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论 本章为全书的概论性部分,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含义与基本原理,重点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为掌握全书的逻辑体系和各章节的内容打下基础。 知 识 要 点 能 力 要 求 相 关 知 识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掌握统计学的含义及统计学的产生、发展 统计的含义、统计的四大学派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点、性质和方法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点、性质和方法 统计的职能和统计工作过程 了解统计的职能和统计工作过程、统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统计的三大基本职能、统计工作过程、统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熟练掌握统计学涉及的基本概念 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变量、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导入案例 生活中的统计 统计是什么?提起统计大家会想到什么?下面列举一个统计学应用的实例。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00后”男女比例失衡最严重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共14.1178亿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2016—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四年连降,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1961年以外的最低水平。 “目前,中国的人口增长水平大致与收入较高的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略超前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李婷教授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人口占51.24%,女性人口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持平。 《健康时报》记者对历年来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人口数据统计梳理发现,2010—2019年十年间,我国总人口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65岁”是我国性别比“分水岭”:0~64岁人群中,性别比始终大于100,随着年龄增加,性别比不断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则是“女多男少”。 从适婚年龄段人群性别比来看,刚刚步入适婚年龄的20~24岁,性别比高达114.61,25~29岁年龄段性别比为106.65,30~34岁性别比为101.28。 我国男女性别比最失衡的年龄段是10~14岁(119.10)与15~19岁(118.39),换句话说,我国“00后”群体为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一代。 “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出生性别比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变化范围在103~107。婚龄人口中男女数量会大体相当。如果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持续、大幅超过107,是很不正常的现象,提示着人为地进行胎儿性别选择现象的存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主任杨凡表示。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学者们达成的共识是:一是传统的性别偏好;二是生育空间缩小挤压;三是便捷的胎儿性别鉴定技术。 出生性别比的下降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性别平等的观念逐渐得以树立,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已经有了改变;二是生育政策的调整使人们的生育空间更为宽松,减少了人为选择胎儿性别的动机;三是政府长期以来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现象的一系列治理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包括关爱女孩活动、打击“两非”、对传统的男女不平等的分配政策和风俗进行改革等。 杨凡表示,未来,要从根本上解决性别比失衡问题,还得从本源性因素入手,削弱人们的男孩偏好,实现社会性别平等。比如在教育政策中体现性别公平,避免教育过程中性别偏好的传递;促进就业机会平等,保障两性公平的就业待遇;家庭责任的合理分配,提供家庭照料的社会服务;保障女性的财产权、遗产继承权;正视和处理性骚扰和家庭暴力行为;引导舆论导向,改变社会偏见等。 资料来源:健康时报网,2021. 5. 13. 结合本案例,大家可能对统计有了初步认识。那统计的含义是什么?统计是一种什么样的学科?主要研究什么内容?本章将解答这些问题。 第一节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统计的含义 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看到和听到“统计”一词。例如:开会时主持人要统计出席会议的人数;球类比赛时解说员要不断统计竞赛双方的进攻次数和成功率;报刊上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布诸如物价指数、人口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等统计数据。“统计”一词,在不同的场合,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含义。 在我国,“统计”一词是由英语statistics翻译过来的,具体有统计工作(statistical work)、统计数据(statistical data)和统计学(statistics)三种含义。 (一)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又称统计活动,是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的工作过程。如银行的计划统计科每月编制项目报表,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工作;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要经过方案设计、入户登记、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和资料公布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统计工作。 (二)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又称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及有关情况的总称。如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分析报告和各种统计资料汇编等。 (三)统计学 统计学是对统计工作及统计规律进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统计学的定义说明,统计是用来处理数据的,统计学是关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方法论科学。统计研究的对象是来自各领域的数据。数据收集就是取得统计数据;数据整理是将数据用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数据分析则是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研究数据,并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而得出结论。 数据分析所用的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描述统计学(descriptive statistics)研究如何取得反映客观现象的数据,并通过图表形式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特征。描述统计学的内容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加工处理方法、显示方法、分布特征的概括与分析方法等。 推断统计学(inferential statistics)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它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总体的未知数量特征作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比如,要了解一个地区的人口特征,不可能对每一个人的特征一一进行调查;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往往是破坏性的,也不可能对每个产品进行检验。这就需要抽取部分个体即样本进行测量,然后根据获得的样本数据对所研究的总体特征进行推断,这就是推断统计学要解决的问题。 统计的三种含义具有密切联系:统计工作是统计的基础,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反过来,统计学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与方法,并使统计数据更加准确、及时和全面;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科学发展起来的。 