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之,这是一本“可读”、“可学”、“可用”、 “可研”、 “可练”的教材。
(1)可读:概念及原理等新知识的介绍,首以文字陈述,并做到精准、简明、扼要,直明要义;后以示例展示,将概念及原理具化,使知识一目了然。所有内容,尽可能图文并茂。本教材选用“C/C++”语言,但不拘泥于两者的严格语法,以可验证实现为界,集两者优点呈现“算法”。
(2)可学:首先,在算法描述上,教材选用了对学习者要求较低的面向过程的方法,但会借用模板概念解决数据类型的抽象性问题。为进一步简化语法部分,突出问题求解本身,本教材采用南向过程的算法描述,降低学习难度。其次,各种结构都有丰富的应用背景,以学生希冀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得可用知识与技能”的本能愿望,用问题打开一个个典型结构的篇章,用应用示例展示知识的应用。学生通过理解、记忆、验证、模仿、思考,能切实感到收获。
(3)可教:首先用实际教学中积累的讲课思路,设计与组织教材内容。采用算法描述与步骤结合在一起的方式,突显设计的关系。教材大量的图示及应用示例,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教辅PPT将尽量展示算法执行过程。并且,通过【算法讨论】的设置,拓展教学深度与广度。
(4)可研。许多算法介绍后,设置了【算法讨论】,提出相关问题或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思考与研究,开启新探究的启点。例如(1):给出另一种解决方法的要点,引导学生进行深思与对比。例如(2):在用顺序表实现“一元多项式求和问题”中,在【算法讨论】中抛出一元稀疏多项求和的问题,为后续新知识进行铺垫,增加教材内容的连贯性。
(5)可练。教材配套教材提供多层次的练习素材。(1)验证与模仿:教材中有大量的算法,第二章线性表的相关算法如图2所示。教材配套资源将给出教材中所有算法的源码;(2)设计与创新,通过【应用示例】、【算法讨论】和习题,给出触类旁通的问题和有延扩的问题。
总之,这是一本充分考虑“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和“工程专业认证”对计算机类学生的毕业要求,以“可用”、“实用”为目标,设计与编写的一部具有时代气息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