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北京市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组织编写的《信息技术》初中版第1册、第2册教材,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使用的教材。
本教材是按照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内容,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要指导,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模式进行编写的。每个单元中设计的实践任务,主要是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式学习而设计的。
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主要是面对学生,以便于他们自主学习。教材按知识模块(分两册)划分为8个单元,在每个单元中,按照“任务驱动”模式设计了不同实践内容。这些实践层层递进,将每个单元的教学知识点与教学要求蕴含其中,以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形式来完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辅导,教材在每个实践任务中设计了不同的学习板块,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动脑、又动手,勇于实践,大胆尝试,通过完成“实践”任务感受探索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喜悦。这些板块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 模仿学习——“一起动手做”
· 观察思考——“想一想”、“观察站”
· 协作交流——“说一说”
· 学习指导——“学习目标”、“一点通”
· 实践创新——“试一试”、“各显神通”、“综合实践”
· 阅读提高——“信息小灵通”、“读一读”
· 学习总结——课后“小结”、“单元小结”
教材不是教师的教案,其内容不能反映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在教学要求上的差异,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所有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实施“任务”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为完成任务的各个阶段设计不同的、富有创意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去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实践任务。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了解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和探究问题的不同思路,发现学生在完成知识构建时所遇到的障碍,分析其原因,给予及时的指导;还应注意组织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相互研究探讨;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适当时机,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自评,相互观摩与学习。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协同工作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可以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加快学习的进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示学生的思路及操作方法。有些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不是很好,教师应对其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教师应该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控制与把握教学的总体进程。在应用软件的教学中,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指导,以任务驱动作为教学模式,无疑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教师的工作量更大,控制教学过程的难度更大,然而,正因为这样,它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更广阔的天地,也使今天的信息技术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应该注意到,在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许只顾按完成任务的步骤一步步地进行操作,可能对相关知识点注意得不够,或者只是零散地对这些知识一知半解,因此,在任务完成后,如果没有归纳与小结,学生就不能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提供更多的信息与范例,北京市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组织了《信息技术》教材的主要作者及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在这本教学参考书中,对每个单元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及教学要求,按知识体系归类,以列表方式写在每个单元教材的总体分析中。
教学参考书总体上是以每个实践任务为写作单元,在每个实践任务教学参考的写作中,提出了本实践任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供参考的课时安排,分析了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中,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参加本书编写的教师是: 郭善度(第1、8单元),张卡宁(第2、6单元),柏京(第3单元),王欣(第4单元),张洁(第5单元、第7单元实践1,2),王一青(第7单元实践3~7),全书由张卡宁老师统稿。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望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2003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