二、统计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统计是适应国家管理的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按氏族、部落居住在一起打猎、捕鱼,分配食物时就要算算有多少人、多少食物可以进行分配。所以,从结绳记事开始,就有了对自然社会现象的简单的计量活动,有了统计的萌芽。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父系氏族公社的伏羲时代,劳动人民在长期测量土地,清点人口、牲畜和观测天象过程中,就总结出了九九乘法口诀;到夏禹时期,人们已经能够运用“规矩”等工具进行实地测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到了奴隶社会以后,奴隶制国家组织的人口、财富和军事统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统计被认为是维护阶级统治、兴国安邦的重要手段。 进入封建社会后,统计内容有所充实,统计调查的方法制度也逐步健全。如中国的户籍统计和田亩统计都有很大的发展,不论是统计方法、统计制度还是统计组织都在世界上居于先进水平。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落后,统计仅局限于封建主征收赋税、徭役和管理国家的需要,发展十分缓慢。 在西方,统计活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埃及在公元前27世纪,为了建造金字塔和大型农业灌溉系统,曾进行过全国人口和财产调查。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罗马帝国就以国势调查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规定每五年进行一次人口、土地、牲畜、家奴的调查,并以财产总额作为划分贫富等级以及征丁课税的依据。 统计广泛迅速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上确立以后,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大大促进了统计活动的发展,为统计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国家统计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统计研究的内容。从16世纪开始,欧洲各国经济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工业、商业、交通运输、通信等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部门都要求提供更多的统计资料。于是,统计活动开始从一般的人口、税赋、军事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到了18世纪,随着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分工日益精细,部门之间的依存度明显提高,经济统计形成了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邮电、海关、银行、保险等专业分支。在经济统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社会统计、科技统计、环境统计等又从经济统计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统计内容体系。随着统计工作实践的丰富和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核算方法体系和统计理论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次,统计机构专门化、统计活动专业化。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统计工作的客观要求,从19世纪初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府中纷纷设立统计机构,把统计机构从政府行政机构中独立出来,并制定了有关统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界定了统计机构以及统计工作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 再次,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现代统计方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统计的认识能力。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研究随机现象分布特征和规律的科学理论,到19世纪中叶已经达到了实用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到了20世纪30年代已经为各国所普遍采用,这些方法不仅解决了统计描述方面的问题,而且在利用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推断以及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方面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国民经济整体为研究对象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进入推广应用阶段。新的数学方法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统计方法体系,提高了统计的认识能力。 最后,电子计算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为统计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以及在统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统计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也为统计信息的储存、更新、检索、加工、反馈以及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创造了条件。而建立在数字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统计信息网络系统,打破了统计信息传输的时空界限,在提高统计信息的社会化和共享性方面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统计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统计学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统计事业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市场经济是以一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是由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社会经济统计一方面要建立宏观调控统计体系,满足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市场经济统计体系,做到治而不死、放而不乱,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以科学的统计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扎扎实实地做好统计工作,为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及部门提供可靠的统计资料是摆在各级各类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而神圣的任务和使命。 另外,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计管理体制和统计方法体系,还要注意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把我国统计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统计学发展史 统计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管理的日趋复杂,仅仅用简单数字来计量客观现象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管理的需要,人们试图对客观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与此相适应,研究统计计量和分析方法的统计学就应运而生。统计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但统计学仅有300多年的历史。从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把统计学大致分为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和现代统计学三个时期。 (一)古典统计学时期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是统计学萌芽时期,当时有政治算术学派和国势学派两大学派。 1. 政治算术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William Patty,1623—1687)。他在代表作《政治算术》一书中,以数字资料为基础,用计算和对比的方法,对英国、法国、荷兰三国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提出了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他主张一切论述都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进行,并配以朴素的图表形式,这种理论和方法对后来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也正是现代统计学广为采用的方法和内容。