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识史铁生 Dlczw.indd 1 2021.2.2 2:41:11 PM Dlczw.indd 2 2021.2.2 2:41:11 PM 一 初识史铁生 (一)其人 “我是史铁生——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除了是 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这感觉一直不能消灭,独处时尤为挥之不去,终 于想懂: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 ① 这是史铁生在 《病隙碎笔2》中的开篇文字,渗透着对“我”之存在的思考。实际上, 这也是所有人在思考“我”“我” 到底是谁、从哪里来时同样逃不过的问题。 只不过,有的人会穷其一生去追问,而有的人根本不去思考。 那么,史铁生,到底是何人? “史铁生男1951 年1 月4 日4 时20 分北京市道济医院” ② 史 铁生出生证上如斯写道。 1967 年,史铁生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中部。 1969 年,他去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 年,他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年仅二十一岁! 二十一岁,是一个人最阳光和意气风发的年纪,却是史铁生最昏暗 的时刻。 二十一岁成了史铁生生命转折的关键节点。 1978 年,史铁生的作品开始问世,而后笔耕不辍,直至生命的最 后一天。 怎么了解史铁生,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他的作品来品读其不凡的 生命。史铁生前期的作品以纪实性为主,含有传记的味道。从中,我们 可以窥见其人生轨迹。而他的作品又不纯然是自己生命轨迹的推演,还 蕴含着芸芸众生的不平之路,传达着至深的哲学思考。人不会都是伟大 ① 史铁生. 病隙碎笔[M]// 史铁生. 我在史铁生.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124. ② 史铁生. 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M]// 史铁生. 我在史铁生.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259. 3 Dlczw.indd 3 2021.2.2 2:41:11 PM 独立与超越:《史铁生》之舞台艺术 的,大多数的生命注定都会很平凡。正因为如此,史铁生的文章才有生 命的温度。 1978 年的《兄弟》和《爱情的命运》发表,由此,史铁生开始了 新的人生。 1979 年的《午餐半小时》,1981 年的《绿色的梦》《绵绵的细雨》 《秋天的怀念》,1982 年的《巷口老树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4 年的《足球》,1985 年的《合欢树》,等等。这个时段,史铁生创作的 主要是纪实体的叙事文章。 其中,《秋天的怀念》《合欢树》蕴含着史铁生对母亲最深刻的 回忆和深情。“母亲离开得太突然,且只有四十九岁”“十年中谁也不 敢提起母亲一个字,不敢说她,不敢想她,连她的照片也收起来不敢 看..”可“谁也没有忘记,一刻都没有忘记..” ① 1985 年的《命若琴弦》,1987 年的《礼拜日》,1988 年的《一个谜 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由此开始,史铁生的创作更趋向于人的精神回 溯,倾注着自己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和追问。 这样的思考与追问,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这一天的长篇作品《回 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并非定稿,其中还有有待修改和继续的“提示” 内容。就这样,史铁生的笔停住了,永远停止在了2010 年12 月30 日 9 点35 分58 秒。 2010 年12 月31 日3 点46 分,史铁生辞别了人间,去另外一个世 界与“史铁生”会合了。人世间的幸福、自由和快乐,“史铁生”一样拥 有。所不同的是,那个世界的“史铁生”拥有的是健康矫健的双腿,再 也没有患疾! ① 史铁生. 老家[M]// 史铁生. 我在史铁生.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30. 4 Dlczw.indd 4 2021.2.2 2:41:11 PM 一 初识史铁生 (二)其事 “几十年前的喜怒哀乐和几百几千年前的喜怒哀乐一样,都根据当 代人的喜怒哀乐成为想象罢了。” ① 那么,我们“想象”中的史铁生的喜 怒哀乐又是怎样的呢? 史铁生是一个全能的体育迷。他“不光喜欢看足球、篮球以及各种 球类比赛,也喜欢看田径、游泳、拳击、滑冰、滑雪、自行车和汽车比赛”②。 当然,第一是喜欢田径;第二是喜欢足球;第三是喜欢文学。