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引言 本书的章节顺序大致与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论文的章节顺序一致。所以这一章(即第1章)是引言。引言作为开头,需提出一个合理的问题……最后一章则是结论。 不过,在详细了解如何撰写引言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下引言要介绍什么内容。如果你不清楚要介绍的内容,就无法写出切合实际的引言。因此,你需要知道研究项目的基本框架:研究项目必须包含哪些内容?各个章节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排列? 虽然研究项目的类型和规模不尽相同,但通常都遵循一个特定的框架,包括以下要素:引言(即当前章节)、文献综述、讨论所用的研究方法、介绍调查结果、讨论调查结果、结论。 图1.1的“路线图”(已标出最重要的要素和节点)展示了以上各要素。 研究项目就像一个故事。故事情节连贯,要有开头、主体和结尾。因此,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需要介绍研究背景,勾勒出整个项目的大体轮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引言篇幅相对简短,但至关重要,因为引言奠定了整个项目写作的基调。评阅者阅读最仔细的部分很可能就是引言,因为他们想知道你开展研究的理论依据。他们一边阅读,一边想象你在做研究,同时提出以下问题。 ·这个项目值得做吗?换句话说,研究这个议题(issue)的理由是否充分?回答提出的研究问题(questions)为什么会引起关注?或者为什么有意义? ·研究问题是否有解?作者(也就是你)认真思考过这个核心问题吗? 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告诉读者论文后续的大致内容。好的引言能将论文的各部分串联起来,引起读者的兴趣。 引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向读者介绍你对研究项目所做的思考: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兴趣?又是什么让你认为这个主题(topic)值得探讨? ·概括你的研究目的:是纯粹出于好奇,还是为了做评估,抑或是为了提高实践水平? ·将你的研究思路、兴趣和目的转化为研究问题。 ·归纳你可能获取证据、回答研究问题的方式。 图1.1?研究项目完成路线图 尽管如此,引言并不是对整个项目的总结。 学生常会犯的错误是将引言局限于列举各章节内容,如“第一章是……第二章是……第三章是……”。这种总结应出现在摘要中(第309页)。与此相反,引言应该是论文的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引言应说明你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 谁在乎?本研究的意义何在? 在引言中,你必须向读者(即评阅人)说明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主题值得研究,你想解决什么难题(problem)。这里必须有一个难题或至少有一个尚待发现的议题,而你的研究有望带来启示。换句话说,你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你的研究应避免简单盲目的探索。正如布斯等人(Booth et al., 2016: 240)所说:“……某种程度上,知识的不全面和理解的不周密会促使你尽力去弥补自身的这些不足。”也就是说,你必须明确表明,尽管你想要研究的主题还不清晰、不明朗、不明确(希望只是你这样认为),但你的研究项目有望给所在领域投进一道光。 也许投进的只是一点光,是从裂缝里透进来的微光,但投进的仍然是光。这点微光对于一些议题、难题或困境的意义远比投入多少光更重要。你必须弄清楚:议题是什么?难题是什么?困境是什么?本科生和研究生做研究时,其中的一个通病就是没弄清楚这些问题。如果你没有说清楚,读者完全有理由质疑你:“这项研究的意义何在?”事实上,这也是专业研究中的一个通病:我担任一家教育研究期刊的编辑时,在审稿中会自问:“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如果作者在文中没有说清楚,文章被接收的 机会就不大。不论经验丰富与否,研究人员必须总能回答“为什么要关注这个问题”。 我想用一个缩略词来回答“谁在乎”的问题,它抓住了需要解释的对象与预期从研究中得到的解释之间的关系。该缩略词为 BIS,由关键词Background(背景)、Issue(议题)、Solution(解决方案)的首字母构成。做 BIS 分析就是呈现:研究背景(B)、研究议题(I)、预期的解决方案(S)之间的关系。 BIS是引言的核心。 更详细地讲,研究背景包含一些大家都认可的共识,这就是研究议题所处的背景。研究议题或“视角”包含两个部分:①已有文献中,相关研究或存在研究空白,或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推论,或陷入悖论或两难的困境;②无法填补研究空白或摆脱两难困境带来的后果。解决方案与你之前阐述的内容有关。(见图1.2) 图1.2?做BIS分析:清晰呈现你的研究如何解决重点议题 我在表1.1中提供了一个关于BIS的例子。这是我为儿童慈善机构巴纳多(Barnardo)做的一个研究项目(Thomas et al., 1998)。研究案例来自一所特殊学校,该学校在关闭后将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转到当地的中小学继续日常教学。政界人士和教育工作者大多认为如此举措会受欢迎。尽管如此,有研究提出要探讨以下议题:“融入全纳教育对相关儿童有什么影响?” 表1.1?BIS在实践中的应用 研究背景…… ? 陈述的研究议题、难题或“视角”…… 目前存在什么研究空白?不能填补研究空白会带来什么后果? ? 解决方案或回应…… 拟解决问题的方案 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纳入主流学校的做法日益增长。人们担忧那些被隔离在特殊学校的儿童会失去社交和接受教育的机会……在反歧视立法的行动支持下,推动全纳教育主要是对此做出回应。 尽管推动全纳教育意味着更多的儿童进入主流学校,但从特殊学校转入主流学校后,这些学生的经历如何?我们对此知之甚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①主流学校的教师是否有能力充分满足重度问题少年的需求;②主流学校的学生是否准备好去帮助特殊学校的学生适应环境…… 已经开展了许多比较研究[在文献综述中进行详细说明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比较研究],但很少有研究关注以下问题:新环境中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和“感受”;伴随着全纳教育的“扎根”,这种体验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改善或恶化…… 如果没有关于这些议题的资讯,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纳入主流学校的政策在实践中就存在失败的风险…… 进行的案例研究密切关注最近关闭的一所特殊学校的学生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生在社交和教育方面的适应情况如何?