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称谓常识 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 18 2 第一节 不同身份人物的称谓 一、古代部族 知识精讲 (一)统称 1.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部族的称呼。殷周之际,东方有淮、徐、奄等夷, 不时以武力抗衡中原,其具体位置相当于今之江苏、山东一带。周武王封太公 望于齐,封周公于鲁,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夷逐渐与华夏融合。 2.狄:我国古代对北方各部族的称呼。北狄盘踞之地为今之内蒙古、宁夏、 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有白狄、赤狄、长狄之分。 3.蛮:我国古代对南方各部族的称呼。秦收岭南,居于此处的越人归附, 秦始皇置南海、桂林、象郡等以辖之。 4.戎:我国古代对西方各部族的统称。戎与华夏同源,殷周之际,有鬼戎、 余无之戎等,周时有西戎,后与华夏逐渐融合。 5.胡:我国古代对西北民族的统称,秦汉时多指匈奴。 第一章 称谓常识 3 6.东胡:先秦时代我国东北的一个民族,后分为乌桓、鲜卑两族。 注:以上对古代部族的称谓,均有一定程度的轻蔑之意。 (二)称谓细分 古代部族称谓细分 匈奴 鲜卑 氐 奚 回鹘 鞑靼 巴蜀 三苗 肃慎 越 夜郎 滇 哀牢 乌孙 乌桓 南诏 契丹 党项 突厥 吐谷浑 吐蕃 吉利吉思 色目人 女真 蠕蠕 1.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胡。社会组织以部落联盟为主, 联盟的首领称为单于。曾建立奴隶制军事政权,无文字。 2.鲜卑——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曾建立政权。经济生活以畜牧为主。 3.氐——中国古代西部地区的部族。与羌关系密切。长期与汉人错居, 魏晋时大规模汉化,建有前秦、后凉等政权。 4.奚——中国古代北方部族。原为东部鲜卑宇文部一支,辽时为契丹征服。 5.回鹘——中国古代西北部族,唐时灭东突厥建立政权,以游牧为主, 有文字,与唐交好,协助平定安史之乱。 回纥后改为回鹘。 6.鞑靼——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达靼、塔坦、达打、达达。本 是居住在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语族部落之一,后来鞑靼逐渐演变为对蒙古高原 各部的泛称。 7.巴蜀——先秦时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主要在今四川境内。东为巴, 西为蜀。后并于秦。 8.三苗——远古传说时期的南方氏族部落集团。又称三毛、有苗、苗民。 夏商以后统一用蛮记述。 9.肃慎——中国古代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民族。后为靺鞨,主要有 黑水和粟末两部,以射猎为主要经济生活,有原始农业。唐时设黑水都督府, 后大祚荣以粟末为中心建立渤海政权,终被辽灭。 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 18 10.越——中国古代南部部族名。秦汉前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部 族众多,有百越之称,从事渔猎、农耕、冶炼等,秦汉后部分与汉融合。 11.夜郎——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在云贵地区,秦 及汉初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 12.滇——秦汉时西南夷中一个较大的部族,主要居住在云南昆明滇池地 区,曾帮助汉使探求通往印度的道路。 13.哀牢——汉代西南夷的一个重要部族,因哀牢任酋长时最盛而得名。 14.乌孙——汉代至北魏中叶居于天山伊犁河上游的部族,张骞曾出使至 此,与汉和好,与北魏关系密切。 15.乌桓——亦作乌丸,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 16.南诏——唐代中国云南地区的乌蛮联合白蛮建立的政权。首领皮逻阁 统一五诏,唐玄宗封其为云南王,采用唐朝政治制度,统治者用汉文,初期为 奴隶社会,后封建化,后被大理政权取代。 17.契丹——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部族,原附突厥,后附唐,关系多 次反复,至唐末强大,五代时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18.党项——公元6~14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羌族的一支,又称 党项羌,北宋时建立西夏封建政权。 19.突厥——中国古代游牧部族之一,曾分布在阿尔泰山一带,后建立政 权,有文字、官制、法制等。与北朝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后分裂为东西两部, 皆为唐所灭。 20.吐谷浑——中国古代活跃在今青海及甘肃、四川部分地区的游牧民族。 曾建国,国名亦称吐谷浑。 21.吐蕃——公元7~9世纪中叶,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地区建立的奴隶 制政权,其君称赞普。 22.吉利吉思——元朝谦河流域的民族,即唐代的黠戛斯。 23.色目人——元朝对除蒙古以外的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各族人的 概称。 24.女真——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名,源于唐黑水靺鞨,北宋初完颜部迅 速发展,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建立金政权。