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为组织的组成者、工具的使用者、管理的实施者,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以人类的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特征和能力为研究基础,以人-机-环境所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人-机-环境的最佳匹配为研究目标的人因学,一直是国内外工业工程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许多新事物、新技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随着市场上提供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是供过于求,市场竞争已经进入到白热化地步。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家都认识到了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以人为本设计的产品带来高附加值和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人因学的知识和理论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现在,在汽车、工具、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甚至枕头、床垫、剃须刀等的广告上,到处可见“human factors”以及“ergonomics”字眼,人因学已经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虽然人因学的有些内容被人们看做是“common sense" ,但是这些内容也存在着“common sense is not common”的问题,许多严重事故的发生就是与这些常识问题没有被注意、被重视起来有关。例如,三哩岛核电站事故的发生,突出体现了控制室中人因学考虑不足的后果。总之,科学越是发展、技术越是先进,人的作用就越显著,以“design for human use”为宗旨的人因学的需求就会越旺盛。人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不但是工业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任何其他学科,特别是工程学科的人员应该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只有学习并有效应用人因学,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健康、舒适和安全。
作者Mark S. Sanders和Ernest J. McCormick都是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和美国人因学学会的高级成员,是美国人因学、工程心理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本书的定位是针对于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的人因学教材,并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和完善。本教材是《工程和设计中的人因学》的第7版,是美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主任Gavriel Salvendy教授主持引进的国外优秀原版教材中的其中一本,一直作为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人因学专业课(双语课程)的教材。据译者了解,该教材也一直被国外以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许多知名大学用作人因学课程教材。该教材的特点是除给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关于人类能力(capabilitie)、极限(limitation)和需求(demand)的定性以及定量的原则、理论、方法和量度等外,还给出了这些内容的出处和背景,非常便于读者进一步深入、全面地了解和探索这些内容,从而更好地使用它们。
人因学的交叉学科特性,使其涉及人的生理、心理、认知、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本书的内容多、涉及面广、翻译工作量大。再加上译者本身知识和语言文字水平的限制,书中的翻译一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错误的地方,恳请读者谅解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改。
译者序工程和设计中的人因学(第7版)最后,我要感谢为本书的翻译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的老师和同学。天津大学的卢岚教授对本教材的翻译提出了许多建议,并做了其中部分章节的校译工作。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陈宇、任艳敏、杨洋、高阳、刘岚、郭小筠、武高峰、孔哲昕、彭海、李好胜、田益凡、张健、谢智雪、王世东、宋洁、王振兴、申悦等研究生,以及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胡子夏、邹青、伍凌、张汉威、王韬、王萌、梁娜、赵普、赖鑫、那彬、韩笑乐、孙林、樊凡、孙博、戴雨森、王晨、杨静、李凡、徐磊、朱梦溪、田原、刘子园、李广晖、杨哲、刘浩宇、金泉等多名本科生都参与了本书的初译工作。我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张秋玲教授,没有她的理解、支持和鼓励,这本书的翻译工作很可能就会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