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 1 

1.1 背景与意义 / 2 

1.2 国内外清洁能源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 7 

1.2.1 国际清洁能源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 7 

1.2.2 我国清洁能源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 16 

1.3 我国清洁能源工程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 20 

1.3.1 清洁能源工程技术发展面临的形势 / 20 

1.3.2 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展望与挑战 / 22 

1.3.3 清洁能源工程技术主要研究方向 / 26 

第2章 清洁能源工程技术基本理论 / 31 

2.1 能源与清洁能源基本概念 / 32 

2.1.1 能源的基本定义 / 32 

2.1.2 化石能源基本概念 / 34 

2.1.3 清洁能源基本概念 / 36 

2.2 能源电力绿色发展基础知识 / 40 

2.2.1 能源电力重点关注绿色发展 / 40 

2.2.2 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 43 

2.2.3 绿色经济与绿色能源 / 46 

2.2.4 区块链在能源电力行业应用分析 / 48 

2.3 清洁能源工程技术基本原理 / 51 

2.3.1 能源电力规划工程系统动力学原理 / 51 

2.3.2 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相关理论 / 52 

2.3.3 新发展格局下的我国绿色电力发展研究 / 56 

2.3.4 加快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战略研究 / 60 

第3章 清洁能源规划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 / 63 

3.1 清洁能源规划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 64 

3.1.1 清洁能源规划工程的概念 / 64 

目 录

3.1.2 我国能源电力发展趋势与展望 / 66 

3.1.3 清洁能源工程技术发展实施策略 / 69 

3.2 能源规划技术及实现方法 / 76 

3.2.1 能源规划设计步骤及基本方法 / 76 

3.2.2 能源消费预测技术方法 / 77 

3.2.3 能源平衡分析技术方法 / 78 

3.2.4 主要指标计算分析方法 / 80 

3.3 国家能源安全与发展战略 / 85 

3.3.1 能源安全与发展战略基本概念 / 85 

3.3.2 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 87 

3.3.3 我国能源安全与能源发展战略 / 87 

3.3.4 实施电能替代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 90 

第4章 清洁能源发电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 / 95 

4.1 清洁能源发电工程技术基础 / 96 

4.1.1 太阳能发电基本概念 / 96 

4.1.2 风能发电基本概念 / 99 

4.1.3 生物质能发电基本概念 / 102 

4.2 常规能源发电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 / 105 

4.2.1 火力发电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 / 105 

4.2.2 水力发电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 / 110 

4.2.3 核能发电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 / 113 

4.3 国家清洁能源工程发展规划策略 / 116 

4.3.1 清洁能源工程太阳能发展规划 / 116 

4.3.2 清洁能源工程风能发展规划 / 121 

4.3.3 清洁能源工程生物质能发展规划 / 125 

第5章 清洁能源市场化运营工程原理与应用 / 129 

5.1 清洁能源市场化运营的基本原理 / 130 

5.1.1 电力市场基本概念 / 130 

5.1.2 电力市场改革对清洁能源企业的影响 / 131 

5.1.3 我国电力交易市场模式与运行方式 / 133 

5.1.4 我国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协同发展研究 / 137 

5.2 我国电力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 / 140 

清洁能源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

5.2.1 电价的定义 / 140 

5.2.2 电价的构成 / 141 

5.2.3 电费的结算方式 / 142 

5.2.4 电价的政策性调节 / 143 

5.3 清洁能源市场化运营工程应用案例 / 145 

5.3.1 多种形式能源协调的电力交易计划模型 / 145 

5.3.2 我国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应用案例 / 147 

5.3.3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应用案例 / 150 

5.3.4 美国机动车碳减排事例及对我国的启示 / 152 

第6章 清洁能源电网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 / 156 

6.1 清洁能源电网工程基本概念 / 157 

6.1.1 电力系统及电网工程基本概念 / 157 

6.1.2 微电网技术与能源互联网应用 / 158 

6.1.3 电、热等多种能量形式的协调优化与调度策略 / 161 

6.2 绿色能源电网运行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 164 

6.2.1 多种能源电网调峰模式及调度策略 / 165 

6.2.2 清洁能源网源储运行控制技术 / 168 

6.2.3 新型电力系统与现代化电网企业 / 174 

6.3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 177 

6.3.1 新型电力系统对电网及企业发展影响 / 177 

6.3.2 “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 179 

6.3.3 能源电力企业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182 

第7章 清洁能源储能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 / 186 

