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章绪论3
第二章大众媒介的兴起18
第二部分理论
第三章大众传播的概念与模式41
第四章媒介理论与社会理论63
第五章大众传播与文化89
第六章新媒介—新理论110
第七章媒介与社会的规范理论131
第三部分结构
第八章媒介结构与表现:原则与问责155
第九章媒介经济与控制175
第十章全球化的大众传播197
第四部分组织
第十一章媒介组织:压力和需求221
第十二章媒介文化的生产248
第五部分内容
第十三章媒介内容:主题、概念与分析方法277
第十四章媒介类型与文本301
第六部分受众
第十五章受众理论与研究传统323
第十六章受众的形成与经验342
第七部分效果
第十七章媒介效果的过程与模型373
第十八章社会—文化效果392
第十九章新闻、公共意见与政治传播411
结语
第二十章大众传播的未来439
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章绪论
一、 研究目的
二、 本书结构
三、 大众传播研究中的主题和问题
四、 研究方式
五、 如何使用本书
六、 所涉问题和角度的局限
七、 不同类型的理论
八、 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
九、 三种分析传统:结构分析、行为分析与文化分析
第二章大众媒介的兴起
一、 大众媒介的开端
二、 印刷媒介:书籍与图书馆
三、 印刷媒介:报纸
四、 其他印刷媒介
五、 作为大众媒介的电影
六、 无线广播电视
七、 录制的音乐
八、 传播革命:新旧之争
九、 媒介之间的差异
十、 小结
第二部分理论
第三章大众传播的概念与模式
一、 媒介与社会的早期理论
二、 “大众”的概念
三、 大众传播的过程
四、 广大的受众
五、 大众传播机构
六、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
七、 理论和研究的主流范式出现
八、 另类的、批判的范式
九、 四种传播模式
十、 小结
第四章媒介理论与社会理论
一、 媒介、社会与文化:联系与冲突
二、 作为一种广泛社会过程的大众传播:社会关系和经验的
中介
三、 联系媒介与社会的参阅框架
四、 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一:权力与不平等
五、 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二:社会整合与认同
六、 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三:社会变革和发展
七、 媒介理论的主要议题四:空间和时间
八、 媒介社会理论一:大众社会
九、 媒介社会理论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十、 媒介社会理论三:功能论
十一、 媒介社会理论四:批判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十二、 媒介社会理论五:社会建构论
十三、 媒介社会理论六:传播技术决定论
十四、 媒介社会理论七:信息社会
十五、 小结
第五章大众传播与文化
一、 一种文化主义的视角
二、 传播与文化
三、 开端:法兰克福学派与文化批判理论
四、 拯救通俗文化
五、 性别与大众媒介
六、 商业化
七、 传播技术与文化
八、 培养与认同的协调作用
九、 文化的全球化
十、 大众媒介与后现代文化
十一、 小结
第六章新媒介—新理论
一、 新媒介与大众传播
二、 新媒体新在何处
三、 “新媒介理论”的重要议题
四、 将媒介理论应用于新媒体
五、 信息传播的新模式
六、 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社群的形成
七、 政治参与、新媒介与民主
八、 自由的技术
九、 新的均衡,还是对立?
