共相只是我们抽象思 维形成的一个概念,客观世界是找不到它的对应物的,所以既不存在于感受 到的物体之外,也不存在于它们之内。嗯,回答得好有道理,柏拉图加亚里 士多德竟然都无法反驳。但回到古代,想一想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就会明白 这个问题对当时的古希腊人来说,还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古希 腊人的抽象思维并不比我们差,他们完全可以抽象地认为:共相就是客观世 界的实体,只不过它们都是在理念世界,你们这些俗人凭感官无法感受到 罢了。   本来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随他们怎么争辩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即便在 今天,真要有人非说共相是实体,你也不太容易在辩论中胜过他。好在形而 上学的争论从来不会有什么正确结果,再说又不影响人们平时的吃喝玩乐, 所以大家渐渐也就忽略了共相问题。但是到了中世纪,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开 始变得有些不太安分起来:基督教不是宣称上帝是三位一体的嘛,这意味着 上帝是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共相。如果共相仅仅是一个名称,并没有实体, 那就等于在说,上帝并不存在。所以神学家必须坚持:共相绝对不仅仅就是 一个名称,而是有实体的。这是来自神学对形而上学的命令。因此绝大多数 神学家都是实在论者,即相信共相真的是实实在在的物体;而无神论者多半 倾向于唯名论,即认为共相只是一个名称而已。 但实在论不是神学从此可以高枕无忧的挡箭牌。它自身还是有一些问题 的:为了表达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无限者,我们必须构造一个对应这个共相的 词语,这个词语得具备对应无限之物的性质,否则它一旦对应上的是有限之物, 那就说明它指称的不是上帝。可是,什么样的词语才配得上对应无限之物呢? 神学家也不是酒囊饭袋,他们想出用代表有限之物的词语的否定词,来构造 这个神奇的词语。比如,“人”这个词语,代表有限之物,那我们用“非人” 这个词语,就可以指称无限之物了;接着,我们再用“非人”来定义上帝, 就大功告成了。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因为石头也属于“非人”所对应的无 限之物里的一种,如果我们把石头当作“非人”的指称,一系列语义运算下 来,难道结论就是上帝有可能是一块石头?如果不是这样,那换个思路,把 人这个有限之物之外的一切,就是无限集合,全部打包做成一个最大的集合, 说它就是上帝,这样上帝就可以容纳天地万物一切了,是吗?似乎也不行, 因为这样把“人”漏掉了;那好,就不用“人”来当有限之物,直接用“无” 好了,这样,“非无”就一定能构造出形神兼备、德艺双馨的上帝出来。好, 这次逻辑上是成立了,但是,“无”并不是有限之物啊,它啥都没有啊…… 神学家们,想法子啊! 阿伯拉尔早年师从的哲学家洛色林,可是一位极端的唯名论者。极端唯 名论,意思就是坚持共相仅仅是一个能叫出声音的名称,除此之外它啥也不 是。阿伯拉尔虽然不完全同意洛色林的观点,但毕竟是受了他的影响。后来, 阿伯拉尔在与一名实在论者,也就是香蒲的威廉辩论中,运用自己高超的论 辩技巧,将对方辩得丢盔弃甲。阿伯拉尔到底是怎么战胜对手的,现今文献 记载得并不详细,可能他就是捕捉到了实在论上述的这个天生弱点:面对上 帝这种共相,根本不可能构造出相对应的词语,如果构造出来了,那也只是 一个徒有其表的名称。   既然不能构造,那就只能强行规定。我们强行规定:上帝这个词语,天 然对应了无限的实体上帝。一旦上帝这个词语是强行规定出来的,那就说明 这只是语言和逻辑的事情,和外部的客观世界并无关系,而这,正是唯名论 的立场。   但阿伯拉尔并没有像洛色林那样,将共相仅仅当作发出声音的名称。他 很清楚,强行规定也是一种需要合乎逻辑的规定,他需要构造出一套具有结 构的名称系统。在经验世界,这套系统可以指称殊相和共相,到了超验世界, 033 8 60 034 它们不指称,但可以指向。也就是说,尽管我们语言里的上帝,已经无法准 确命中外部世界里的共相上帝,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言说、去指向那个共 相上帝。