明代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 人女真。明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后金政权,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 为清。 25.蠕蠕——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即柔然。 模拟自测 (请仔细阅读下列选项,勾选出不正确的选项) 1.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蒙恬“北筑 长城”、霍去病“封狼居胥”、王昭君“出塞和亲”都与匈奴有关。 ( ) 2. “蛮”,先秦时期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作为北方少数 民族的泛称。 ( ) 3. 吐谷浑,我国古代居住在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唐后期 为吐蕃所灭。 ( ) 4. 契丹,中国古代国名,后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 常发生争端。 ( ) 5. 戎夷,泛指少数民族部落,其中“戎”常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 ) 6. 契丹,既是某民族称号,又曾是国号。五代时契丹某部落的首领乘中原内 乱统一各部,几年后称帝建国,国号契丹。 ( ) 7. 夷,古时对我国东方诸少数民族的泛称,后也可用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 ) 8. 契丹,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源于东胡,北魏时自号“契丹”。唐朝末年, 迭剌部首领阿保机统一各部族,建立辽国。 ( ) 9. 华夷,“华”泛指中原地区的汉族,“夷”泛指中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 ( ) 10. 四夷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戎的合称。 ( ) 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 18 11. 敕勒,中国古代民族,为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 丁零等。 ( ) 12. 华夷,原指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其周边的少数民族,后来也借指中 国和外国。 ( ) 13. 蠕蠕,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即柔然。 ( ) 14. 倭,指元末到明中叶多次在我国东南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倭”字 起初并没有贬义,在日文中同“大和”的发音相同。 ( ) 15. 突厥是古代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同匈奴、鲜卑等 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游牧民族。 ( ) 16. “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 苏轼有词云“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 ) 17. 中国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中原人士之外的 边民。 ( ) 二、平民百姓 知识精讲 百姓称谓 泛称 同义细称 黎 黎民、黎氓、黎苗、黎甿、黎烝、黎首、黎庶、黎元、黎藿 庶 庶民、庶人 民 草民、生民、平民、小民、人民、民众 生 生灵、苍生 人 平人、野人、小人、丁口 白 白身、白士、白丁、白屋 衣 白衣、布衣、褐夫 子 子女、赤子 匹夫 / 黔首 / 续表 百姓称谓 泛称 同义细称 编伍 乡党 氓隶 / 刍荛 / 闾阎 闾左 助记口诀 古来称谓多借代,特征用来代本体。 九黎成奴为平民,住白屋者穿白衣。 布衣褐衣头戴黔,食藿之人是庶民。 无官无职一身白,白士白丁皆百姓。 (一)黎 有书记载,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他 们同东夷一起打败了从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民族,并俘获了大量俘虏。这些 俘虏成了炎黄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又被称为“黎氓”“黎苗”“黎 甿”“黎烝”“黎首”“黎庶”“黎元”等。另有“藜藿”,“藿”本指粗劣饭菜, 贫民生活困难,常以野菜充饥,就以“藜藿”代指百姓,意为吃粗劣饭菜的人, 用以区别肉食者。陈子昂《感遇(其二十九)》有云:“肉食谋何失,黎藿缅 纵横。” (二)庶 指百姓,称为“庶民”“庶人”。 (三)民 指百姓,称为“草民”“生民”“平民”“小民”“人民”“民众”等。 (四)生 指百姓,称为“生灵”“苍生”。 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 18 (五)人 指百姓,称为“平人”“野人”“小人”“丁口”。 (六)白 百姓大多没有官职,因而又被称为“白身”“白士”“白丁”。 古代平民的房子不涂彩绘,因名“白屋”,后也代指平民。 (七)衣 古时未做官的人穿白色衣服,以“白衣”代指百姓。平民多穿布衣,因 而又用“布衣”代指百姓。“褐”为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袄,为贫贱人之服。“褐 夫”为衣褐之人,是古代对平民百姓的称谓。