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标号的运用 一、 几种标号的作用 (一) 引号 1. 引号 引号分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2. 引号的用法 ① 表示直接引用的话(包括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例如: 老师对我们说: “习惯成自然,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② 表示讽刺和否定。 例如: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③ 表示特定称谓。 例如: 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④ 表示突出强调。 例如: 鲁迅在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又如: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3. 使用引号的注意事项 ① 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例如: 描写秋天景色的时候,我联想到了毛泽东的诗句: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判断引文是独立的,有两个要点: 第一点,前引号的前面紧挨着的是冒号; 第二点,引号里又是一句完整的话。 ② 引文不完整或者引文作为这句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例1: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例2: 《水浒传》里景阳冈下那个小酒铺,门前一杆旗子高竖,上书五个字“三碗不过冈”。 判断引文不独立也有两个要点: 第一,前引号的前面紧挨着的不是冒号,如例1; 第二,引文前虽然是冒号,但引文内不是一句话,这时就不能保留引文末的标点,如例2。 ③ 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依次类推。 例如: 他走上前来问: “老师,‘按部就班’的‘部’为什么不是‘步’字呢?” ④ 如果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照原样引述,这时不用引号。 ⑤ 如果引文连着有好几段,每段开头都应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 (二) 破折号 1. 破折号的用法 ① 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例如: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 ② 表示意思的递进。 例如: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有门路的带工…… ③ 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例如: 到田野割“猪草”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④ 表示语音的延长。 例如: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 “周——总——理——” ⑤ 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例如: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⑥ 表示总结上文。 例如: 为公家干,虚晃一枪; 给自己干,不遗余力——这是各行各业走穴好手们的共同点。 ⑦ 表示因果关系。破折号前面的句子表示结果,破折号后面的句子表示原因。 例如: 他劝诫学生早恋并不可爱——早结的果不甜,早开的花早谢。 2.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破折号与括号,这两个标点符号都可用来表示注释说明,但是破折号引出的注释性文字是正文的一部分,少了它正文就不完整,所以必须和正文一起朗读; 括号里标明的语句仅是对上文的附带性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少了它不会影响句意的完整,朗读时不必读出来。所以有些注释性的文字,在用于看的材料中可以用破折号,也可以用括号,但是在用于读的材料中,比如广播稿,就要避免用括号。 例1: 学中国古代史,不得不提到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和造纸术。 例2: 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2) 破折号与“是”“有”等表提示的词不能同时使用。 例1: 我的三本书是——《史记》《资治通鉴》和《百年孤独》。 例2: 我有三本书——《史记》《资治通鉴》和《百年孤独》。 如果是下面这样的语境就应该用破折号了。 这三本书——《史记》《资治通鉴》和《百年孤独》都属于我。 (3) 破折号前面的标点 破折号之前可以有点号,但破折号之后不能有点号。 例如: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和我一样高。 (4) 行文中表解释说明的部分,不会引起误解的时候,通常只用一个破折号引出; 如果这部分插在句子中,而且比较长,也容易引起误解,应该用双破折号,也就是注释语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这样的情况叫作加注。 例1: 在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只有太阳系这一隅——我们的地球,还活跃着生命的精灵。 例2: 记忆是人类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应,但人脑——这块像豆腐一样的白花花的物质——是怎样具备了这种神奇功能的呢? (三) 省略号 1. 省略号的作用 ① 用于引文的省略。 ② 省略同类词句。 ③ 用于重复的词句的省略。 ④ 表示话没有说完。 ⑤ 表示不语。 ⑥ 表示声音的延长。 ⑦ 表示语言的断断续续。 2. 使用省略号应注意的问题 (1) 省略号表示“等”“等等”,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 (2) 省略号占两个字的位置,一共六个圆点。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文字或几段文字或诗行,可以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 (四) 括号 1. 括号的种类 主要形式是圆括号“()”,其他形式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和方头括号“【】”等。 括号的作用: 标示语段中的注释内容、补充说明或其他有特定意义的语句。 2. 使用括号应注意的问题 (1) 句内括号: 括号里的内容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的,这种括号叫句内括号。需要注意两点。 ① 括号里的注释应紧挨着要注释的内容。 例如: 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② 括号内的文字末尾不能用句号,但可以使用问号和叹号。 例如: 她先是寄希望于刘女士的丈夫(那个美男子!),后又寄希望于Q男士。 (2) 句外括号: 括号里的内容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的,这种括号叫句外括号。也需要注意两点。 ① 句外括号注释中的句末标点可去可不去。 ② 括号和破折号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用法有所区别。一般来讲,需要读出来的解释说明的词语用破折号,否则用括号。 (五) 书名号 1. 书名号的主要用法 书名号用来标示书名、卷名、篇名、刊物名、文件名等,如《红楼梦》(书名)、《人民日报》(报纸名)、《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幻要》(文件名)等。