所以,他用了一个词语“sermones”,就是布道的意思,来说明共相 是什么。   在阿伯拉尔看来,共相就是布道。而布道,就是说那不可说的上帝。因此, 阿伯拉尔是一位坚定而虔诚的基督徒。他的巧妙构思,一举解决了唯名论和 实在论各自的缺憾,剩下的归纳总结,交给后人去打理即可,阿伯拉尔只负 责最难啃的框架搭建。所以,想想他的丰功伟绩,再想想他给爱洛依丝写的 那些也配叫作情书的性冷淡回信,人们不得不又一次发出同样的感慨:天才 果然对爱情都麻木不仁,尤其没了“小蘑菇”之后,更是性情大变。假清高, 伪道学,偏生在哲学上居功至伟,天意吧。   在今天,阿伯拉尔的这个解决方案被称作温和唯名论。可以说,是阿伯 拉尔将语言学、逻辑学从与外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对应关系中解救出来, 为今后的谓词演算等形式系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一步;同时,更重要的是 这样一来,自然科学才有机会接手一切关于共相和殊相的事情,去放心大胆 地只管观察、测量、演算和验证外部世界,而不用去管它们是不是和我们的 语言以及心灵对应。否则,欧洲无论是否会经历文艺复兴,它们那里最多呈 现的也就是类似中国明朝昙花一现的仁宣之治,而更后面的工业革命,能不 能出现都让人捏一把汗了。   所以阿伯拉尔在我眼里,是比阿奎那更关键的人物。如果把阿奎那比作 中国南宋的朱熹,那阿伯拉尔就相当于中国北宋的程颐。虽然这两位哲学家 在情欲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追求,但在推动东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他们两个 都是被忽略的幕后推手。   然后我们当然是要介绍阿奎那和朱熹了。阿奎那还可以单独成一篇,但 说朱熹的话,不把陆九渊扯出来是不行的。所以接下来我们会按着时间轴, 将先出生的朱熹“游览”完,然后再去顺道看一眼陆九渊,最后再返回欧洲 故地,探访阿奎那的思想领地。 推荐阅读:《劫余录》 朱熹(Zhu Xi) 1130—1200 年〔南宋〕 古中国的尤溪 “格物致知。” 035 第九天? 朱熹   据说朱熹从小就很聪颖,4 岁的时候他就会问父亲:“天的外面又是什么 呢?”他父亲非常吃惊,觉得我这儿子了不起啊,瞧瞧,4 岁就这么出息啦! 其实这就是“瘌痢头小孩自家好”,但凡是个孩子,没病没灾的,到了三四 岁都会有一大堆问题问大人。大人的知识面不丰富才会觉得这孩子聪明呀, 怎么这些问题我都回答不了啊。但你想没想过,问个问题又不需要同时给出 答案。朱熹这样问,只能说明他小时候对宇宙万物还很有兴趣,至于长大了 为什么没有成为一位物理学家,那是因为他不幸出生在了中国南宋。 朱熹可能是这里所有哲学家里面,有确切杀人数字最多的一名哲学家。 1194 年,新旧皇帝更替之际,为了防止即将到来的大赦会让狱中一些恶棍死 里逃生,他亲自下狱提斩了 18 人。所以当不时有人用各种手段为他大力主张 的“存天理灭人欲”辩护时,想想这人在天理的感召下,杀人如此正义凛然, 就会明白任何辩护都是徒劳。 8 60 036 由于朱熹得罪的人太多,最后被政敌韩侂胄他们搞得差点丢了老命。幸 好他立即认了错,把自己说得猪狗不如,连招尼姑为妾这等破事也认,才得 以逃出生天。很多后人为此讥笑朱熹,说他平时大道理讲得震天响,怎么事 到临头要他为了天理而杀身成仁时,就怕死求饶了呢?   这个事情我是这么看的:朱熹的天理,是一种合乎天地运行规律的道理, 而人欲,是在这道理之外蔓生的欲望。因此,求生是人的本能,完全符合天理, 而为了气节慷慨就义,这是在追求个人的美德,属于人欲范畴,当然不值得去 践行了。当然,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还不是全凭朱熹一张嘴。量体裁衣, 饮水冷暖,向来就没个标准。所以朱熹的思想其实也是问题多多,他自己心里 应该清楚。所以保得一命后,他也就不再为自己的行为多加解释了。至于天理 和人欲的协调问题,恐怕要到了明末王夫之那里,才算有个马马虎虎的了结。   朱熹这个时候,已经手握程颢、程颐、张载、邵壅、周敦颐这北宋五子的 哲学精要。他博采众长,殚思竭虑,终于完成了理学的系统性阐述。现在,理 成了宇宙之中唯一的本体,它不仅指导着天地万物的运行生灭,也规范着人类 社会的衣食住行。