《孟子·公孙丑上》有云:“视刺 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八)子 古代君王常常称自己的臣民为“子女”。“赤子”指代子民,即百姓。 (九)匹夫 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十)黔首 古代老百姓戴黑色或青色的帻,黔即是黑色,因而用“黔首”代指百姓。 (十一)编伍 我国封建社会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一“伍”,因而用“编伍”代指百姓。 (十二)氓隶 “氓”是古代对百姓(多指失去土地,外来迁移的居民)的称呼,又称萌 隶(氓隶)。 (十三)刍荛 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陋的人或普通百姓。 (十四)闾阎 “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阎”指里巷的门。 贫者居于闾左,富者居于闾右,因而用“闾左”代指贫苦人民。 模拟自测 (请仔细阅读下列选项,勾选出不正确的选项) 1. 乡党:古代五百家为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为党,二者合称泛指乡里、家乡、 同乡、乡亲。 ( ) 2. 黎庶:黎,起初指奴隶社会中的奴隶身份的劳动者;庶,起初指奴隶社会中 的自由人;后来泛指平民百姓。 ( ) 3. 褐衣是用葛、兽毛等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是古时贫穷或地位低贱者的 穿着。 ( ) 4. 周代称国人中的下层为庶人。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 庶人,一直延续到今天。 ( ) 5. 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古代平民穿麻葛织物制成的布衣,“布衣”代指百姓, 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 ) 6. 闾里是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一般为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代指 平民或邻居。 ( ) 7. 白衣,指无功名的人,还可指既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古时称未考取功名 的人为“白衣秀才”。 ( ) 8. 丁口即男子人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 依据单位。 ( ) 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 18 三、皇室 知识精讲 (一)皇帝称谓 皇帝称谓 皇帝自称 他人尊称 朕 陛下 君王 衮职 孤 万岁 官里 天家 寡 上 天 宅家 不谷 圣 车驾 大家 予一人 官 飞龙 县官 予小子 国家 九五之尊 人主 至尊 1.皇帝的自称 (1)朕: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2)孤:古代帝王的自称,如“孤家”“孤王”。 (3)寡:秦朝以后沿用为皇帝的自称,如“寡人”。 (4)不谷:本意是不结果实,后用作古代君王的谦称。 (5)予一人:商代帝王自称“予一人”,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帝王的 自称。 (6)予小子:古代帝王在先王死后还服丧期间的自谦之称。 2.臣下对皇帝的尊称 (1)陛下:陛下的“陛”指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 就成为对皇帝的敬称。 (2)万岁:本意有永远存在之意,也用作臣下对君主的祝贺之辞。 (3)上:这是一个方位词,由于皇位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 又称“上主”“皇上”“圣上”。 (4)圣:对皇帝的尊称,又称“圣人”“圣历”。 (5)官:对皇帝的敬称,又称“官家”。 (6)国家:东汉时对皇帝的称谓。 (7)至尊:对皇帝的尊称。 (8)君王:古时对帝王的一种称呼,又称“君人”。 (9)官里:指皇帝。 (10)天:晋时对皇帝的称呼,又称“天子”“天王”“天辟”。 (11)车驾:原指马驾的车,因是皇帝外出时所乘,故用作皇帝的代称。 乘舆:原指皇帝或诸侯所用的车舆,后被用作皇帝的代称。六龙:皇帝车驾的 六匹马,马八尺称龙,因称六龙,后用以借指皇帝。 (12)飞龙:借指皇帝,喻其居高位而临下,如飞龙在天。 (13)九五之尊: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为“九五 之尊”。 (14)人主:指君王、皇帝。 (15)衮职:借指帝王。 (16)天家:指皇帝。 (17)宅家:宫中对皇帝的称呼,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 为家”,故称其为“宅家”。 (18)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称呼。 (19)县官:古代天子别称。 (二)皇室成员称谓 皇室成员称谓 皇帝的父亲 太上皇 皇帝的母亲 皇太后、慈壸、慈闱 皇帝的正妻 皇后、元后、元配、中宫、正宫、坤极、皇孋、梓童、天下母、 天地母、慈壸、慈闱、椒房、大娘、王后、君妇 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 18 续表 皇室成员称谓 皇帝的妾 国阴、妃子、姬、内宠、内嬖、嬖人、娣姒、侍妾、小星、小 娘、元妃 皇帝的儿子 皇位继承人 皇太子、太子 继承人的妃妾 储妃、东妃、良娣、孺子 皇帝的女儿 女儿 公主、帝姬、格格(清) 女婿 驸马、额驸(清) 皇帝的妹妹 长公主 皇帝的姑姑 大长公主 1.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 2.