7.1 储能及储能技术基本概念 / 187 

7.1.1 储能及储能技术 / 187 

7.1.2 储能技术原理及分类 / 188 

7.1.3 我国储能工程技术发展战略 / 195 

7.2 清洁能源储能工程发展综合分析 / 198 

7.2.1 储能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 198 

7.2.2 抽水蓄能发展及新机投产情况 / 199 

7.2.3 电化学储能发展情况 / 202 

7.2.4 我国储能技术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203 

目 录

7.3 储能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应用分析 / 207 

7.3.1 储能系统参与电网调峰技术应用 / 207 

7.3.2 储能是新型能源电力系统构建的基石 / 209 

7.3.3 “两个一体化”是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 211 

第8章 清洁能源北方供热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 / 215 

8.1 清洁能源北方供热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 216 

8.1.1 清洁能源北方供暖基本概念 / 216 

8.1.2 北方地区清洁能源供暖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221 

8.1.3 清洁能源供暖主要类型及效能分析 / 224 

8.2 利用弃风储热北方供暖技术体系构建 / 228 

8.2.1 利用弃风储热北方供暖技术发展趋势 / 228 

8.2.2 利用弃风储热北方供暖技术体系构建方法 / 233 

8.2.3 构建北方供暖技术体系实施步骤 / 235 

8.3 清洁能源北方供热工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 237 

8.3.1 加快清洁能源北方供热体制机制变革 / 237 

8.3.2 构建清洁供暖产业体系及能源供应 / 240 

8.3.3 清洁能源供热工程技术典型应用 / 242 

第9章 清洁能源消纳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 / 245 

9.1 清洁能源消纳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 246 

9.1.1 清洁能源消纳工程基本概念 / 246 

9.1.2 清洁能源消纳工程技术实施方法 / 248 

9.1.3 对电网及电源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 250 

9.1.4 电网企业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 253 

9.2 新时代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 / 256 

9.2.1 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历程与成就 / 256 

9.2.2 变革能源消费方式,建设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 258 

9.2.3 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 263 

9.3 辽宁省清洁能源消纳工程技术案例分析 / 265 

9.3.1 清洁能源装机及机组运行特性 / 266 

9.3.2 用电负荷特性及负荷预测 / 267 

9.3.3 各类型机组发电成本分析 / 269 

9.3.4 未来几年清洁能源消纳特点分析 / 271 

清洁能源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

第10章 电力物联网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 / 275 

10.1 电力物联网工程基本理论 / 276 

10.1.1 物联网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 276 

10.1.2 电力物联网基本概念 / 278 

10.1.3 互联网与物联网比较分析 / 279 

10.2 电力物联网工程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 / 280 

10.2.1 能源互联网工程技术应用 / 281 

10.2.2 电力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技术中的应用 / 284 

10.2.3 基于物联网的电力系统应用分析 / 287 

10.2.4 电网GIS与物联网工程技术应用 / 290 

10.3 电力物联网在电网企业应用分析 / 292 

10.3.1 电力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 292 

10.3.2 电力物联网企业应用与发展现状 / 295 

10.3.3 电力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的重点领域 / 297 

第11章 绿色能源低碳工程技术原理与应用 / 304 

11.1 绿色能源低碳工程基础知识 / 305 

11.1.1 绿色能源低碳工程 / 305 

11.1.2 碳源与碳汇 / 307 

11.1.3 碳排放、碳达峰与碳中和 / 309 

11.2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工程方法 / 313 

11.2.1 二氧化碳的捕集、固定与利用技术 / 313 

11.2.2 电力与工业领域是绿色低碳经济结构转型重点 / 317 

11.2.3 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工业企业的减碳措施 / 320 

11.2.4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新模式 / 323 

11.3 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及途径 / 328 

11.3.1 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与重大意义 / 328 

11.3.2 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机遇与挑战 / 330 

11.3.3 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主要途径 / 333 

11.3.4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对电网企业发展的影响 / 338 

参考文献 /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