十、 小结
第七章媒介与社会的规范理论
一、 “规范性”义务的来源
二、 媒介与公共利益
三、 媒介社会理论的主要议题
四、 早期的理论:作为“第四等级”的新闻业
五、 1947年的新闻自由委员会与社会责任论
六、 专业主义与媒介伦理
七、 《报刊的四种理论》与其他理论
八、 公共服务广播:另一种选择
九、 大众媒介、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十、 对于公共领域不满的回应
十一、 另类观点
十二、 规范性媒介理论:四种模式
十三、 小结
第三部分结构
第八章媒介结构与表现:原则与问责
一、 媒介自由
二、 媒介平等
三、 媒介多样性
四、 真实和信息的品质
五、 社会秩序与聚合
六、 文化秩序
七、 问责的意义
八、 问责的两个另类模式
九、 问责的指向与关系
十、 问责的框架
十一、 小结
第九章媒介经济与控制
一、 媒介“不是其他任何企业”
二、 媒介结构概述与分析层次
三、 媒介结构的一些经济原理
四、 所有权与控制
五、 竞争与集中化
六、 媒介经济的特殊性质
七、 大众媒介的监管
八、 大众媒介监管:其他模式
九、 媒介政策范式的转变
十、 媒介制度与政治制度
十一、 小结
第十章全球化的大众传播
一、 起源
二、 动力:技术与资金
三、 跨国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
四、 全球大众媒介的类型
五、 国际性的媒介依赖
六、 文化帝国主义及其他
七、 媒介的跨国化过程
八、 国际新闻流通
九、 媒介文化中的全球贸易
十、 国家与文化认同的概念
十一、 全球媒介的监管
十二、 小结
第四部分组织
第十一章媒介组织:压力和需求
一、 研究的方法和视角
二、 主要议题
三、 分析层次
四、 社会力影响范围的媒介组织
五、 媒介组织与社会的关系
六、 媒介组织与压力和利益团体的关系
七、 媒介组织与所有者及广告商的关系
八、 媒介组织与受众的关系
九、 内部结构与相互制约
十、 “大众传播工作者”的个人特征所造成的影响
十一、 角色冲突和困境
十二、 小结
第十二章媒介文化的生产
一、 媒介组织的活动:把关与选择
二、 新闻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三、 媒介和社会对接近权的争夺
四、 信息源对新闻的影响
五、 媒介组织化活动:信息处理与呈现
六、 媒介文化的逻辑
七、 其他决策模式
八、 小结
第五部分内容
第十三章媒介内容:主题、概念与分析方法
一、 为什么要研究媒介内容
二、 媒介内容批判的不同方面
三、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四、 作为信息的媒介内容
五、 媒介表现论述
六、 客观性及其测量
七、 研究方法的相关问题
八、 传统内容分析
九、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比较
十、 小结
第十四章媒介类型与文本
一、 类型的相关问题
二、 新闻的类型
三、 新闻的结构:偏见和框架
四、 新闻是叙事
五、 电视暴力
六、 文化的文本和意义
七、 小结
第六部分受众
第十五章受众理论与研究传统
一、 受众的概念
二、 受众的起源
三、 从大众到市场
四、 批判的观点
五、 受众研究的目标
六、 其他研究传统
七、 公众关注的受众议题
八、 受众类型
九、 作为团体或公众的受众
十、 受众的满足模式
十一、 媒介受众
十二、 通过渠道或内容来定义的受众
十三、 受众接触的问题
十四、 主动性与选择性
十五、 小结
第十六章受众的形成与经验
一、 使用媒介的原因
二、 受众形成的建构路径
三、 使用与满足途径
四、 受众选择的整合模式
五、 媒介使用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
六、 亚文化与受众
七、 生活方式
八、 性别化的受众
九、 社会性与媒介使用
十、 媒介使用的规范框架
十一、 受众的内容规范
十二、 来自受众的观点
十三、 “粉丝”
十四、 受众的“终结”
十五、 受众的“逃脱”
十六、 受众的未来
十七、 再谈受众的概念
十八、 小结
第七部分效果
第十七章媒介效果的过程与模型
一、 媒介效果的前提假设
二、 媒介效果研究和理论的自然历史:四个阶段
三、 传播能力的类型
四、 媒介效果的层次与种类
五、 媒介效果的过程:类型分析
六、 个人反应:刺激—反应模型
七、 媒介效果的协商条件
八、 信源—受者关系与效果
九、 定向宣传运动
十、 小结
第十八章社会—文化效果
一、 一个行为效果模式
二、 媒介、暴力与犯罪
三、 媒介、儿童与青年
四、 集体反应效果
五、 创新与发展扩散
六、 知识的社会扩散
七、 社会学习理论
八、 社会化
九、 社会控制与意识形成
十、 培养
十一、 媒介与长期的社会文化变革
十二、 娱乐效果
十三、 小结
第十九章新闻、公共意见与政治传播
一、 从新闻中学习
二、 新闻的扩散
三、 框架效应
四、 议程设置
五、 对公共意见和公众态度的影响
六、 关于影响力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七、 沉默的螺旋:意见气候的形成
八、 现实建构与无意的偏见
九、 对危机事件进行的传播
十、 民主国家中的政治传播效果
十一、 对政治体制和政治过程的影响
十二、 媒体对事件结果的影响
十三、 宣传与战争
十四、 互联网新闻的效果
十五、 小结
结语
第二十章大众传播的未来
各种不同的角度
连续性和变化的前景
名词解释
参阅文献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