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为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3.太妃:已故皇帝的遗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亲遗留的妃嫔,分别称 为皇贵太妃、贵太妃。 4.女主:即女子为君者,多指临朝执政的太后。《史记·吕太后本纪》有云: “太后女主,欲王吕氏。” 5.皇后:皇帝的正妻称,始于秦朝,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1)元后、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 (2)坤极:皇后的别称。《后汉书·梁皇后纪》有云:“梁小贵人宜配天祚, 正位坤极。” (3)皇孋(lí):皇后的别称。《后汉书·皇后纪赞》有云:“祁祁皇孋,言 观贞淑。” (4)梓(zǐ)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5)中宫:皇后的住处,代指皇后。 (6)天下母、天地母:都是对皇后的敬称。 (7)慈壸、慈闱(wéi):对帝王母亲或皇后的敬称。宋代范成大《丙午 东宫寿诗》有云:“晨昏两慈壸,诗礼一贤王。” (8)椒房——又称“椒室”,汉代皇后所居宫殿,用花椒一类的香料和泥 涂抹墙壁,取其温、香、多子之义,以示吉利,后以椒房代称皇后。 (9)女君:君主的妃妾尊称嫡妻为女君。 (10)君妇:对君主正妻的称呼。 6.娘娘:对皇后或宫妃的称呼。 7.妃:对皇帝的妾的称呼。 (1)国阴:后妃的别称,古代称男为阳、女为阴,所以称帝王的后妃为国阴。 (2)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于皇后,在诸妾中地位较高。 (3)姬:古代帝王的妃妾。 (4)内宠、内嬖、嬖人:帝王宠幸的姬妾。 (5)娣姒:古代帝王诸妾的合称,年长者为姒、年幼者为娣,后来“娣姒” 也指妯娌。 (6)妾、侍:妾的本意为女奴,帝王后妃之下的侍女统称为妾或侍妾。 (7)小星:古时侍妾的别称。 (8)元妃:妃嫔称号。本为“元配”之意,指第一次娶的嫡妻(正夫人)。后 来,已不仅仅限于指称第一次娶的正妻了,只是地位尊贵的一种象征。辽金时 期以此为妃子名号。金有元、跚、淑、德、贤五妃,均当于正一品官,以元妃 为诸妃之首。后金和清初时期,元妃指大汗和诸王、贝勒、皇子的元配嫡福晋。 8.大娘、小娘:皇后与妃妾的别称。皇后称为大娘,妃妾称为小娘。 9.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 皇帝选定册立。 10.太子妃:太子的妻子。 (1)储妃:太子妃。 (2)东妃:太子妃。 (3)良娣:太子妃妾的称号,始于西汉;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 妾曰良娣、孺子,魏晋至隋唐后宫皆沿置。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 11.太孙:于太子殁后选定太子的某个儿子为太孙。太孙为预定的皇位继 承人。 12.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 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 18 之姊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清朝称公主为格格。 13.帝姬:北宋徽宗时对皇帝的女儿、姊妹、姑母的称呼。 14.驸马: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孺子所指并不单一,在古代的意思较多,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判断, 一般有以下含义: 1.儿童、幼儿。 2.古代称天子、诸侯、世卿的继承人。 3.古代贵族的妾。 4.同竖子、小子,含轻蔑意。 5.指先秦时的《孺子歌》。 6.东汉人徐稺的字,代指清贫淡泊、隐居不仕者。 小知识 (三)诸侯称谓 诸侯称谓 诸侯 亲王、郡王、诸侯、寡小君 诸侯正妻 妃、元妃、元嫡、内主、细君、少君、小君、内官、正嫡、 正室 诸侯妃子 继室、夫人、少妃、妾(长/贵/贱/副)、内官、侧室、 别室、别房 诸侯之女 翁主 诸侯之女陪嫁的妾 媵御、媵妾 1.亲王: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清朝之 前的亲王均立国,封号一般为国号,清代时取美名冠之。 2.郡王:郡王为仅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 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3.妃:对王、诸侯的妻子的称呼。西汉时期称诸侯王正妻为王后,称其母 为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 称王太妃。 4.元妃、元嫡:国君或诸侯元配夫人的称号。 5.继室:诸侯元妃死后,次妃代理内事,称“继室”,后世凡正室之故, 侍妾扶正,亦称继室;续娶之妻亦称继室。 6.夫人:周代诸侯的嫡妻,后来,诸侯之母也可称夫人;汉代皇帝的妾皆 称夫人;魏晋以后,或称夫人,或另立名号。 7.内主:先秦时诸侯夫人的称呼,后世有时也代指皇后。 8.细君:原为古代诸侯之妻的称呼,后来转化为妻子的通称。 9.少君、小君:先秦时称诸侯的妻子为少君或小君。 10.寡小君:古代国君夫人对诸侯自称的谦词,臣民对别国也谦称本国国 君的夫人为寡小君。 11.少妃:先秦诸侯之妾的称呼。 12.长妾、贵妾:古代诸侯有子的妾。 13.贱妾、副妾:诸侯地位低下的妾。 14.内官:先秦时诸侯妻妾、宫廷女官的称号,后代多有沿用。 15.翁主:依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16.正嫡、正室:嫡妻、正妻的别称。 17.侧室、别室、别房:妾的别称。 18.媵:陪嫁的妾,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常以妹妹或侄女从嫁为侍妾, 称为媵。 