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工匠的调色盘:清代官修匠作则例所见彩画作颜料研究
作者:刘梦雨
丛书名: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
定价:198元
印次:1-1
ISBN:9787302677956
出版日期:2024.12.01
印刷日期:2025.02.27
本书建立了一种文献与实证相结合的颜料史研究范式,将学界长期以来对清代彩画颜料的认识,从当代匠师的经验层面,推进到了历史和科学研究层面。同时,利用贸易史材料研究彩画颜料的来源和年代问题,以揭示西方进口颜料进入中国的传播过程,还原颜料在物质文化史上的时空坐标与变迁轨迹,为建筑彩画研究开辟了一个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视角。
more >序 一个孩童眺望历史,必须攀爬巨人的肩膀。巨人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孩童需要看清巨人们的关系,找到攀爬的路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童心中的疑问。问题一个一个地被刷新,孩童一天一天地在长大。只要不停止思考,我就能与昨天的我不同,哪怕只有一点点。作者九年的清华生活,百味的浸泡与感受凝结成为一本书——不是菁华的全部,已是可资分享的菁华。 刘梦雨的这篇博士论文,就物质对象而言是对近百年以降万希章、于非闇、王进玉、周国信、陈青、夏寅、雷勇等追踪中国古代颜料使用线索的重要延续; 就学科领域而言是对同样历经百年的朱启钤、梁思成、孙大章、王仲杰、陈薇、吴聪、李路珂等人考察建筑彩画的深化; 就文献基础而言则拓展了一个世纪之中梁思成、王璞子、王世襄、郭黛姮、王其亨、宋建昃等人的解读范畴。这样的工作所必须依赖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学术视野,既是对于西方自20世纪初期哈佛大学艺术馆的Edward W.Forbes和艺术保护领域Rutherford J. Gettens、George L. Stout利用科技手段判定艺术品材料的全面借鉴和发挥,也是对于建立在海量中西交通史料之上的贸易史研究的潜心搜索——其中仅仅当代炬火一般的参考,便可以数出Craig Clunas、Carl L.Crossman、Paul Van Dyke、Edward H.Schafer等名字。 这一篇对于颜料史的疑问,原本起于对于光学显微分析技术的学习。这一便捷的手段,在借助其他复杂的分析检测设备之前,可以延展我们生物感官的智识。显微镜下的装饰艺术世界,显示了色彩叠压的层次,也显示了构成色彩的颗粒。感谢科学的先行者们,我们已经具有了辨认镜头下很多物质的值得信赖的数据库。我们已经可以开始回答——“它们是什么?”这个问题。 对于建筑学领域,下一个问题无疑是颜料与建筑彩画之间的关系。好一个趣味盎然而又清冷的题目,其意义又是多么深远。直到北京奥运会前,连故宫博物院都不会以为1959年绘制的太和殿外檐彩画有什么价值,索性砍去新做,“再现盛世辉煌”——同时那个依然能够反映清末民国工艺材料大动荡的1959年的活证人便踪迹难寻了。所幸工匠的鼎新往往不是彻底的革命,建筑的边边角角,甚至表层之下,经常掩盖着前人的涂层。下一个问题跃然纸上——它们分别是什么? 无怪乎建筑史学的重大成果都基于史料的解读——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和《营造法式注释》是其中的标杆; 也更要感谢那些没有意识到能为后代留下生计的多笔的古人,以及那些喜好研读故纸的“闲人”,浩如烟海的清代档案文献成为延续设问的基石,也在考验读书人的基本功。刚才能够用化学的语言判断的它们,引出的问题带有十足的“茴香豆”味道: 它们都叫什么?——姓名、别名和曾用名。 如果说研判称谓带有训诂的味道,那么追踪不同颜料得以使用历史就更像侦探破案。缓慢踱着步子的清朝,一下子被涌来的洋人推挤得踉踉跄跄,终于摔倒。蹭在身上的、塞到手里的,还有自己挤破头去购买的“颜料”,便成为了这个案件的线索。是时候询问了——为什么是它们? 话题终于可以回到现在。关于“传统颜料”——广义的传统也是一样,那些大而化之的说法是可以细化解读的; 关于古建彩画作品的材料工艺属性——更广泛地讲各种历史工艺和艺术品也是一样,是可以建立物质标尺的; 关于匠人——古代经济生活中的其他人也是一样,他们日常轨迹的建立和改变不都被某些物质——不只是颜料——涂上了鲜活的色彩吗?于是,未来孩子们的历史课或许真的可以对着文物讲; 未来孩子们的文物课或许一件便可以讲一年,贯通语文、地理、化学和外语。 没有旁的要说,权且将2019年春天读到这篇论文初稿时写下的几句诗当作这段《前言》的结束。 己亥春,小徒论文甫成。读之不觉夜重。老目困倦之间,恍然一梦,耳边似昆曲悠然。乍醒不觉失笑,叹曰与小徒笃好有所应也。遂得句,并期其赴故宫博物院工作之愿顺利。 夜读旋梦忽昆调,早春薄雨潮荒湖。 凭窗影疏学府寂,闭目青金微像殊。 相倚层书秃金笔,对说故纸短白烛。 十年曲友兼画友,明朝宫途成真途。 刘畅 于清华园西楼宿舍 2020年4月19日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