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效果图是通过手绘的方式绘制出造型,并对其进行分解、重组,创造出新的样式。这种推敲过程是设计创作的本源,也是手绘效果图核心内容的外在表现。手绘效果图的呈现形式与绘制时使用的工具、透视原理的掌握程度及马克笔的熟练运用密切相关,需要通过不断训练来巩固效果图的表现能力。 第一节 手绘常用工具介绍 (1)钢笔:分为普通钢笔和美工笔两种。其中普通钢笔画出的线条挺拔有力,富有弹性;美工笔画出的线 条本身具有美感,运用起来更加灵活多变。 ()绘图笔:粗细型号不等,画出的线条稳而挺。 ()彩铅:分油性和水溶性两种。水溶性可用水来调和,或与马克笔结合起来用,能表现丰富的色彩关系并进行色彩间的自然过渡,以弥补马克笔颜色层次的不足。 ()马克笔:分油性和水性两种。有单头和双头之分。油性与水性从色彩感觉和使用上都有所不同。 油性马克笔用甲苯稀释,有较强的渗透力,既可在硫酸纸正面作画,也可在硫酸纸反面上色,这样不仅不影响正面的线条,而且从正面看上去色彩更为自然、和谐。其缺点是色料不太稳定,曝于自然光下会褪色,但运用时手感较好。 水性马克笔的颜料可溶于水。其缺点是水性马克笔易伤纸面,色彩会显得灰暗。应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和表现要求合理选择,充分发挥它们的特性。 ()色粉笔:“粉笔”一词最初是指由富含钙质的海贝鳞片积淀成的石灰石块,其色彩丰富。未燃烧过的粉笔更柔和,颗粒能够渗入纸纹中。其在效果表现中只作辅助工具使用,多用于大面积的渲染和过渡,能起到柔和、调解画面的作用。 ()修正液:它不仅有修改画面的作用,而且在画面上可用来点绘高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软橡皮:质地较为柔软,能擦掉多余的彩铅,可使色彩柔和。()美工刀:用来削铅笔和裁纸。()墨:一般使用防水冲洗的碳素墨水,黑色纯正,不易掉色,作品易保存。 (10)纸:常用的有复印纸、薄型复印纸、新闻纸、色卡纸、硫酸纸、素描纸。上面提到的部分绘图工具如图1-1 所示。 第二节 线的练习 线的练习是快速表现的基础。线也是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看似简单,其实千变万化。线条变化 包括线的快慢、虚实、轻重、曲直等关系。快速表现主要强调线的美感。线条要画出美感,要有气势,要有生命力。 做到这几点并不容易,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先学会画线,然后再画几何形体。有些初学 者开始练习时画得非常小心,怕线画不直。快速表现要求的“直”,是感觉和视觉上的“直”,甚至可以在曲中求“直”,以便最终达到视觉上的平衡。 线是造型的基础,也是重要的造型元素。线条的刚柔可表达物体的软硬,线条的疏密可表达物体的层次,线条的曲直可表达物体的动静,线条的虚实可表达物体的远近,如图1- 所示。 常用线的画法分为直线和折线。不同的线,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纹理和质感。线条的疏密同样也可以表现出空间的明暗关系,如图1- 所示。折线的表现形式有三种,分别是几字形、M 字形和V 字形,如图1- 所示。 (c)V 字形折线 图1-  线的特性 图1-  折线画法  第三节 透  视 透视是指视点(眼睛位置)透过透明平面观察(视)物体形状,并将物体描绘在平面上的方法。透视对于手绘效果图表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线”是效果图的“骨”,那么“透视”就是效果图的“形”。没有“形”,只有“骨”,空间是“立”不住的,因此又可以说透视是效果图的“灵魂”。透视的基本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1- 所示,各名称的作用说明如下。 图1-  透视的基本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 (1)GP(ground plane,基面):放置物体(观察对象)的平面。基面是透视学假设的作为基准的水平面, 在透视学中基面永远处于水平状态。 ()GL(ground line,基线):透视画面与放置面的交线。 ()PP(picture plane,透视画面):视点与被视物体(景物)之间所设的平面。 ()EP(eye point,视点):观者眼睛的位置。 ()SP(standing point,立点):视点垂直下方放置面(基面)上的点。 ()VP(vanishing point,消失点):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线段之间相互平行)逐渐向远方伸展,越远就 会变得越靠近,最后消失在一个点(包括心点、距点、余点、天点、地点)。