该案例研究有望增加人们对此类信息的了解,并为如何关闭此类特殊学校提供启示 你会发现,探讨研究的过程中,总是先考虑研究背景和研究议题,再思考要采用的研究方法。缺乏经验的研究人员常犯的错误是反其道而行之—几乎都是先考虑研究方法,再思考研究要探讨的议题。他们甚至未弄清研究重点就说:“我想做问卷调查”“我想做案例研究”或“我想做定性研究”,这样做无异于本末倒置。正如我们在第5章看到的那样,始终将研究议题和研究问题放在首位,然后基于不同类型的议题,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想出一个研究点子 一旦知道课程要求中包含完成项目研究的任务,你就必须想出一个研究点子,即我刚才提到的“研究议题”或难题(BIS中的“I”),这可能是整个研究中最难的一部分。好的点子会引出一个好项目,而错误的想法几乎肯定会使项目乏善可陈。 一项研究项目始于你的好奇心—始于对某一议题或不确定性的好奇,而该议题或不确定性又被重构为研究问题(我们稍后再谈)。你可能想知道某事能否成为研究案例,或者为什么能成为研究案例。你可能想知道做某件事的结果是什么。你的研究兴趣可能来自个人经历、与朋友或同事的讨论、老师在讲座中的评论,或来自报纸上读到的文章。其中可能需要从某一“视角”进行探讨。例如,你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他人对此所做的描述存在明显差异,你可能想要弄清究竟。但不论灵感是什么,你都应该有好奇心。你应该感受到自己对答案的渴望。 不过,请记住,你不是要证明什么,也不是要证明某事属实。相反,你的目标是为一个真正的问题寻找答案。能够在大学导师的指导下研究此类问题是一种莫大的荣幸,而且随着研究接近尾声,你会意识到基于研究结果分析之后的发现将给你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研究目的 当然你的研究目的也许是为了获取学位,这一点我们暂且不谈。先考虑一下,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你的研究想法(如果你有的话)并非无中生有。它是你好奇心的一部分,而你的好奇心又取决于你所处的环境。你所处的环境又会影响你的研究目的。这些可能意味着你希望: ·发现某事的内涵。此时你可能只有一个想要进行某项研究的念头。这个念头只与你的好奇心有关,无关其他。例如,你可能有在社会服务部门工作的亲戚,他们曾不满地提到,现在的社会工作者似乎都太年轻,缺乏生活经验。这可能促使你去研究:①通过调查过去20年中社会工作者的年龄概况,验证亲戚有关社会工作者年龄的看法是否正确;②如果存在年龄差异,可能的原因及潜在影响是什么? ·对某事做评估。这里指的是可能正在提出或已经提出一项计划或创新,你想了解该计划或创新带来的影响。推行该计划或创新会带来什么结果?简而言之,“变量X是否有效?”例如,一家连锁超市可能推出了一项主题为“爱运动的孩子”的活动计划:如果家长领取使用了超市的优惠券,该超市就会为学校提供额外的体育运动器材。你可以选择评估该计划在当地学校的实施成效,作为后续研究(取决于你的研究项目持续时间的长短),你可能希望了解该计划在当地产生的影响,并尝试对学校参与该计划的成本和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 ·了解某项措施是否奏效。你可能对引入的某项创新措施的成效感兴趣,并决定对其进行系统检验。例如,一家出版社可能推出了一系列新的阅读图书,而你所在的学校决定采购这批新书。你可以选择让班级中的一半学生阅读新的图书,另一半学生阅读的图书保持不变,以评估这些新推出图书的阅读成效。 ·改进自己或他人的实践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审视自己的实践工作或聚焦其中的某个环节,看看是否有可以改进的空间。或者在你审视他人实践工作的研究中,你可能正在帮助他们进行实践工作的改善。改善工作包括引入新的工作方式,在工作出现新情况和新状况时对其进行思考和讨论,以及收集关于这些改变、思考和讨论可能如何影响实践工作的信息。这种研究通常称为“行动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让实践工作变得更好。 提出研究问题 一旦想好了你的研究要揭示的问题,并决定了研究的预期目的,你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一个或一组更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不同类型的问题会引出不同类型的研究项目。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如果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很多时候学生在做研究时会遇到麻烦,因为他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就不对,而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为时已晚。这是初学研究者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 还记得《银河系漫游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中超级计算机提出的问题吗?“生命、宇宙以及万事万物的答案是什么?”750万年后,计算机给出了答案:42。 “42!”卢恩克沃尔(Loonquawl)大喊道。“难道这就是你经过750万年的运算展示给我们的结果吗?” “我仔细检查过了,”计算机说,“答案肯定是这个。我觉得问题在于—老实说吧—你们根本不知道要探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也许社会科学家研究的问题永远不会像上述例子中这么简单地提出来,但这个故事可以警示所有人。它告诫我们要意识到研究主题(subject)的复杂性。 教育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他们提出并试图解答的问题并不简单。过于简单的问题会产生愚蠢的答案。在所有涉及人、人类行为和这些行为相互关系的研究中,我们都必须思考我们想要探讨的问题本质,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何才能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呢?首先,你必须明白问题有很多不同类型,这些问题会引导你采用不同的研究路径,从事不同类型的研究。有些问题的答案十分简单。例如,如果你问男教师人数是否多于女教师?或男女教师的比例在过去几年中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些问题就很容易得到答案。 