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舞蹈与幼儿舞蹈 1.了解舞蹈的概念、特征、种类及其形成与发展。 2.理解并掌握幼儿舞蹈的概念及特征。 幼儿舞蹈是舞蹈的一个分支。两者虽同属一个艺术领域,但因其主体对象不同, 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了解并理解舞蹈与幼儿舞蹈的概念、种类、特征等基本 理论知识,是奠定幼儿舞蹈教育工作者理论基础的首要任务。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舞蹈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以及教育 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把人类发展的历史融进一个个舞姿当中,传承和 记载人类社会的灿烂文明。舞蹈为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插上翅膀,让人们体验到审 美的愉悦。舞蹈塑造了人类的品格。因此,舞蹈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 幼儿舞蹈使幼儿在感受和体验舞蹈美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积极、崇善的品格,以 及文明、优雅的气质风度。幼儿舞蹈因其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且容易被幼儿接 受等特点,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途径之一。 幼儿舞蹈教育隶属于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组成部分,无论从社会的发展还是幼儿个体的发展来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第一节 舞 蹈 一、舞蹈的概念 “什么是舞蹈?”这是舞蹈的核心问题。吴晓邦先生在1982年修订再版《新舞蹈艺 术概论》时提出: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之后,在他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2版) 2 音乐舞蹈卷》并为其作序时写道:“舞蹈,按其本质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从广义上说, 凡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来抒发感情的,都可称之为舞蹈。但是作为舞台表 演的舞蹈艺术,则通过作者对自然或社会的观察、体验和分析,并以精练的、典型的 动作,构成鲜明的舞蹈艺术形象,反映生活中的人和事。”吴晓邦先生就舞蹈的定义给 出了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就舞蹈的表现手段和内容做出了高度的概括。 理解舞蹈的概念,是认识和学习舞蹈艺术之前必须完成的任务。舞蹈以经过提炼、 加工、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手段,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是人 类的精神产品。舞蹈作为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在音乐、 灯光、布景、道具、服装的烘托下,着重表现语言文字及其他艺术表现手段难以表现 的内在的、深层的精神世界。 舞蹈艺术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更是舞蹈家反 映和表现社会现实和生活观念的产物。舞蹈作品表现的内容非常广泛, 它反映社会生活,但不是直接描述社会生活,而是舞蹈家将自己从现实 生活中得到的个人体验予以情感的概括,并运用舞蹈动作塑造形象,通 过表达情感描绘这种情感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二、舞蹈的形成与发展 彭吉象教授在其著作《艺术学概论》一书中写道:“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 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渗透着人类模仿的 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舞蹈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亦是如此。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表达方式。 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劳动实践和生活实践。人们为驱赶寒冷、阴湿、恐 惧和疾病而舞蹈,为送别去世的亲人和迎接新加入的社会成员而舞蹈,为狩猎和战争 而舞蹈,也为丰收和胜利而舞蹈。图1-1所示为云南民族岩画中的原始舞蹈。 青海宗日马家窑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生动地记录了原始舞蹈情景,如 图1-2所示。