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部分 普通生物学
第1章 走近细胞和认识显微镜 002
1.1 走近细胞 002
1.1.1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002
1.1.2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002
1.1.3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004
1.1.4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004
1.2 认识显微镜 006
1.2.1 显微镜概述 006
1.2.2 显微镜的操作 007
第2章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008
2.1 细胞中的元素 008
2.1.1 细胞中的大量元素 008
2.1.2 细胞中的微量元素 009
2.2 细胞中的化合物 009
2.2.1 细胞中的无机物——水 009
2.2.2 细胞中的无机物——无机盐 011
2.2.3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013
2.2.4 细胞中的有机物——糖类 013
2.2.5 细胞中的有机物——脂质 017
2.2.6 细胞中的有机物——核酸 021
2.2.7 细胞中的有机物——蛋白质 022
2.3 生物模型的构建与解读 026
2.3.1 物理模型 026
2.3.2 概念模型 027
2.3.3 数学模型 028
第3章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029
3.1 细胞壁 029
3.1.1 细菌细胞壁 029
3.1.2 真菌细胞壁 030
3.1.3 植物细胞壁 030
3.2 细胞膜 031
3.2.1 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 031
3.2.2 细胞膜的结构 032
3.2.3 细胞膜的功能 034
3.3 细胞质 035
3.3.1 离心技术 035
3.3.2 细胞质基质 037
3.3.3 细胞器 038
3.4 细胞骨架 052
3.4.1 细胞骨架概述 052
3.4.2 微管 052
3.4.3 微丝 053
3.4.4 中间丝 053
3.5 细胞核 053
3.5.1 细胞核的结构 053
3.5.2 细胞核的功能 055
3.5.3 染色体与染色质 056
3.5.4 染色体的结构与类型 057
第4章 物质运输、酶、ATP 059
4.1 物质运输 059
4.1.1 扩散、渗透与反渗透 059
4.1.2 自由扩散 061
4.1.3 协助扩散 062
4.1.4 主动运输 064
4.1.5 胞吞胞吐 067
4.1.6 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 069
4.1.7 各种因素对物质跨膜运输速率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 070
4.2 酶 071
4.2.1 酶的研究历史 071
4.2.2 酶的结构与功能 072
4.2.3 酶的命名与分类 076
4.2.4 酶促反应的特点 078
4.2.5 酶促反应的机制 080
4.2.6 酶的抑制剂 083
4.3 ATP 084
4.3.1 ATP 简介 084
4.3.2 ATP 的产生和消耗 085
4.3.3 ATP 的功能 087
4.3.4 cAMP 087
第5章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089
5.1 呼吸作用 089
5.1.1 呼吸作用的意义 089
5.1.2 有氧呼吸概览 090
5.1.3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糖酵解 091
5.1.4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 092
5.1.5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 093
5.1.6 有氧呼吸总览 097
5.1.7 无氧呼吸 099
5.1.8 呼吸商 101
5.2 光合作用 101
5.2.1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101
5.2.2 光合色素的种类及提取分离实验 103
5.2.3 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 105
5.2.4 光合作用的过程——碳反应 107
5.2.5 光合作用的调节及影响因素 108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114
6.1 细胞分裂 114
6.1.1 细胞分裂概述 114
6.1.2 有丝分裂 117
6.1.3 细胞周期同步化 119
6.2 细胞分化 121
6.2.1 细胞分化的概念 121
6.2.2 细胞分化的组合调控 122
6.2.3 细胞全能性和干细胞 123
6.2.4 影响细胞分化的因素 124
6.3 细胞衰老 125
6.3.1 细胞衰老的研究历史 125
6.3.2 细胞衰老过程的变化 127
6.3.3 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 127
6.4 细胞凋亡 129
6.4.1 细胞凋亡的研究历史 129
6.4.2 细胞凋亡的特征 130
6.4.3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131
6.4.4 细胞凋亡的意义 132
6.4.5 细胞凋亡的机制 133
6.4.6 自噬性细胞凋亡 134
6.5 细胞癌变 136
6.5.1 细胞癌变概述 136
6.5.2 癌细胞的基本特征 136
6.5.3 癌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138
6.5.4 肿瘤的发生是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 139
6.5.5 肿瘤干细胞 140
第2部分 遗传生物学
第7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 142
7.1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142
7.1.1 为什么要进行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 142
7.1.2 减数分裂 142
7.1.3 受精作用 149
7.2 遗传的基础知识 150
7.2.1 需要辨析的几组遗传学名词 150
7.2.2 不同生物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55
7.2.3 几种遗传符号 156
7.2.4 交配类型 157
7.2.5 生物性状相关名词 157
7.2.6 显隐关系与相对性 158
7.2.7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 160
7.2.8 人类的血型 161
7.2.9 复等位基因与自交不亲和 164
7.2.10 环境对性状的影响 164
7.3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 165
7.3.1 孟德尔与自由组合定律 165
7.3.2 9∶3∶3∶1 的来历 166
7.3.3 9∶3∶3∶1 的变形 166
7.3.4 配子法与基因频率法的辨析 168
7.4 摩尔根连锁与交换定律 170
7.4.1 孟德尔关于连锁的工作 170
7.4.2 从遗传因子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认知过程 170
7.4.3 交叉概率与交换律 177
7.5 遗传系谱图及相关计算 180
