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高分考入武汉大学,我的经验之谈 你能想象,一个小学一、二年级经常考不及格,高一学习排名稳居班级倒数第三的农村孩子,不仅考入武汉大学,还成为中国最年轻的记忆总冠军,培养出近100位记忆大师和至少100位成绩进步50分的学员吗?这些我都做到了。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我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刻意练题,它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轨迹。如今,我将这些经验毫无保留地写进了这本书里。 一、天赋决定起点,但刻意练习能重塑终点 实际上,我人生的前18年,几乎集齐了所有“差生”的标签: 小学一、二年级常常考不及格——这表明我的天资并不怎么样,起点较低。 小学五年级时,我蹲在田埂上背古诗,隔壁家的小孩二狗笑我“背了一学期还记不住一首”——并不是后来有些人所认为的——我记忆超群、过目不忘。 初中英语单词背了几十遍,我才勉强记住,靠“死磕”考入区里的一中——并不是大家认为的那样——我学习很轻松。 高一成绩稳居班级倒数第三,却坚持喊着“考清北”,被同学嘲笑——虽然成绩倒数,但我的志向远大,从不向外界的言语妥协。 我高考失利复读,于是运用本书讲到的很多思路逆袭考入武汉大学,成为当年高中最好的录取成绩。 在大学里,当运用“刻意练题”3年修完4年课,仅用1年不到的时间成为中国最年轻的记忆总冠军——我的人生开始“开挂”。 同时,我运用自创的“刻意练题”的教练思路,教授近100位学员成为记忆大师,至少有100位学员成绩进步50分——原来刻意练题的方法在其他人身上也可以产生效果,而且未来还会帮助更多人。   这些经历让我悟透:天赋决定起点,但刻意练题能重塑终点。 二、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许多人认为天才是天生的,其实天才可以通过后天练习达到。我写这本书,是希望将自己刻意练题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像曾经的我一样在学习上迷茫、挣扎的人。在带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因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训练思路,在题海中盲目努力却收效甚微。我深知掌握正确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能让人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逆袭。 三、本书有什么不同? 与其他的学习指南不同,本书不仅有理论,还注重实际操作。我结合自身经历和实际教学,详细介绍了从刻意练题到考试应对的一系列方法。比如,在练题策略上,针对不同基础的同学提供了多种方法,像基础练题法、重复练题法等,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题方式。在考试方面,从考前紧张焦虑情绪的调整,到考场技巧,再到考后复盘,本书都给出了实用建议。在错题方面,从为什么整理错题到怎么高效整理错题,再到怎么使用错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考虑在实际教学中,有一部分人即使掌握了最先进的方法、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还是成绩原地踏步,我特意把动力管理、学习无用、限制性信念、“假努力”等放到了最前面,又把“心法”放到了书的后面章节。“心法”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制胜法宝”。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学习指南,当市面上同类书还在教你预习、听课、复习、做笔记、记忆的时候,本书直击本质:练题才是核心竞技场,刻意练题才是终极武器。 书中几乎所有的方法均经过: • 本人1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 • 至少有100位成绩提升了50分的学员通过了实战验证; • 近100位记忆大师、“最强大脑”的验证。 