早在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之前,人们运用动作、姿态的表情传递信息和交流 情感、思想。所谓“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充分说明,舞蹈是 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是客观事物对人有所触动而产生的一种内心情感的外化表现。 图1-1 云南民族岩画中的原始舞蹈 图1-2 舞蹈纹彩陶盆 扩展阅读 3 随着社会发展,历史变迁,人类舞蹈在自然 环境、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下,朝着不 同的方向发展。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孕育了 中世纪后的芭蕾舞艺术;古埃及文明孕育了阿拉 伯、波斯舞蹈艺术;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是中国舞蹈发展、成长的肥沃土壤,历朝历代都 有自己的代表性乐舞,如周代雅乐、汉代俗乐、 唐代燕乐、宋代民间舞、明清戏曲等。图1-3所 示为敦煌壁画飞天舞。 自新舞蹈运动的开拓者吴晓邦的创作表演开始,在抗日烽火中,奔向祖国的华裔 舞蹈家戴爱莲,探索、发展了民族舞蹈之路,她创作并表演了风靡全国的“边疆舞”。 从此之后,舞蹈作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品种活跃在我国历史舞台上。 三、舞蹈的主要特征 艺术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电影、舞蹈等。之所以被统称为艺术,是因 为它们具有共同的属性。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 它们除具备共同的属性外,还有各自的特征。 舞蹈艺术是由人体动作、姿态和造型的组合、发展、变化共同形成的,表达了人 物的思想感情。因此,舞蹈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直观性、动作性、节奏性和抒情性。 (一)直观性 舞蹈形象是直观的艺术形象,舞蹈是通过形体运动表现生活和情感的动态视觉艺 术。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流动而抽象的,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直观而静止的, 舞蹈将二者完美结合起来,穿越时间,跨越空间,将“过去的”和“未来的”化为“现 在时”的舞蹈形象,直接呈现在舞台上。 舞蹈的直观性还表现为: 我们用文字和符号记录舞蹈动作,不如亲眼看一看舞蹈 动作的原型;我们用语言文字形容舞蹈的美,不如身临其境去感受舞蹈的意境。总之, 在舞蹈艺术中,塑造人物、表现意境、传递思想、反映生活,都是通过直观的舞蹈形 象来实现的。 (二)动作性 舞蹈形象是流动状态的艺术形象。动作是舞蹈的核心元素,是舞蹈的“语言”,称 为“舞蹈语汇”。舞蹈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故事情节、性格特征的发生和发展,矛盾 冲突的推进和变化,意境的渲染和烘托,主题中心思想表现和描述都要通过舞蹈动作 所形成的舞蹈语言表达。 动作性是舞蹈最主要的特征。舞蹈的动作性是舞蹈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主要特 征。其区别就在于舞蹈是通过提炼、美化的人体动作塑造形象,描绘人物的思想情感, 图1-3 敦煌壁画飞天舞 表现事件情节和矛盾冲突。因此,我们说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 (三)节奏性 舞蹈的动态是有序的,是合乎舞蹈艺术规律的运动。如果说动作是舞蹈的“语言”, 那么节奏就是身体语言的韵律。舞蹈离不开节奏性这个要素。没有节奏,便不是舞蹈。 只有具有节奏性的动态形象才是舞蹈的动态形象。 节奏是舞蹈动作的时间值、力量值,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 舞蹈的节奏表现为舞蹈表演中人体运动力度上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幅度的大小、身 体重心的沉浮等对比规律,舞蹈的节奏体现了人体动作的韵律美。舞蹈的节奏与音乐 的节奏不同。舞蹈的节奏是通过视觉感知的,音乐的节奏则是诉诸听觉的。 虽然我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但舞蹈的视觉节奏与音乐的听觉节奏并不总 是同步的。在舞蹈表演中,舞蹈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时而挽手前行,营造水乳交融的 舞台效果;时而其中一者停止脚步,而另一者继续前行,用这种反差将舞台效果推向巅 峰或低谷。著名的舞蹈家吴晓邦认为:“‘舞蹈的表情’离开了‘舞蹈的节奏’是不可能 存在的;节奏不通过表情,也不可能表现出来。” (四)抒情性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舞蹈凭借动态视觉形象的空间变化、力度强弱、 节奏快慢、幅度大小等方式表现和刻画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让人们感受到舞蹈的热 烈和欢快、曼妙和幽静、激昂和拼搏、委婉和深情。 