但是如果你提出一个问题,比如“为什么女孩的读写能力往往比男孩强”,答案或找到答案的途径就没那么简单了。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脑海中立马会浮现几种可能的答案。或许是女孩的大脑更具语言天赋。或许与大脑和天赋无关:这可能是因为父母、朋友和家人与小女婴说话比小男婴更多。结果在学校又会重复这一过程。或是在语言方面,父母对女孩期望更高,所以女孩在语言使用上会得到更多反馈和训练。因此她们在语言方面表现更优秀。 对于这个问题,每一个可能的答案背后都需要进行一连串完全合理的推理。你可能认为我们能够冷静地判断出哪一个答案正确,但这不可能,因为: (1)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换句话说,答案可能不只是两个原因中的任何一个。两个原因都可能促使女孩在读写方面表现更好。 (2)其中涉及衡量标准的问题—可能因为我们用来评估读写能力的测试,本质上只会让女生的读写能力看起来更优秀。 (3)我们还没有有效的研究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即使(1)和(2)不适用,也没有任何研究设计可以给出一个永久有效的答案。 虽然回答研究问题十分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回答问题,相反我们应该意识到其中的难点,尽可能构建不同的、有附加条件的或更具假设特点的问题。 研究问题的四种类型 如果提出正确的研究问题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拟定研究问题呢?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存在不同类型的问题,花点时间对问题进行分类可能有所帮助。一般来说,社会研究涉及四种类型的问题,这四种问题完全可以作为研究的起点,但每种问题类型不同、复杂程度也不同,因此会引出不同类型的研究。 (1)情况如何?假如你是一名商科学生,你注意到公共服务领域中涉及“助理”的行业越来越多,包括警察部门的社区服务民警、学校的教学助理、医院的医护助理。这可能让你对过去20年来此类工作人员人数的增长现象感兴趣,由此引出了第一种类型的问题:情况如何?实际提出的问题可能类似于“在过去20年里,助理从业人员的人数是如何随着劳动力市场改革理念的改变而增长的?” (2)怎么回事?假如你是一名助教,注意到班上有一群学生一直不守班规,行为比班上其他学生要恶劣。或者你可能注意到,班上有一个孩子总是举手,但当老师点她回答问题时,她并不知道答案。这些都是你自己观察到的具体事例,在每个事例中你都可能问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想探讨这个问题。这就引出了第二种类型的问题:怎么回事?实际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为什么婕德(Jade)不知道答案还举手?” (3)当……时,发生了什么?假如你是公司的团队领导,正在攻读在职商学位。你希望为团队引入培训需求评估计划,帮助你确定哪些职员需要进行技能培训,以及哪种培训适合他们。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是你学位研究项目的核心),你希望了解引入该计划后的结果。这就引出了第三种类型的问题:当……时,发生了什么?实际提出的研究问题可能类似于“引入培训需求评估计划对我的团队会产生什么影响”。 (4)什么与什么相关?假如你是一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修经济学课程时,你会注意到,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它花在教育上的费用总额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虽然这种联系看起来很密切,但花在不同教育阶段(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费用额度似乎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看起来十分有趣,因此你决定进一步探讨其中的联系,看看是否有文化或历史原因可以解释这些联系。 虽然这四种类型的研究问题看起来相似—毕竟都是问题,但事实上,它们提供了截然不同的出发点,也会引出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径。在一项研究中可能需要提出不止一种问题,因此会伴随多个研究路径,并且彼此交织。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了解。 研究问题的四种类型— 一些小型研究及其启示 情况如何? 例1.1 “过去20年来,助理职业人员的人数是如何随着劳动力市场改革而增长的?” 这里你需要考虑的是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在描述时你并没有试图去做比说“事情就是这样”更复杂的事情。你也没有试图找出某件事情的原因—换句话说,你不是在尝试研究“x是否会导致y”。 但研究者都知道,与说“x导致y”相比,说“事情就是这样”虽然相对简单,但并不直截了当。就像艺术家或摄影师呈现的艺术作品一样,你也试图忠实地再现自己所发现的事实,但做到这一点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要困难得多。 就像艺术家一样,你会或多或少成功地呈现你想要描绘的世界,这取决于你要选择什么作为聚焦点,也取决于你所使用的技巧。相较于艺术家尝试画一幅画,研究人员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用文字或数字来勾勒出自己的图画(即研究项目)。我们都知道文字和数字并不能有效说明真相(例如,政治家陈述论点时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很好的证明),因为我们会挑选要使用的文字和数字。此外,像艺术家或摄影师的作品一样,你勾勒出的画作很容易受到某种压力和偏见的影响,而你所描绘的画面也很容易因此偏离事实。艺术家描绘的对象希望自己看起来漂亮或英俊,而研究对象往往也是如此:他们希望自己表现不俗。 就像艺术家或摄影师一样,你也会面临出错的风险。摄影师拍的照片可能模糊不清或曝光不足,或拍人像时对焦失误,甚至将美人拍得很丑。老练的摄影师知道如何避免这些雷区,同样他们可以通过使用特殊镜头来放大某一方面与整体的相关性。研究者在使用文字或图片时,这些问题也可能出现,准备充分的研究者也可以像老练的摄影师那样避开会遇到的研究陷阱。 尽管这类问题只代表一种简单的问题类型,但作为本科或硕士学位的研究基础(平台),这类问题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行之有效,并能促成一流的研究项目或学位论文。但是仅靠描述现象不足以支撑一项研究。你还需要对助理职业人员的增长情况进行某种分析,这可能取决于进一步的文献阅读或进行特定类型的实地调查—或许可以调查知情人士(如警官、护士和教师)对此类人群的增长持何种看法。 