从班级倒数到培养世界记忆冠军,从中小学辍学边缘到武汉大学讲台,我用这套方法改写了命运轨迹。此刻,它将在你手中再次绽放光芒。 特别提醒:本书拒绝不努力、不练题就想“轻松逆袭”的幻想,只给愿意直面弱点、享受刻意练习的奋斗者。 从小学直到步入社会,我们要面对中考、高考,有些人还会考研、进行职业资格考试等,部分考试类型和考试目的如表1-1所示。其实单就小学、初中、高中12年下来,粗略统计一下,大大小小就有近1000次考试。 表1-1 部分考试类型和考试目的 考 试 类 型 考 试 目 的 小升初考试 筛选小学毕业生,为初中学校分配生源,考查小学知识掌握程度 中考 检测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为高中招生提供依据,起到分流作用 普通高考 选拔高中毕业生进入高校,是普通高等教育入学的重要筛选机制 成人高考 为成人提供学历提升渠道,便于其进入高等院校深造 研究生考试 (考研) 选拔具有研究潜力的学生进入硕士阶段学习,深化专业知识 考博 挑选学术能力强的人才进入博士阶段,培养高级科研人才 全国英语 等级考试 评估英语水平,提供统一的英语能力评价体系 雅思托福GRE 用于留学、移民等,可衡量英语能力,能够作为国外院校或机构的参考 国家司法考试 筛选合格法律人才,为法律行业提供专业从业者 公务员考试 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公职队伍,为政府机构等提供工作人员 注册会计师考试 考核专业能力,选拔会计领域专业人才 中小学教师 资格考试 考查是否具备教师资格,确保教师队伍质量 ………… ………… 这些考试都有一个共同点——发一张试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上的题目。   绝大部分考试要做题,且要通过做题完成能力的验证。可以说,备战任何考试在某种程度上,都等同于在进行做题训练。即使是以实操和面试等为主的考试,也往往要配一张笔试考卷。 但做题训练是有一定科学规律、方法策略的。这是很多人不太了解的,他们往往陷入低效的备考状态而不自知。比如,很多人可能把教材看懂了,觉得自己也会了,但做题时却出现各种失误,遇到各种问题。其实,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看书学习的层面,忽视了“做题”这个关键的实践环节。存在这种情况,一旦上考场,肯定很吃亏!那么怎样做题才能效率更高,才能轻松通过各种考试呢?答案就是刻意练题。 什么是刻意练题?   刻意练题就是以历年真题为主要学习资料,把教材、参考书等作为字典使用,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比如,明确考试考查的板块有哪些、自己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自己薄弱的板块有哪些、自己薄弱的题型有哪些。通过各种适合自己的练题策略,在做题中去复习,用做题倒逼学习,通过系统化的训练策略提升综合应试能力,如图1-1所示,最终在考场上取得目标成绩。 图1-1 刻意练题练什么? 刻意练题并非凭空而来,它的理论基础与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普尔在《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中提出的理论一脉相承。书中指出,杰出并非一种天赋,人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达到任何领域的杰出水准。早在求学阶段,我已经无意识地用刻意练习的思路训练自己。在进行记忆训练的时候,我更是有意把刻意练习运用到了极致。后面指导的很多记忆学员取得破纪录的记忆成绩,其实都是通过刻意练习练到极致后实现的。 不过,《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的思路虽然在很多领域都适用,但在考试练题这一块的应用一直处于空白状态,没有一个作者能系统地讲解如何把刻意练习的思路运用在考试练题上,而我个人的经历非常适合写这个内容,本书就此孕育而生。 这本《刻意练题:以做题倒逼学习》系统地讲解了如何把刻意练习的思路运用到考试练题上,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优化升级,很多内容也更符合中国国情。 本书强调“目标—计划—执行—反馈”的练题思路,跟《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的理念高度契合,如图1-2所示。 