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 识 篇 模块一 劳动与劳动 观 模块导读 本模块主要包括劳动的基本概念和劳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劳动教育 的历史发展等。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充分认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 唯一源泉及一切成功的必由之路。另外,大学生应积极培养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爱岗 敬业、诚实守信、埋头实干的劳动精神,形成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 题,变单一的体力劳动为创造性劳动的意识,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凸显实效,从而为学 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单元一 劳 动 概 述 名人名言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 小孩都知道的。 — — [ 德 ] 马克思 学习目标 1.全面了解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2.正确认识劳动之于个人和国家的意义和价值。 3.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和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案例导入 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模榜上,铭刻着一位普通掏粪工人的名字——时传祥。 他 以“宁肯一人脏 , 换来万家净”的精神,为首都北京的干净美丽做出了贡献。时任国 家主席的刘少奇曾握着他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 勤务员。”1966 年国庆节前,毛泽东同志特意把他接进中南海小住。国庆节当天,他被 当作贵宾请上了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在城楼上,毛泽东同志握着他的手,亲切 地问候了他。(摘自:《“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最美奋斗者)》,作者赵展慧,《人 民日报》,2019 年 9 月 23 日) 【分析】掏粪工人时传祥因为辛勤劳动,努力工作,成为众人称赞的楷模。用心工作,首先就是勤 奋劳动。劳动无贵贱,只有分工不同。未来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都应踏踏实实,勤奋忘我。通过辛勤 劳动,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梦想。 劳 劳 动 教 育 4 一、劳动的含义和分类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是人类存在及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人类历史就 是一部劳动史 人的一生就是劳动的一生 是开展劳动活动 提高劳动能力 丰富劳动 成果的一生。青年学生必须正确认识劳动 正确理解劳动的含义及其对自己和社会发 展的重要意义。 (一)劳动的含义 从“坎坎伐檀”到“锄禾日当午”,从“伐薪烧炭南山中”到“种豆南山下”,从 “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从“朱德的扁担”到“毛岸英上劳动大学”等 上演了 许多动人的劳动故事。同样 世界各民族都对劳动推崇有加。比如 法国思想家卢梭 认为,“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马克思提出,“体 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文学巨匠高尔基认为,“劳动是世界 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可以说 有人类存在就有劳动的产生。那么, 什么是劳动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有着不同的认识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 见智。 (1)从经济学角度看 劳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人或人群 运用一定 的生产工具 作用于劳动对象 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马克思曾说:劳动 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永恒性的自然必然性。通过劳动, 人自身的自然与外部自然之间实现了物质、能量变换 使人的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 也使人自身的自然得以改善和改变。一般我们说的劳动 就是这种生产和生活中的 劳动 包括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 例如洗衣做饭 种植农作物 修建楼房 道路施 工等。 (2)从哲学角度看 劳动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目的性改造活动 强调劳动是人的本 质性活动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目的性物质活动。恩格斯指出:动物仅利用外部自然 界 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 自己服务 并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 是劳动。因此 劳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 (3)从物理学角度看 劳动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物质运动形式 包含最简单、最基础 的机械运动形式和最复杂、最高级的思维运动形式 强调劳动是劳动力(包括体力和 脑力)的使用或消费。凡是通过人的有关器官来认识和改造客观实体以适合生活需 要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都可以称作劳动。 此外 还有诸如人类学意义、社会学意义等多种角度的劳动概念。 毋庸置疑 无论是哪种意义上的“劳动”,都有着共同的三要素:有目的的活动(即 劳动本身 、劳动对象和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也就是说 所有的劳动 都是人 们以劳动资料为凭借并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有目的的活动。因此 人们改造自然与社会 以及一切科学活动都是劳动 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劳动的特征 无论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还是劳动力的支出 抑或是主体对客体的目的性 认识篇 模块一 劳动与劳动观 5 认识篇 模块一 劳动与劳动观 改造 劳动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1)客观性。劳动是主体凭借物质手段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劳动者、劳动手段 和劳动对象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存在 劳动的结果即所造成的“事实”,也是 处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人的劳动必须遵循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规律 这便昭 示了劳动的客观性。 【案例 1-1】 李冰父子治水的六字诀和八字真言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 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工程的组织 者。都江堰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它规模宏大, 地点适宜 布局合理 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 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 奇迹。 两千多年来 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 确保了当地的农业生 产。