怎么回事? 例1.2 “为什么婕德不知道答案还举手?” 你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你无法进入婕德的脑子里去弄清楚状况。如果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可能也无法知道太多真相。没有婕德的心智图辅助,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就必须依据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类似情况的信息,以及有关人(包括你自己)的信息来做出有据可循的猜测。当然这些都是主观的,但也并无不妥,只要你能了解并承认这类问题研究范围的局限—并且,正如所有的研究一样,我们必须确保我们不会提出不恰当的主张。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研究:它关系到两个人—被观察者和观察者,我们必须小心谨慎,不能用这种非常特殊的情况来概括其他情况。你尝试解释这种情况,只是为了说明发生了什么。这就是为什么这类研究被称为解释性或启示性研究。 当你解释某个事物时,你就像一束光在照亮它。这意味着你要解释的对象原本处于黑暗之中(或至少光线很暗):让人无法看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阳光明亮,就不需要照明,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研究),所以你要照亮它。这个隐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这意味着:首先你期待看见以前无法看到的事物;其次你将看见此事物,因为你在用前人未使用过的方法进行探寻;最后你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用心探寻(即发光),利用你自己—你的智慧和经验—让这个事物经过研究之后,变得可以理解了。 正如一些喜欢将研究结构化的人所宣称的,这种利用自身(智慧和经验)的做法并非“不科学”: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George Pólya)(1945/2004: 172)说过,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所有的发现都取决于“头脑和运气”,以及“稳坐不动,直到灵光一现”的耐力。换句话说,研究的要点不在于你使用的方法是否巧妙或特殊,而在于你是否愿意用自己的头脑去明智地看待事物。 也就是说,不要忽视自己反思问题的能力,也不要低估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它能帮助你理解问题。所有类型的研究都是如此,尤其在启发性研究中,你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自己对人及社会情况的了解—来理解所发现的事物。 进一步延伸关于照明的隐喻。请记住,当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时,物体的外观也会不同,不同的视角或者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也会不同。记住了这些,你就会意识到,你所做的不只是描述。进行这类研究时,你的目的不是简单地描述事实,因为你所关注的社会状况并不是在简单描述的框架内得到有效解释。你将进行有关感知、认知和理解等方面的研究,为了获取答案,你需要倾听人们的谈话,解读他们的话语,观察他们的行为,并尝试理解他们的行为。 当……时,发生了什么? 例1.3 “塔山小学(Tower Hill Primary School)实施反欺凌政策的结果是什么?” “当……时,发生了什么”这类问题有一个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通常采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察或测量结果(例如,实施改变措施之前和之后),然后尝试推断这些观察或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可能意味着什么。因此在这个例子中,你需要对政策实施前、后发生的霸凌事件进行统计,看看是否有所下降—你可能推断这是实施政策后的结果。显然处理研究主题(即霸凌)的方式有多种,第 5 章将对这些不同方式及其满意度进行探讨。 通常在这类研究中,你会问“这看起来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吗”,你提出的问题是“x会导致y吗”。 具体的情境可由你来主导。例如,为了研究一种现象对另一种现象的影响,你设计了一项实验,这也可能是自然发生的情况。你对它们进行或多或少的结构性观察,而你的推断就或多或少建立在这种结构性观察的基础上。 再举一个例子。作为中学的年级主任,你可能想改变早上与八年级学生见面时互动的方式。你可以选择提前半小时到教室,不点名,而是让学生们到校时签到,这会有什么影响?你将对任何可能的结果进行推论。你可以通过观看和记录来进行非正式观察,也可以采用结构化的方法,即通过精确调整条件(精确到你正在改变的时间长短)和精确选择要测量的结果,并比较条件改变前和改变后观察到的学生行为的差异。如果同事班上没有任何互动方式的变化,你还可以比较一下同事班上的情况。无论你的观察是非正式的还是正式的,你都将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做出推断。 这类研究问题会带来一种特殊的研究设计,即揭示因果关联的研究设计。但是正如考虑“怎么回事”的问题一样,我们必须承认这类调查也有潜在的缺点,必须确保自己不会做出不当的推断。第 6 章和第 8 章将讨论哪些地方可能出错。 什么与什么相关? 例1.4 在哈雷格林综合学校(Harley Green Comprehensive School),阅读能力、被孤立和缺课之间有什么联系? 以上问题由一名硕士研究生提出,她在教育期刊上指出,标明有特殊需求的儿童被孤立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其他儿童。她的研究包括在学校收集数据和检查学校记录。对于她在期刊论文中的论述,我的兴趣集中在这篇论文指出,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在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时,将他们孤立在外,即特殊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被孤立。在我看来,事实上更可能的情况是“特殊需求”作为一个类别,“包含”了因各种原因而学不会的儿童,这种天生就学不会的表现最终导致了被疏离和被孤立。特殊需求并不会导致被孤立。相反,研究的每组学生基本上是从同一类群体(即“天生就学不会”的学生群体)里抽出来的。 这种不当的因果关系归因,凸显了解释此类问题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这类问题要探寻各种相关性,我将在第 8 章对此做进一步的探讨。 