7.5.1 遗传系谱图 180
7.5.2 人类遗传病 181
7.5.3 遗传病的判断方式 181
第8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183
8.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83
8.1.1 肺炎链球菌简介 183
8.1.2 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184
8.1.3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简述 185
8.1.4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详述 186
8.1.5 反对艾弗里的阵营 187
8.1.6 支持艾弗里的阵营 189
8.1.7 关于病毒的一些基本知识 190
8.1.8 赫尔希和蔡斯的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193
8.1.9 烟草花叶病毒TMV 的重建实验 194
8.1.10 目前关于遗传物质的结论 195
8.2 DNA 分子的结构 195
8.2.1 核苷酸的结构 195
8.2.2 DNA 分子的结构 196
8.2.3 卡伽夫法则 198
8.2.4 核酸的分子结构研究历史 199
8.3 DNA 的复制 202
8.3.1 DNA 复制概述 202
8.3.2 三种DNA 复制方式的假说 202
8.3.3 DNA 复制的过程 205
8.4 DNA 与基因的关系 209
8.4.1 孟德尔对基因的认知——遗传因子 209
8.4.2 萨顿和博韦里的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 210
8.4.3 摩尔根关于基因的认知 211
8.4.4 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说 211
8.4.5 基因是功能单位而不是结构单位 212
8.4.6 现代关于基因的理解 212
8.4.7 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 214
8.4.8 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 214
8.4.9 重叠基因 215
8.5 基因表达概述 218
8.5.1 基因的表达 218
8.5.2 基因的表达——转录 218
8.5.3 基因的表达——翻译 220
8.5.4 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边转录边翻译 222
8.5.5 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转录后翻译 227
8.5.6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230
8.6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230
8.6.1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30
8.6.2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31
8.7 中心法则 232
8.7.1 复制 232
8.7.2 转录 233
8.7.3 翻译 234
8.7.4 逆转录 234
第9章 变异与遗传病以及遗传育种与进化 235
9.1 可遗传变异 235
9.1.1 遗传与变异概述 235
9.1.2 DNA 的损伤修复 236
9.1.3 基因突变 238
9.1.4 基因重组 243
9.1.5 染色体变异 245
9.2 表观遗传学 252
9.2.1 先成论 252
9.2.2 后成论 253
9.2.3 表观遗传学的翻译问题 253
9.2.4 生活习惯的改变对后代性状的影响 254
9.3 人类遗传病 256
9.3.1 单基因遗传病 256
9.3.2 多基因遗传病 257
9.3.3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257
9.4 遗传育种 258
9.4.1 选择育种 258
9.4.2 杂交育种 258
9.4.3 诱变育种 259
9.4.4 单倍体育种 260
9.4.5 多倍体育种 260
9.4.6 基因工程育种 261
9.5 生物进化 262
9.5.1 一句关于进化论的名言 262
9.5.2 拉马克和获得性遗传 262
9.5.3 达尔文和生物进化理论 264
9.5.4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66
9.5.5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268
9.5.6 协同进化 268
9.5.7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268
9.5.8 课外知识补充 268
第3部分 动物生理学
第10章 内环境与稳态 272
10.1 内环境 272
10.1.1 内环境的概念 272
10.1.2 人体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273
10.1.3 体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274
10.2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与生理过程 274
10.2.1 内环境中的成分 275
10.2.2 非内环境中的成分 275
10.2.3 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276
10.2.4 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277
10.3 内环境的稳态与失调 277
10.3.1 稳态的内涵 277
10.3.2 组织水肿 279
10.3.3 内环境稳态失调及相关疾病举例 279
第11章 神经调节 281
11.1 神经系统简介 281
11.1.1 神经系统的组成 281
11.1.2 中枢神经系统 281
11.1.3 外周神经系统 282
11.2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284
11.2.1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284
11.2.2 神经元的分类 285
11.2.3 神经元的再生与修复 288
11.2.4 神经胶质细胞 288
11.2.5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突触 288
11.3 刺激与兴奋 289
11.3.1 刺激的三要素 289
11.3.2 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 290
11.3.3 动作电位的产生 291
11.3.4 兴奋的整合 293
11.4 反射与反射弧 294
11.4.1 反射弧的结构 294
11.4.2 条件反射是脑的高级调节功能 296
11.4.3 钙离子与兴奋 297
11.5 语言中枢是人脑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 298
11.5.1 语言功能 298
11.5.2 学习与记忆 299
第12章 体液调节 300
12.1 促胰液素的发现 300
12.2 激素调节概述 301
12.3 激素的种类和化学本质 302
12.3.1 蛋白质多肽类激素 303
12.3.2 氨基酸的衍生物 304
12.3.3 类固醇激素 307
12.4 激素的作用和特点 307
12.4.1 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控制内分泌系统 307
12.4.2 下丘脑—腺垂体—腺体轴 308