图1-2 练题循环图 目标:练题并非简单地重复练习,而是要有目标地努力,比如针对成绩目标和短板等具体设定目标。 计划:基于设定的目标,制订适合自己的有针对性的计划,走出舒适区,让自己每时每刻都知道要干什么。 执行:执行过程中要高度专注,排除干扰,全身心投入,可以运用各种练习技巧,避免无效的机械重复。 反馈: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及时、有效地反馈、调整、改进,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本人有幸在此前的人生经历中,总结出一套系统、高效的备考做题策略和思路,自己也取得了一些考场上的成绩,且带领的学生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只要是需要考试做题的人,都可以阅读本书,希望书中的内容对读者有所帮助,减少备考误区,提高备考效率。 第一章 主要介绍刻意练题和普通备考的区别,同时强调真题(包括期中、期末真题卷)对备考的重要性。题不对,就是方向不对。方向不对容易白费努力,不要练错了方向。 第二章 主要讲解动力在备考中的重要性,很多人可能抱着学方法的目的阅读本书,但其实动力比方法重要百倍,所以我把动力管理放在了本书最前面。 第三章 教会大家明确考试要考查的内容,学会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舍弃难的专题,集中攻克简单和中等专题,明确在练题过程中锻炼的6项解题能力(考试其实本质就是考能力)等。本章专项练题的思路是刻意练题的基本思路,为第四章更多练习策略做铺垫。 第四章 讲解了不少练题策略,每个方法都举例进行讲解。阅读本章内容,需要明确你属于什么样的备考人群。每一种练题策略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应用,而不是盲目照搬。每一小节前面都写了适宜人群,读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阅读。 错题本在刻意练题中的作用很大,所以第五章特意讲解了错题本为什么要用、怎么高效整理错题、怎么复习,以及错题本的高阶玩法。 第六章 一次考试考得好,胜过一个月的学习。本章系统讲解了考前、考中、考后的学习策略,把考试作为提升成绩的关键方法。 第七章 将“心法”和技法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大部分人只注重技法的学习,但经历过实战和历练的人都知道,“心法”其实才是核心和关键。本章还会介绍如何将自己的备考状态调整到最佳。 不少人经常会误入歧途,走进误区,第八章单独将其列出来,希望读者在练题过程中引以为戒。 在写作过程中,我不自觉地就很投入,且越写越兴奋,这种感觉还是当年进行记忆训练的时候才有的。我把很多高效的练题思路写进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解决了很多以前的困惑。本书是实践练题与教学成果的结晶。 你是不是每次备考都感觉很努力,却总是效果不佳?而别人似乎轻轻松松就能取得好成绩。其实,你和学习高手之间可能就差一种正确的备考方式。 这一小节就来聊聊普通备考和刻意练题的区别,看这两种方式到底有啥不一样,说不定这能让你的成绩“一路狂飙”。 大部分人在进行备考的时候,容易做重复功和无用功,比如有一些会的地方做重复功,而有一些考试不考的地方做无用功。刻意练题的思路是立足真题,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和薄弱环节,挑选适合自己的练题策略,对自己薄弱的地方会有各式各样的匹配的练题策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功和无用功。 大部分人在进行备考的时候,遇到错的题目或者不会的知识点经常被忽视掉,而刻意练题时提倡错题整理和错题循环练习,同时根据错题同类练习,直到彻底吃透错题和错题同类题,做到举一反三,如图1-3所示。刻意练题还强调,通过做题去复习知识,一旦做题时遇到不会的知识,及时翻书理解,把教材和各种参考书当作字典用,以做题倒逼学习。 大部分人在备考的时候,做完题目就结束了,没去复盘,即便想复盘,也不知道从哪里复盘。刻意练题强调做完题后进行复盘,即便做对了也不代表真的掌握、真的熟练、真的会举一反三、做错了更该引起重视,反思题目背后哪些知识点没掌握,分析错因进行针对性努力,且在练题过程中刻意训练各种解题能力,掌握各种解题技巧,反思解题心态和时间管理。 