这四类问题有各自的研究路径,并使你或多或少地倾向于学习某一特定的研究方法和设计。研究方法和设计是研究过程的两个方面,我们将在第 5 章进行详细的探讨。 你的问题需要描述性答案还是阐释性答案 从我刚才概述的四类研究问题中,你或许可以看出,研究问题的性质或多或少有些复杂。最简单的问题是要求直接给出描述性答案,示例如下。 ·这所大学的学生主要通过哪些方式到校? ·哥谭综合医院(Gotham General Hospital)忽视抗MRSA(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措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消费者最信任的商业网站有哪些? 相比之下,需要进行某种解释的问题会更加复杂。这些问题可能是以下几种。 ·影响学生选择到校方式的因素有哪些? ·为什么哥谭综合医院在实施抗MRSA措施时会遇到阻力? ·消费者对商业网站的信任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二组问题不只是进行描述,因为这些问题是在寻求对某一议题或问题的解释。通常是在开题报告中预留时间和储备资源充足的学生(即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生研究生)提出这些问题。虽然寻求某种解释的问题,哪怕只是在讨论中进行推测或基于理论进行解释,总会受到青睐,但对于本科生所做的研究来说,提出描述性的问题完全可以接受(见“理论”部分,第103~105页)。 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种问题衍生出另一种问题,结果是描述在先,解释在后。让我们想象一下应用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一个与虐待儿童有关的议题。这里关于儿童保护的问题可能紧跟另一个问题,示例如下。 ·儿童保护中谁是起主要作用的专业人员? 紧跟的问题是: ·在××儿童的案例中,这些专业人员为何未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因此对于学生常问的问题“我可以有多个研究问题吗”,答案是“可以,但这些问题需要相互关联,而且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不应太多”。最好先从较少、较简单的问题开始,然后随着项目的推进看看这些问题会带来什么结果。要记住一点:描述性问题在前,阐释性问题在后。 研究问题或假设 可能你的脑海中会闪过“假设”这一术语,它建议你围绕假设而不是问题开展研究。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现在围绕假设展开的社会科学研究较少,原因有多种,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但是如果你的问题属于某一特定类型,那么围绕一个假设来建构你的研究可能比较合适,尤其是在导师鼓励你这样做的情况下。假设是围绕“当……时,发生了什么?”的问题来建构的。研究问题与假设的区别在于对假设的预期可以得到明确的验证,它强调的是“明确性”。你必须具体说明在哪些条件下你的假设可以被验证,而且预期你在研究项目结束时明确回答“是的,情况就是这样”或“不,情况不是这样”。(事实上,社会研究中对这类事情你永远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假设也有争议之处。) 我将在第 6 章进一步解释如何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DIY 活动 提出问题 你的问题产生于你的兴趣和观察。如果你在提出问题时遇到困难,不妨做以下尝试。 ·想想你的工作场景或主修的科目,其中是否存在新奇、令人困惑或不同寻常之处?如果有,想想你会如何做进一步的探讨。 ·向同事、朋友或亲戚询问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某一特殊议题或问题。想想如何由此引出研究问题? ·对媒体报道进行思考,这些报道有关教育、媒体、医疗保健、体育科学、试用期、商业或你的研究领域。其中有哪些方面看起来有趣或令人费解?有哪些方面可以跟进研究? ·试着在互联网上浏览一些网站,如大型政府部门(商业部、能源与工业战略部、教育部、卫生部)的网站。了解当前的热点话题,例如,踢足球时儿童头球的危险性、隐私与媒体、儿童的幸福感。想想如何围绕这些话题开展研究项目? ·访问Campbell Collaboration或Cochrane Collaboration网站(见第94页),了解当前重要国际议题的相关资讯。 如果你还不知道该怎么做,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头脑风暴—尝试提出三个不同的研究问题,这些问题最好来自你所熟悉的领域。头脑风暴的基本规则:①两名或两名以上人员聚在一起,就研究的议题畅所欲言;②最重要的是(想法的)数量,而不是质量;③不得批评他人的想法;④欢迎不同寻常或奇特的想法。 ·按A~Z的顺序,以字母为首提出主题,任何想法都可以提,看看这些想法在你的脑海中会激发出什么火花。 研究问题是否可行,研究问题中存在的困扰 当你想好了一个问题,弄清楚该问题对应前面概述的四类问题中的哪类问题后,要根据两个重要的标准—准确性和可行性—来考虑该问题。 是否准确? 对于研究问题,常见的一个困扰是过于宽泛或过于笼统。例如,“儿童阅读困难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几乎无法回答。然而“肖恩(Sean)的阅读行为有哪些特点?”这样的问题可以从小规模研究中找到答案。 是否可行? 有时研究问题会有伦理困扰。例如,假如你对父母吵架如何影响孩子学习感兴趣,但向孩子(或父母)询问这些隐私问题有违伦理。或者你可能无法获取想要的信息。如果你的研究问题需要在教室里进行观察,你确定会有学校允许你进教室观察吗?第2章将讨论这些伦理和信息获取问题。 同时还要记住,你在时间和物质上会受到很大限制。(我猜)你没有太多时间做研究,而且资金紧张。不妨先想想如何完成理想中的项目,再思考如何基于伦理、时间、专业能力、资金等因素对其进行调整(或许是删减)。 初始问题 初始问题是你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即在引言中陈述的问题。初始问题会随着研究的推进而不断变化和完善。 如果你觉得你的研究问题在这个阶段不太合适,不要担心。通常情况下,不,几乎总是如此,问题不会在研究开始阶段就一劳永逸地确定下来。事实上我应该说得更清楚:可以预料的是,这(或这些)不会是你的最终问题。特别是在你进行小规模研究时,尤其是在有从业人员配合的情况下,你很有可能无法在一开始就恰如其分地确定你的研究问题。 你还可能觉得自己对该领域尚不够了解,无法在现阶段针对该议题就研究问题或攻关计划做出明确的选择,这没关系。或者你可能希望做一些实际的基础工作,以某种方式设定研究边界,再以某种方式筹划展开研究的渠道。毫无疑问,阅读文献会帮助你完善初始 问题。 