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报表分析的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本章知识,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 1. 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2. 了解财务报表信息的使用者 3. 了解制约财务报表编制的法规体系 4. 掌握财务报表编制的依据 重点:财务报表的概念;财务报表信息的使用者;财务报表编制的法规体系 难点:报表使用者对信息的关注点;财务报表的编制依据 康美药业“四宗罪”“财务错误”数字惊人 2019年4月29日,康美药业披露了2018年年度报告,同时发布公告更正其2017年年报中出现的会计差错。公告显示,公司从2018年12月28日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后,对2017年年报进行了自查,发现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及款项收付方面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 1. 公司采购付款、工程款支付以及确认业务款项时的会计处理存在错误,造成应收账款少计6.41亿元、存货少计195.46亿元、在建工程少计6.32亿元; 2. 由于核算账户资金时存在错误,造成货币资金多计299.44亿元; 3. 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确认存在错误,造成营业收入多计88.98亿元、营业成本多计76.62亿元; 4. 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核算存在错误,造成销售费用少计4.97亿元、财务费用少计2.28亿元。 康美药业根据会计差错,追溯以前年度调整,相应地调整了2017年年报的相关数据。年报和公告一出,市场哗然,康美药业股价连续5天跌停。 案例来源:根据搜狐财经资料整理所得 网页链接:https://www.sohu.com/a/311186559_115207 请思考: 1. 谁是财务报表信息的使用者?他们对报表信息关注的重点相同吗? 2. 制约财务报表编制的法规体系有哪些?财务报表编制的依据是什么? 1.1 财务报表分析的定义 财务报表分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报表分析,其分析的对象不仅包括基本的财务报表,还包括相应的报表附注等信息,因此广义的财务报表分析也可以称为财务报告分析;而狭义的报表分析仅指对基本财务报表的分析。本书的财务报表分析是广义层面的分析。 从分析的内容来看,财务报表分析是指以企业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对表中相关项目增减变动的原因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借以判断其相关项目的质量,最终对企业当前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作出综合的评价,以反映企业经营策略的利弊得失,并借此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作出预测,最终为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信息的一种分析活动。财务报表是对企业经营策略和财务活动的综合反映,财务报表分析则是通过透视报表数字背后的信息,对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发展趋势作出判断。 1.2 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缩影,是传递会计信息的工具,它可以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但就财务报表本身而言,它只是未经整理的素材,繁杂的数据信息,往往造成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难以把握,因此需要对财务数据加以整理和分析,找出数据背后暗含的重要信息和经济意义,使其成为制定经营决策的有用工具。 财务报表分析是从会计报表中寻求有用的信息,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财务报表分析通常具有以下作用。 扩展案例:探索年报——从中石化2019年年报开始 1.2.1 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 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例如投资者通常需要在投资风险和投资报酬之间作出权衡,他们会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以及现金流状况等相关信息或指标。而债权人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则非常关注,通常需要考虑企业是否具有到期偿还本息的能力,故债权人更关心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等指标。因此,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揭示企业运营效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状况等各方面信息,为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1.2.2 对管理活动进行诊断 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不仅可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还可以还原企业进行投资、筹资和经营决策的管理活动信息,并通过与行业数据或行业先进企业数据的对比,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遗漏和缺陷,对企业的管理实践进行诊断,找出差距形成的根源,不断挖掘潜力,改善管理方法,提升企业价值;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状况。 1.2.3 预测企业发展前景 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和管理业绩,对企业现有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剖析和评价,并通过对历史年份各项数据与指标的分析,加以与行业数据的对比,判断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反映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帮助预测企业发展前景。 1.3 财务报表信息的使用者 扩展案例:19年间股价涨近60倍,茅台市值突破2万亿元 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使用者包括外部和内部两类,外部信息使用者如企业所有者(或股东)、企业债权人和政府等,内部信息使用者如企业管理层和企业员工等。由于不同使用者的决策存在差异,在进行报表分析时必然会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与信息要求。 1.3.1 企业所有者(或股东) 企业所有者(或股东)作为投资者将资本投入企业,是企业收益的最终获得者和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因此,他们既关心投资回报率,也关注企业的资本结构以及现金流量结构。对于具有控制权的投资者而言,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追求长期稳定增长的利益。而非控制权的投资者则更多地考虑短期获利水平,追求较高的股利分配。 1.3.2 企业债权人 企业债权人为企业提供贷款并按约定获得本金及利息。因此,债权人首先关注的是其对企业贷款的安全与保障程度,这是由于不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故企业债权人在进行报表分析时,最关心的是企业对其本金和利息是否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短期债权人比较关心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速度、变现能力以及现金的获取和支付能力;而长期债权人则更为关注企业长期的获利能力、整体的负债状况、持续的现金流动性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 1.3.3 企业管理层 企业管理层受企业所有者的委托,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对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考虑上述因素,企业管理层必须全面掌握公司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信息,才能进一步地进行战略决策,确保公司能够长期持续而稳定地发展。 1.3.4 政府管理部门 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关注企业带来的社会效益之外,必然也关注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从而能为政府带来稳定增长的财政收入。