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正向着“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业基地”的方向大踏步迈进,自动化以及其他高科技的应用正在迅速发展,因此,对工业工程的需求正越来越大。正如本书作者所说: “工业工程正成为少数几个有巨大魅力的、用于解决未来高科技社会中复杂问题的职业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国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只有80所左右,目前已发展到160多所,短短几年时间就翻了一番。相对于社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工业工程专业的教材却非常有限,优秀的工业工程教材更是凤毛麟角。翻译这本《工业工程概论》的初衷来自于对优秀工业工程专业教材的渴望。

    译者一直把本教材的英文版用作“工业工程导论”(双语课)教材,用英语讲授。后来,发现用英语讲过以后,学生对有些内容仍然不理解。有时,学生即使理解了,也不知如何用汉语确切地表达出来。学生问我能否将其翻译成中文,我答应了。于是,我就与这本教材英文影印版的出版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联系。巧合的是,该书的责任编辑张秋玲老师正准备将这套国外大学优秀工业工程系列教材译成中文。双方遂定下此事。

    翻译是件艰苦和细致的工作,对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的译者更是如此。这本书从2003年底着手翻译,到现在已经有3年多时间。它承载了太多同仁的期待,直到现在才完成,在此深表歉意。

    翻译质量来自于对原作者所使用语言的正确理解和对汉语措辞的精心选择,需要字斟句酌,这是一件非常困难且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翻译的正确与否将对读者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例如,在讲到“互换性”促进工业工程产生时,有一段文字,原文如下: "The concept of interchangeable manufacture was a key development leading to the modern system of mass production. This concept was to produce parts so accurately that a specific part of a particular unit of a product could be interchanged with the same part from another unit of the product, with no degradation of performance in either unit of the product.”读者自己可以先试着翻译一下,看作者通过这段话想表达什么意思。我让学生进行翻译,他们的译文是“可转换制造概念的产生是规模生产这一现代概念发展的关键一步。这一概念使得零部件如此精确,以至于一个产品某一特定单位的特定部分可与该产品另一单位的相同部分互换。而不会导致该产品任意单位的性能下降。”若对照原文细琢磨,该翻译似乎没有太大问题。但脱离开原文,你能读懂这段译文的意思吗?本书译者把它翻译成“‘互换性生产’概念的产生是导致现代大规模生产系统出现的关键一步。这一概念是指零部件要生产得非常精确以至于一件产品的某个零部件可与另一件该种产品的相同零部件进行互换,而不会导致其中任一件产品的性能下降。”上述两种翻译,尽管只有几个字的差异,但意思却有很大不同。再如,在讲到人力资源管理时有一段话:  "The most important asset of any organization is its people. Therefore, it is impossible to overstate the importance of sound personnel management. The functions of a personnel department vary tremendously between organizations, but there is a select set of functions normally called personnel management regardless of who does the actual work.”有人将这段话译为“任何组织的最重要的资产是它的人。因此,夸大声音人员管理的重要性是不可能的。人事部的功能在组织之间明显地变化,有函数通常叫人员管理不管谁做实际功的一套选择。”这段话我读了好多遍,到现在仍然不知所云。如果以这样的翻译示人,结果可想而知。本书将其译作“任何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都是人。因此,对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夸大都不过分。在不同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有明显的不同。但是,有一系列特定的职责,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管理,无论这些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具体由哪些部门来做。”相信读者会明显感受到两种翻译的区别。

    当然,由于该书涉及面广,再加上中英文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中文翻译要想完全达到英文原文一样的水准是很困难的。仅以operation(s)为例,不算其在日常交流中的含义,如手术、运算等,单在专业方面的意思就有经营、运营、运转、实施、生产、加工、过程、行动、运作、操作、工序、工艺、作用、业务、作业、工作、活动等,在上下文中究竟译成哪个词合适,颇费脑筋。还有一些固定搭配,本有其约定俗成的译法,若译为其他的词,读者则可能会认为是一个新词,如operations research,应译为运筹学,若译为运作研究、业务研究或者作业研究(译者还真见过这种译法),意思虽然没有多大问题,但读者却很难理解其到底指什么。因此,尽管译者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试图把它翻译得更好,但是,由于译者本身知识和语言文字水平的限制,书中肯定还会有很多翻译不到位甚至错误的地方,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改。

    关于书名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的翻译,如果按字面意思直译,似应译为“工业与系统工程概论”。但这种译法容易产生歧义,会让不少人误认为该书讲解“工业”与“系统工程”的关系,而非“工业工程”方面的内容或“工业工程与系统工程”方面的内容。另外,译为“工业与系统工程概论”,似乎有使“工业工程”的内涵变窄之嫌。因此,经与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郑力教授商量,最后定名为《工业工程概论》。这样既能体现原文的意思,又比较简洁,而且符合中国人对该领域的习惯叫法。特此向郑力教授表示感谢!

    本书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工业工程专业的所有领域。作者文风朴实,讲解深入浅出。对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从事工业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人员,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鼓励。首先感谢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徐向艺教授以及吴爱华教授和杨学津教授。徐向艺教授对本书的翻译给予了特别的关心和支持,吴爱华教授为本书的翻译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杨学津教授帮助修改并校对了第14、15章和附录。同时,也要感谢译者的研究生吴永春、徐敏、葛富贵、刘好平、张元东,他们为译稿文字的录入、校对、绘图等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没有他们的努力,本书是很难完成的。还要感谢山东大学工业工程专业99级至2002级(特别是2000级)的同学,是他们对工业工程知识的渴求和提议促成了本书的翻译。工业工程专业2000级的同学为本书初稿的形成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修改建议。我的夫人和儿子为我的翻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时常鼓励,在此表示感谢。最后,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张秋玲编审的帮助、理解、鼓励和督促,使本书得以最终面世。

 译 者

2007年5月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