在项目开始时就必须恰如其分地确定研究方案,这种想法是社会研究模仿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时代产物。当时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是在实验一开始就制订出包括研究问题、过程和方法在内的详细计划,并不折不扣地落实该计划。事实上,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在实践中是否如实操作?这值得怀疑,但他们宣称就是这么操作的。著名生物学家彼得·梅达瓦爵士(Sir Peter Medawar)反驳了“研究可被干净利索地计划和执行”的错误想法,这些本应该与科学家实际研究工作相关的特定方法和步骤,呈现出来的却是“由我们选择的幕布升起时被公众看到的姿态”(Medawar, 1982: 88)。 社会科学家对自己作为科学家的身份有点自我贬低的情结,因此选择信任自然科学家,并尝试复制已公开的通俗易懂的自然科学研究模式。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你不可能设计出一种研究中没有停顿、再思考、再规划、修改及重新开始等过程的研究项目。而且重新思考你的研究问题是再思考过程的第一步,是可以预期的,也是你这类研究项目中必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所有这些再规划和再思考的过程意味着你在调查社会世界时所做的研究通常称为递归研究或迭代研究。换句话说,研究回归到研究问题本身并重新开始,这种模式(涉及文献再探讨和重新规划)与有时被称作“线性”计划(见图1.3)的模式是有区别的。 图1.3?线性计划还是递归计划? 因此想着事情不会按计划进行本就是计划好的。如果图1.3中的“递归”部分看起来有点乱,那是因为社会研究通常就是如此。你的研究实际上可能沿着一条全然不同或比原计划要简单的路径推进,但该路径通常不会从头到尾都是笔直的、(思路)狭窄的。重要的是,为撰写文献综述所做的文献阅读将为你的研究问题提供参考,并帮助你完善研究问题。此外,你还会瞧见路边的其他事物,你会对此留意,觉得它比设定的主题更有趣;你会发现你无法与原计划要交谈的人交谈,诸如此类。你的发现和境遇将始终影响你推进研究的方式。这就像蛇梯棋(snakes and ladders)游戏一样,研究过程中你会有回退,也会突然很快推进研究,获得深刻见解。无论是回退还是获得深刻见解,都会让你重新进行思考。 研究开始时提出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被称为“初始问题”。初始的意思是“初露端倪”或“初看之下”,因此将你的研究问题称为“初始问题”就是承认其地位—承认这些问题是暂时的,未来会发生变化。初始问题给出的是粗略有效的问题。我们将在第 4 章探讨如何对初始问题进行修正。 证据类型和答案类型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在谈研究问题。当我们想回答一个问题时,必须依靠某种证据,在这个阶段值得思考的是哪些证据可能有助于回答对应特定类型的问题。通常证据有很多种—有力的、薄弱的、间接的、主要的、次要的,等等。但这些证据意味着什么?它们可能与你的论文有什么联系?在现阶段必须对此进行思考,因为评阅人将依据你收集到的证据来评估你的论文。如果是你的研究问题导致证据不足,论文会因此被严重扣分。这就是一开始把研究问题彻底弄清楚的最好理由。 让我们来看表1.2中列出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教育或社会科学无关—看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证据,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在这个阶段必须非常谨慎。 表1.2?问题和证据 问题 用证据回答 问题的方式 证据是否 可靠、有力 (满分5星) 为什么评这个星级 彩虹有几种 颜色? 从书中寻找答案 ★★★★ 基本可以肯定,书中的答案正确。但书中的答案未必总是正确的,因为总有解释的余地(例如,你所指的“颜色”是什么?紫外光算吗?) 下次彩虹出现时,数一数彩虹有几种颜色 ★★★★ 靠自己的观察而不是别人的观察(比如书中的观察)是一件好事。但是要注意你的答案可能与他人的不一致—因为在这个例子中,你们可能对颜色的构成产生分歧(黄色和蓝色在哪里融合,融合后是否构成另一种颜色?) 询问他人 ★★★ 他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 他们可能不知道,但又不想告诉你他们不知道,于是就进行了编造 我最好朋友 的中间名字 是什么? 问问他/她 ★★★★ 你会想这肯定准确无误。但是如果你的好朋友羞于给出自己的中间名字,会怎么做呢?他们有没有可能说自己没有中间名字,或者编造出一个不同的中间名字 生命的意义 是什么? 你可以进行反思,也可以询问他人或阅读书籍 ★★★★ 没有明确的答案(不论你做了多少研究,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 如何从这里 前往爱丁堡? 在地图上查找,或上网查询 ★★★★ 出版的地图在这种简单的方向上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千足虫有多 少条腿? 在书中查找,或上网查询 ★★★ 在互联网上搜索发现,答案给出的数量范围大同小异。在我看来,答案“在80 至400 之间”出现得过于频繁,这表明“专家”也可能不是自己去找答案,而是依赖彼此之间的答案(涉及二手文献存在的风险,见第60~64页) 到土里挖一只千足虫数一数 ★★★ 很有可能你数不清或在某种意义上数错了。如果你决定通过数另一只千足虫的腿来核对答案,结果数出的数字却不一样,这会令你想到更多的问题,怀疑千足虫有可能存在不同的物种或同一物种存在变异的情况 这个按钮是 做什么用的? 按下按钮 ★★★ 你应该可以看到按下按钮后会发生什么,但可能什么也不会发生(想象一下汽车仪表盘,按了按钮后什么也不会发生,或微波炉控制面板,按了按钮后微波炉会进行相应的操作)。不过,如果确实随之发生了肉眼可见的事情,就可以大概率确定是按按钮引发的(但不能绝对肯定—有可能是某种巧合) 在表1.2中,你会注意到几个求证过程—你可能在书本或已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寻求事实依据,或者你也可以“实地”收集证据:询问直接参与人,或进行观察,或试做某些事情,看看会发生什么。每个求证过程都会得到不同的证据,每种证据都是可以接受的。不过,正如你从例子中看到的,每种证据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潜在的隐患。 通常情况下(但并非总是如此),人们希望你在大学开展的研究项目中提供的证据是实证性的。也就是说,你需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自己收集数据,而不是依赖他人整理的信息,比如书本中的信息。(事实上,研究项目是文献探讨—仅作为文献探讨—有时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你想做一项完全基于文献探讨的研究项目,应征求导师的意见。) 