图1-3 普通备考和刻意练题 大部分人在进行备考的时候,处于盲目无法突破的状态,被各种学习无用论、限制性信念、假努力、拖延等负面思维和行为影响学习动力,导致经常处于无法突破的状态。刻意练题强调学习动力、心法比方法重要百倍,且在练题中要学会“哪里不会练哪里”。 普通备考和刻意练题的区别如表1-2所示。 表1-2 普通备考和刻意练题的区别 普 通 备 考 刻 意 练 题 容易做重复功、无用功 立足真题,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和薄弱的地方,针对策略练习 经常忽视做错的题目或者不会的知识点 提倡错题循环练(“正”字策略)、错题同类练,举一反三,以做题倒逼学习 做完题目既不复盘,也不会复盘 强调做完题后进行复盘 长期处于盲目无法突破的状态 学习动力和心法远比方法重要,哪里不会练哪里 浪费时间,比如课堂时间、自习时间 动力、方向、计划、执行、反馈 耗费很多时间在难题上 根据自己的基本情况,循序渐进、拔高地练 平时学得好,一考就不行 强调模拟考的重要性,备好考前、考中、考后 随着成绩忽高忽低,心情跌宕起伏 把考试当作查漏补缺、知道哪里是薄弱的地方、重视错题训练,“心法”大于技法 成绩徘徊不前 在科学训练下,按照刻意练题的思路可以逐步练到满分,只是时间效率问题 考前2个月翻5本教材 只做10套真题 刷题量500道、得分30分 精研50道题、得分85分 焦虑、失眠恶性循环 每日精准突破弱点 要想在各种考试中脱颖而出,备考方法至关重要。   其中有个“秘密武器”,能让你精准命中考试重点,大幅提升备考效率——那就是以真题为主,把教材、参考书当作字典使用。 很多人在备考中没注意到这点,比如不去做真题,反而去做很多非真题的材料。他们花了大量时间在教材、其他参考书上,然后发现自己学的很多内容考试不考,或者总是复习不到考试重点。有的人到了即将参加考试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真题才是关键,应该要一直以真题为核心去复习。但很多人对于这点认知不足,总是买很多考试培训机构的押题卷,或者把考试培训机构制作精美的参考书当作宝一样随身携带。 真题为什么重要? (1)真题揭示了考试方向和重点 真题直接反映了出题人的思路和偏好。通过研究真题,考生能清楚地知道考试的核心考点与题型分布。研究过往5~10年真题(至少过往5年真题)后,你会发现,有很多专项和知识始终是考查重点,而且有时候题型也相对固定(甚至有些题的标准答案,年年都一样)。明确这些,备考才能精准发力:哪些是容易拿分的,备考的时候要争取一分不丢;哪些是较难的,可以在不同实力阶段采取不同策略攻克。 (2)每一道真题背后的知识几乎都是下一场考试会考查的知识 做真题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对一些知识点掌握得不怎么样或者不熟练,对有些知识点存在理解误区和记忆盲点。这个时候有针对性地去复习和练习格外重要。每一道真题背后几乎都是下一场考试会考查的知识点,只是题型可能会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以真题为核心进行复习的人,甚至考试要考什么内容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知识盲区,而且经常会复习到不考的 地方。 (3)练真题可以提升备考信心 因为你对真题研究透彻,熟悉了其规律,也熟悉了真题每一道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对考什么题型也胸有成竹,所以会比不以真题为核心或者不重视真题的人对考试更有信心,能够减轻考试时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真题如此重要,在运用真题的时候,有一些注意事项要强调一下。 ① 挑选真题资料,首选解析详细的,最好把每一道题考查的知识点、难度都标记清楚的资料。自己可以根据知识情况和难度情况有选择性和有针对性地学习。这种资料也可以用于执行后文讲到的各种练习策略。有一些真题资料还配有视频讲解,那就再好不过了。另外,网上经常有博主系统讲解真题的视频,可以将这样的视频保存收藏,后面练真题的时候可以学一学。 不过有一些考试不透露真题,只有回忆版。回忆版当然要格外重视。若回忆版内容过少,可找与之相关的高质量模拟题或者其他院校同类考试的真题。 真题泛指中考或高考、英语四六级、公务员考试、职业技能考试等。