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2000年3月,我们在福建省永安市进行乡土建筑调研时,当地文物局干部就告诉我们:福建省连城山青水秀,那儿有个培田古村,环境优美,至今保存很好,你们真该去看看。当时因工作时间有限,没来得及去培田村就返回了学校。有一天,三联书店一位摄影师来到学校,他带来了一些幻灯片。大家一边欣赏,一边询问保存这么完好的古村落在哪儿时,这位摄影师认真地告诉我们:不错吧!这就是我想推荐给你们去做研究的——连城培田村。大家顿时兴奋起来。以后又有不少朋友向我们推荐培田,报纸杂志上也陆续见到了一些介绍培田古村的小文章。从此,培田村的名字深深地印在我们心里,并把它列入乡土建筑研究计划中。然而,由于经费问题,时隔三年之后,培田古村的研究工作才在连城市冠豸山风景旅游管理中心的支持下开始。

    2003年3月2日傍晚,我永口学生一行11人下了火车,到达连城冠豸山脚下。管理中心主任罗炳州建议我们第二天先参观连城著名的冠豸山风景区,然后再去培田。但我们的心早就飞到了那个惦念已久的古村落,我们谢绝了主任的建议,第二天一大早,就在副主任揭业民的陪同下,驱车赶往培田村。

    连城县位于福建省西部山区,县城坐落在一个高山环绕的小盆地中,盆地中有著名的冠多山。车子出了县城,向西上了319国道(319国道的前身是1934年开通的龙岩至瑞金的龙汀公路)进入山间。连城到培田村有35公里路程。在公路未开通之前,从连城到培田村,须走汀(汀州)连(连城)古驿道。虽然距离只有17公里,但山势陡峻,令人望而生畏。明代徐日都曾慕名到培田一游,晚上在《宿吴家坊书怀》中描写了当时历尽坎坷的情景:

          晨入宣河里,

          到眼望山重。

          肩舆坐未暖,

          仆夫苦嶐嵸。

          徒步蹑层蹬,

          褰裳攀数峰。

          山腰憩危石,

          崖角扶孤筇。

          蹬顿足已战,

          喘吁势难终。

          ......

          黾勉下山去,

          楼台隐隐通。

          桥渡水泉白,

          村连枫桕红。

          鼓声震佛地,

          灯影摇神宫。

          劳人州县耳,

          此语千古同。

          镇日疲筋骨,

          何当荡心胸。

          延陵有子弟,

          侯门执礼恭。

          坐我青云馆,

          遂令尘念空。

而培田村至今能完好地保存下来,正是与它深居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有着很大的关系。

    319国道现已铺上了沥青路面,车子沿山谷婉蜒而行,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仿佛飘浮在汹涌的海涛之中。公路两边古树参天,茂密葱笼,展现出丛林莽莽、峻峭弥望的画面,使人不禁想起几百年前,客家先民初到这“獉狉如是,几非人所居”的荒蛮之地时的艰难境遇。

    车子转过山口,进入一个小镇,揭副主任指着赫然写着“文亨乡”的一块大牌子说,文亨乡以罗姓为主,是闽西客家人数最多的姓氏之一。连城一带罗姓的村庄最多,且大都是由文亨罗姓分支出去的。除了罗姓之外,连城客家第二大姓氏就数吴姓了,而周边吴姓村落又大都由培田吴姓分支而来。

    过了文亨乡,我们到了多次谈及的连城重要的水运码头朋口镇。这里是河源溪与朋口溪交汇之处,沿河源溪上溯约十来里就是培田村。旧时培田村的山货、竹木等就是从河源溪顺流漂至朋口镇出售,或再扎成大排转销到朋口溪下游的新泉、上杭等地。朋口溪至上杭汇入被称为“客家的母亲河”的汀江,竹木再销往广东潮州等地。当年培田村的吴姓就是靠着朋口溪和汀江这两条水路,走出了这深深的大山,登科入仕,贸易南北,最终仕宦显赫,富甲一方,成为享誉汀州、连城一带的大家族,大村落。

    揭副主任告诉我们:培田村的吴姓始祖于元代末年到河源里定居,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繁衍了27代,现有300多户人家,1400多口人的客家血缘村落。

    定居之初,培田村吴氏家族以客家身份进入这野兽出没、畲族聚居的深山中,历经磨难,不断壮大。创业的艰辛,兴盛的喜悦,战争的洗劫,再到繁荣与辉煌,靠着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最终创建了一个适于人们生产生活的理想家园。至今,培田村落的格局、路网、水系均保存完好,居住区域划分清晰,建筑类型及规格丰富多样,建筑艺术精湛。村内不但保留着30余栋明清时期各具特色的居住建筑,还保留着同一时期内建造的大量公共性建筑:大小宗饲12座,学堂、书院、武馆等文教建筑若干座。盛时培田村有书院、私塾18座,另有文武庙。拯婴社、石牌坊、桥梁、水陂、水碓等。村中部有一条古商业街,清末时街上曾有50余家店铺。村内还分布着轿行、客栈、棺材铺等其他门类的服务业。在最繁荣时,培田村公共建筑数量的总和要超出居住建筑总和的近三倍,“十户一书院,五户一祠堂,三户一店铺”,建筑类型基本上囊括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内容,反映出家族建设和村落发育的成熟,也反映出吴氏宗族势力和经济实力的强盛。培田村是一个封建宗法制社会的缩影。

    在培田古村村口,碧树遮掩中赫然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四柱五楼的牌坊,青石构件的表面斑斑驳驳,但匾额上“恩荣”两个擘窠大字依旧清晰夺目,似在讲述发生在这个古村的悠远的往事。牌坊是这个古村落的大门,进入这个大门,就像进入一座文化宝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去,去探寻那瑰丽丰富的建筑历史与文化宝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