它没有形体,非常抽象,却又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朱熹 举例说,比如一把椅子的理,就是体现在它有四个脚,可以坐。当然我们不明 白为什么他没有进一步说明,三角凳或者五爪椅是不是也占着同样这个理,但 至少朱熹让大家清楚,他所谓的这个理,其实就是通过它的各种用途来得到描 述。朱熹自己也说,这样的四只脚椅子要是去掉一只脚,没法坐了,就失去理 了。可见,坐这个用途是和理紧密相关的。凡是和人类无关的,朱熹都没加以 考虑,或者在他心目中,宇宙中根本不存在和人类无关的规律。这个道理你 要说它错也没错,问题是这样一来,朱熹的这个理,其实也就是个“人之理”, 而不是“道之理”。   虽然朱熹辩解说,他的这个理,其实就是道的很多细目,即所谓“道字 包得大,理是道字里面许多理脉”,但实际上,他的这个理,虽然还是某种 客观规律,却已经从宇宙的道降格为人的道,成为一种围绕着人世间的客观 规律。而他的格物致知方法论,则在鹅湖之会上被陆九渊批评为支离,也是 一点都不冤枉。因为你带着人之理的眼光去观察天下万物,这么转一圈回来, 各种草木理、禽兽理、椅子理,乱纷纷的,都沾了人味,再怎么万理同源, 具体做起来立即就会发现,不可能统统还原到原汁原味的那个理上。朱熹 自己有时反思一下,也觉得陆九渊批评得对,但心下依旧是各种不服。   朱熹在讲述理的同时,又把张载的气给引入进来。因为他知道,光靠无形 无状的理是没法充填出有形有状的天地万物的。因此气这种可以随意揉捏的元 素,在阴阳变换之下,就成了他构造万物的最佳材料。朱熹把理和气的关系, 比作水中月,就是气相当于水,理相当于水里映照出来的月。如果水没了,月 也没了。当然你一定会说,朱熹同学,请抬头看看,月亮不是还好好挂在天 上吗?朱熹才不怕你这个诘问呢。因为他同时也声称:“一月普现一切水,一 切水月一月摄。”就是说投射到水里的月,只不过是理的一个投射。理可以投下 无数个影子,这无数个影子也可以逆溯回一个理。但投影毕竟是投影,也就是说, 体一用殊。月亮这个本体就一个,但它投下的月影这类表象,却可以有千千万。   为了实践朱熹提倡的理一分殊,朱熹对自然界也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考察。 感谢宋朝发达的科技,以及大科学家沈括的贡献,使得朱熹在宇宙论、天文学、 地质学、气象学各方面还不至于太被人笑话。朱熹甚至为了研究天文,还在 家里搭了一个浑仪。唉,有时我真的是挺为朱熹着急的:你就差那么一点点, 就能成为开创中国实验科学风气之先的鼻祖。偏生却还没穷其理,就急急开 始往回赶,去摸索心中的仁,生怕走远了,那仁就逐渐支离了去。   尽管各种惋惜和叹气,朱熹还是发展了古已有之的鸡子说(即大地悬浮 在天体之中,就跟蛋黄悬浮在蛋白中一样),又正确给出霜是露珠凝结而成 的结论,还凑对了比较准确的历法,正确观察到天球的旋转是有倾角的。这 样一个不信神不信鬼的醇儒,虽然没作出什么有价值的科学贡献,但还是尽 力了。中国没有在那个转瞬即逝的一刻,抓住向实验科学方向的转型,怎么 能全怪在这批儒生头上呢?当时的南宋,正被北方的金国压着打,接下来它 又会遇到一个更可怕的蒙古帝国,所以像文艺复兴那样的奇迹,在中国也就 只能和陆秀夫抱着小皇帝一起,永沉于崖山之下了吧。 诗曰: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推荐阅读:《朱子大传》 037 8 陆九渊(Lu Jiuyuan) 1139—1193 年〔南宋〕 60 古中国的金溪 “格物致知是错的。” 038 第十天? 陆九渊 淳熙二年(1175 年),鹅湖寺。 一场哲学辩论会正静悄悄地在此进行。 当陆九渊吟诵他的诗作刚过一半,他注意到了朱熹的脸色瞬间变得不太 好看。他清楚自己念到“支离”二字时,咬字太刻意,用力太过猛了。但事 已至此,他必须把这首酝酿多日的诗作全部吟诵完毕,这不仅是他和朱熹两 人之间的学术切磋,也关系到他和两位兄长陆九龄、陆九韶一起初创的心学, 能否经此一役之后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朱熹的理学我们都已经知道了, 需要读书人到外面世界转一大圈,去格物致知后再回来,但这么做很容易就 收回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完全不太有希望回归到仁的本心上。陆九渊自少年 时就明白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的道理,所以他以为只要用自己的心,直 接去观照宇宙,关于仁的知识就能瞬间了然于心,完全不必像朱熹那样,兜 兜转转去做这许多无用功。 