为什么史 铁生这么喜欢体育,除了他自身本能的喜好之外,还有他对理性的感知。 他认为要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展示人类的命运局限永在的可能。正 是这样不屈挑战的精神,才可以生生不息! 史铁生是一个意气风发、多才多艺的乐观派。他的嗓子好,时常露 几首“黄土地情歌”。他在绘画上颇有天赋,曾得到清华附中美术老师 的夸赞。他对书法、篆刻、丹青都很擅长,在延川插队期间,创作了很 多“接地气”的优秀作品,大家都调侃他是“一个可能气死齐白石的草 根天才”③。自双腿残疾之后,史铁生在街道小作坊的工作也与绘画有关, 主要是在仿古家具上画下美丽图案。 史铁生是一位独立的思想者。“现在想来,如果他不是如此不计成 败地坚持,不是对别人强加给他的任何东西有着生理上的厌恶,他肯定 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④ 他独立思考的一个典型问题是人与其他动物的重 要分界是什么?多数人认为是“劳动”,但史铁生认为是人会“思维和 ① 史铁生. 相逢何必曾相识[M]// 邢仪主编,庞副主编. 延川插队往事. 北京:中译出版社,2015:260. ② 史铁生. 我的梦想[M]// 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第二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82. ③ 李子壮. 和铁生睡一个窑[M]// 邢仪主编,庞副主编. 延川插队往事. 北京:中译出版社,2015:209. ④ 同上注:210. 5 Dlczw.indd 5 2021.2.2 2:41:11 PM 独立与超越:《史铁生》之舞台艺术 语言”,尤其是人会自我舍弃。 史铁生就自我舍弃的思考,实际上反映的是自己心灵的内在矛盾。 他说:“我并不在我的大脑之里,我在我的心中;或者说,我非大脑,我 即心灵。” ① 这样的认识,何其抽象!确实,自我心灵之间的碰撞是人得 以提升的必经阶段。史铁生认为:“自我舍弃不一定是软弱,常常倒是一 种坚定的抗议,是鲜活可爱的心向生命要求意义的无奈的惨烈方式。” ② 人是不会满足于单纯的生物性和机器性的,而应该将怎样活着看得比活 着本身更重要,更应该执着地追问并要求生存的意义。这也许是史铁生 在双腿残疾后没有选择自我舍弃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渴望活比不怕 死更难能可贵,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要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就慢慢 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所以说,自我舍弃反映的是人的自由的问题, 是自由意志的表现,展现了人对生命的抗争程度。 而摆脱自我舍弃的最好理由就是写作,写作体现了一个人的自由意 志,因为有彼岸的目标在牵引着写作者。 史铁生是善于写作的。史铁生说,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 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 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 ③ 。他希望写作是所有人的假日,写作的 时候不需要卖弄技巧,需要的是自由坦荡的声音,这样才够真实、深刻 和新鲜;他还希望写作是一块梦境般自由的时间,有限的技巧在那儿死 去,无限的心思从那儿流露,无限的欣赏角度在那儿生长。人存活于世, 到头来,终究是要问自己的一生是否有意义的。 因为有了存活意义的目标,史铁生才会以坚韧的意志活出自己的风 ① 史铁生. 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M]// 史铁生. 我在史铁生. 2014:258. ② 史铁生. 康复本义断想[M]// 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第二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95. ③ 史铁生. 答自己问[M]// 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第二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08. 6 Dlczw.indd 6 2021.2.2 2:41:11 PM 一 初识史铁生 采。他是崇高的,因为这样的精神笃定,驱使他的作品自然或不自然地 审视和拷问着人世间平凡和不平凡的灵魂,积极传送着阳光乐观的精神 面貌,哪怕自己是不幸的。 那么,史铁生都有哪些独特的写作和思考呢? (三)其思 ① 很多时候,史铁生都会反问自己:“我在哪儿? ” 他自己的回答是“我 在史铁生”。可史铁生又是什么?“史铁生者,一间牢笼是也,而我被囚 于其中。”在“双腿报废之前倒还更像一辆囚车,而后呢,索性只剩下 一个干巴巴的主题:牢笼” ② 。要想突破牢笼,不仅需要有坚韧的意志, 更需要有卓越的智慧。 1. 美学的思考 文化是什么?解释有很多,这取决于分析切入的角度。角度不同, 定义就会有别。