书名号还可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如《渔光曲》(电影名)、《社会与法》(电视节目名)、《植物生物学系列持图》(图片名)等。书名号同时还可标示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如《电脑卫士》杀毒软件。再有,作品名的简称也可以用书名号进行标示,如《念青唐古拉山脉纪行》简称为《念》。 例如: 19岁的女大学生在《幸运52》节目中连续七次夺魁,引起了媒体的好奇。 2. 使用书名号要注意的问题 (1) 书名内还有书名时,外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 例如: 《读〈乡土中国〉有感》。 (2) 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书名号。 例如: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 使用书名号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该用书名号的地方用书名号。 3. 指出下列句子中书名号使用的是否正确 (1) 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有幸聆听李赋宁教授亲自讲授《英语史》课程,所以当我读到李先生赠送的《英语史》的时候,喜悦的心情不言而喻。(第一个错误,第二个正确) (2) 20年来先后开设了《图书发行学概论》《图书发行企业管理》《图书市场信息学》《图书贮运学》《对外图书贸易》等十几门专业课,培养了各类学生2900余名。(错误) (3) 在《人间指南杂志社》里有六位编辑精通多门外语。(错误) 4. 温馨提示 写作文时,作文题目不能用书名号。 二、 即时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选项是()。 A. 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 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答案】B 三、 小结 点号表示语言的种种停顿,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这些点号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 标号中的引号、括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的前半边不能放在一行的末端,后半边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 省略号和破折号占两个空格。 真题实战 2020年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的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的流派风格。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的组成部分。 注: 为与原题保持一致,方便同学们练习,此类题目所涉文本中的下划线、空格、着重号等标志均予以保留,余同。 19.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回报——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C.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 你永远那么青翠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革命精神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作答时,注意前后句子的关系,了解破折号常见的用法。破折号常见的作用有: 解释原因,对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表示声音延长,转移话题,表示转折、递进、总结等。 句中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是对前面内容“完美的升华”的进一步解释说明。 选项A“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是对前面“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的原因进行解释。 选项B“我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对“回报”内容的进一步解释。 选项C属于转移话题。 选项D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 故选B。 第4讲病句的辨析 一、 什么是病句 所谓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毛病的句子,也就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或者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 二、 病句的类型 1. 搭配不当 2. 语序不当 3. 成分残缺或赘余 4. 结构混乱 5. 语意不明 6. 不合逻辑 三、 应对策略 语法知识+语病特点+语感 高考热点: 1. 搭配不当,特别注意其中的动宾搭配不当。 2. 语序不当里多关注关联词的位置不当。 3. 结构混乱当中的句式杂糅。 4. 不合逻辑中的偷换概念、一面与两面不协调; 尤其是否定不当。 5. 成分残缺或赘余类中的介词滥用也要注意。 四、 看标志,找毛病 (一) 看并列短语,检查是否并列不当、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或有歧义 并列短语使句子结构复杂化,因而容易导致语病。 句中出现顿号或者“和”“与”“及”“以及”“和”等表并列关系的要素时,要注意并列是否合理(注意交叉、属种关系)、语序是否合理、前后搭配是否恰当、是否会造成歧义。 1. 名词并列要看其所表达的概念能否并列 当几个概念并列在一起时,应分析各自的外延(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大小与联系。如果构成属种关系、交叉关系,那么这几个表述就是错误的。 2. 看各项并列短语是否与前后成分搭配得当 (1) 当句子的主语、谓语或宾语是并列结构时,应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辨析,以防出现主谓搭配不当和动宾搭配不当的毛病。 例1: 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芳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歌声焕发着“泥土的芳香”,搭配不当) 例2: 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应该先“培养”再“提高”) (2) 当句子的定语或状语是并列成分时,往往会出现与中心词搭配不当的毛病。 例如: 来这里聚会的无论老少,都被他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被思路“感染”,不合理) (3) 有的句子中会有多个并列短语,稍不注意,可能会出现短语前后不照应的情况。 例1: 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做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应为“理论上做了深刻的说明”“政策上做了详细的规定”,而且“文章在政策上做规定”也不合理) 例2: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对事件进行批评教育,不合理) 例3: 就可以看到大银幕上清晰稳定的图像和车内收音机上接收的电影原声。(看到电影原声,不合理) 3. 