陆九渊没有停歇,他假装并不在乎朱熹的脸色,吟诵完了这首诗作最后 一个字,而整首诗歌的余音,依旧在这片小天地中,袅袅不散。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这首诗作的大意是:废墟坟墓使人哀伤,宗祠庙宇令人钦敬。哀伤钦敬 的心情,是千古不变共有的人心。涓涓溪流积成大海,拳拳石块垒成泰山。 易简功夫才是长远大事,支离学问最终命运浮沉。想要知道从下到上的修行 之路,只在于辨别那一瞬的真假。   在座的除了一起前来的陆九渊的兄长陆九龄,还有一些学人、官员,以 及这次朱陆相会的组织者吕祖谦。吕祖谦知道朱熹心里已经很不高兴了。本 来,在陆九渊吟诵这首诗之前,他的五哥陆九龄已经念了一首,那首诗的意 思和陆九渊这首差不多,但好歹还顾及了念书学习的好处,希望能“古圣相 传只此心”,也给到了对方面子,提及要“珍重朋友相切琢”。最关键的, 并没吐槽对方的学问是支离破碎。   本来陆九龄吟诵完毕,按规矩是轮到朱熹来说两句作为回应的。但他没 想到的是,心急的陆九渊紧接着就抛出这首支离诗,这让朱熹如何下得台来。 吕祖谦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在这次聚会之前,他和朱熹合作,编纂了《近 思录》。他太了解朱熹了,也清楚陆九渊他们的哲学立场。他很想让他们有 更多思想上的交流和交锋,但眼下,他必须稳住场子,宣布休会…… 淳熙二年,也就是 1175 年,在江西铅(yán)山下的鹅湖寺,中国历史 上最精致繁复的两家哲学派别,不顾长江以北的金兵虎视眈眈,也无视杭州 临安的皇帝夙夜不寐,却要在初夏见面的第一天,即要分个高下,哪怕双方 不欢而散,也需各自肝胆相见。人类对真和善的追求,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 凸显出来的,是美。   之后的两天,双方各抒己见,一时瑜亮。朱熹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人。 他们一共讨论了十个问题,看起来每次都是陆九渊他们占了上风,但也许朱 039 8 60 040 熹是把更多时间花在了沉思上。因为朱熹的确在陆九渊的哲学思想里,看到 了自己哲学体系里一些早就让他担忧的苗头,那就是宇宙实在太大了,你再 怎么精简,也不可能被你格完,到头来很可能是你反被宇宙格了个底朝天。 此外,朱熹在那个时候,毕竟已经是一方名家,他应该也看到了陆九渊那套 做法的缺陷,但他并不会当面直陈,自掉身价。他只是事后和人聊起这次辩 论时,才说出了他内心的看法。朱熹认为,陆九渊那一套,不去求学只管体悟, 简直错得离谱。而且他们太过自信,眼界狭窄,看不得别人长处,这么下去 迟早完蛋,而他们却还蒙在鼓里。   当六年之后,陆九渊和朱熹再次于南康会面时,陆九龄已经过世了。陆 九渊这次来,是想请朱熹为陆九龄写墓志铭的。当他和朱熹一同泛舟同游时, 他会忆及什么呢?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它们真的能和这山这水一样,比 人类的存在更为长久吗?恰在这时,朱熹感慨道:“自有宇宙以来,已有此 溪山,还有此佳客否?”陆九渊当下明白,当今世上能理解他的人,也就是 这位值得尊敬一生的对手了。通过自己在当地白鹿书院对朱熹学生们的几场 演讲,陆九渊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他和朱熹两人在道德伦理观念上是完全一 致的,他们在义利方面,也完全步调一致,他们甚至都在四岁时,也步调一致, 都对天地之外是什么感到好奇并向各自的父亲发问。   在这次南康相会前,陆九龄在生前拜访过朱熹一次。陆九龄是一个比较 替对方考虑问题的人,在哲学思想上也不像陆九渊那么执拗。他的谦虚赢得 了朱熹的好感。朱熹当时回赠了一首诗,作为对鹅湖之会陆九渊那首诗作的 回应。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朱熹这首诗作,前四句表达了自己对陆九龄的尊重和感谢,后四句表 明了自己对鹅湖之会的态度,以及目前的学习状况:过去的学问通过上次 辩论后,变得更加严密,新学到的知识经过潜心培养后,变得深远厚沉。 但我也担心学问做到语言无法说出的高度,连人间是否有古今都变得恍惚 不知。 朱熹的确是一个诚实的人,他愿意向自己的对手坦诚自己理学所遇到的 困难:在格物致知到最后的突破时刻,却发现一旦进入超验境界,他就无法 把握这个时候的理,是否还带着仁所特有的经验性。