由于证据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因此以不同方式收集到的证据有助于确定答案,因为这样证据就可以相互支持。警方在犯罪现场收集证据,当一项证据可以支持另一项证据时,他们称为佐证。由于证人或警官可能出错,设备可能有问题,证人可能不理解被询问的问题,或者可能出于各种原因而编造事实,因此单凭一项证据往往是不够的。寻找不同的证据来源(如阅读文献、进行观察和访谈)十分有益。 社会研究项目同样如此。依靠多种证据比只依靠一种证据要好得多。获取证据的途径有很多种,证据可来自个人经历、试做某件事情—“尝过才知味”、他人的证词、文件或档案、历史文物、观察…… 在社会研究中,使用一种以上的证据有时称为三角测量法(triangulation)(第157页)。虽然互证或三角测量法具有重要性,但必须指出的是,社会研究中你永远不可能得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某件事情就是如此。 然而,证据越多,每个证据都相互佐证,你就越有把握。这就是为什么经常用形容词来修饰名词“证据”,如初始证据、无定论证据、薄弱证据、有力证据、确凿证据等。 我已经对证据问题做了总体陈述。重要的是,要结合社会科学和你的论文来思考这些问题。你能否收集到能够回答研究问题的证据?因此要想一想你在回答研究问题时可能收集到的证据。假设你的研究问题与儿童在数学方面遇到的问题有关。你能收集到哪些证据?你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或问孩子们有什么问题,或让孩子们在做题时与你交谈,或让孩子们完成诊断测试。 以上途径都会帮助你获得某种证据,而且各有优缺点。 关于证据的最后一个要点为你如何看待、审查和使用证据。关键在于检查证据,并以批判性思维对其进行评估。伟大的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920—2004年)在评价几种思维时认为,只有“反思性思维……(才)真正具有教育价值”(第3页)。杜威将这种反思性思维与其他类型的思维区分开来,前者是指对信念赖以存在的依据进行有目的自我反思,后者则是指很少认可或根本不认可证据或依据对持有信念的证明力。他继续说道: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某些想法)会流传下来。它们没有明确的来源,在潜移默化中巧妙地进入我们的内心,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传统、教导或模仿—都以某种形式依附于权威(如传统),或诉诸我们自身的利益(如教导),或沉浸于对某事的热爱(如模仿)—是形成这些想法的原因。这些想法带有偏见,是未审先判,而不是基于调查证据所做的合理判断。(第4~5页) 杜威在此提出了一个要点,即我们应该对某些特定的思维持怀疑态度,尤其是那些源于传统和权威的思维。我们应该独立思考,警惕一切来自既得利益者或强烈主张者(“狂热者”)的推理过程(无论是他人还是我们自己使用的)。杜威所推崇的反思就是指对我们的想法持怀疑态度,并总是在寻找证据去进行一连串的推理。他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几乎本能地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反思是优秀研究项目的特征之一。 标题 你可能希望从一开始就为论文定下一个明确的标题,虽然这样计划看似很好,但事实上,此时(也就是一开始)标题最好不要那么明确。事实上,思考研究问题比思考标题更重要,但这并不是说标题不重要。相反,标题很重要,因为评阅人会结合标题对你的论文进行评估,换句话说,评阅人评估论文时会向自己提问:“该论文是否切题?” 完成一项社会科学项目的过程中,不论研究规模是大还是小,你会发现,你要研究的社会世界并不像你原先设想的那样。因为存在伦理问题,你可能无法涉足设定的研究场所,或者在开始阅读有关该议题的文献时,你想到了更好的研究问题。(这些变化将在本书第4章中进行讨论。) 你要认识到的重要事实是,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如果你固守预先设计好的标题,将错过许多让你的研究变得更有趣或更易于实施的机会。 或许你可能意识到有必要对标题进行修改,但依然坚定地坚持沿用原标题,即便研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已发生很大变化。毕竟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该标题可能被忘却在你大脑中某个尘封的角落,再也不会被重新审视。但请记住,你的导师在阅读你的研究项目时,他会自问:你的研究是否在回应标题?如果你的标题与实际研究内容不符,评阅人会感到失望和疑惑。被评低分一个常见的原因是研究内容(论文或项目)与标题不符。 因此最好的规划是先确定一个初步标题—它可以扣住你原本打算要做的研究内容—一旦你完成论文,就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修改此标题。标题可能只需要稍作调整,也可能需要进行大幅修改。但新标题,即研究完成后拟定的标题,将与所做的研究完全契合。不过一定要使用初步标题,提醒自己研究目标是什么,因为做研究时,你会发现自己通常将受到百般诱惑,想去尝试无数不同的方向。也许只有其中一个方向值得研究,但你是真的想研究这个方向吗?你必须不断思考自己做出改变的动机和可能产生的结果。图 3.2(第69页)中的故事板块能在这方面为你提供帮助。该板块将帮助你确定由初步标题所决定的主要研究路径,以及每条路径可能指向的调查研究渠道。 研究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谈谈研究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以此作为本章的收尾很有意义。研究事关好奇心和探索,就像新闻报道一样。然而,研究与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对研究有很多期待,相应的研究又受这些期待的约束。对研究的期待包括研究旨在发现新知识、研究要周密、研究要均衡、研究要公正、研究要符合伦理。 这些都是基本原则,我们将在后续章节中做详细的介绍。要强调的是,研究不是新闻报道,也不是为了某个议题去开展宣传活动。研究与坚持某个立场无关,也不是为了“了解”某事并试图为其寻找“证据”。你不能假定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研究事关:基于研究规则做均衡的探究,做研究要有批判精神。 总结 引言非常重要,它为读者铺设了研究场景。引言应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去进一步阅读。引言告诉读者你为什么对某个领域感兴趣,为什么你认为这个领域值得研究。引言概述了你最初的研究问题是什么。你应该花时间考虑你要提出的问题类型,因为整个研究都将围绕这些问题的构建方式以及回答这些问题所需的证据类型来展开。思考研究问题时,应考虑问题的性质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引出的研究路径。但你不应对这些早期的问题感到恐惧。