舞蹈作为人类精神肖像,其本质是一种情感的动态意象。苏珊·朗格在她的《艺 术问题》中说:“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 构的任务,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完成。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 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舞蹈和音乐都具有抒发情感的属性和独特力量,这是其 他艺术种类无法做到的。正如《毛诗序》所说:“情动于中而言于行,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可见,人类表达情感 的手段是语言→音乐→舞蹈。显而易见,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高和最后的艺术手段。 图1-4和图1-5所示是两部舞蹈作品的舞台效果。 图1-4 《踏歌》 图1-5 《雀之恋》 四、舞蹈的主要类型 (一)以舞蹈的表现形式为划分标准 1.独舞 独舞又叫单人舞,由一名演员表演,可男可女,是结构完整、小型独立的舞蹈作品。 独舞在编舞、个人表演技巧、灵活运用空间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如古典舞《春江花月夜》 《扇舞丹青》、民间舞《赞哈》《雪中梅》、芭蕾舞《天鹅之死》等,都是具有一定代表 性的优秀舞蹈作品,如图1-6所示。 图1-6 《扇舞丹青》 2.双人舞 双人舞是由两个人完成的舞蹈,通常是一男一女,也可以是两男或两女,共同完 成一个主题。双人舞运用单人技巧和双人配合技巧完成各种舞姿,表现人物之间思想 感情的交流和展现人物关系。如古典舞《新婚别》、民间舞《老伴》、中国现代舞《同行》 等,如图1-7所示。 3.三人舞 三人舞是由三个人合作表演完成一个主题的舞蹈。根据其内容,分为表现单一情 绪和表现一定情节,以及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三种类别。如古典舞《金山战鼓》、 民间舞《邵多丽》等,如图1-8所示。 图1-7 《老伴》 图1-8 《邵多丽》 4.群舞 群舞是由四人起至数十人共同表演的舞蹈。可 男可女,也可男女混合,多为表现某种概括的情结 或塑造群体形象。其最大的特征是整齐划一。 群舞通过舞蹈队形及画面更迭、变化和不同速 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动作、姿态、造型 的发展,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古典舞《踏歌》《千手观音》、民间舞《狼图 腾》、现代舞《海燕》等作品,如图1-9所示。 5.组舞 组舞将若干相对独立的舞段组合在一起,是比较大型的舞蹈作品。各个舞段虽相 对独立,但它们统一在一个共同的主题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中。例如,北京舞蹈学院的 “乡舞乡情”“献给俺爹娘”等民间舞蹈晚会,就是将十几个独立的、优秀的舞蹈作品 组合在一起,共同表现一个主题。 6.舞剧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综合文学、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 道具)等手段,表达情感、反映生活的一种戏剧形式。舞剧的种类很多,根据容量大小、 结构方式、风格特征不同,分为独幕、多幕,小型、大型,民族、现代、芭蕾等不同类型。 例如,民族舞剧《丝路花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等。 (二)以舞蹈的体裁为划分标准 1.抒情性舞蹈 抒情性舞蹈又称“情绪舞”。它在特定的环境中,以鲜明的、生动的舞蹈语言直接 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是表现单一情感类型的舞蹈。此类舞蹈或托物言志、缘物寄情, 或用纯舞蹈形式表达特定情感。例如,女子独舞《雀之灵》,通过对孔雀“迎风挺立” “跳跃旋转”“展翅飞翔”的形态模拟,表现孔雀的灵动以及人们对安宁、祥和的向往。 2.叙事性舞蹈 叙事性舞蹈又称“情节舞”。它通过舞蹈中不同人物的行动所构成的情节事件塑造 人物,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叙事性舞蹈并非舞剧,其情节事件相对简单,无须具备 复杂的结构、曲折的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例如,女子双人舞《同行》,通过两位女 兵在极其恶劣的行军途中一段生离死别的经历,塑造了当代女兵舍己为人的军人形象, 歌颂了军营儿女的精神境界。 (三)以舞蹈的风格为划分标准 1.民间舞 什么是民间舞?《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和《人文百科全书大系·艺术百 科全书》参考各国百科全书给出了定义。《艺术百科全书》写道,(民间舞是)“产生并 图1-9 《狼图腾》 广泛流传于民间、风格鲜明的舞蹈。