12.4.3 激素的释放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 308
12.4.4 激素经血液运输 309
12.4.5 激素的作用特点 309
12.4.6 激素的应用 310
12.5 激素与稳态的调节 310
12.5.1 激素与血糖调节 310
12.5.2 体温调节 316
12.5.3 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 318
12.5.4 松果体和褪黑素 319
12.5.5 内皮素和血管调节 320
12.5.6 瘦素 320
12.5.7 前列腺素和布洛芬 320
12.6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辨析 321
第13章 免疫调节 322
13.1 免疫系统的组成 322
13.1.1 免疫器官 322
13.1.2 免疫细胞 324
13.1.3 免疫活性物质 326
13.2 免疫系统的功能 326
13.3 免疫的分类 327
13.3.1 先天性免疫 327
13.3.2 后天性免疫 330
13.4 抗体 330
13.4.1 抗体的结构 330
13.4.2 抗体的种类 331
13.4.3 抗体的分布 332
13.5 抗原 333
13.5.1 胸腺依赖性抗原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333
13.5.2 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334
13.5.3 抗原决定簇 334
13.6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 334
13.7 B 细胞的成熟 335
13.8 T 细胞的成熟 337
13.8.1 TCR 的重排 337
13.8.2 阳性筛选 338
13.8.3 阴性筛选 338
13.8.4 T 细胞的分类 338
13.9 MHC 339
13.10 抗原呈递细胞和抗原呈递过程 339
13.10.1 外源性抗原的呈递 340
13.10.2 内源性抗原的呈递 340
13.10.3 交叉呈递 341
13.10.4 脂类抗原的呈递 341
13.11 细胞免疫直接杀死靶细胞 341
13.11.1 感应阶段 341
13.11.2 增殖分化阶段 342
13.11.3 效应阶段 342
13.12 体液免疫依靠抗体发挥作用 343
13.12.1 感应阶段 343
13.12.2 增殖分化阶段 344
13.12.3 效应阶段 344
13.13 免疫接种可以战胜许多传染性疾病 346
13.13.1 接种疫苗的历史 346
13.13.2 疫苗的种类 346
13.13.3 佐剂 348
13.14 免疫失调 348
13.14.1 超敏反应 348
13.14.2 免疫缺陷 349
13.14.3 自身免疫病 352
第14章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的关系 353
第4部分 植物生理学
第15章 生长素 356
15.1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56
15.1.1 达尔文父子的实验 356
15.1.2 鲍森 · 詹森的实验 357
15.1.3 阿尔帕德 · 拜尔的实验 358
15.1.4 弗里茨 · 温特的实验 358
15.1.5 后续的研究 359
15.1.6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359
15.2 生长素的作用 360
15.2.1 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 360
15.2.2 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机理 360
15.2.3 生长素调节植物生长时表现出两重性 361
15.2.4 顶端优势 362
15.3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363
15.3.1 生长素的合成 363
15.3.2 生长素的运输 363
15.3.3 生长素的分布 363
15.4 人的尿液中为什么会有生长素的问题 364
15.4.1 食物来源说 364
15.4.2 人体代谢产物说 364
15.4.3 肠道菌群合成说 364
第16章 其他植物激素 365
16.1 其他常见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365
16.1.1 赤霉素 365
16.1.2 细胞分裂素 367
16.1.3 脱落酸 369
16.1.4 乙烯 371
16.2 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373
16.2.1 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概览 374
16.2.2 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 374
16.2.3 赤霉素和脱落酸 375
16.2.4 生长素和赤霉素 375
16.2.5 生长素和乙烯 375
16.2.6 脱落酸和乙烯 375
16.3 其他新发现的天然植物激素 375
16.3.1 油菜素内酯 376
16.3.2 多胺 377
16.3.3 茉莉酸 377
16.3.4 水杨酸 378
16.4 植物生长调节剂 378
16.4.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 378
16.4.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警示 378
16.4.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 379
第17章 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380
17.1 向性运动是植物对环境信号做出的生长反应 380
17.2 感性运动是不定向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植物局部运动 381
17.3 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381
17.3.1 影响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因素 381
17.3.2 光周期与植物的成花诱导 382
17.3.3 光周期与南北引种 386
17.3.4 其他光受体 386
17.3.5 低温诱导与春化作用 387
17.3.6 花器官原基的形成 387
第5部分 宏观生态学
第18章 种群及其动态 390
18.1 种群概述 390
18.2 种群的空间分布 390
18.2.1 集群分布 390
18.2.2 均匀分布 391
18.2.3 随机分布 391
18.2.4 用空间分布指数检验分布型 391
18.3 种群的数量特征 391
18.3.1 种群密度 391
18.3.2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 392
18.3.3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394
18.4 种群数量的变化 397
18.4.1 种群的“J”形增长 397
18.4.2 种群的“S”形增长 397
18.4.3 “J”形增长和“S”形增长总结比较 398
18.4.4 种群的繁殖对策 399
18.4.5 种群的存活曲线 399
18.4.6 血细胞计数板 400
18.5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401
18.5.1 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401
18.5.2 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反密度制约 402
