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第1章导论

1.1文献综述: 媒介演进理论——从人际传播到沉浸传播

1.1.1“第一媒介时代”和“第二媒介时代”

1.1.2媒介形态演进趋向 “共进共存”及“人性化”

1.1.3媒介空间、环境、生态理论,界定媒介、人与环境的关系

1.1.4传播方式和模式演进至“边界消失”,重构传播工具与

传播关系

1.2“沉浸”相关概念溯源及理论演变

1.2.1“沉浸”相关概念的溯源

1.2.2传播意义上“沉浸”概念的提出及在虚拟现实的应用

1.2.3“沉浸”用于“遥在”,“沉浸传播”概念出现

1.3媒介技术及社会发展: “沉浸传播”演进的条件和环境

1.3.1从“信息化”生存向“后信息化”生存转变

1.3.2从“本地化”生存向“泛在化”生存转变

1.3.3人类不仅现实生存,也虚拟生存

1.4现有理论的局限及研究意义

1.4.1媒介形态突破传统“空间”范畴

1.4.2“在场”概念发生质变

1.5小结

第2章沉浸传播的定义

2.1新定义的思维逻辑

2.1.1“技术决定论”“决定”了沉浸作为新传播方式的出现

2.1.2“人性化趋势”让人为了生存而选择最适合需求的

东西

2.2对沉浸传播的定义

2.3新定义对已有相关定义的突破

2.3.1沉浸传播对三大“空间”的重构

2.3.2沉浸对媒介与人的关系的重构,是最热、也是最冷的

媒介

2.4小结

第3章沉浸传播的形态特征

3.1传播以人为中心: 一切皆为媒介,人也是媒介形态

3.2传播无时不在: 现在、过去与未来融合,虚拟与现实同在,

即时与恒久同在

3.3传播无处不在: “遥在”与“泛在”融合,固定、移动、虚拟并存

3.4传播无所不能: 娱乐、工作和生活边界消失,云计算整合一切

3.5小结

第4章沉浸传播的信息构成和运动方式

4.1语言形态

4.1.1以前所有的媒介语言

4.1.2大环境中的泛媒介语言: 智能城市监控摄像、

环境广告

4.1.3人作为媒介语言及信息内容

4.1.4虚拟世界的语言

4.2沉浸媒介的语言霸权

4.2.1沉浸传播的思想呈现: 润物细无声

4.2.2沉浸传播的媒介广告及社会话语权

4.3信息呈现方式

4.4沉浸传播信息运动的途径及特征

4.5小结

第5章沉浸传播模式及模式图

5.1传播学现有主要传播模式分析

5.2沉浸传播模式

5.2.1传播过程: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连接

5.2.2传播关系: 以人为中心的传播结构

5.2.3传播目标和效果: 传播的沉浸指数CII

5.3沉浸传播功能模式: IC矩阵图

5.3.1IC矩阵图说明

5.3.2IC矩阵图25个交叉点的意义

5.3.3IC矩阵图的理论突破和研究贡献

5.4沉浸传播过程模式: IC立体螺旋图

5.4.1IC立体螺旋图说明

5.4.2IC立体螺旋图的意义

5.5沉浸传播关系模式: IC示意图

5.5.1IC示意图说明

5.5.2IC示意图的意义

5.6小结

第6章沉浸传播模式的应用及验证

6.1沉浸传播模式的应用

6.1.1沉浸传播模式图的一般应用

6.1.2用沉浸传播模式划分三大媒介时代

6.2沉浸传播模式的案例验证

6.2.1第一媒介时代: 前厅传单+单向传递

6.2.2第二媒介时代: 电梯电视+分众意识

6.2.3第三媒介时代: 全景监控+个性服务

6.3小结

第7章沉浸传播引导“第三媒介时代”的形成

7.1“第三媒介时代”形成的必然原因

7.1.1媒介本体的变革,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变革

7.1.2媒介空间的变革,带来人类生存空间的变革

7.1.3媒介社会功能的变革,带来社会关系的变革

7.2“第三媒介时代”的概念及特征

7.2.1“第三媒介时代”的概念

7.2.2“第三媒介时代”的特征

7.3小结

第8章“沉浸人”及其生产生活特征

8.1“沉浸人” 的信息获取方式

8.1.1“受者”身份强化: 对应“最热”媒介特质

8.1.2“自媒介”身份强化: 对应“最冷”媒介特质

8.2“沉浸人”的生活方式

8.3“沉浸人”的生产方式

8.4“沉浸人”的娱乐方式

8.5“沉浸人”的未来: 生物媒介的开启

8.6小结

第9章结论: 沉浸传播揭开人类传播史的新篇章

9.1人与媒介关系的革命

9.2传播内容的革命

9.3传播方式的革命

9.4媒介功能的革命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