史铁生对文化也有自己判断。他认为,文化“是人类面 对生存困境所建立的观念”,而人类的困境正是“欲望无边,能力有限” 的。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会建立起观念以使灵魂“有路可走,有家可 归”③。这是多么精到的解释,不深奥,还能够更加普世。 史铁生在理解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话“诗不是为了‘真理’,而只 是它自己”时说,“只有在模糊不清的忧郁和不幸之中,艺术才显示其 不屈的美”,“绝不是说,诗不通向真理”。这里面已经很显然是对文学 ① 说明:关于史铁生的“思”,主体内容在“剧本分析”的“主题”部分,此处仅列几处“剧 本分析”中不曾展开的内容。 ② 史铁生. 我在史铁生[M]// 史铁生. 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277. ③ 史铁生. 随想与反省[M]// 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第二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67. 7 Dlczw.indd 7 2021.2.2 2:41:11 PM 独立与超越:《史铁生》之舞台艺术 本质的探究,直至文化之内核。这也就直接生发出史铁生对艺术作品有 无文化评判的重要标准:“大概是指此类文字对人类的困境压根儿没有 察觉,更不敢用自己的脑袋做出新鲜的思索。” ① 史铁生对阿城、莫言、北岛和马原的作品都有较高的评价,认为他 们的作品不仅仅是在找寻中国文学的出路,更重要的是在找人的新路。 在《想念地坛》中,史铁生追求“‘写作的零度’,当然不是说清高到不 必理睬纷繁的实际生活,洁癖到把变迁的历史虚无得干净,只在形而上 寻求生命的解答” ② 。这种“零度”的正确解读,是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觉得,作品能否达到世界文学前列的高度,需要看作家是否在与 命运对话。因为优秀的作品不仅仅是作家个人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对 话的问题,而是作家同命运之神和作为人的本源性对话的问题。正是因 为有这样的文学观念,他才创作了诸多深入灵魂思考的优秀作品。 基于生活的体认,史铁生对文学艺术有着自己的独到认识。比如, 《答记者问》中的第五部分“文学分为几种?以及雅俗共赏”、第六部分 “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生命力强吗?”、第七部分“有意味的形式从何而 来?”都完全可以列入“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去,让更多的文学青年领 略史铁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 不仅是文学理论上,在美学领域,史铁生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 相信美是主观的,是人敬畏于宇宙的无穷而又看到自己不屈的创造和升 华时的骄傲和自赏。他认为艺术(美)是由敬畏和骄傲这两种感情演成 的。“我们一边怀着敬畏滚动石头,一边怀着骄傲观赏我们不屈的形象。 ” 我们“能从山的峻拔与狰狞,水的柔润与汹涌,风的和煦与狂暴,云的 变幻与永恒,空间的辽阔与时间的悠久,草木的衰荣与虫兽的繁衍,从 ① 史铁生. 随想与反省[M]// 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第二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67-369. ② 史铁生. 我在史铁生[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60. 8 Dlczw.indd 8 2021.2.2 2:41:11 PM 一 初识史铁生 万物万象中看见自己柔弱而又刚劲的身影。心之家园的无限恰与命运的 无常构成和谐,构成美,构成艺术的精髓。敬畏与骄傲,这两极”①。 实际上,史铁生在这里已经涉及了美学上崇高的概念。在“峻拔与狰 狞”“柔润与汹涌”“和煦与狂暴”“变幻与永恒”“空间的辽阔与时间的 悠久”“草木的衰荣与虫兽的繁衍”“自己柔弱而又刚劲”等之中,人们 依然能够保持着“敬畏”之心,“骄傲观赏我们不屈的形象”,这本身就 是崇高的体现。正像康德认为的,当我们面对大自然特殊的物象时,我 们必须有一种崇高的感情。“一座顶峰积雪、高耸入云的崇山景象,对 于一场狂风暴雨的描写”能“激发人们的欢愉,但又充满着畏惧”,为 了使这种现象“对我们能产生一种应有的强烈力量,我们就必须有一种 崇高的感情”。那什么是崇高的感情呢?“高大的橡树、神圣丛林中孤独 的阴影是崇高的”“黑夜是崇高的”。他还列举了一个画面很美的例子: “在夏日夜晚的寂静之中,当闪烁的星光划破了夜色昏暗的阴影而孤独 的皓月注入眼帘时,便会慢慢被引入到对友谊、对鄙夷世俗、对永恒性 的种种高级的感受之中。”这些都是崇高的感受。 ② 无独有偶,史铁生在《答自己问》中,很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对美 的理解:因为“美(或丑)是一种意义”,所以“一切意义都是人的赋 予”。 ③ 史铁生进一步举例分析:“漂亮单作用于人的生理感官,仅是自 然局部的和谐,而美则是牵涉着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局部的不和谐可以 在这个整体的意义中呈现更深更广的和谐。所以美仍是人的赋予,是 由人对生命意义的感悟之升华所决定的。” ④ 他说:“美的浓厚还是稀薄, ① 史铁生. 自言自语[M]// 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第二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35. ② [ 德] 康德.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M]. 何兆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3. ③ 史铁生. 答自己问[M]// 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第二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21. ④ 同上注:422. 9 Dlczw.indd 9 2021.2.2 2:41:11 PM 独立与超越:《史铁生》之舞台艺术 决定于人的精神的坚强还是孱弱,不屈还是奴化,纯净还是污秽,生长 创造还是干涸萎缩,不分处所。” ① 2. 我和“我” 史铁生的作品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在文章中都会有一个隐藏在背后 的“我”贯串始终,这就是康德所谓的“先验自我”。史铁生的所有意 识里都有一个“我”,这是史铁生对自己内心和生活的一种反向观照。 那么,“我”在哪里呢?我无处不在:“在一个个躯体里,在与他人 的交流里,在对世界的思考与梦想里,在对一棵小草的察看和对神秘的 猜想里,在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眺望、在终于不能不与神的交谈 之中。” ② 在《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中,史铁生是将我与“史铁生”分 开的。这个时候,他已经基本上用“史铁生”而不是我了,因为我与“我” 不是一个我。 “我欲求把自己构成一个存在的充实并且使自己认识到是存在的充 实,为此,我把自己构成为能赋予意义的对象。” ③ 史铁生说:“我,或者 ‘我’,是一切的交叉点——没有什么事比这件事更令人诧异的了.. ‘我’并不全是我,还有你,和他,是我对你和他所抱有的一种猜度,一 种移情,是我的理性的一种展现..我清楚我心里清楚什么,也清楚我 心里不清楚什么,此外均属猜测、毫无把握..我清楚,我是我的限制。 我永远都不可能突破我,是我所知的这个世界上最不可改变的事。” ④ ① 史铁生. 答自己问[M]// 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第二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23. ② 史铁生. 病隙碎笔[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53. ③ [ 法] 萨特. 存在与虚无[M]. 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456. ④ 史铁生. 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M]// 史铁生. 我在史铁生.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296-297. 10 Dlczw.indd 10 2021.2.2 2:41:11 PM 一 初识史铁生 照史铁生的理解,这个“我”是能够跨越时空而存在的,只要你有 “思”就会有“我”,“我”还难以突破。 但是,死引出了不同的逻辑。我若消失,“我”也一同消失——死, 使我趋同于“我”。然而生生不息,任何一个出生者都会自称为“我”。 这样,其中必不可免地会有一个是我,否则“我”便无从诞生。这样一 来,生生不息就是我的生生不息——是“我”的生生不息使我生生不息; 反过来,又是我的生生不息使“我”生生不息。 于是我“力图把它推回到我的无数僵死的可能性,这恰恰是为了成 为不可超越的,并且为了置身于这样一个范围内,在其中这唯一不可超 越的东西恰恰是无限” ① 。 所以史铁生“常窃想,一旦我脱离此世,不管到了哪儿,若被问及 我前生何在,最靠谱的回答就还是:我在史铁生。 “我在史铁生——这句话既指出了我的自由,也暗示了我的限制。 自由者,我既可以超越史铁生,更可以有朝一日脱离开史铁生。限制呢, 是说我偶然地拘于史铁生,但绝对或永恒地拘于我。” ② 3. 发愤著书 史铁生认为文化是人类面对生存困境时建立的观念。人只有在困境 中,才会有创造。所以,史铁生也告诫那些与他一样的从死神近旁溜达 过来的残疾人,“我们何苦不再全力地做些事,以期后世残疾者以及全 人类不要像我们这样活得艰难” ③ 。正是因为有了生活上对残疾这一缺憾 ① [ 法] 萨特. 存在与虚无[M]. 