19.媵御、媵妾:随嫁的侍妾。 直通真题 (请仔细阅读下列选项,勾选出不正确的选项) 「2020新高考Ⅰ卷」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 敬称皇帝的陛下。 ( ) 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 18 「2020新高考Ⅰ卷」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 中用来借指太子。 ( ) 「2018新课标Ⅲ卷」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 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 ) 「2017新课标Ⅱ卷」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 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 ) 「2016新课标Ⅱ卷」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 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 ) 「2016新课标Ⅱ卷」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 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 ) 模拟自测 (请仔细阅读下列选项,勾选出不正确的选项) 1. 东宫,古代宫殿名,因在皇宫东面而得名,后也借指居住在此的太子。 ( ) 2. 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从秦始皇时起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 词语。 ( ) 3. 公主,封建社会皇帝之女的封号,因和亲等出嫁的宗女或宫女,有的也封 公主。 ( ) 4. 太子,两汉时指皇帝、诸侯王的继承人,后来诸侯王的继承人称“世子”。 ( ) 5. 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专指居住于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 ) 6. 南面,代称帝位。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诸侯见群臣,卿大夫见僚属, 皆面南而坐。 ( ) 7.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陛下本义是台阶,其两侧是古时帝王卫士的戒备之 地,后演变为对帝王的尊称。 ( ) 8. 皇帝是中国两千多年间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秦始皇是中国首位皇 帝,自称始皇帝。 ( ) 9.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 握军政大权,但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 ( ) 10. “质”是“质子”,是古代君主为表示诚意与妥协,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 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贵族。 ( ) 11.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 王对自己的谦称。 ( ) 12. 县官,旧称一县的行政长官,西汉时常用以称政府或皇帝。 ( ) 13. 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因此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 儿子,即天子。 ( ) 14. 王,原指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秦汉以后,帝王改称为皇帝,“王”就成为 封建皇族或功臣封爵的最高项,异姓不得封王爵 。 ( ) 15. 皇帝的自称常见的有“寡人”“孤”“陛下”等。 ( ) 16.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作帝王的 代称。类似的还有“御驾”“尊驾”“皇舆”“千乘”“陛下”等。 ( ) 17. 朕指我、我的。秦以前,不论尊卑,皆可自称朕;后自秦始皇起,专用为 皇帝的自称。 ( ) 18. 皇后指皇帝的正妻,秦以前只称“后”,秦以后天子称“皇帝”,“后” 于是改称为“皇后”。 ( ) 19. 臣子向皇帝进言时,皇帝必须站在宮殿的台阶下接受进言,所以尊称皇帝 为“陛下”。 ( ) 20. 贵人,皇帝妃嫔封号之一。东汉光武帝时始置,其位仅次于皇后,清代置 贵人于嫔位之下,后世也把贵人当作对地位尊崇之人的尊称。 ( ) 21. 皇太子也称太子,通常被授予的对象是皇帝的嫡长子,也通常是封建社会 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 ) 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 18 22. 皇后,指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如同天子,是众妃之主。古代皇后所 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的寝宫被称为“正宫”或“中宫”, “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 ) 23. “后主”指末代君主。此词始见于《三国志》,陈寿称刘备为“先主”,刘 禅为“后主”。