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第1章如何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

1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简史

1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完整体系

121对生物分子进行分析鉴定

122对生物分子进行人工合成

123对生物分子进行人工改造

124对生物分子进行功能研究

1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广泛应用

131电泳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132DNA重组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扩展

133基因诊断和治疗技术在未来医学领域的前景

134动物模型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第2章从组织中分离纯化生物高分子——高分子制备技术

21预处理和细胞的分离

211选择材料及预处理

212细胞的分离

22细胞破碎及细胞器分离

221细胞破碎

222细胞器的分离

23分离与纯化

231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232核酸的分离纯化

233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234核酸的浓度、纯度测定和完整性鉴定

24生物高分子提纯后的处理

241样品的浓缩

242样品的干燥

243样品的保存

25实验项目——蛋白质的盐析与透析

第3章测定物质的吸收光谱——分光光度技术

31分光光度技术的基本原理

311光的性质

312光谱

313LambertBeer定律

32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321光源

322分光系统

323样品室

324检测器

325显示器

33常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331721e型分光光度计

332722s型分光光度计

333Sp75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4分光光度技术的应用

341溶液的定性分析

342溶液的定量分析

35实验项目

351蛋白质的定量测定

352脲酶Km值测定

353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赖氏法)

354血糖的定量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法

355激素对血糖浓度变化的影响

356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

357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核酸的浓度及纯度

第4章将混合物中各种组分分开——层析技术

41层析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42层析技术概述

421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422层析技术的分类

423层析技术的基本要求

43吸附层析

431吸附层析的原理

432吸附层析的操作

44分配层析

441纸层析的原理

442纸层析的操作

45凝胶过滤层析

451凝胶过滤层析的原理

452凝胶过滤层析的特征常数

453凝胶过滤层析的常用介质

454凝胶过滤层析的操作

455凝胶过滤层析的应用

46离子交换层析

461离子交换层析的原理

462离子交换剂

463离子交换层析的操作

464离子交换层析的应用

47亲和层析

471亲和层析的原理

472亲和层析的操作

48实验项目

481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482转氨酶的活性鉴定——薄层层析法

483核苷酸的分离——离子交换柱层析法

484胰蛋白酶的分离纯化——亲和层析法

485血清蛋白质的层析分离——分子筛层析法

第5章分离带电粒子的有效手段——电泳技术

51电泳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52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53影响泳动率的因素

531溶液的pH

532缓冲液的离子强度

533电场强度

534电渗作用

54电泳技术的种类

541纸电泳和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542凝胶电泳

543等电聚焦电泳

544双向电泳

545核酸电泳

546印迹转移电泳

55实验项目

551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552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琼脂糖凝胶电泳

553血清脂蛋白琼脂糖凝胶电泳

554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555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556限制性内切酶对质粒DNA酶切产物的电泳鉴定

第6章利用离心场沉降高分子——离心技术

61离心技术的基本原理

611颗粒沉降的原理

612沉降系数

613相对离心力

62离心机的类型和操作规程

621离心机的类型

622制备型离心机

623分析型离心机

63制备性超速离心的分离方法

631差速沉降离心法

632密度梯度区带离心法

633等密度梯度区带离心法

64离心机操作的注意事项

65实验项目

651肝糖原的提取和鉴定

652酪蛋白的制备

653动物肝脏DNA的提取

654酵母RNA的提取及成分鉴定

655质粒DNA的提取与鉴定

656感受态细菌的制备及质粒DNA的转化

第7章利用碱基互补探查核酸序列——分子杂交技术

71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

711变性与复性

712建立在DNA变性与复性基础上的核酸杂交技术

72核酸探针的分类和标记

721核酸探针的分类

722核酸探针的标记

73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731固相杂交的支持物

732常用的转移方法

733固相杂交的基本程序

74主要的杂交类型

741Southern杂交

742Northern杂交

743组织原位杂交

744斑点杂交

75实验项目

751Southern杂交

752Northern杂交

753组织原位杂交

754斑点杂交

第8章微量DNA体外扩增——PCR技术

81PCR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811PCR技术的产生

812PCR新技术的发展

82PCR技术基础

821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822PCR技术的特点

823PCR反应体系中的基本成分

824PCR的反应参数

825常规PCR反应

826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827PCR产物的检测分析

83PCR技术的应用

831PCR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832PCR技术在传染病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833PCR技术在肿瘤相关基因检测的应用