它反映各地区、各民族特有的劳动、风俗、交际 方式和爱情生活。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舞蹈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 惯乃至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出现迥异的风格特点。”这个条目概括了民间舞 的共同特征。 中国民间舞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根源,其样式多,内容广,风格各异,动律唯美。 我国的民间舞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和理 想愿望,是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繁衍,不断积累形成的。 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上,居住着占我国总人口90%以上的汉族。 受历史和自然条件影响,形成了汉族民间舞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地区特色。北方流 传秧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之分;南方流传花灯,有云南 花灯、广西采调、福建采茶等之别。 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区或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其舞蹈亦特色鲜明。蒙古族舞 蹈强悍刚劲;维吾尔族舞蹈体态挺拔、热情奔放、动作丰富、表情细腻;藏族舞蹈形式、 风格各异,古朴优美;还有刚劲跌宕、含蓄婀娜的朝鲜族舞蹈;优美灵活、朴实矫健、 富于雕塑感的傣族舞蹈等。 我国的民间舞丰富多彩,其主要特点如下所述。 (1)歌与舞紧密结合。民间舞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更多的是生活内容,自由、活泼、 生动。 (2)巧妙运用道具。在我国许多地区的民间舞蹈中大量使用了 扇子、手绢、彩绸、花棍、伞、灯、鼓等道具。这些道具的使用大 大增强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使舞蹈动作更加优美、绚丽。 (3)自娱性与表演性相统一。民间舞蹈对于舞者来说,既是为 了自娱,又具有很强的表演性,目的是吸引更多人参与这项活动。 (4)民间舞没有明确的作者。民间舞史中很少有关于具体作者 的记载,它的创造者是人民,是一种群体艺术。它着重表现群体的 思想、感情、信仰、观念。 图1-10所示为民间舞《赞哈》。 2.芭蕾舞 “芭蕾”一词源于古拉丁语ballo,是法语ballet的译音。它包含两层含义:广义是指 欧洲的古典舞蹈;狭义是指以欧洲古典舞蹈为基础,将音乐、戏剧、哑剧、舞蹈融为一体, 以女性足尖技术为标志性特征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鼎盛于俄国,最终从俄国走向世界,不断发展。 芭蕾舞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形成独立、完整的艺术形式,创造了足尖技巧,发展 了各种腾空跳跃和旋转技巧,产生了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并先后形成了意大利、法 兰西、俄罗斯、丹麦、美国、英国等学派。 古典芭蕾舞的风格特征非常鲜明,运动模式十分固定,讲究“开、绷、直、立”, 以高雅、轻盈、舒展、飘逸为审美规范。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古典芭蕾舞形成了自 图1-10 《赞哈》 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结构方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以及群舞等。特别 是作为塑造主要人物,同时衡量作品优劣,检验芭蕾舞演员全面素质的双人舞,其程 式化更为突出。其结构形式依次分为“出场”,多为“慢板舞”,由男女主角运用扶举 技巧配合表演;“变奏”,此乃双人舞的“炫示部”,由男女主角各自表演一段技巧性很 高的舞蹈;“结尾”,由男女主角互相穿插表演,最终以合舞结束。 芭蕾舞从五四运动以后开始传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舞蹈工作者才有条 件进行正规的、系统的芭蕾艺术学习。我国逐步成立了专业的芭蕾舞剧团体,向人们 介绍世界优秀的芭蕾舞剧目,并创造出一批以反映我国人民生活为题材的剧目,如芭 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如图1-11所示。 图1-11 《红色娘子军》 3.古典舞 “古典”为拉丁文classicus的意译,即“经典的”意思。古典舞是一种有着独特风 格特征,且具有历史意义和典范意义的表演性舞蹈。古典舞具有相对稳定的审美原则 和程式化的特点。世界上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大多有自己的古典舞。 由于受民族传统、宗教信仰、风俗文化、道德礼仪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地区、国 家、民族的古典舞呈现出迥异的风格特点。