后来的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因此世称其为南唐后主、 李后主。 ( ) 四、家族 知识精讲 (一)代际亲属称谓 ............................................................................................................................................................................................................................................................ ............................................................................................................................................................................................................................................................ .............................................................................................................................................. (二)大小排行 我国古代有伯、仲、叔、季之分,分别指代家中儿子的长幼顺序,也就 是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 1.伯,把也,把持家政也。 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 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所奉的把持朝政的长兄,“伯”“霸” 通用。同义的“兄”字,从人从口,表示在家里是发号施令者,弟弟们对兄长 是必须服从的。 2.仲,中也,位在中也。 这个叫法还留在云南白语里,在白语里,“仲子”指二儿子,“仲女”指 二女儿。 3.叔,少也。 这个字跟“俶”字同根,《尔雅·释诂》解释为“俶,始也”“俶,作也”, 就是才起来的、新生的。 4.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 指最幼小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 就指老三。周文王之父季历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可见末子为老三也 可称季。晋代著名道学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 换字。 (三)中表内外 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戚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戚为“外”,如外 父即为岳父,外甥即为姊妹之子,姑之子为外兄弟,舅之子为内兄弟。外为表, 内为中,“内外”亦合称为“中表”。 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 18 模拟自测 (请仔细阅读下列选项,勾选出不正确的选项) 1. 曾,指隔两代的亲属。不同的代际血缘关系用语不同,如隔三代的称“从”, 同祖父的称“堂”。 ( ) 2. 曾祖,“九族”之一,指父亲的祖父。“九族”按顺序一般指高祖、曾祖、祖父、 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 ) 3. “从”指堂房亲属,“从子”指兄弟之子,也可以指血缘关系隔得更远的子 侄辈。 ( ) 4. 从弟,古代指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若不共祖父 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 ( ) 5. 中表,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属为“内”,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属为“外”。 内为中,外为表,合而称为“中表”。 ( ) 6. 古时兄弟排行,以伯、叔、仲、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在时间上,“季” 亦指最末的,如“季年”即末年。 ( ) 7. “考”特指已故的母亲,而“妣”指已故的父亲。 ( ) 8. 九族,古代多指高祖、曾祖、祖父、父、己身、子、孙、曾孙、玄孙九代, 今泛指亲戚。 ( ) 9. 季,排行次序之一,表示排在最后的。伯、仲、叔、季,是先秦古人确立 的兄弟长幼之序的说法,《论语》《仪礼》均有记载。 ( ) 10. 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 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 ) 11. 从弟,旧时以姑母、姨母或舅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轻者为从弟。 ( ) 12. 从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代以后指 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 ) 13. 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 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