然而,现在陆九龄去世 了,朱熹也失去了一位最值得尊敬的对手。他不得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身边 这位陆九渊身上,希望陆九渊能和自己一起努力,开创一个新的哲学世界。 不管这个新世界,是理学,还是心学,只要为了这天下,理学和心学这点摩擦, 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陆九渊不是陆九龄,虽然他一时被朱熹感动,但他做不到朱熹想要 他做的那种人。陆九渊是一个直觉能力强过陆九龄许多的悟者,早在他和陆 九龄一起读书时,就表现出不一样的领悟力。当时陆九龄正在读《程氏易传》, 对其中“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一句特别赞赏,反复诵读。 结果陆九渊走过一看,却认为这句话道理说得非常糊涂。陆九龄问他应该怎 么解,陆九渊就回答:前一句说的是无我,后一句说的是无物。意思就是说, 抱住别人的背部却抱不着,是因为无我;行在别人的庭院里却看不到人,是 因为无物。陆九渊的解读相当费解曲折,几乎只有禅宗那一路才可以完全跟 得上他的节奏,而这也正是朱熹最厌恶的一门学问。   可是,心学恰恰是要用类似禅宗的方法,直观地把握到整个道德宇宙之 后,再去细想所有的细节。这就是为什么陆九渊总是喜欢喊“先立乎其大 者”,这是一种伦理学上自顶而下的设计,因为陆九渊断定,“万物森然 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也就是说,朱熹要找的 那个理,不用到外面去找,它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向内去找就能 找到,找到后自然就能引爆小宇宙了。这就是陆九渊那首诗里自诩的“易 简功夫”。   然而,有思想没方法,有设计没结构,有假设没证明,有感情没理性, 是中国北宋哲学的通病,连朱熹都看不惯陆九渊这番做派,抱怨说我做饭还 要先搞定柴火与米呢,上来就玩易简功夫,是不是有点托大了?   每个人的学问发展,都会按照自己最舒服也最擅长的路径去延拓。陆九 渊也一样,他不会在乎朱熹的抱怨,他只会在心学的道路上越钻越深,与朱 041 熹的距离也渐行渐远。两人虽书信不断,但两人心里都清楚,朱熹想要的那 种殊途同归的结局,自南康同舟之后,再无可能了。   唯一的可能,就是在今天,让我们为曾经在鹅湖有过的灿烂,做一部神 奇的动画片吧。在动画片里,朱熹和陆九渊,相视一笑,天地将为之动容。 8 推荐阅读:《理心之间》 60 042 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1274 年 意大利的洛卡塞卡堡 “三位一体是个数学问题。” 043 第十一天? 阿奎那   好了,我们终于遇到了整个基督教哲学最后一根神柱:阿奎那。这根神 柱长得人高马大,可能差不多接近美剧《权力的游戏》里那个叫阿多的大块 头了吧。在修道院里,阿奎那被人取笑为“西西里的哑巴牛”。不过他的老 师慧眼识珠,告诉众人此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头大牛,促使我从圣罗姆波特斯大教堂的花窗玻璃上截取他的肖像时, 宁愿让他顶天立地,也不想给他剃光的脑门上留有空间。在被我艺术加工之 前,他手里那本书上的拉丁文意思是:道成肉身,即他用语言将自然界的面包, 化作了血肉。   在阿奎那的那个中世纪,与阿奎那并肩而立的无数神学家,犹如浩瀚星 辰,其中有一些在夜色中显得分外明亮。神学家格罗塞特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他是罗吉尔·培根的老师,也是牛津大学初期的校长。格罗塞特建立了以数 学为工具的归纳法,并把实验科学从粗糙带入了精确的殿堂。此外,商业贸 8 60 044 易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印刷术增加了知识传播的速度,这些进步都从方方面 面让当时的欧洲人坚硬而愚蠢的花岗岩脑袋,开始逐渐风化。   当时钟表业和建筑力学的兴起也帮了不少忙。钟表的精确走时,拱顶的 力学计算,使得欧洲人对时间和空间的度量有了感性的提升。