真题都比较好找,不好找的是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真题。这些考试的真题不好找,可以先找往年市里、区里的考卷。如果有的话打印下来,如果没有就找当地各个知名中学的试卷。因为这些中学出的月考真题、期中或期末真题,考查的题型和知识点大部分来自往年市里和区里的题,或者来自当地知名中学出的题。 ② 以真题为主,教材和参考书为辅。比如,做真题的时候,对一道题考查的知识点不是很明白,就翻阅教材和参考书,有点类似于当字典用,只是查的不是“字”,而是“知识点”。这种精准定位知识点进行复习的操作,针对性和效率都很高,而且复习到的都是高频考点。在翻阅的时候,书里的前、后文都进行阅读,包括书里的知识、定理公理、例题都进行系统地看和学,这样对这个知识点(包括这一小节和以这个知识点为核心的其他知识点)的理解更全面和透彻。而不是简单地看一下书里一两句话的知识讲解,这样不容易深刻和全面,如图1-4所示。 图1-4 “真题—高频考点—教材查漏”闭环训练 ③ 通过真题来摸清考试题型。在做真题的过程中,要进行深度研究和对比。比如: a.选择题有几道题,分值几何? b.填空题有几道题,分值几何? c.解答题有几道题,分值几何? d.简单题通常分布在哪些知识点上? e.中等难度题一般分布在哪些知识点上? f.压轴题一般分布在哪些知识点(一般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最后一题)? g.你做错题的原因是什么(会但错了、一知半解、确实不会)? h.这张试卷考的是这种题型,另外几张真题卷也有考吗(往往也有考)? i.针对不熟悉的题型,你有再去练“同类”变形题吗(直到很熟悉这种题型)? j.这张试卷每一道题具体考查什么知识点(可以写在旁边)? k.试卷整体考查哪些专项知识点(可以写在试卷横头上)? l.哪些知识点是你不熟悉的(用红笔标记)? m.哪些地方是易错点(用蓝笔标记)? n.最近3~5年真题在考查哪些专项和知识点(你会发现有一些专项和知识点每年都考,这就是你复习时的重中之重)。 ………… 解答以上问题后,你基本上对真题就熟悉了,你的复习才有方向。熟悉真题后,你也可以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出一份试卷。 ④ 精做每道真题,以点概面。很多人做真题时,速度很快,然后对个答案就扔到一边了。这样根本发挥不出真题的价值。有些人真题刷了5遍,模拟考试还是不及格,只因未合理运用真题。做完真题后不能简单对个答案就完事了,这只是刚刚开始,要一道道地分析。比如,分析错因,确定是马虎粗心还是知识一知半解,抑或解题思路有错;明确这道题背后考查什么知识点,对于不熟悉的知识点还需要翻阅资料和学习等。尤其是像英语这个科目,对个选择题的答案就结束了,是对英语真题学习的极大浪费。英语真题里面的单词背诵、句子翻译、题目选项为什么选这个、怎么样下次我也能正确想到和做对等。这些思考所花的时间可能远超过做完题目的时间,而这些才是真正能让你提升的地方。 ⑤ 真题卷只有5~10套,时间充裕的考生可能很快就练完。不过为了研究透彻,你可以隔1~2周再研究一遍。我的建议是至少研究5遍真题卷。精研5遍5张真题卷,比泛做1遍25张真题卷的效率更高。如果备考时间紧张,研究真题就足够了。 有一些人可能会有这个担忧——怕真题数量少,容易出现“漏网之鱼”。这种情况确实会有,通过真题确实会有“漏网之鱼”(但“漏网之鱼”不会特别多),尤其是有一些只是单纯地练了几套真题的人,解题能力和考试技能都还有很大问题。所以我的建议是,再配5~15套高质量的模拟题卷子进行查漏补缺。这个高质量的模拟题卷子也不是随便去找的。比如高考,除了高考真题卷要练之外,还可以再选择其他省市的质检题来查漏补缺。有一些人练质检题的目的除了查漏补缺,还有进行解题能力训练和考试技能训练。事实上,那些考试状元、考试高手所做的真题与各式各样的配套质检题,可能堆起来比书桌还高。不过这里不是提倡大家盲目追求做题数量,而是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再说数量。怎么提高做题质量?后文每一章其实都在说这个话题。 总之,真题是备考路上的“指明灯”,合理运用真题并搭配教材、参考书,能让备考事半功倍。通过上述对真题重要性及使用注意事项的解读,希望大家能真正领悟并践行“以真题为主,把教材、参考书当作字典使用”的备考方法。后续章节还将深入探讨更多练习策略与考试技巧,帮助大家进一步提升备考效果,让每一分努力都精准地转化为考场上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