由于威廉·配第对于统计学的形成有着巨大的贡献,因此,马克思评价他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政治算术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约翰·格朗特(John Graunt,1620—1674)。17世纪上半叶,英国多次发生严重的瘟疫,政府定期公布有关人口出生和死亡的数字资料。约翰·格朗特利用这些资料研究并发表了《对死亡率公报的自然观察和政治观察》的论著。在论著中他运用大量观察的方法,研究并发现了人口与社会现象中重要的数量规律性。如新生儿的男女婴性别比例稳定在14∶13;男性在各年龄组中死亡率高于女性;新生儿的死亡率较高;一般疾病与事故的死亡率较稳定而传染病的死亡率波动较大等。 政治算术学派采用数字计量分析的方法即大量观察法、分类法以及对比法来综合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尽管该学派当时还未采用统计学之名,却已有统计学之实了。 2. 国势学派 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德国,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尔曼·康令(Hermann Conring,1606—1681)。他以叙述国家重要事项和国家政策关系为内容,在大学开设了“国势学”课程,并且很受当时学者的欢迎。其继承人高特弗瑞德·阿痕瓦尔(Gottfried Achenwall,1719—1772)在1749年出版的《近代欧洲各国国势学概论》一书中,首次采用了“统计学”一词来表示国势学。该论著认为统计学是关于各国基本制度的学问,主要用文字表述,缺乏数字内容。这种以文字描述的方式记述国情国力的系统知识是记述学派的主要特征,由于记述学派没有采用统计学中的数量对比分析方法,故被认为有统计学之名,但无统计学之实。 政治算术学派和国势学派共存了将近200年,两派互相影响、互相争论,但总体来说,政治算术学派的影响要大得多。 (二)近代统计学时期 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的100多年中,统计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又形成了许多学派,其中主要是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 1. 数理统计学派 数理统计学派创立于19世纪中期,以比利时的统计学家、天文学家、人类学家阿道夫·凯特勒(Adolphe Quetelet,1796—1874)为代表,代表著作有《统计学的研究》《概率论书简》《社会物理学》等。在这些著作中,他最先把概率论原理应用于人口、人体测量和犯罪等问题的研究,并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误差计算和分析,以此论证社会现象的发展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他对统计理论方面最大的影响是把概率论与统计学相结合,从而提出了关于统计学的新概念,他的主要功绩在于使统计方法获得普遍应用。他是古典统计学的完成者,近代统计学的先驱,也是数理统计学派的奠基人;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统计学之父”。 其后,经过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数理统计学吸取生物学研究中的有益成果,由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1822—1911)、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1857—1936)、戈赛特(Gosset,1876—1937)和欧文·费希尔(Irving Fisher,1867—1947)等统计学家,提出并发展了相关和回归、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t分布等理论,使数理统计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 2. 社会统计学派 社会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克尼斯(Karl Gustav Adolf Knies,1821—1898),他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具有政治算术内容的社会科学。另一位有影响的创始人是乔治·冯·梅尔(Georg von Mayr,1841—1925),其代表著作为《社会生活中的规律性》和《统计学与社会学》。他把统计学作为实质性研究的社会科学,并认为统计学是以社会集团的规律性为其独立的研究对象,以大量观察法为其特殊的研究方法,初步建立了社会统计的学科体系。 (三)现代统计学时期 现代统计学时期是指20世纪初至今的统计学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统计学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数理统计学由于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紧密结合,被广泛应用而获得迅速发展。数理统计学发展的明显趋势是:随着数学的发展,数理统计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数学方法,出现了数理统计学的新分支和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边缘学科。新分支如抽样理论、非参数统计、多变量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边缘学科如计量经济学、工程统计学、天文统计学等。数理统计学的应用日益广泛而深入,尤其是借助电子计算机后,它所能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由于数理统计学发展很快,在国际统计学术领域中地位大大提高,因此,数理统计学派成为现代统计学的主流。 这一时期,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统计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实质性科学向方法论转变,同时吸收数理统计学派的通用方法论,把自然科学中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 上述三个阶段的划分只是大致的,其实,统计学的发展是渐进的、错综的,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而且从发展趋势看,统计理论研究的分支仍会不断增加,统计学将越来越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应用的范围也将更加广泛。 第二节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所要认识的客体,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表现,即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其规律性表现。具体地说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去收集、整理、分析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来表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 统计学和数学都是研究数量关系的,但两个学科有不同的性质特点。数学撇开具体的对象,以最一般的形式研究数量的联系和空间形式,数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逻辑和演绎论证的方法;而统计分析的方法,本质上是归纳的方法,根据试验或调查,观察到大量的个别情况,加以归纳来判断总体的情况。 二、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主要有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变异性。 (一)数量性 数据是统计的原料,统计数量性是统计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统计的特点是用大量数字资料来说明事物的规模、水平、结构、比例关系、发展速度等。如国家统计局每年年初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中都有大量的数据资料,表明上一年度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2021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 015 9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 754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 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 977亿元,增长2.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5%。还有其他领域的许多统计数字,这些统计数字都从各方面表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基本情况。 应当注意,统计在研究数量关系时不是单纯地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而是在质与量的密切联系中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例如要进行“工业产量”统计,如果不明确什么是工业生产活动,那么工业产量的统计也就无法进行。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能促进新的量变。这种质与量相互关系的哲学观点,是统计学研究客观现象数量关系的准则。 (二)总体性 统计学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指的是总体的数量方面。从总体上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是统计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主要特点。 社会现象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交错作用的结果,它从数量上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情景。统计学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研究,采用的是大量观察法和综合研究法等。其研究过程是从个体到总体,即必须对足够大量的个体进行登记、整理和综合,使它过渡到总体的数量方面,从而把握客观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及其变化的总趋势,以此来表明现象发展的规律性。例如在人口统计中,如果没有对一个自然人各方面情况的仔细观察和记录,就得不到对人口总体的总人数、性别比例、地区分布、出生率、平均寿命等方面的数量认识。 (三)具体性 统计学是研究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这一特点是统计学与数学的根本区别,数学所研究的量是抽象的量,而统计学所研究的量是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的量。如391 981这个数,对统计研究来讲不代表任何意义,但如果表述为2020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 981亿元,则该数就有了实际的意义,它代表了2020年我国全社会消费水平。 统计学是研究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它是从定性认识开始,进行定量研究的。比如,只有对工资、利润、劳动生产率等统计指标有确切的了解,才能对它们进行科学的统计。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在研究数量关系时,也要遵守数学表明的客观现象量变的规律,并在许多方面运用数学方法。 (四)变异性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变异性,是指总体各单位的特征表现存在着差异。统计学研究同类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它的前提就在于这个特征在总体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而且这种差异并不是由某种固定的原因事先给定的。例如,研究一个地区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就是因为各家庭的收入有高有低,参差不齐,这样才有必要研究该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及其分布状况。 三、统计学的性质 从统计学的发展史看,经过300多年的演变与发展,统计学是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开始,逐渐趋于成熟,成为一门研究客观事物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这里所指的方法论包括指导统计活动的原理和原则,统计核算和分析的方法。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中各种数量关系的研究来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统计学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首先从定性研究开始,然后进行定量分析,最后达到认识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或规律,这就是质—量—质的统计研究过程和方法。由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既存在于自然领域也存在于社会领域,因此,统计学是一门具有跨学科性质、较高概括程度和较大适应范围的一般方法论学科。 四、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统计学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有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推断法等。 (一)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指统计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等的数量方面时,必须对总体现象中的全部或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以达到对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的认识。大量观察法是以大数定律为依据的。社会经济总体现象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异,如果统计仅对少数个体进行观察,就会失之偏颇,得不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来。例如,一个人的月生活费支出有多有少、有高有低,但随着观察人数的增多,调查的结果就越有代表性或越接近于实际。 大量观察法并不排斥对个别单位的典型调查,它可以同典型调查相结合,深化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大量观察法反映了社会现象偶然性和必然性、特殊性和一般性的辩证规律的要求。 (二)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及任务,将调查得到的大量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为若干个不同性质的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组,使组内的单位具有同质性,组间的单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统计分组的目的,就是揭示现象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认识它们之间的矛盾,表明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例如,要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的有关情况,选择“企业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组,结果可以反映国有企业中大、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和比例;选择“盈亏状况”进行分组,可以观察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及亏损额,发现问题的严重性等。 (三)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指根据大量观察获得的资料,计算、运用各种综合指标,以反映总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法。通常使用的综合指标主要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等。这些指标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总体特征进行刻画,将其结合运用,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例如,某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 060万元,这个总量指标并不能说明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好坏。如果把1 060万元的实际产值和1 000万元的计划产值联系起来考察,计算出计划完成的相对指标为106%,说明该企业超额6%完成生产计划,就完成生产计划而言是比较好的。但这还不够,如果再把产值与产品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单耗、成本、资金、利润等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或再进一步把今年年度产值水平与上年度水平、历史最高水平、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对该企业的工作做出全面的评价和正确的结论。除此之外,通过综合指标的对比分析,还可以对现象进行各种因素的分析,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各种因素的变动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 (四)归纳推断法 归纳推断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是统计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它是以概率论为基础对随机现象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推断随机现象规律性的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统计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这种方法。例如,农作物的产量调查、工业产品的质量检测与控制等。 第三节 统计的职能和统计工作过程 一、统计的职能 统计具有信息、咨询、监督的职能。 (一)信息职能 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灵敏、系统地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信息。