834PCR技术在遗传病早期诊断的应用

84PCR的衍生技术

841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842实时荧光定量PCR

85实验项目——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体外扩增DNA

第9章阅读遗传天书的第一步——测序技术

91DNA序列测定的基本原理

92DNA测序方法

921酶学法——双脱氧链终止法

922化学(裂解)法——MaxamGilbert测序法

923双脱氧测序法和化学测序法的选择

93DNA测序自动化和大规模测序

第10章建立转基因动物模型——转基因技术

101转基因动物

102转基因的原理和方法

1021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基本体系

1022建立转基因动物的方法

103基因敲除小鼠和基因敲入小鼠

1031基因敲除小鼠

1032基因敲入小鼠

104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1041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及其表达与调控

1042建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1043研究人类疾病基因治疗

1044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生物活性蛋白

1045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人用器官移植的供体

1046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动物品种和生产性能

105转基因安全性问题

1051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

105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第11章去除动物体内某种基因——基因敲除技术

111基因敲除技术的建立和发展

112基因敲除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113基因敲除小鼠的制备过程

114基因敲除的其他方法及进展

1141条件性基因敲除法

1142诱导性基因敲除法

1143利用随机插入突变进行基因敲除

115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1151建立生物模型

1152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和疾病的基因治疗

1153提供廉价的异种移植器官

1154免疫学中的应用

1155改造生物、培育新的生物品种

116基因敲除技术的缺陷

第12章21世纪的生命科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

121蛋白质组学概论

122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策略和范围

123蛋白质组学的技术

1231蛋白质组研究中的样品制备

1232蛋白质组研究中的样品分离技术

1233蛋白质组研究中的样品鉴定技术

124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

125蛋白质组学发展趋势

126实验项目

1261家兔血清蛋白质组二维凝胶电泳技术的建立

1262正常人尿蛋白质组学研究

第13章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分析——EMSA和ChIP技术

131电泳迁移阻滞实验的基本原理

132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的基本原理

133EMSA的基本操作步骤

1331探针的选择

1332探针的标记与纯化

1333核酸结合蛋白的制备

1334蛋白质与寡核苷酸探针的结合反应

1335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1336预电泳和电泳

1337检测

134ChIP技术的基本操作步骤

1341蛋白质与DNA交联

1342染色质DNA的剪切

1343免疫沉淀

1344洗脱和纯化与蛋白结合的DNA

1345DNA分析

135实验项目

1351经EMSA验证姜黄素可减少B淋巴细胞核中NFκB的量

1352经ChIP验证姜黄素可减少B淋巴细胞核中NFκB的量

第14章蛋白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酵母双杂交等技术

141概述

1411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

1412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目标

1413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技术

142酵母双杂交技术

1421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

1422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

1423酵母细胞内的高通量酵母双杂交

1424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几个版本

1425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假阳性问题

143其他常用技术

1431细菌双杂交系统

1432噬菌体展示技术

1433依赖于亲和力筛选相互作用蛋白质的方法

1434蛋白质芯片技术

144实验项目

1441经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

TRAC1相互作用蛋白质

1442GST融合蛋白沉降技术筛选RNF114相互作用蛋白质

第15章科学发展的不竭源泉——技术创新

151“三性”实验

1511“三性”实验的概念

1512“三性”实验的特点和意义

1513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1514“三性”实验基本要求

1515“三性”实验的一般程序

1516“三性”实验选题原则要求

1517“三性”实验的评估及实施

152实验项目

1521酵母蔗糖酶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1522猪胰蛋白酶的纯化及其活性测定

1523DNA重组实验

第16章确保实验技术的最佳效果——实验室管理

161实验室规则

162实验用品的清洗

1621玻璃仪器的洗涤

1622塑料器皿的洗涤

1623实验器皿的干燥与消毒

1624常用洗涤液及其配制

163实验标本的制备

1631血液样品的制备和保存

1632尿液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1633组织样品的制备与保存

164实验仪器的使用

1641刻度吸管的使用

1642微量进样器的使用

1643单道可调式移液器的使用

1644蒸汽压力灭菌器的使用

1645酸度计的使用

1646干燥箱和恒温箱的使用

1647电热恒温水浴锅的使用

165实验数据的处理

1651列表法

1652作图法

1653少量实验数据的处理

1654实验误差和提高实验准确度的方法

166实验报告的书写

1661实验记录

1662实验报告

167常用实验数据

1671一般化学试剂的分级及配制的注意事项

1672实验室中常用酸碱的比重和浓度

1673常用缓冲溶液

1674溴化乙锭溶液的净化处理

1675离心机转数(r/min)与相对离心力(RCF)的换算

1676硫酸铵饱和度的常用表

1677元素原子量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