这是一场格物 致知普及化的运动,带来的是直接可见的 GDP(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其产 生的经济效应和政治效应,远非当时中国南宋朱熹他们的道德满足感可相比拟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与斐洛、奥古斯丁那两根远去的“神柱”遥遥相对 的第三根“神柱”阿奎那,成功完成了他的皇皇巨著《神学大全》。在这部 伟大作品第一部的开头,阿奎那便试图用理性来一步一步接近那不可知的神, 从而证明信仰的可靠。在这方面,他并不同意安瑟伦的上帝本体论证明,而 是沿着阿伯拉尔的思路,将对上帝的证明改造成了一种弱证明:假如上帝是 存在的,那么他一定会呈现出各种效果,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效果,去逆推上 帝存在的可能性。   应该说这是一个可取的思路。甚至会让人想到后面会提及的美国哲学家、 逻辑学家皮尔士的溯因推理。这种逆推虽然不能保证上帝绝对存在,但至少 保证了上帝可能存在。如果这个可能性能被加大到百分之一百,那么上帝就 必然存在。虽然必然存在离绝对存在还差很远,前一个是模态逻辑,后一个 是形式逻辑,但谁叫我们是人类呢?能走到这一步算是很好了,知足吧,人类。   为了努力让这种弱证明的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阿奎那兵分五路,从五 个方向给出了五个求证上帝存在的证明。这些证明充满创造力,但永远不会 成功,然而将它们换用现代语言重述一遍,却又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就像 是在欣赏各种永动机的精巧设计一般,无用,却很有趣。   第一路证明:运动中的物体一定是被其他物体所推动,不断寻找上去, 一定会找到第一推动者,那么他就是上帝;   第二路证明:因果关系中的事件前后会找到其他相关事件,不断寻找上 去,一定会找到第一个原因,那么他就是上帝;   第三路证明:模态逻辑关系中,如果所有物体都可能存在,这会导致有 可能全部物体都不存在,如果那样的情况发生,就不会产生我们今天的世界, 为了保证这样的情况不发生,就必须假定有某种物体必然存在,那么他就是 上帝; 第四路证明:排序关系中,总能找出更高更善更伟大的,不断寻找上去, 一定会找到一个最高最善最伟大的,那么他就是上帝; 第五路证明:自然界万物中那些没有生命的,也在按照某种规律在完成 某种目的,这背后一定有一个指导者在指导它们,那么他就是上帝。 论证完上帝存在,阿奎那就要告诉我们,上帝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首先 他认为,上帝是无限的所以是没有形体的。这一点他说得非常明确,彻底堵 住了普通老百姓天真素朴的想象力,让他们不能再把上帝想成一位没事就放 闪电的凶神大爷。阿奎那告诉世人:上帝没有形体,所以他说按他的形象造人, 指的是按他的理智,于是人才有理性能力去管理世间万物。   阿奎那继续论证上帝不属于种类,不含质料和形式,无任何依附物,完 全单纯,并非组合物,完美到无以复加,善到无物可比……总之,让人感觉 上帝是一大块无边无际纯洁无瑕的时空单晶体。   在阿奎那眼里,上帝虽然是十全十美的,但他并不是自私到只管自己圆 满就完事了,他还要有所行动。在这里,阿奎那借鉴了普罗提诺的流溢说, 让上帝流溢了一份自己(耶稣),好比通过一种人类没有采用过的全保留 DNA(脱氧核糖核酸)复制方式,备份了一份自己的拷贝,所以两者间在理 性上是一致的;之后,阿奎那又让上帝释出一股爱(圣灵)。这个行动是和 意志相关的,且圣灵不和上帝有什么直接相通之处。我们可以设想阿奎那可 能在这里放置了一种伴随机制,类似于 RNA(核糖核酸)转录了 DNA 的信息, 所以得绕个弯子才能找到和上帝一致的地方。 最后,让我们好好讨论一下三位一体吧。 三位一体中的一体,当然指的就是上帝了。那么三位呢? 三位,指的是圣父、圣子和圣灵这三样位格(persona)。位格,指的是 有理性且自个儿就能单独存在的实体。我们人类因为有理性,所以也算有位格, 但我们只是一位一体。位格这个单词,根据波埃修的看法,应该是从古希腊 的戏剧中转义而来。在古希腊戏剧中,演员都要戴好面具,声音穿过面具上 的洞眼发出来,音量会有所降低,所以必须高喊(personare),观众才听得清楚。   同时,位格也表示圣父、圣子和圣灵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圣父到圣子 是流出(emanatio),圣子到圣父是流自(generatio),圣父和圣子到圣灵是 释出(spiratio),圣灵到圣父 / 圣子是释自(processio)。 