它也叫灭点。 ()VC(visual center,视心):中心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它又称为心点、主点、视心点。 ()H(height,视高):视点到基面的垂直距离,即视点至立点的距离。 ()HL(horizon line,视平线):与视点同高并通过视心点假想的水平线。 形体的一个主要面平行于画面,而其他面的线垂直于画面,并且斜线消失在一个点上所形成的透视,称为一点透视。优点:一点透视比较适合表现大的场面,纵深感很强。 缺点:画面比较呆板,不够活泼。利用一点透视原理,绘制长为000mm 、宽为000mm 、高为000mm 的空间网格,如图1- 所示。 步骤详解: (1)先确定构图,再按比例画出,随后画上单位标记。不过这个“基准面”在纸上的比例非常小(确定基面ABCD),如图1-7 所示。 A B m 1m D C 0 1m m m m 图1-  平面图(1) 图1-  确定“基面” (2)确定视平线(HL)。一般情况下,是以1.6m 或1.7m 作为人的平均身高,这个高度也可以称为“正常视高”。根据实际的情况需要,这个高度可以做相应调整。这里确定为1.5m 。 在HL 线上确定灭点(VP)。VP 点的位置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左右调整,大致可按2 ∶3 或1 ∶2 的关系确定,如图1-8 所示。 图1-  确定视平线、灭点 (3)VP 点引放射线分别穿过A、B、C、D 四个点,一直延伸到“基准面”外直至接近纸张的边缘,如图1-9 所示。  (4)将DC 线延长(方向任意),然后将HL 线和DC 线都延伸至“基准面”以外的部分,并按照比例在DC 线的延长部分上做单位标记(以C 点为起点,标记至6m)。在6m 以外,接近6m 标记的HL 线上确定M 点,然后由M 点分别引线穿DC 线延长部分的各单位标记交于Z 线,生成交点1、2、3、4、5、6,如图1-10 所示。 (5)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引水平线和垂直线,并生成透视框架,如图1-11 所示。 图1-11  绘制空间网格 当物体只有垂直线平行于画面,而水平线倾斜形成两个消失点时形成的透视,称为两点透视。优点:两点透视画面效果比较活泼、自由。缺点:视角选取不准,容易产生变形,不易控制。利用两点透视原理绘制长000mm 、宽000mm 、高000mm 的空间网格,如图1-1 所示。 步骤详解: (1)按照实际的比例尺寸确定墙角线AB 。过AB 作视平线HL 。过B 点作水平线GL (辅助线),找到进深和开间的尺寸。在HL 上任意确定两个消失点VP1、VP2,如图1-13 所示。 A VP1 VP HL GL B 图1-1  平面图() 图1-1  确定高度线和辅助线  (2)依次连接VP1A、VP1B、VP2A、VP2B,求出墙角线,如图1-14 所示。 (3)以VP1、VP2 为直径画圆的下半部,在半圆上确定视点E。以E 点为依据,分别以VP1、VP2 为圆心,以VP1E、VP2E 为半径画弧,分别交HL 于点M1、M2,如图1-15 所示。 (4)在GL 上刻画出开间和进深所在的位置4000mm 、6000mm 。过M 点分别与GL 上的尺寸相连,交墙脚线于1、2、3、4、5、6、7、8,如图1-16 所示。 (5)过1、2、3、4、5、6、7、8 作平行于AB 的垂直线,交于顶面。用求地格的方法求出天格,如图1-17 所示。 (6)在AB 上找出相应的高度,求出墙格,如图1-18 所示。   人站在地平面上,对着一个墙面时所见的透视为一点透视。而当人正对着墙角线时,见到的透视为两点透视。但当人对着内墙面,视角略有倾斜角度时,此时的透视介于一点透视与两点透视之间,这种透视叫作一点斜透视(或一点成角透视),如图1-1 所示。 步骤详解: (1)根据比例,建立坐标。根据构图需要,建立视平线HL,确立视心VC 、视点EP,如图1-20 所示。 EP 图1-0  确定HL 、VC 、EP (2)确立VP1 、VP2,以VP1 为圆心,VP1 到EP 的距离为半径作弧,交HL 于M1。以VP2 为圆心并以VP2 到EP 的距离为半径作弧,交HL 于M2。点M1、M2 为测点。 (3)分别过点A、B 与VP2 相连。 (4)连接点M2 和点10,交BVP2 于点C,过点C 作垂直线,交AVP2 于点D。四边形ABCD 为一个墙面,如图1-21 所示。 (5)过VP1 分别和点A、B、C、D 相连。 (6)过C 点作一条平行于HL 的直线;过点1、2、3、…、10 分别连接灭点VP2,取得点1′、2′、3′、…、10′,即另一个尺度坐标。根据其中两点的距离,取得横轴坐标1′~10′。如图1-22 所示。 (7)过点M1 和M2,分别和1′、2′、…、10′,1、2、…、10 相连接,所取得的点分别和灭点VP2 和VP1 相连,如图1-20 所示。 (8)根据测点法建立地格,如图1-23 所示。 11 步骤详解: (1)任意作一条视平线HL,同时作一条平行于HL 的辅助线GL,如图1-25 所示。 (2)在GL 辅助线上确定点A,在点A 的左右两侧分别找到1、2、3、…、8 点,如图1-26 所示。 图1-  确定视平线和辅助线 图1-  确定A 点和辅助点 (3)在视平线HL 上任意确定两个消失点VP1、VP2。找到VP1 和VP2 的中点O,过点O 作一条垂直线。以点O 为圆心,O、VP1 为半径画圆,交O 点的垂直线于点E,如图1-27 所示。 (4)以VP1、VP2 为直径画圆的下半部,并在半圆上确定视点E。以E 点为依据,分别以VP1、VP2 为圆心,以VP1E、VP2E 为半径画弧,分别交HL 于点M1、M2,如图1-28 所示。 (5)连接AVP1、AVP2,再将M1 和M2 分别与1、2 、3、…、8 点连接,交AVP2、AVP1 于1′、2′、3′、…、8′点,如图1-29 所示。 (6)过点A 作一条垂直线,在垂直线上任意确定一点VP3;过VP3 分别与4′点和8′点相连,确定点B 和点D 位置。如图1-30 所示。 1 (7)连接VP3、VP1,过点A 作一条平行于VP3VP1 的直线L(真高线),如图1-31 所示。 (8)在L 线上确定高度4000mm,同时过点VP2 作一条垂直于VP3VP1 的直线并交于点H,如图1-32 所示。 图1-1  确定真高线 图1-  确定高度(1) 1 (9)确定VP1VP3 中点O′。以点O′为圆心并以O′VP3 为半径画圆弧,交VP3B 于点F;同时以点VP3 为圆心、VP3F 为半径画圆弧,交VP1VP3 于点M3,如图1-33 所示。 (10 )连接M3 点与9、10 、11 、12 点,交AVP3 于点9′、10′、11′、12′,再确定A′点,如图1-34 所示。 (11 )连接A′与VP1 和VP2 于点D′、B′,同理,依次连接并得到网格,如图1-35 所示。 图1-  油性马克笔 (1)硬:马克笔不仅是笔尖硬,笔触也是较硬的。观察笔尖可知,油性马克笔为硬毡头笔尖,并且笔尖为宽扁的斜面。利用这些特点可以画出很多不同的效果。比如,用斜面上色,可画出较宽的面;用笔尖转动上色,可获得丰富的点的效果;用笔根部上色,可得到较细的线条。 1 ()泅:油性马克笔的溶剂为酒精性溶液,极易附着在纸面上。若笔在纸面上停留时间稍长便会泅开一片,并且按笔的力度,会加重阴湿的效果和色彩的明度。而加快运笔的速度,会得到色彩由深到浅的渐变效果。利用这一特性,可以表现物体光影的变化。 ()色彩可预知性:无论何时使用,马克笔的色泽总会不变,所以当我们通过实验获得较满意的色彩效果时,就可以记下马克笔的型号,以备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使用。 ()可重复叠色:马克笔虽不能像水彩那样调色,但可在纸面上反复叠色,可以通过对有限的型号色彩的反复叠加来获得较理想的视觉效果。 (1)马克笔绘画步骤与水彩相似,上色时应由浅入深,先刻画物体的暗部,然后逐步调整暗、亮两面的色彩。 ()马克笔上色以爽快干净为宜,不要反复地涂抹,一般上色不可超过四层色彩。若层次较多,色彩会变得乌钝,失去马克笔上色所应有的效果。 (1)设计者在主观上促使笔在纸上做有目的的运动时所留下的轨迹即是笔触。()手绘效果图的笔触安排看似容易,画起来却很难,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针对画物体的笔触。按照物体的形体结构、块面的转折关系和走向运笔。如图1-(a)所示,物体有一个面是凹进去的,而且是带有圆弧状的,应像该图这样运笔,笔触也应该是带有弧度的。如图1-(b)所示,物体的笔触走向是错误的,如果这样画,人们不会认为此物体的这个面是有弧度的。 同样,如图1-(a)所示,立方体的各个面都是直的,就不应该画成像图1-(b)所示那样有弧度的,否则会使人产生误导。 (a)正确(b)错误(a)正确(b)错误 图1-  按照形体结构块面的转折关系和走向运笔 图1-  立方体的各个面都是直的 如图1- 所示,要表现的是一个球体。球体是有明暗交界线的,交界线所呈现的形状是像图1-(a)中那样的弧形笔触,而不是图1-(b)中的直线。图1-(b)中要表现的应是一个圆面,而不是一个球体。 (a)正确(b)错误 图1-  表现的球体 笔触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其点、线、面的安排。笔触的长、短、宽、窄组合搭配不要单一,应有变化,否则画面会显得呆板。()马克笔的基本运用。 ①马克笔排列不必太拘谨,要注意运笔的统一性,如图1-0 所示。 1 ②马克笔在绘制中不宜过“满”,要注意概念中的“满”和实际中的“满”的区别,如图1-1 所示。 图1-1  马克笔在绘制中不宜过“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