“深淘滩 低作堰”是李冰父子治水的三字经;“逢正抽心 遇弯截角”是治水的八 字真言。“深淘滩”是指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 以免内江水量过小 不敷灌溉 用;“低作堰”是指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 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 危害成都平原。 “遇弯截角”是指岁修时遇河流弯段 在凸岸截去沙滩角 在凹岸设挑流护岸工程 改变 主流方向 使其顺直一些 减轻主流对凸岸的冲刷。“逢正抽心”是指遇到顺直淤塞的 河道 应当深挖清淤河床的中间部位 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 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 冲毁河岸 毁坏农田。 【点评】李冰父子在治水的劳动实践中正是对治水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利用 才成功地修建了都 江堰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劳动实践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才能事半功倍。这真实反映了劳动的 客观性。 (2)能动性。劳动是人主观的、感性的活动。通过劳动过程 人不仅使自然物发 生形式上的变化 而且在自然物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劳动的自觉目的性和能动性表 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 而是能动地支配自然界 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马克 思在《资本论》里曾说过:“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 是 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 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动物虽然也能改 变环境 但这只是一种自然本能 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人能用意识指导自己 的行动 从而有计划、有目的、能动地改造世界 也就是说 人的劳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3)社会性。劳动是人们的社会化的共同活动 任何劳动都是社会的人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的活动 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是劳动的前提。鲁滨孙并不能证伪 人的劳动的社会性 相反 鲁滨孙头脑中拥有人类社会传承下来的知识 他刚漂到荒 岛时 浑身上下都在消耗人类社会生产出的能量 他利用大量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工 具和物资 与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指食人族)接触并斗智斗勇 最后回归了人类 社会 这一切更加充分地证明了劳动的社会性。 (4)历史性。劳动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历史地变化着和发展着的 是人们世代 连续的历史活动。在这种连续性的活动中 人们不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从而使劳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原始社会 人们的劳动活动(主要是采 劳动教育 猎)往往局限于氏族、部落等狭小的范围。现在,它已超出了民族、国家的范围而建立 了全球性的社会联系。人类劳动的发展同人类历史的发展一样,是一个客观的、不断 进步的历史过程。从茫茫宇宙到浩瀚海洋,从量子科学到基因工程,劳动对象的范围 日益拓展;从古代“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到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实践; 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到新时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等,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劳动的分类和形态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劳动有着不同的分类和形态。根据劳动力的支出形式,可 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根据劳动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或重复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根据劳动主体的数量,可以分为群体劳动与个体劳动; 根据劳动报酬的有无,可以分为有偿劳动和公益劳动;根据劳动成果形态的不同,可 分为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物质生产劳动;根据劳动的内容和领域不同,可分为生产性劳 动、生活性劳动、艺术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 今天的信息化时代,随着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劳动形态已经沧 海桑田。比如:在劳动的领域和内容上,由物质生产领域逐渐延展到精神生产和服务 领域,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性劳动成为劳动的重要形态;在劳动的支出形式上,由 体力劳动为主转向脑力劳动为主;在劳动的复杂程度上,由简单劳动为主转向复杂劳 动为主,创造性劳动和复合型劳动已成为最为日常的劳动形态,科技劳动成为第一生 产劳动,经营管理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劳动形态。 【拓展阅读】 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 什么是新就业形态?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新就业形态是指新一轮工业革命带动的 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工作模式;从生产关系角度看,新就业形态是指伴随着互联 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就业模式。新冠肺炎疫情中脱 颖而出的新就业形态,主要是从生产关系角度定义的,即由互联网平台凭借移动互联 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进行劳动者与服务消费需求大规模及大范围的组织、 调配、任务分派等活动,从而实现劳动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的就业形态。例如,疫情期 间外卖骑手解决老百姓买菜、吃饭的难题,网约车平台组织了医护人员接送车队等。 目前,我国的新就业形态已经脱颖而出,在就业人数规模、服务类型多样化、渗透 率方面都处于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保持较高水平,新就业形态发 挥了较大的支持作用。《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 年,共享经济提 供服务者人数约 7800 万人。随着需求增加,新就业形态可以短时间内创造大量岗位。 2020 年 1 月 20 日至 2 月 20 日,美团平台已新招聘 7.5 万个外卖骑手。新就业形态可 以为此次疫情中受影响的灵活就业者、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创业者及从业者提供临时 性、过渡性就业,保障其个人收入得以延续。此外,平台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可以精准掌 握从业者的工作动向,以便实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就业服务。 二、劳动与人类社会发展 人类之所以能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发展到今天的机械化和信息化,劳动起着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