045 8 60 046 介绍到这里,很多人已经郁闷坏了,且不管这些陌生的拉丁文单词,单 就把位格既表示为元素又表示为关系这种做法,就很让人不爽。阿奎那为什 么要这么做呢?把两者分开来不是很友好吗?大家都习惯把人和人际关系分 开说,为什么到了上帝这里就这么麻烦呢?   因为阿奎那必须让上帝时时刻刻满足他是单一至全的这个约束要求,如 果位格之间的关系是外在于位格的,那就说明上帝里面还有三个位格所不包 含的关系成分,而按照定义,这三个位格每一个都必须包括了上帝的一切, 于是位格关系就要内在于位格的定义。可见,为避免逻辑上的漏洞,阿奎那 也是拼了命的。   经院哲学就是这样被人讥嘲为烦琐神学,包括我也因为讨厌这种无聊的 逻辑游戏而一度对阿奎那很不友好,认为这头牛能一鸣惊人,指的是能把人 都惊吓跑吧。但是,在数学家格罗滕迪克他们的努力下,范畴论跃然成为抽 象代数里最有威力的工具之一,而范畴论的基本想法,就是把我们习以为常 的关系和元素一起打包,变成一个新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范畴(category)。 所以如果用范畴的语言来重新解释阿奎那想要说的三位一体,那就是如 下这样的表述。这个表述也是相当艰涩,不喜欢啃数学西瓜皮的群众可以先 跳过去。   设上帝是一个范畴,圣父、圣子、圣灵是上帝的三个对象。考虑上帝中 以圣灵为值域的下面两个态射: 释出 f:圣父—→圣灵,把这个记作(圣父,f)。 释出 g:圣子—→圣灵,把这个记作(圣子,g)。 那么,我们可以构造一个以(圣父,f)为对象的新范畴,使得任意两个 以圣灵为值域的态射: f:圣父—→圣灵 和 g:圣子—→圣灵, 能够满足:f=g·h;其中: 流出 h:圣父—→圣子,指的是态射:(圣父,f)—→(圣子,g) 这个 f=gh,也就直接解释阿奎那说了半天没说明白的另外一个态射,就 是圣父和圣子共同对着圣灵流出,其实等价于圣父单独对着圣灵流出。 替少数啃完数学西瓜皮读者轻轻擦去头上冒出的冷汗,我们不得不承认 阿奎那这头牛鸣叫起来,真的是大音希声。看来他无意之中,已经用了非常 抽象的数学工具,试图解决一个神学上非常难缠的概念。相形之下,如果我 们无神论者对三位一体的理解,依旧停留在初级入门阶段,连阿奎那当年的 思想都跟不上,那么凭着我们这样粗糙的学术准备,也去批评基督教的种种 荒谬与可笑,显然是有些一百步笑五十步了吧。   推荐阅读:《神学大全,第一册:论天主一体三位》(第一集·第一题 至第四十三题) 047 8 奥卡姆(William of Ockham) 1285—1349 年 60 英国的萨里 “不要滥用我的剃刀。” 048 第十二天? 奥卡姆   本海域殿后的哲学家奥卡姆,并没有任何要在神的庇护下统摄一切的野 心;相反,他想要做的事情,差不多是要把基督教所生成的繁荣泡沫给全部 挤出,只留下上帝老人家干巴巴坐那里,生无可恋。   奥卡姆留给我们最有名的一份遗产,就是他的大剃刀,俗称奥卡姆剃刀。 内容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比如,“本质”这个词,凛然不可侵犯, 但它在现实世界中有相对应的事物或现象吗?没有,那它就只是一个没用的 名词,最多算根毛,但却是可以剃掉的毛。   就用这方法,奥卡姆剃掉了“本质”“隐秘的质”“实体形式”等没用的毛。 当时可是星河璀璨的中世纪,这些语词是教会里神学家们论证上帝存在的口 头禅。奥卡姆这么触碰上帝,给他剃毛,大家一定会想,教皇咋不会震怒呢?   原来奥卡姆躲到德国皇帝那里找庇护了。他对皇帝说,你用剑来罩我, 我就用笔来罩你。皇帝寻思:嗳,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个生意可以有,就 接下来了。那段时间,神权也在和王权的争斗中走向没落,教廷都从罗马转 到法国阿维农。阿维农方面看对方现在实力很强嘛,也就顺坡下驴,同意和 奥卡姆和解。奥卡姆松口气,打点行李准备衣锦还乡,没想到黑死病来了, 他没挨住,被死神当没用的毛给剃了。   现在我们说说他身后留下的这把剃刀。实话实说,这把剃刀虽然名气大, 却很不靠谱,就跟德州电锯差不多,看起来雄赳赳气昂昂,气势十足,可真 要杀人,什么凶器不好用,偏要用电锯?呜哇呜哇冲过来,保不齐摔一跤, 砍自己一刀。   所以后来,爱因斯坦给这把剃刀加了一个保护套,那就是:万事但求简, 但别简过头。   但爱因斯坦也不是神,他也把握不住这个度。