因而,要不断拓展统计信息的内容,保证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完善统计信息的自动化建设,实现统计信息生产和使用的社会化程度。 (二)咨询职能 这是指利用已掌握的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料,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 (三)监督职能 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结果,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和科技等的运行状况,并对其全面、系统地定期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便促进国民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上述三种职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首先,采集和提供信息是国家统计系统最基本的职能,统计的信息职能是保证统计咨询和监督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统计咨询职能是统计信息职能的延续和深化,它使采集的信息得以在科学决策、经营管理以及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统计监督职能则是对信息和监督职能的进一步拓展,统计监督职能的强化,又必然要对信息与咨询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统计信息与咨询职能的优化。总之,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彼此依存、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统计要充分发挥所具有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统计工作过程 统计工作是对社会进行调查研究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工作,这种调查研究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过程。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是通过具体的统计工作环节来完成的,统计工作过程主要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一)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第一个阶段。进行任何统计工作,都必须从统计设计开始。 统计设计是指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进行统筹安排。统计设计的关键任务,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质的认识来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和反映这一对象范围的指标及其指标体系。通过统计设计这个首要环节,从而使统计工作有序地开展起来。 统计设计阶段应主要考虑以下问题。 1. 指标与指标体系的设计 这是统计设计的核心内容。统计设计要根据统计的任务、目的和具体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那些能够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指标组成一个指标体系。另外,还要考虑各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重要的分组等。 2. 收集整理资料方法的设计 收集统计资料的方法很多,如报表制度、普查、抽样调查等,要根据统计的目的和任务确定适当的方法。统计整理也有多种方法,同样需要预先选择好。另外,还要规定一些操作细则,如精确度要求等。 3. 各种保证条件的要求 统计活动需要一定的人员、文具、表格资料、计算机、经费等,都需要预先考虑其供应,不能因之不足而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4. 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 在考虑了上述三方面之后,要求具体地安排各个环节,提出日程表和工作进度,以便监督实施。 统计设计的结果,往往表现为各种设计方案。例如,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分类目录、统计分析提纲等。 (二)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要求,根据统计设计的内容、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收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是定量认识的阶段。统计用数字说话,而各种统计数字都直接来自统计调查,管理者和决策者都需要根据大量翔实的统计信息进行管理和决策,科研工作者也需要根据统计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调查是统计的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的方式主要有统计报表制度、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 (三)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所取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或者对已经加工过的次级资料进行再加工,为统计分析准备系统化、条理化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整理是将对总体单位特征的认识过渡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的桥梁和纽带,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必要前提。在统计工作中,统计整理处于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沟通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桥梁和纽带。 (四)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以加工整理的大量统计资料为基础,利用综合指标和专门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客观现象的本质规律及其发展前景,从数量方面进行判断、推理并作出说明的工作过程。因此,这一阶段虽然是对统计资料的计算分析,但其目的却是要揭示统计研究的对象的状况、特点、问题、规律性等,所以这是统计认识的定性阶段。一般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来表现其最终的成果。 一般来说,统计工作过程的四个阶段是依次进行的,各有其特定内容。同时,它们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一个阶段的工作失误,都会影响到整个统计工作的大局。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证从整体上取得良好效果,各阶段也可以相互渗透、交叉进行。例如,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以边设计、边调查、边整理、边分析;有时,在调查、整理阶段会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或者对原设计方案进行适当的改进;有时,在统计分析中因为现有资料不能满足需要而做一些必要的补充调查、加工整理和计算工作等。 综上所述,统计工作的过程是从统计设计(定性认识)到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定量认识),最后通过统计分析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定性认识)过程。这种质—量—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认识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统计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一)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统计学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数学是与统计学关系非常密切的一门科学。数学与统计学都是研究数量规律的,都要利用各种公式进行运算。现代统计学中运用了大量的数学理论与数学方法。数学中的概率论研究随机现象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从数量方面体现偶然与必然、个别与一般、局部与总体的辩证关系,为统计学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基础。数学分析的方法适用于一切数量分析,当然也包括统计的数量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统计学中的理论统计学以抽象的数量为研究对象,计量不计质,其大部分内容也可以看作数学的一个分支。 统计学虽然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之间也存在本质的区别。 首先,从研究对象看,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数量规律,而统计学研究的则是具体、实际现象的数量规律;数学研究的是没有量纲或单位的抽象的数,而统计学研究的则是有具体实物或计量单位的数据。 其次,从研究方法看,数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逻辑推理和演绎论证的方法,从严格的定义、假设的命题和给定的条件出发,去推证有关的结论。