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致辞
企业简介
组织机构
海外合作
企业荣誉
社务委员会
纸质书
电子书
在线课程
计算机与信息分社
理工分社
经管人文分社
外语分社
音像电子与数字出版分社
职业教育分社
生命科学与医学分社
基础教育分社
学术出版中心
第五事业部
第八事业部
读者服务
欢迎投稿
院系/图书馆服务
经销商服务
版权贸易
人才招聘
授权书查询
目录
第1章电磁兼容概论
1.1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
1.1.1综述
1.1.2电磁干扰与危害
1.1.3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
1.1.4电磁兼容的国际组织
1.1.5我国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
1.2电磁兼容基本概念
1.2.1电磁兼容中的常用定义
1.2.2设计中常见的电磁兼容问题
1.2.3电磁兼容设计规则与设计过程
1.2.4潜在的电磁干扰/射频干扰辐射等级
1.3分析电磁兼容问题的五方面
1.4电磁干扰及系统设计方法
1.4.1电磁干扰三要素
1.4.2如何设计出满足电磁兼容性标准的系统
1.5系统级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
1.6电磁兼容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1.6.1功率增益
1.6.2电压增益
1.6.3电流增益
1.6.4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测量的通用单位
1.6.5单位间的互换
科技简介1电磁场对健康的影响
习题
第2章PCB中的电磁兼容
2.1PCB设计概念
2.1.1概述
2.1.2PCB基本设计构成
2.1.3高速PCB设计中的问题
2.1.4PCB设计常用软件工具
2.2PCB产生电磁干扰的原因
2.2.1电磁理论
2.2.2磁流元与电流元的天线辐射特性
2.2.3PCB中产生电磁干扰的进一步说明
2.3差模电流和共模电流
2.3.1差模模式
2.3.2共模模式
2.3.3共模电流与差模电流的比较
2.4通量消除的概念与方法
2.4.1通量消除的概念
2.4.2通量消除的基本方法
科技简介2电磁感应
第3章元件与电磁兼容
3.1元器件概述
3.1.1元器件的种类
3.1.2元器件的组装技术
3.1.3表面安装技术的特点
3.2无源元件的频率响应
3.2.1导线的频率响应
3.2.2电阻的频率响应
3.2.3电容的频率响应
3.2.4电感的频率响应
3.2.5变压器的频率响应
3.2.6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分析
3.3有源器件与电磁兼容
3.3.1边沿速率
3.3.2元件封装
3.3.3接地散热器
3.3.4时钟源的电源滤波
3.3.5集成电路中的辐射
3.4元器件的选择
科技简介3超导技术
第4章信号完整性分析
4.1信号完整性概述
4.2传输线
4.2.1传输线概述
4.2.2PCB内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4.2.3传输线效应
4.3相对介电常数与传播速度
4.4反射和衰减振荡
4.4.1反射
4.4.2衰减振荡
4.5地弹
4.6串扰
4.6.1串扰及消除
4.6.23W原则
4.7PCB终端匹配的方法
4.7.1串联终端
4.7.2并联终端
4.7.3戴维南网络终端
4.7.4RC网络终端
4.7.5二极管网络终端
4.7.6时钟走线的终端
4.7.7分叉线路走线的终端
4.8电源完整性分析
4.8.1电源完整性分析概述
4.8.2同步开关噪声
4.8.3电源分配设计
4.9信号完整性常用设计工具介绍
4.9.1APSIM软件介绍
4.9.2SPECCTRAQuest
4.9.3ICX
4.9.4SIwave
4.9.5HotStage 4
4.9.6SIA3000信号完整性测试仪
科技简介4高功率微波
第5章电磁兼容抑制的基本概念
5.1镜像面
5.1.1概述
5.1.2镜像面的工作原理
5.2元件间环路面积的控制
5.3三种主要的接地方法
5.3.1接地基本概念
5.3.2接地方法
5.4分区法和隔离法
5.4.1分区法
5.4.2隔离法
科技简介5地线与接地电阻
第6章旁路和去耦
6.1电容的3个用途
6.1.1去耦电容
6.1.2旁路电容
6.1.3体电容
6.2电容与谐振
6.2.1谐振电路
6.2.2电容的物理特性
6.2.3电容的谐振特性
6.3并联电容器
6.3.1并联电容器的工作特性
6.3.2并联电容器的计算
6.4三端电容与穿心电容
6.4.1三端电容的工作特性
6.4.2穿心电容的工作特性
6.5电源层和接地层电容
6.5.1电源层和接地层的电容
6.5.220H原则
6.6电容的选择与放置
6.6.1电容选择
6.6.2去耦电容的选择
6.6.3大电容的选择
6.6.4电容的放置
科技简介6吸波、透波及缩波效应
第7章阻抗控制和布线
7.1元件的布局
7.1.1PCB布局
7.1.2PCB分层
7.2阻抗控制
7.2.1微带线结构
7.2.2嵌入式微带线
7.2.3单带状线结构
7.2.4双带状线结构
7.2.5差分微带线和带状线结构
7.2.6布线考虑
7.2.7容性负载
7.3走线长的计算
7.4PCB的布线要点
7.4.1布线基本要求
7.4.2单端布线
7.5多层板的叠层设计
7.5.1四层板
7.5.2六层板
7.5.3八层板
7.5.4十层板
科技简介7电磁波的极化和反射
第8章静电放电抑制的基本概念
8.1静电放电现象
8.1.1静电放电
8.1.2静电放电的危害
8.2静电放电保护技术
8.2.1器件的防护
8.2.2整机产品防护
8.2.3PCB静电放电保护
8.2.4环路面积的控制
8.2.5静电放电中的保护镶边
8.3ESD常见问题与改进
科技简介8静电力
第9章电磁兼容标准与测试
9.1电磁兼容标准
9.2电磁兼容测试
9.2.1试验场地
9.2.2试验设备
9.2.3静电放电测试
9.2.4浪涌抗扰度试验
9.2.5谐波电流检测
9.2.6LED照明产品电磁兼容测试项目
9.3雷电及防护
9.3.1雷电的形成
9.3.2雷电中的电磁现象
9.3.3雷击的形成
9.3.4雷电对人身的危害
9.3.5雷电的防护
科技简介9闪电
附录A电磁兼容国家标准
附录B部分电磁兼容国际标准
附录C部分常用元件的封装
参考文献
关于我们
企业新闻
产品中心
图书
期刊
书目下载
分社导航
直属事业部
联系我们
+
扫描关注官方微博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访问量:
791701500
友情连接
版权所有(C)2023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京ICP备100354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911号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盗版举报 | 人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