当年写完他的场方程后, 发现不符合静态宇宙观,就自说自话加了个宇宙常数。结果若干年后,观测 数据表明宇宙在膨胀,于是他又心急火燎把这常数删了,并对自己没有早点 用剃刀而追悔莫及。结果呢,再过一些年后,大家发现宇宙在加速膨胀,所 以这个宇宙常数还是得有,这回爱因斯坦没有心急火燎再加回去,因为他已 经死了呀。   也有统计学家搞出了贝叶斯奥卡姆剃刀,以便让这把剃刀继续有效。这 类改良型剃刀能从概率上证明,简单的比复杂的要更有可能。比如,一棵树 后面,一侧露出奥卡姆的脑袋,另一侧露出奥卡姆的屁股,那么,请问这树 后面到底是站着一个活生生的奥卡姆,还是两边分别挂着奥卡姆的脑袋和屁 股,中间部分都被取走了呢?根据贝叶斯奥卡姆剃刀,应该是前一种说法更 可靠,因为根据经验,后一种只剩脑袋屁股的说法,要实现起来太复杂,可 能性太小了,所以可以剃掉。   但这种改良剃刀的用途是极其有限的。在生活中,只要你有一次失误, 你就足够死无葬身之地。比如,当年各种迹象表明,我们应该相信最大的概 率结果,即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不会发生地震,发生地震这种说法,应 该剃掉。可现实结果呢?   其实,奥卡姆剃刀只是奥卡姆用来在语言学领域,和一群经验哲学家争 辩时,为了删除共相名词对应的实体,而特地制造的一把武器,它基本上是 一种怪兽级的魔法攻击,用来对付另一群怪兽级的教士,为的是向他的同行 049 8 60 050 表明,他的语言学规则才是通向上帝的正确阶梯。因此,如果我们想将这把 神学剃刀,借用在日常生活中,那真的是要慎之又慎:各行各业的大师们都 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喜欢发表一个包罗万象的公式或句子。比如“如无必要, 勿增实体”这类,然后无数吃瓜群众都配合着也有一个坏习惯:想都不想就 点赞。于是,谬误就流传开了。   抛开剃刀,让我们谈谈奥卡姆真正的成就。奥卡姆真正的成就,是发展 了指代问题。这门学问中世纪独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人类逻辑学的发 展长河里,活像独眼巨人的那只巨眼,没人再会主动去提及它,但一旦偶 尔被想起,总会让人肃然起敬:这么庞大的一只眼球,掉下来要砸死多少 人啊?   指代,指的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某个语词所指向的东西。奥卡姆把 指代分了五个层次,想知道“每个人是动物”这句话属于哪一类指代吗?请 逐级向下依次索引,历经恰当的、人称的、普通的、模糊的、模糊周延的之后, 就会知道,它属于模糊周延可变指代。看得头晕了吗?那你就差不多领略了 中世纪烦琐神学的真谛。但是,请不要以为指代问题很简单,是个人都会。 是的,因为你是人所以你会,但对机器翻译来说,指代问题实在太难了。目 前的人工智能(AI)完全就是基于句法功能开发,对语义并没有更多的涉猎, 解决不了指代问题。比如我们开口念以下句子:“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冰淇淋。 妈妈很生气,因为小明没有做作业。于是她就说:我下次再也不带你去买冰 淇淋了。”某翻译器听完我的中文,翻译出来的英文,没有一次是把听到的 她(ta),正确翻译为 she,每次它都傻乎乎地翻译为 he。为什么?因为指代 问题,机器翻译搞不定。   好,吐槽完机器翻译,我们最后再说上几句奥卡姆。奥卡姆这样孜孜不 倦于语言学逻辑学,可能是为了警告教廷,不要以为这世界上本来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这类庸俗的日常经验,在神学领域是得不到应验的: 上帝属于先天共相,人类靠自身努力,永远只能得到语言上的后天共相,而 这种后天共相,是没有实体对应的。也就是说,人不可能通过钻研神学,到 达天堂—这是多么高冷而痛彻心扉的领悟,与之对照,他那把举世闻名的 剃刀,真的是有些浪得虚名了。 奥卡姆并没想到过他的钻研,直接开启了现代逻辑的量词理论和语境理 论。而他的著作《逻辑大全》,则成了我床头必备的催眠用品,而这也是我 推荐此书的理由。失眠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但是,奥卡姆大叔写的《逻 辑大全》,保证你没看完一页就会哈欠连天,一觉到天明。 推荐阅读:《逻辑大全》 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