而统计的方法本质上是归纳的方法,根据实验或调查观察到的大量情况,来归纳判断总体的情况。因此,数学家可以凭借聪明的大脑从假设命题出发推导出结果,而统计学家则需要深入实际,通过调查或实验收集数据,研究时不仅要运用统计的方法,而且还要掌握某一专门领域的知识,才能得到有意义的成果。 (二)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要研究和分析数据,因而统计学与这些学科领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统计学与相关的实质性学科如经济学等,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首先,统计学是开展经济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经济学对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时,除了要做规范性的理论分析和定性分析外,还要进行实证的数量分析。无论是宏观经济研究还是微观经济研究,通过运用大量的统计分析方法,都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有关的数量规律,同时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统计归纳分析所获得的新知识常常为实质性学科的研究开辟新的领域,这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其次,经济学等实质性学科对经济统计学等应用统计学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统计指标的设定离不开实质性学科的指导,而且应用统计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研究对象性质的影响。通常是实质性的学科提出了问题,统计学才提出相应的方法,并且才有其用武之地。 统计学与相关实质性学科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实质性学科研究该领域现象的本质关系并对有关规律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论证;而统计学只是为实质性学科研究和认识数量规律提供专门的方法和工具,并不直接对规律产生的原因和机理作进一步的分析。例如,大量观察法已经发现了新生婴儿的性别比是103~107∶100,但为什么是这样的比例呢?形成这一比例的原因应由人类遗传学或医学来研究和解释,而非统计学所能解决的。再如,利用统计方法对吸烟人群和不吸烟人群患肺癌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吸烟是导致肺癌原因之一的结论,但为什么吸烟能导致肺癌呢?这就需要医学去解释了。由此可以看出统计学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可以这样说,统计方法仅仅是一种有用的定量分析工具,它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人们想要解决的所有问题。能否用统计方法解决各学科的具体问题,首先要看使用统计工具的人能否正确选择统计方法;其次要在定量分析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定性分析,也就是要在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该学科的专业知识对统计分析的结果作出合乎规律的解释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尽管各学科所需要的统计知识不同,所使用的统计方法的复杂程度各异,统计学也不能解决各学科的所有问题,但统计方法在各学科的研究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含义 1. 统计总体 统计总体(population)就是统计所要研究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任何一个统计总体都必须同时具备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三个特征。 (1)同质性。同质性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各个单位必须在某些方面而且至少在一个方面具备某种共同的性质。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 (2)大量性。大量性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总体单位必须是大量的,或者说是足够多的。统计对总体数量特征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揭示现象的规律,而现象的规律只有在大量现象的综合汇总中才能显示出来。 (3)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单位,除了在某一方面必须是同质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有差异。例如,工人的性别具体表现为男、女,工人的月工资表现为2 600元、2 700元、2 780元、2 890元、2 970元、3 050元等。需注意的是,变异对于统计非常重要,没有变异就没有统计,这是因为,如果总体单位之间不存在变异,那么通过研究一个总体单位的资料就可以推断总体情况,就没有必要进行统计了。 2. 总体单位 总体单位(unit)是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单位。如对全国的工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全国的工业企业是总体,而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二)统计总体的种类 总体可以分为有限总体(finite population)和无限总体(infinite population)。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例如一个企业的全体职工、一个国家的全部人口等都是有限总体。总体所包含的单位数是无限的或不可数的,称为无限总体。如现代化流水生产线上,连续大量生产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数量、大海里的鱼资源数、森林里的树木等都是无限总体。对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但对无限总体只能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据以推断总体。 (三)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总体与总体单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随着统计研究目的、范围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如研究某市医药行业中各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时,该市所有的医药企业是统计总体,其中的每个医药企业是总体单位。而如果目的是研究某市各行业的经营情况,则该市所有的行业是统计总体,其中的每个行业是总体单位。这时医药行业就由原来的总体转化为总体单位了。 二、标志与变量 (一)标志 标志(character)是指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标志可分为品质标志(qualitative character)和数量标志(quantitative character)。品质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特征的,是不能用数值来表示的。比如,为调查某企业职工情况,该企业的每一个职工是总体单位,性别、民族、工种、籍贯等调查项目是用文字来说明的,是品质标志。数量标志是表示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名称,用数值来表示。如上例中,职工的年龄、工资、工龄等调查项目即为数量标志。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称标志值(character value)。 标志还可以分为不变标志(invariant character)和可变标志(variant character)。不变标志是指某个标志在所有总体单位的具体表现都相同,它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例如,在教师总体中,职业这一标志在各单位的表现都是相同的,都是教师,因此职业就是不变标志。一个总体中,至少要有一个不变标志,才能将各单位结合成为一个总体,如果没有不变标志,那么总体也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不变标志是总体同质性的基础,而当一个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有可能不相同时,则称这个标志为可变标志,有了可变标志才有必要组成总体。例如,在教师总体中,教龄这一标志在各单位的表现不完全相同,因此教龄就是可变标志。 (二)变量 变量(variable)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变量的数值表现称为变量值。 变量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型变量(continuous variable)和离散型变量(discrete variable)。连续型变量是指变量的取值连续不断,无法一一列举,每相邻的两个整数之间可做无限分割,如人的身高、体重,企业的总产值、资金、利润等。离散型变量是指变量的数值只能以计数的方法取得,其取值是整数值,可以一一列举,如企业的职工人数、工厂数、设备台数等。 变量按其所受影响因素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性变量。由确定性因素影响所形成的变量称为确定性变量,确定性因素使变量按一定的方向呈上升或下降趋势变动。如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增加施肥量,能使农作物收获量增多,这是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随机性变量则是受随机因素影响的变量。