因此,政府管理部门在考核企业时,通常借助财务报表及附注考察企业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率,监督企业是否存在违法违纪浪费国家财产和偷税漏税问题,以便更有效地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 1.3.5 供应商 企业和大多数供应商之间会存在赊购的情况,即供应商先给企业提供商品或劳务,企业再给供应商货款,从而供应商成为企业的债权人,企业能否按期支付货款成为供应商关心的问题。因此,供应商通常会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如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同时,供应商寻求和企业达成长期合作的共赢关系,他们也会关心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 1.3.6 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通过获取行业内其他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分析与判断企业所处的地位以及存在的竞争优势和劣势,这可以为其制定未来的产品决策提供有用的参考。同时,竞争对手还可以借助报表分析掌握目标企业的经营情况,为其并购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因此,竞争对手通常会比较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能力。 1.3.7 企业员工 企业员工依靠在企业的工作获取报酬从而维持自身发展,因此他们比较关心工作岗位和未来取得报酬的稳定性和成长性。所以,他们会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图1-1)。 图1-1 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关注信息 综上,财务报表信息的使用者所要求的信息大部分面向未来;而且不同的报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相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同的。 1.4 制约财务报表编制的法规体系 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受到强制性、约束性的法律法规制约,只有这样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报表信息才具有可比性,否则报表使用者将难以比较不同企业和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在我国,制约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的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其主要内容如下。 1.4.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对会计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现行会计法是2017年11月4日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第二次修正通过的。会计法是调整我国经济活动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是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基本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会计法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的内容和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原则、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配备以及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1.4.2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活动所应遵循的标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四部分组成。 1. 基本会计准则 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于1992年11月30日发布,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实施。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2014年7月23日,为了适应我国企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根据《财政部关于修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决定》进行了又一次修订。 基本会计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基本会计准则规范了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原则和财务报告等在内的基本问题,是制定具体准则的基础,对具体准则的制定起着统驭作用;另一方面,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和具体准则尚未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在会计实务中,由于经济交易事项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一些新的交易或事项在具体准则中尚未规范,此时,企业应当严格遵循基本会计准则,特别是基本会计准则关于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等方面的规定,作为新交易或事项会计处理的依据。 2. 具体会计准则 具体会计准则是以基本会计准则为依据,对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及其会计处理程序作出具体规定。2006年财政部共颁布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2014年修订了5项、新增了3项企业会计准则。2017年修订了10项、新增了1项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三类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处理。 (1)一般业务处理准则。一般业务处理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职工薪酬、收入、建造合同、所得税、股份支付、政府补助、外币折算、借款费用、资产减值、每股收益、企业合并、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等。 (2)特定业务准则。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定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或有事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工具列报和套期保值等。 (3)特殊行业会计准则。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会计业务或事项的处理,如生物资产和石油天然气开采等。 颁布的42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财务报告类的准则有9项,分别是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每股收益、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和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这些准则的制定为提高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规范性和披露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3. 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 财政部2006年10月30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以下简称“应用指南”)。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制定的用于指导会计实务操作的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格式及其编制说明等方面,主要解决企业在运用会计准则处理业务时产生的问题。应用指南的发布有助于会计人员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准则,确保准则的贯彻实施。 解释公告是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就实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对准则作出的具体解释。