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中心 >图书详情

数字经济理论与实践

本书系统梳理数字经济的核心理论技术,深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与应用的新形势。

作者:陈晓红、任剑、徐雪松
   
定价:69
印次:1-1
ISBN:9787302676676
出版日期:2024.11.01
印刷日期:2024.11.22

数字经济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已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培养数字经济理论及应用型人才对国家的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本书结合湖南强化算力支撑的重大创新平台湘江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分理论篇、技术篇、实践篇,全面、系统地讲解数字经济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实践应用,力求做到知识传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为培养数字经济理论及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more >

前言 2021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其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并融合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立足新方位、适应新形势,需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凝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澎湃力量。 作为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科技部署,湘江实验室是湖南强化算力支撑的重大创新平台,在湖南省四大实验室中率先揭牌,由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担任实验室主任。湘江实验室聚焦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领域,抢占数字经济全球发展制高点,致力于打造算力、算法、算据、算网等“四算一体”前沿理论研究及关键技术研发的新高地,实现产业化的应用和成果的落地,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做大做强,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助推长沙全力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陈晓红院士团队在数字经济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平台工具及应用实践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 系统性构建了数字经济理论体系框架,揭示了数字经济内涵与特征; 建设了算据资源集成管理技术底座; 研发了AI多模态预训练模型及算法微服务中台; 设计了海量异构算力资源的云际计算架构; 在资源能源环境、智能制造、元宇宙等领域开展了数智技术创新实践; 提交的先进计算、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相关的政策建议和全国政协提案得到国家相关部委采纳。 如何加快数字经济人才培育,把握住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陈晓红院士指出,在数字经济变革浪潮中,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要紧跟时代需求,进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赋能。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智技术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交叉融合型的人才。因此,高校要扛起培养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紧密响应时代需求。 湖南工商大学秉承“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融合理科发展理念,构建新体系、激发新动能、构筑新机制,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系统思维、数智技能的管理人才,形成“三融三促”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以学科融合为牵引,构建“四维强智”新体系,促结构优化; 二是以科教融合为重点,激发“师生共进”新动能,促转型发展; 三是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构筑“多元协同”新机制,促资源保障。由该校牵头申报的教研成果《“新工科+新商科”引领数智型管理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该校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开展数智型人才培养,培育学生数字经济思维,提升学生数智化技能,抢占数智化人才高地。 本书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撰写而成的。全书系统阐述了数字经济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实践领域,共三篇二十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数字经济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数字经济研究的科学问题及本书的内容体系; 第二章为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介绍数字经济的定义与内涵、历史演进进程、特征、体系架构; 第三章为数字经济的理论创新,介绍数字经济对传统理论的冲击与影响,运用传统理论解释数字经济的适用性,分析数字经济下的新问题及其对传统理论的创新,阐述数字经济核心理论及其脉络框架; 第四章为数字经济的研究方向,介绍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市场、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产业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数字经济治理、数字经济安全、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八大研究方向; 第五至十一章为数字经济的技术基础,介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云计算、物联网、新型人机交互等数字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发展; 第十二至二十章为典型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分析数字技术支持典型行业转型升级的适用性及特征规律。 本书的具体撰写分工如下: 陈晓红院士制定了本书的大纲,组织整理和撰写了各个章节; 任剑教授和徐雪松教授对全书进行了统稿、校稿并参加了本书的编写; 汪阳洁教授、侯海良教授、梁伟博士、曹文治博士、杭志老师、艾彦迪博士、唐湘博博士、易国栋博士、侯世旺博士、李晓波博士、刘星宝博士、熊婷博士、刘冰博士、刘金金博士、杨俊丰博士、陈杰博士、张震博士、王倩博士参加了本书的编写; 张威威博士、周楚涵老师对全书编写工作提供了辅助支持。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诸多学者、机构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实践,使本书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数字经济理论的最新研究与应用进展。在此,对上述参与人员及相关学者、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 编者 2024年4月

more >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图书分类全部图书
more >
  • "陈晓红,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及数据智能领域的著名专家。现任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湘江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副主任、湖南省科协副主席、湖南省院士咨询与交流促进会副会长。
    陈晓红院士长期致力于决策理论与决策支持系统、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生态文明与两型社会、数据智能与智慧社会等领域的研究,为我国管理科学与智能决策理论方法创新、两型社会建设、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2项)、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光召科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23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00余篇,其中ESI前1%高被引论文80余篇,被引用3.4万余次,H指数为101,近五年四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2项。1999年获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优秀教师,2007年获教育部创新团队,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014年获国家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牵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 本书分为理论篇、技术篇、实践篇三个板块,分别从三个维度对数字经济进行了深入阐述,首先基于数字经的内涵与特征,详细阐述了数字经济的理论和研究方向;其次对目前数字经济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释;最后介绍了数字经济在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交通等行业的应用状况,展示了应用案例。

more >
  • 目录

    第一篇理论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数字经济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数字经济研究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数字经济的定义

    第二节数字经济的历史演进

    第三节数字经济的内涵要素

    第四节数字经济的特征与表现

    第五节数字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三章数字经济的理论创新

    第一节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假设和原理的挑战

    第二节数字经济的理论演变

    第四章数字经济的研究方向

    第一节数字基础设施

    第二节数据要素市场

    第三节产业数字化转型

    第四节数字产业化

    第五节公共服务数字化

    第六节数字经济治理

    第七节数字经济安全

    第八节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第二篇技术篇

    第五章大数据技术

    第一节大数据技术概述

    第二节大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第三节大数据存储与管理

    第四节大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五节大数据可视化

    第六章人工智能技术

    第一节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节算力——机器计算能力

    第三节算据——低碳计算的新路径

    第四节算法——机器计算的方法

    第五节算力网络

    第七章区块链技术

    第一节区块链概述

    第二节区块链关键技术

    第三节区块链的基本体系结构

    第四节区块链平台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虚拟现实技术

    第一节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

    第二节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背景

    第三节虚拟现实技术的要素与类型

    第四节虚拟现实...

精彩书评more >

标题

评论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