所谓随机因素,是指各种不确定的、偶然性的因素。这种因素影响变量值的大小和方向都是不确定的。如在同样条件下加工的某种零件,其尺寸大小总是存在着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原材料的质量、电压的变化、气温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生产工人的注意力等,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带有偶然性的因素。统计所研究的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既包括确定性变量,又包括随机性变量。因此,统计研究往往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和要求,对各种复杂的变量采用专门的统计分析方法来深入地研究。 三、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 1. 统计指标的概念和特点 统计指标(indicator)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指标名称是指标质的规定,它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范畴;指标数值是指标量的规定,它是根据指标的内容所计算出来的具体数值。例如,2020年某地区生产总值为1 823亿元,这就是统计指标,它包括统计指标名称:生产总值;统计指标数值:1 823亿元。 统计指标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数量性,所有统计指标都能用数字表示,没有不能用数字表示的指标;二是综合性,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特征的;三是具体性,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特征。 2. 统计指标的设计要求 (1)指标要素要完整。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包括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指标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以及指标的计算方法六个方面的要素。例如,“按当年价格核算,2020年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为36 206.9亿元”。在这个例子中,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标名称,36 206.9是指标数值,亿元是指标的计量单位,2020年是指标的时间范围,河北省是指标的空间范围,按当年价格计算是指标的计算方法。显然,上述六个要素在说明总体数量特征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就失去了作为一个统计指标的意义,也就不能称其为统计指标了。 (2)指标名称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指标名称是一个社会经济范畴,说明一定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内容。如果指标的含义不明确或不正确,不仅得不到正确的数据,而且可能犯方向性错误。确定统计指标的名称和含义要以相应学科的理论为依据。如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劳动生产率等统计指标的概念,就离不开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但是,某些学科的概念是通过科学抽象得出来的理论概念,而统计指标是反映客观现实数量特征的概念,它不可能完全照搬理论,而应当在统计实践中对其加以“改造”,即在设计和构建统计指标时,凡借用有关学科的理论概念,都必须结合统计对象和统计指标的特点,准确界定指标的内涵,使之成为可以计量的数量概念。 (3)指标的计算口径和范围要明确。指标口径是指指标的时间、空间、内容、隶属关系等,对上述内容必须清楚具体,使从事具体统计工作的人能够准确判断现象的数值应该计在哪个统计指标身上。如统计指标数值的大小受一定的空间范围影响,空间范围包括全国范围、地区范围和系统范围等,职工人数统计指标有全国职工人数、省职工人数、部门职工人数之分,如果空间范围发生变化,就要规定具体的处理方法。统计指标的时间标准有两种,即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要规定时间长度(如月、季、半年、一年)和具体的起止日期;时点指标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如第一次至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就规定为当年7月1日零时,第五次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规定为当年11月1日零时。 (4)确定指标的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统计指标的含义与计算的口径范围确定之后,还要制定科学的计算方法。计算方法不科学或不明确,仍然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有些统计指标通过登记、点数、测量和简单的加总即可求得指标数值,如职工人数、播种面积、牲畜存栏数、在校大学生人数等。这类指标在确定了总体范围和指标口径之后,一般不需要再规定具体计算方法。有些统计指标的计算则比较复杂,如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劳动生产率等,这类指标必须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依据来确定其计算方法。理论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形式,而统计指标是认识、管理的工具,它既要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符合客观实际,满足人们认识和管理的需要。因此,这类指标的计算方法必须结合统计实践加以具体化,使之能够度量。 统计指标计量单位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内容特征。统计指标有无名数指标和有名数指标。无名数指标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大多数用百分数、系数、倍数等形式表示,多用于质量指标。有名数指标包括实物量、价值量、劳动量等,多用于数量指标。实物量指标要规定用自然实物计量单位或标准实物计量单位,并且还要规定自然实物量折合为标准实物量的方法。复合计量单位适用于表现强度一类的相对指标的数值,如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医疗床位保证程度用“人/张”计量等。 3. 统计指标的分类 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quantitative indicator)和质量指标(qualitative indicator)。数量指标是用来反映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指标,其数值的大小随总体研究范围的大小而增减。如人口数、企业数、产品产量、增加值、利润总额等。质量指标是指反映客观现象的劳动效果或工作质量等事物内部数量关系的指标,其数值的大小与总体研究范围的大小无直接联系。如资金利润率、失业率、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成本等。 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有总量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相对数)、平均指标(平均数)三种。数量指标用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标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这三类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将在第三章具体介绍。 4. 统计指标和标志的关系 统计指标和标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第一,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而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第二,标志有用文字表示的品质标志和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统计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 联系:第一,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如某市工业职工人数指标是由该市各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汇总而来的。第二,由于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可变的,则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和反映总体单位的标志之间也存在着转化关系。即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原来的统计总体如果变成总体单位了,则相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了。例如,在研究某厂职工工资情况时,该厂的全部职工是总体,工资总额为统计指标。而在研究该厂所属的某工业局职工工资情况时,该厂就是总体单位,其工资总额为数量标志,具体的工资总额数值为标志值,于是,该厂的工资总额由统计指标相应转变为数量标志了。 (二)统计指标体系 单个统计指标只能反映总体某一方面的数量特征,但客观现象错综复杂,统计总体往往具有多种特征。