截至2021年2月,财政部已颁布了14个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公告。 一直以来,财政部不断就新的经济形势颁布了许多新的会计处理通知。如2020年6月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租金减让会计处理规定》,具体规定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减让会计的具体处理规定,如“对于融资租赁,承租人应当继续按照与减让前一致的折现率将未确认融资费用确认为当期融资费用,继续按照与减让前一致的方法对融资租入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等后续计量”“对于经营租赁,出租人应当继续按照与减让前一致的方法将原合同租金确认为租赁收入。”这体现出制约我国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的会计规范体系处于不断更新与完善中。 1.5 财务报表编制的依据 企业财务报表通常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前提并依据一定的编制原则来进行编报的。只有在假设和原则的约束下,报表反映的信息才可能是规范科学的,才能为企业提供客观、真实、及时和有效的信息以供决策所需。 1.5.1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假设亦称会计前提,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根据以往的会计实践和理论,对会计领域中尚未肯定的事项所作出的合乎情理的假说或设想。会计基本假设主要包括四个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 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经济活动。会计主体假设是为了明确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明确经济权利和责任的归属主体。只有首先从空间上对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予以界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才能独立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以及企业管理人员才有可能从会计报表中得到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从而作出决策,并管理和控制经济活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只能反映某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可见,会计主体假设是开展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实施财务报表编制行为的必要条件,明确会计主体假设的重要作用,对制定会计政策、评价企业会计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主体假设对报表分析的影响主要有:第一,明确报表分析的主体范围及内容,对财务报表的空间范围进行界定;第二,确保会计的独立性,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2. 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当假定其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继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进行清算。在持续经营下,会计主体所持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而其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清偿。但是,持续经营假设并不意味着企业会永久存在,而是指企业能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使企业能按其既定的目标开展其经营活动,按已有的承诺去偿清其债务,按常规的方法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财会〔2014〕7号)规定,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利用所有可获得信息来评价企业自报告期末起至少12个月的持续经营能力。评价时需要考虑宏观政策风险、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和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等因素。评价结果表明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因素以及企业拟采取的改善措施。 企业如有近期获利经营的历史且有财务资源支持,则通常表明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是合理的。企业正式决定或被迫在当期或将在下一个会计期间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的,则表明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不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声明财务报表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事实、披露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编制的原因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3. 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可以归属人为划分的各个期间。这主要是由于报表信息的使用者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需要企业定期提供会计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必要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会计年度根据国家的不同情况而定,可以采用历年制,即日历年制,如我国规定从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也可以采用非日历年制,如采用10月制,美国规定从每年10月1日起至次年9月30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也有采用4月制的国家,如日本和英国规定的会计年度为4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止。 会计分期假设决定了企业对外报送报表的时间间隔以及报表所涵盖的时间跨度。在企业连续、大批、大量生产和经营产品且季节性影响较小时,会计分期不会对财务报表信息披露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在季节性影响较大时,可能出现报表信息代表性较差导致报表信息使用者被误导的情况。 4. 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均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价值方面的表现。货币计量假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货币计量单位,二是货币币值稳定与否。 通常情况下,企业经济活动的计量尺度有实物计量、劳动计量和货币计量三种计量方式。在三种计量方式中,只有货币计量才能使企业不同形态的资源从质的标准上得以统一,使企业对大量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统一汇总和计量成为可能。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企业拥有的所有资源都可以用货币计量,如人力资产受计量手段所限,企业难以准确估计劳动者的价值,故无法采用货币进行计量。同时,当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通货膨胀或币值变动等问题时,建立在币值稳定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此时分析企业报表应考虑币值变动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1.5.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八项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客观性和可靠性,就会对报表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带来损失。为了贯彻客观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应当做到: (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和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收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3)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效果而有选择性地披露会计信息,从而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则会计信息就失去了中立性。 