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引言与目的/
1.1引言与概述
1.2半主动悬架
1.3半主动悬架的技术与应用
1.4全书结构与贡献
1.5模型参数集
第2章半主动悬架技术与模型/
2.1悬架系统建模介绍
2.2被动悬架系统
2.2.1螺旋弹簧
2.2.2气弹簧
2.2.3被动悬架系统中理想的阻尼元件
2.3可控悬架系统的分类
2.4半主动悬架技术
2.4.1电液阻尼器
2.4.2磁流变阻尼器
2.4.3电流变阻尼器
2.4.4关于阻尼特性的线性化
2.5半主动减振器的动态模型
2.5.1半主动减振器的典型模型
2.5.2以控制为目的的动态模型
2.5.3简化的半主动减振器一阶模型
2.6结论
第3章车辆悬架模型/
3.1四分之一车辆被动悬架模型
3.1.1非线性被动悬架模型
3.1.2平衡点
3.1.3LTI被动悬架模型
3.1.4四分之一车辆模型的不变特性
3.1.5数值讨论和分析
3.1.6简化的四分之一车辆悬架模型评析
3.2半车被动悬架模型
3.2.1俯仰动力学模型
3.2.2数值分析和讨论
3.3整车被动悬架模型
3.3.1假定条件和运动学方程
3.3.2整车悬架的动力学方程
3.4扩展的半车被动悬架模型
3.4.1非线性模型
3.5四分之一车辆半主动悬架模型
3.5.1非线性和LTI模型
3.5.2LPV模型
3.6结论
车辆半主动悬架控制设计
第4章汽车悬架分析方法/
4.1人体舒适性和操控性指标
4.1.1乘坐舒适性指标
4.1.2路面附着性指标
4.1.3悬架技术约束: 悬架行程限位
4.1.4四分之一车辆悬架性能指标和表征信号
4.2频域性能评价
4.2.1非线性频率响应计算
4.2.2性能指标计算
4.2.3数值讨论和分析
4.3其他时域性能评估方法
4.3.1冲击性测试
4.3.2宽带白噪声测试
4.4结论
第5章半主动悬架最优策略及评价基准/
5.1求解的基本原理
5.1.1目标和假设
5.1.2优化: 总体思路
5.2成本函数定义
5.3优化问题约束定义
5.3.1动力学等式约束
5.3.2执行器不等式约束
5.4问题确定与求解
5.5数值讨论与分析
5.5.1非线性频率响应
5.5.2性能指标
5.5.3结果分析与方法讨论
5.5.4冲击性试验
5.6本章小结
第6章半主动悬架系统的经典控制策略/
6.1面向乘坐舒适性的半主动控制方法
6.1.1天棚控制
6.1.2加速度驱动的阻尼控制
6.1.3能量驱动的阻尼控制
6.2面向路面附着性的半主动控制策略
6.2.1开关型地棚阻尼控制
6.2.2线性地棚阻尼控制
6.3性能评估以及比较
6.3.1面向乘坐舒适性的控制策略
6.3.2面向路面附着性的控制策略
6.3.3关于乘坐舒适性和路面附着性的权衡
6.4现代半主动控制策略
6.4.1H∞限幅控制策略
6.4.2预测控制
6.4.3一些其他控制策略
6.5结论
第7章SHADD混合半主动控制/
7.1SkyhookADD混合控制: 算法
7.2单传感器混合算法
7.3频段选择器
7.3.1第一种解释: 单频激励
7.3.2第二种解释: 宽带激励
7.3.3混合控制策略对参数α的敏感性
7.4时域数值仿真
7.4.1单频率正弦信号
7.4.2冲击性试验
7.5结论
第8章鲁棒H∞“线性变参数半主动”控制/
8.1模型合成
8.1.1系统模型Σc
8.1.2执行器模型
8.2线性变参数半主动控制方法和调度策略
8.2.1线性变参数凸多面体系统的基本定义
8.2.2广义的LPV系统Σg(ρ)和问题定义
8.2.3参数ρ的调度策略
8.3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的线性变参数半主动控制器
8.3.1问题的可行性与控制器重构
8.3.2数值问题与线性变参数半主动控制算法
8.4控制器实施与在线调度
8.5控制器参数化
8.5.1面向乘坐舒适性的控制器参数化(控制器1)
8.5.2面向路面附着性的控制器参数化(控制器2)
8.6数值讨论与分析
8.6.1非线性频域响应
8.6.2性能指标
8.6.3冲击性实验
8.7结论
第9章结论和展望/
附录A控制方法比较/
A.1方法复杂性比较
A.1.1开关型天棚控制和线性天棚控制
A.1.2ADD和PDD
A.1.3开关型地棚控制和线性地棚控制
A.1.4SHADD(包括单传感器版本)
A.1.5LPV半主动控制
A.1.6基于(混合)MPC的控制方法
A.2结论
附录B案例研究/
B.1执行器描述
B.2半主动悬架系统模型
B.3控制算法
B.4实验装置
B.5台架试验定义
B.6试验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术语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