为了全面反映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就要用一整套的统计指标来反映。科学地设置统计指标体系(indicative system),既是统计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统计设计的重要环节。 1. 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 统计指标体系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用来说明所研究现象各个方面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为了全面反映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貌,就要设立产量、品种、质量等生产成果指标体系;原材料的收、拨、存、消耗及生产设备、劳动力等生产条件的指标体系;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的占用、周转以及利润、税金等财务指标体系;此外,还有企业市场状况及科技活动等方面的指标体系。 2. 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总体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即统计指标体系要能够科学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因此,进行统计设计要根据各种经济理论对总体进行深刻的定性分析,以便使设计的指标数量、核心指标、指标口径、计算时间、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等都要符合科学原则的要求。 (2)目的性原则。即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考虑管理的要求或研究目的。 (3)全面性原则。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从整体上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总体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而各个统计指标之间也相应具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指标口径、时间、空间和计算方法的确定都要从全局出发,考虑到彼此间的联系。 (4)统一性原则。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力求与计划、会计和业务核算相统一,即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计划、会计、业务核算的实际情况和统计的需要,尽可能地使各种核算的原始记录统一、计算方法一样,包括范围、经济内容相同,起止时间一致。 (5)可比性原则。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注意各地区各部门的一致性,以便于相互比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充实。这时要注意保持各个指标在时间上的可比性,注意各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相互衔接和相对稳定,以便于分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6)互斥性原则。即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使指标之间相关程度弱,注重指标的代表性。 3. 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统计指标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两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包括社会指标体系、经济指标体系和科技指标体系等。在统计指标体系中,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处于中心地位。专题统计指标体系是针对某项社会经济问题而制定的专项指标体系。如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价格指标体系、小康生活指标体系等。统计指标体系范例见表1.1。 表1.1 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珠三角地区) 一级指标 二 级 指 标 一级指标 二 级 指 标 就业和收入 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公用设施 25. 城市每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 2.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26. 每万人拥有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数 3. 城镇最高最低组别收入比 社会安全 27. 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4. 农村最高最低组别收入比 28. 食品和药品安全指数 5. 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9. 万人治安和刑事警情数 6. 城镇登记失业率 社会服务 30. 每万人持证社工人数 教育和文化 7. 规范化幼儿园达标率 31. 困难群众救助覆盖率 8. 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 32. 每万人行政效能投诉量 9. 职业技能培训人数占从业人员比重 33. 信访案件按期办结率 10.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权益保障 34. 涉及民生重大决策的民调率和听证率 11. 年人均参与文化活动次数 35. 行政复议案件按时办结率 医疗卫生和健康 12.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 36. 法院案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 13. 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量占比 37. 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达标率 14. 人均拥有体育场地设施面积 38.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15. 城乡居民体质达标率 人居环境 39. 森林覆盖率 社会保障 16. 每万人拥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 40.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7.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41. 村庄规划覆盖率 18.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42. 城市全年空气二级以上天数比例 19. 外来务工人员工伤保险覆盖率 43.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0.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例 44.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消费和住房 2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45.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22. 城镇发展型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 — — 23. 农村发展型消费占消费支出比重 24. 城镇保障性住房任务完成率 资料来源:http://zwgk.gd.gov.cn,2011.10.9. 统计指标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是指标体系一经制定,就要力求保持相对稳定,以便积累历史资料,便于比较分析。 1. 统计有哪几种含义?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 什么是统计学?它有哪些特点? 3. 何谓标志?按能否用数量表示分为哪两种类型?分别举例说明。 4. 什么是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举例说明。 5. 简述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6. 什么是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二者有何关系? 7.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8. 统计学和其他学科有何关系? 9. 统计指标由哪些要素构成?有哪些特点? 10. 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有何区别与联系? 11. 要了解某市工业生产情况,指出其中的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变量、变量值。 12. 以一实例说明总体的同质性与变异性的具体表现。 13. 某单位由12个部门组成一个总体,下面哪些是数量指标,哪些是质量指标? (1)12个部门的职工人数。 (2)12个部门的职工年工资总额。 (3)该单位固定资产总额。 (4)该单位职工的年平均工资额。 (5)12个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中国统计的一代宗师——许宝騄 自学自测 扫 描 此 码 ?? ?? ?? ?? 统计学(第2版) 第一章 总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