当然,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未必都是确切数据,很大一部分来自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估计和判断,这就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应当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等知识,以便对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2. 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判断会计信息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相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相关性以客观性为基础。会计信息应在客观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3. 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目的是要使财务报告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理解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4. 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即纵向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第二,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即横向可比。对于不同企业,特别是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5.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而不能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处理的依据。 随着交易事项的日趋复杂化,某些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往往存在着与其法律形式明显不一致的情形,此时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会计处理。例如,企业融资租入一项固定资产,在法律形式上承租人并没有拥有资产的所有权,但在商业实质上承租人按合同可以长期控制和使用该固定资产,因此承租人按照该原则将该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作为使用权资产管理,并参照固定资产会计准则计提折旧。 6. 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实务中,如果会计信息的遗漏或者错报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某些项目的重要性程度不足以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或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单独列示,但对附注却具有重要性,则应当在附注中单独披露。例如,我国上市公司要求对外提供季度财务报告,考虑到季度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间较短,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季度财务报告没有必要像年度财务报告那样披露详细的附注信息。因此,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公司季度财务报告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这种附注披露制度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要求。 7. 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存货的变现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作出合理的职业判断。例如,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确认预计负债等,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当然,谨慎性原则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 8. 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其是否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也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1.5.3 会计要素 1. 资产 资产是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这些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按资产的流动性大小不同,区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类: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合同资产、存货、持有待售资产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等项目。非流动资产由债权投资、其他债权投资、长期应收款、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和长期待摊费用等项目组成。 2. 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引发的、现在承担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按偿还期的长短,一般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合同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持有待售负债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项目。非流动负债由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租赁负债、长期应付款、预计负债和递延收益等项目组成。 3.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是扣除债权人权益后的剩余权益,包括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其他权益工具、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4. 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利得则是与收入对应的概念,它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5. 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损失是与费用对应的概念,是指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6. 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1.5.4 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的数量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了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1. 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它的特点是可验证、易获得,所以报表项目中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 2. 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 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如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等于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4. 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如长期应收款等于按照市场利率折现的各年度的现值之和,与长期应收款的账面差额是未实现融资收益。 5. 