看语序是否错位 并列成分意义上往往包含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有先后、主次、深浅、远近之分,这些联系和差别相应地直接反映在排列顺序上,成为规律性的约束,若随意改动,便会产生排序不当的问题,尤其是动词并列要遵循动作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 例1: 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应为“听取和讨论了”) 例2: 这项基金,是对公益林管理者发生的管理、抚育、保护和营造等支出给予一定补助的专项资金。(应为“营造、抚育、管理、保护”) 4. 看并列短语是否造成歧义 并列的多个人或物同时出现,可能导致涉及的对象不明确,使句子有多种理解,产生了歧义。 例1: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有歧义) 例2: 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余元。(“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余元”有歧义) (二) 看两面词,检查是否有前后呼应不当的毛病 两面性的词是指词语本身表达两个相反的语意。如“优劣”“成败”“得失”“好坏”“高低”“能否”“是否”“有没有”“能不能”“要不要”等。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们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者语意,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称。一句话中,前一分句从肯定、否定两个方面陈述,后一分句也应从肯定、否定两个方面照应,否则,就犯了两个方面与一个方面照应不周的错误,如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 例1: 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有没有”和“既要”“又要”矛盾) 例2: 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是否”和“否认”矛盾)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句子看似“症状”明显,但并没有语病。因为有的词语本身隐含两个方面。 (三) 看否定词,检查是否有多重否定不当、正反颠倒的毛病 1. 在否定词方面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多重否定造成表意相反、否定词和反问句连用造成表意相反、否定词和带有否定意义的动词连用造成表意相反、位置不当。对此,可从句末的否定词依次往前推断: 一看否定词的个数,二看有无暗否定词,三看句子的语气(是不是反问),看推断结果与语句表意是否相符。 例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缺乏”和“不足”“不当”多重否定不当) 例2: 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否认”和“就不需要”多重否定不当) 例3: 据《太平广记》记载,岐州富豪开设的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不可谓世所罕见。(“不可谓”和“世所罕见”矛盾) 2. 需要注意的点。 (1) 反问句相当于一重否定,否定词用在反问句中时,需要特别关注。 (2) 含有否定意味的一类词,如“劝阻”“阻止”“以防”“避免”“防止”“缺乏”“杜绝”“忘记”“否认”“怀疑”“幸免”“难免”“切忌”等,可能不合逻辑(表意相反),在辨析中易被忽略。 (3) 否定词与“无时无刻”(一重否定,“没有一时一刻”)并用时易弄错,“无时无刻不”是“时时刻刻都”的意思。 (4) “否则”意为“如果不这样”,用在假设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开头,引出以否定前一分句内容为条件而虚拟的结果,后面不能跟“如果不这样”的句子,不然就犯了重复的毛病。 例1: 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劝阻戒烟”有问题) 例2: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防止文化不受污染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防止……不受……”,有问题) 例3: 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部书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并不完全否认”和“没有”多重否定不当) 例4: 凡事要三思而行,否则贸然行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否则”不当) (四) 看关联词,检查是否有搭配不当或语序不当、不合逻辑、 滥用词语的毛病 1. 复句的语病,有很多是关联词的使用问题,主要有四种情况: 关联词搭配不当、关联词位置错放、关联词不合语意、分句(主要是递进关系的复句)的顺序不合理。 较难辨析的是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是否正确,解决这一难题的简便办法是: 如果一个复句只有一个主语,则主语在前,关联词在后; 如果一个复句有两个主语,则主语在后,关联词在前。 例1: 强调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但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而且”改成“还”) 例2: 槐茂酱菜口味独特,深受百姓欢迎,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所以仍然畅销不衰。(“所以”多余) 例3: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必要条件,用“只有……才……”) 例4: 用语不妥帖,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条理,拖沓冗长,就会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涩,令人误解甚至费解。(语序不当,应为“费解甚至误解”) 2. 分句次序不当,常出现于递进、承接、因果关系的复句中。 例1: 由于世界性水危机,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恶化。(改为“由于地表水……恶化,造成世界性水危机”) 例2: 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应改为“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必须……法制”) 例3: 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把“而是”改为“而且包括”) (五) 看介词,检查是否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主客体颠倒的毛病 常出现的介词有“由于”“通过”“经过”“为了”“在”“根据”“关于”“对于”“鉴于”等。在介词上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缺少主语、主客颠倒、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漏用滥用、造成歧义。 1. 以介词开头的句子,要检查句子是否缺主语。 介宾短语在句首,第二分句开头为动词,往往出现介词滥用的问题,造成主语残缺。 例1: 通过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使观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通过”把主语变成了宾语,全句主语缺失) 例2: 剧组全体人员经过八十多天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终于与观众见面了。(前后主语不一致) 例3: 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误用,应该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