18.5.3 种群密度调节的基本理论 403
18.5.4 种群的适应对策 404
18.5.5 种内关系 405
18.6 种群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406
18.6.1 意义 406
18.6.2 应用 406
第19章 群落及其演替 408
19.1 群落的相关概念 408
19.2 群落的结构 409
19.2.1 群落的空间结构 409
19.2.2 群落的时间结构 410
19.2.3 物种丰富度 410
19.2.4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411
19.2.5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 411
19.2.6 种间关系 412
19.2.7 生态位 419
19.3 群落的主要类型 421
19.3.1 常见陆地群落类型 421
19.3.2 常见水生群落类型 423
19.3.3 其他群落类型 424
19.4 群落的演替 425
19.4.1 演替的概念 425
19.4.2 演替的类型 427
19.4.3 演替发生的三个主要理论 429
第20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430
20.1 生态系统简介 430
20.2 生态系统的结构 430
20.2.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430
20.2.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431
20.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33
20.3.1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433
20.3.2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能量传递效率 434
20.3.3 生态金字塔 435
20.3.4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436
20.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36
20.4.1 物质循环概述 436
20.4.2 水循环 437
20.4.3 碳循环 437
20.4.4 温室效应 438
20.4.5 氮循环 438
20.4.6 生物积累、生物富集、生物放大 439
20.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40
20.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2
第21章 人类与环境 444
21.1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44
21.1.1 水体富营养化 444
21.1.2 生态足迹 444
21.1.3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445
21.2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445
21.3 生态工程 446
21.3.1 生态工程涉及的基本原理 446
21.3.2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 447
第6部分 生物技术与工程学
第22章 发酵工程 450
22.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450
22.1.1 发酵工程的应用研究历史 450
22.1.2 发酵技术的发展 450
22.1.3 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 451
22.2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与应用 454
22.2.1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454
22.2.2 微生物的筛选实例 462
22.3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463
22.3.1 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 463
22.3.2 发酵工程的应用 464
第23章 细胞工程 466
23.1 植物细胞工程 466
23.1.1 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历史 466
23.1.2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467
23.1.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467
23.1.4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468
23.1.5 植物繁殖的新途径 470
23.2 动物细胞工程 472
23.2.1 动物细胞工程研究历史 472
23.2.2 动物细胞培养 473
23.2.3 干细胞培养及其应用 475
23.2.4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476
23.2.5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 483
23.3 胚胎工程 484
23.3.1 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 484
23.3.2 受精作用 484
23.3.3 胚胎早期发育 485
23.3.4 体外受精 486
23.3.5 胚胎移植 487
23.3.6 胚胎分割 488
第24章 基因工程 489
24.1 基因工程简介 489
24.1.1 基因工程的历史 489
24.1.2 基因工程过程概览 490
24.2 目的基因的获取 490
24.2.1 全基因合成或化学合成 490
24.2.2 基因文库调取 490
24.2.3 PCR 492
24.3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505
24.3.1 工具 505
24.3.2 方法 508
24.3.3 存档 509
24.4 导入受体细胞 512
24.4.1 一些说明 512
24.4.2 导入微生物细胞 512
24.4.3 导入动物细胞 512
24.4.4 导入植物细胞 513
24.5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514
24.5.1 为什么要进行检测与鉴定 514
24.5.2 检测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514
24.5.3 检测受体细胞中的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转录 515
24.5.4 检测受体细胞中的目的基因是否成功翻译 515
24.5.5 检测受体细胞中翻译的蛋白质是否具有生物学活性 515
24.6 一些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515
24.6.1 如何避免转基因污染问题 515
24.6.2 融合基因 516
24.6.3 CRISPR-Cas9 技术 517
24.6.4 Cre-LoxP 技术 519
24.6.5 电泳技术 521
24.6.6 蛋白质工程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524
参考文献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