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如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还原企业真实管理活动和预测企业发展前景。报表分析提供的信息是面向未来的决策,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相同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同的。财务报表的编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制约,并以会计基本假设、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和会计计量属性为编制依据。 财务报表financial statement 财务报表分析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财务决策financial decision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 股东shareholder 债权人creditor 管理者manager 政府government 供应商supplier 竞争对手competitor 员工employee 会计准则accounting standard 会计假设accounting assumption 会计主体accounting entity 持续经营going concern 会计分期accounting period 货币计量money measurement 客观性objectivity 相关性relevance 明晰性clarity 可比性comparability 实质重于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 重要性materiality 谨慎性prudential 及时性timeliness 资产asset 负债liability 所有者权益owner's equity 收入revenue 费用expense 利润income 历史成本historical cost 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 可变现净值net realizable value 现值current value 公允价值fair value 新租赁准则对南方航空财务报表的影响 随着租赁市场发展的日趋复杂,为规范企业对租赁业务的会计核算,推动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财政部对2006年租赁准则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于2018年12月7日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以下简称“新租赁准则”),规定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的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普华永道通过对3000多家开展经营租赁业务公司的调研发现,受新租赁准则影响最大的行业分别是航空业和零售业,主要是因为这两个行业大多数资产是通过经营租赁取得。下表是新租赁准则对南航2019年年报相关报表项目的具体影响。 新租赁准则对南航2019年年报相关报表项目的具体影响 项目名称 本期期末数/ 百万元 本期期末数占 总资产的比例/% 上期期末数/ 百万元 上期期末数占 总资产的比例/% 本期期末金额较上期 期末变动比例/% 固定资产 84 374 27.52 170 039 68.94 -50.38 使用权资产 149 941 48.9 租赁负债 114 076 37.2 应付融资 租赁负债 62 666 25.41 在南航2019年年报的“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中披露了新租赁准则对南航年报项目的影响。 费用方面:财务费用为人民币7 460百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46.05%,主要原因是本报告期执行新租赁准则,租赁负债利息支出上升。 成本分析方面:航空业务成本中,折旧与摊销费用本期金额较上年同期增加72.85%,主要为本报告期执行新租赁准则,原经营租赁资产确认为使用权资产所产生的折旧与摊销;经营租赁费用本期金额较上年同期下降83.82%,主要为本报告期执行新租赁准则,原经营租赁资产确认为使用权资产不再确认租赁费用。 现金流方面:报告期内,南航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38 122百万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9 585百万元增加94.65%,主要是本报告期运输服务形成净现金流入增加,以及执行新租赁准则导致原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租赁费支出在筹资活动中呈列所致;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人民币28 847百万元,主要是执行新租赁准则,原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租赁费支出在筹资活动中呈列以及灵活运用多种低成本工具直接融资所致。 权益方面:截至2019年12月31日,南航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合计为人民币63 863百万元,比上年末减少人民币1 140百万元,主要为其经营收益积累以及执行新租赁准则调整期初数的综合影响所致。 案例来源:根据搜狐网资料、南方航空2019年年度报告整理所得 网页链接:https://www.sohu.com/a/353317425_164875 根据案例资料,请讨论以下问题: 1. 编制财务报表依据的法规体系是什么? 2. 新租赁准则与旧租赁准则相比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3. 分析新租赁准则的实施对南航财务状况的影响。 [1] KHASHIMOV B A,ESHMAMATOVA M M. The information generated by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accounting(financial)statements[J]. Asian Journal of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AJMR),2021,10(2):30-32. [2] DHOLE S,LIU L,LOBO G J,et al.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comparability[J/OL].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20,40(4):106800. https://doi.org/10.1016/j.jaccpubpol. 2020.106800. [3] 钱爱民,朱大鹏. 财务报告文本相似度与违规处罚——基于文本分析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20(9):44-58. [4] 黄世忠. 创新型企业财务分析的困惑与解惑——以蚂蚁集团为例[J]. 财会月刊,2020(19):3-8. [5] HASAN M M, CHEUNG A, TAYLOR G. Financial statement comparability and bank risk-taking[J/O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20,16(3). https://doi.org/10.1016/j.jcae.2020.100206. [6] 黄世忠. 新经济时代财务分析的可比性问题研究——以腾讯为例[J]. 财会月刊,2020(13):3-7. [7] DO T K. Financial statement comparability and corporate debt maturity[J/OL].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20(40):101693. https://doi.org/10.1016/j.frl.2020.101693 [8] 钱爱民,张颖.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粉饰行为分析[J]. 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6):76-77. [9] 黄世忠. 解码华为的“知本主义”——基于财务分析的视角[J]. 财会月刊,2020(9):3-7. [10] 钱爱民,朱大鹏. 企业财务状况质量与社会责任动机: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分析[J]. 财务研究,2017(3):3-13. [11] 贾兴飞,张先治. 会计观念、薪酬契约与管理层决策行为——会计准则变革非预期效应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16(10):18-25,96. [12] 张新民,王璐. 财务分析的角度研究市场监管的思考[J].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5(10):20-23. [13] 张先治,蔡赫.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对上市公司投资者的影响[J]. 会计之友,2011(4):9-11. 扫 描 此 码 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