陈宣良等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456. ② 史铁生. 回忆与随想:我在史铁生[M]// 史铁生. 我在史铁生.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279. ③ 史铁生. 康复本义断想[M]// 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第二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97. 11 Dlczw.indd 11 2021.2.2 2:41:12 PM 独立与超越:《史铁生》之舞台艺术 深入骨髓的理解,他才能想到应该为全人类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多么 崇高的境界。当然,我们不能依靠疾病来呼吁或者来唤醒人身上的“意 义”精神,而应当像清华大学邱勇校长于2020 年2 月3 日在清华大学 全体师生共上一堂课中讲的那样: “ 应当永远保持奋进的姿态,做有意 义的事情。 ” 史铁生是残疾的,在疾病的折磨中,他看清了命运的悲剧性和残酷 性。因为这样的悲剧与残酷,他才有对生命浅层和深层的探究与追问, 这也就直接为他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写自己。这个自己是独特的,是 真实的,是灵魂的。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 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为什么这些先哲都能“立言” ? 因为他们“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退而论 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虽然史铁生不是怀才不遇,但也 遭遇厄运,其中的“愤”是共通的。“愤”原本指心有所郁结,受到极 大的压迫而得不到疏解。试想,史铁生正值阳光的年纪,却残废了双腿, 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他心中的焦虑、恐慌、不安情绪已达常人难以想 象的地步。可是,史铁生有“愤”而不屈服,并与疾病死扛到底,这是 “发”之所终。史铁生穷且益坚,没有令自己失望,没有被心中之“愤” 打垮,而是超越先前之态,突破内心的阻碍获得重生,于绝境处再造高峰, 这是苦心之路。正像《孟子·告子下》中论述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① 史铁生就是其中的“大任”。 ① (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0:348. 12 Dlczw.indd 12 2021.2.2 2:41:12 PM 一 初识史铁生 著书,史铁生有自己的理解:“只说人为灵魂的安宁寻找种种理由 的过程即是写作行为,不非用纸笔不可。” ① 写作,可以是用纸笔写,也 可以是在肚子里写。比如:“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他想我没干亏心事 不怕鬼叫门你们打我一顿又怎么样人活的是一个诚实!” ② 这便是写作, 这位工人是往肚子里写作,他找的理由是诚实,且不管这理由后来够用 不够用了。 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所有这些先哲都是为了寻找活着的意 义,他们要为生存寻求可以生存下去的终极理由。史铁生说得好:“诗 人的天才出于绝望。” ③ 于是,他们突破灾难和痛苦,在灾难和痛苦中去 打通生命的极限,完善自我,创造可以传流于世并激励世人的精神财富。 史铁生常常会问:“人是什么?人到底是什么,要到哪儿去?” ④ 因为已 经迷茫到了这种地步,所以才会去写作。当然,不过绝境焉有新境?没 有新境何为创造?人只有永远看到更深的困苦,他才能比别人创造得更 为精彩。这就是纯文学的创造,是面对着人本的困境后对生命的沉思。 史铁生之所以能够如此地反省和督促自己,这与他的残疾紧密相关, 是残疾把他逼到了探究内心痛苦的处境。在这样的反思中,史铁生自然 会联想到生与死的问题,会思考由此岸到彼岸的精神世界,使自己成为 精神上的强者。 艺术最重要的是生命感受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是作品对人的存在状 态的察看,是善、恶、美、丑的观赏,是求一条活路似的期盼,是孤寂 中的摆脱或迷途中的携手。 下面,请欣赏剧本《史铁生》,一探“史铁生”之生命。 ① 史铁生. 答自己问[M]// 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第二册).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409. ② 同上注:408. ③ 同上注:414. ④ 同上注. 13 Dlczw.indd 13 2021.2.2 2:41:12 PM Dlczw.indd 14 2021.2.2 2:41:12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