在研究初期,它们都是初始问题,随着前期研究的推进,以及对文献的不断探讨,这些问题将不断得到完善。研究问题是初步的问题,就像你现阶段的标题是初步的标题一样。 事实上,整个引言就是一份有关如何开展研究的初步文件,随着研究的推进而不断得到修正。但是引言不应该试图抹去研究困境或你决定改变研究方向的节点。这些都是你研究经历的一部分。如果在引言中说明了你从哪里开始,又在哪里改变了研究方向,将有助于读者理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引言要向读者介绍你最初的研究意图,以及你研究项目的进展情况。 拓展阅读 Becker, H.S. (2008) Writing for Social Scientists: How to Start and Finish Your Thesis, Book, or Article (2nd ed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更适合硕博士研究生而非本科生。真正让你去思考如何做研究以及你要做什么研究。对于以计划为导向的研究来说,是一剂良方。 Booth, W.C., Colomb, G.C. and Williams, J.M. (2016) The Craft of Research (4th ed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一本出色的著作,涉及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帮助读者审视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Cohen, L., Manion, L. and Morrison, K. (2018)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8th edn). London: Routledge. 对各种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和经典的阐述,涵盖面十分广泛,你可能需要“一辆叉车”来搬运书中的内容。 Denscombe, M. (2021). The Good Research Guide: For Small-Scale Social Research Projects (7th edn). London: McGraw-Hill Education. 关于项目完整的重要性,在结尾处提出了一些好建议。 Laws, S. (2003) Research for Development. London: Sage. 特别关注研究的进展部分,其中第 5 章对研究问题和重点进行了很好的阐述。 Luker, K. (2010) Salsa Dancing into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一本不同寻常的著作,与其说是一本指导手册,不如说是一个故事或一系列有关研究指导的轶事。作者卢克以有趣又有效的方式指出了学生在建构研究问题时遇到的问题。为此她区分了“explanandum”(阐释的对象)和“explanans”(阐释本身)—这与我的“BIS”(见本书第4页)颇为相似,但探讨得更全面、更专业。 OECD (2015) Frascati Manual 2015: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Reporting Data on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 Paris: OECD Publishing. http://dx.doi. org/10.1787/9789264239012-en. 就研究是什么进行了专业的探讨,适用于高水平学生。 Pulman, A. (2009) Blogs, Wikis, Podcasts and More.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从一开始就考虑社交媒体的潜在价值是一件好事。本书篇幅短小,是很好的入门读物。 Seale, C. (2017) Researching Society and Culture (4th edn). London: Sage. 一本有趣的论文集,其中有几章涉及社会研究中的大多数问题,还有一章与研究问题有关。 Thomas, G. (2022) Evidence, schmevidence: The abuse of the word ‘evidence’ in policy discourse about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view (in press). https://doi. org/10.1080/00131911.2022.2028735. 批判性地审视 “证据”在公共话语中的含义,尤其关注政治家对证据的使用。 Thomas, G. and Pring, R. (2004)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Education.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一本论文集,特别关注医学和教育领域的证据,以及基于证据的政策与实践。就证据、证据是什么以及如何使用证据展开了讨论,具体参见第1章。 Thomson, A. (2008) Critical Reasoning: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3rd edn). London: Routledge. 包含一些关于证据的精彩讨论和建议。 White, P. (2017) Developing Research Questions: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tists (2nd ed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正如书名所示,聚焦社会科学中的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出研究问题。 第1章 自评表 复印此表并填写答案,这可能对你有帮助。 记笔记 1. 你是否完成了BIS? ·考虑研究背景了吗? ·思考你特别想解决的研究议题或 难题了吗? ·深思过可能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什么样的研究能解决你的问 ?题吗? 有关研究背景写上一两句话。 用一两句话概述具体的问题。 先不要写任何关于解决方案的内容,只需要在此阶段进行思考。只有考虑了不同的研究方式和方法后,才能更加明 确自己要采用什么解决方案(见本书第 5章)。 2. 你是否想过你的研究目的? 写下两三句话。 3. 你是否有一个要聚焦的研究点子? 说说你的研究议题或难题(见上文)是如何转化为研究点子的。 4. 你是否想出了初始问题? 写下来。请记住,在你阅读该领域文献的过程中,初始问题可能发生变化(见本书第4章)。 5. 你是否想好了初步的标题? 标题要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