例如,欧洲的古典芭蕾舞,印度的婆罗多舞、 卡塔克舞(见图1-12),巴里的班耐舞等。 “中国古典舞”的称谓是近现代才形成并逐渐普遍使用的,并不完全是通常意义上 的“有着独特风格特征,且具有历史意义和典范意义的表演性舞蹈”。中国的古典舞体 系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是在传统审美理念的指导下,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借鉴芭 蕾舞的体系,从大量舞蹈文物中寻找古代舞姿、舞韵,吸收武术、杂技、巫舞的精华, 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特色的风格。 中国古典舞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系:具有高度程式化 的动作方法,规范、严谨的动作技巧,含蓄、蕴藉的情感表现,以及对气韵流贯、神 形兼备的讲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了许多建立在中国古典舞体系基础上的舞蹈作 品,例如《宝莲灯》《丝路花雨》《红楼梦》等舞剧,以及《春江花月夜》《飞天》《踏歌》 等古典舞作品,如图1-13所示。 图1-12 印度古典舞——卡塔克 图1-13 《飞天》 中国古典舞有三大学派,分述如下。 (1)身韵派。该学派突出其元素原则下的动律、韵律、规律,强调“形、神、劲、律”。 (2)敦煌派。该学派强调S形和“三道弯”的体态造型,配合棱角分明的四肢动作, 极富异国风韵和宗教色彩。 (3)汉唐派。该学派以汉唐出土文物和墓室壁画等舞蹈形象为依据,强调斜塔式 重心,在失重的瞬间变化姿态,突出文化内涵,强调民族个性,展示历史风貌,最终 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和审美风尚。 4.现代舞 19世纪末,在受芭蕾舞影响最薄弱的美国和德国,兴起一种新的舞蹈流派。它力 主创新,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舞蹈应反映现代生活,揭示人类心灵世界,自由抒发真 实情感。这就是后来广称的现代舞。它的出现震动了整个艺术界和学术界,使舞蹈地 平线上升起一道曙光。在当时,称之为“自由舞蹈”和“表现主义舞蹈”。 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 Duncan, 1877—1927)被公认为现代舞的鼻祖。 她公开说:“芭蕾舞一点儿也不美!”成为第一位敢于从审美上批评芭蕾舞的人。邓肯认 为不能像芭蕾训练那样“把身体锻炼与心灵完全隔断开来”“我必须替心灵准备一种原 动力”“身体仅是一种均匀的协调的工具,其动作不仅 是要表现身体,而是要表现心灵的情绪和思想”。 邓肯的理念和艺术打破了古典芭蕾的唯美理想和 程式语言,形成了现代舞用身体作为表现心灵的媒介, 与社会生活、时代思潮紧密结合,弘扬别出心裁的个 性特征,倡导独辟蹊径的原创精神,力求内容与形式 完美统一的美学观点。 图1-14所示为现代舞作品《问香》。 图1-14 《问香》 第二节 幼 儿 舞 蹈 一、幼儿舞蹈的概念 幼儿舞蹈是指以幼儿的身体动作、戏剧表演与音乐相结合为综合手段,反映幼儿 生活,表达幼儿情趣,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综合教育的艺术形式。幼儿舞蹈的 本质在于通过积极、健康的舞蹈教育活动,使幼儿的动作得到发展,体能得到锻炼, 情感得到抒发,以提高各方面综合能力。 幼儿舞蹈活动作为向幼儿提供早期舞蹈实践经验的教育活动,其目 标和任务自然不同于成人舞蹈教育。幼儿舞蹈在价值取向上应该更接近 人类发展的原始自然状态,追求人的身体和心灵整体陶冶的状态,追求 人为愉悦而自然投入的状态,追求人在社会群体中的相互依赖、相互学 习、自由探索、自由创造的状态。 换而言之,幼儿舞蹈教育的目的是为幼儿完 善人格的发展奠定基础;幼儿舞蹈教育的任务是 通过舞蹈的审美实践活动,丰富幼儿对自我、他 人和自然环境的基本认识和体验,初步学会通过 舞蹈审美手段对这些认识和体验进行表达、交流 和分享,逐步学会认识人生、把握人生,形成对 人生的积极态度。 图1-15所示为曹尔瑞幼儿舞蹈作品《成长 足迹》。 二、幼儿舞蹈的特征 幼儿舞蹈是舞蹈艺术中的特别分支,它面对一个特别的受众群体——幼儿。因此, 幼儿舞蹈除具备舞蹈艺术的特性之外,兼有自身的个性和特点。从幼儿生理及心理特 点的角度看,幼儿舞蹈应符合“小”而“浅”的要求。“小”即时间短、篇幅小;“浅” 即内容浅显、结构简单。具体来说,幼儿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舞蹈的直观性 舞蹈以其直观的艺术形象向人们传递思想、抒发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幼儿舞蹈 也不例外。幼儿舞蹈具有直观性,是幼儿易于接受和喜爱的一种艺术活动。幼儿期的 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幼儿舞蹈通过直观、形象的舞蹈动作丰富幼儿 的表象,帮助幼儿积累感性经验。 例如,幼儿歌表演《对不起,没关系!》,舞蹈内容表现的是幼儿在集体活动中, 扩展阅读 图1-15 《成长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