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很多情况下,在为中文专业国际学生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时候,人们大多以中国学生的方案为蓝本,简化和降低要求,以为这就是因材施教了。其实这可能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也是一种误解。我们往往只看到国际学生中文基础不如中国学生的一面,但却忽略了国际学生的特有优势。比如,许多国际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当不错,国际学生拥有自己的母语资源,国际学生熟悉本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等等。这些可能都是中国学生所不具有的。调用这些资源,开展语言对比和比较文学教学,国际学生就拥有天然优势,他们就有创新的着力点。国际学生的课程和教材,不能只是中国学生的简易版。如何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中提供创造性的空间,使国际学生得以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恐怕是中文专业国际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文在国内教学和在国外教学有着极大的差异,我们对此重视显然不够。国内对外汉语出版物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在国外直接使用的却少之又少。对于这一点,海外教师多有感受。教学环境的不同,因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课时的巨大差异,都应该在教材中充分反映出来。

这是一个数字化时代,语言文字本身就处于数字化的前沿。国际中文教学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无论对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抑或提高学习积极性,都是必行之路。数字化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是学术、艺术和技术“三术”融合的结晶。目前的问题,是教师和教材编写者还需要更好地了解和熟悉数字技术给教学革命带来的最大可能性。如何利用网络,利用电脑,利用手机开展自主性和交互性学习,以适应现代人的学习形态,是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清华的中文国际教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1950年9月11日,清华大学第15次校务工作会议记录:教育部通知,东欧新民主主义国家派遣学生35名来华学习,由教育部委托清华负责第一学年的语文训练事宜。清华教务长周培源担任该班主任,当时在清华任教的吕叔湘教授担任外籍学生管理委员会主席。

这个留学生班叫作“清华大学东欧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其学习年限为两年。第一年以基本语文训练为主,辅以时事学习,第二年除继续语文学习外,增加政治及文化科目。专修班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并有科学的、系统的教学计划。在清华大学的校史档案里记录着当时专修班的一些学习情况。

第一学年的学习任务:(1)建立良好的发音基础;(2)掌握一千五百字左右的常用字汇;(3)了解并运用基本的语法;(4)能写清晰、正确的汉字;(5)能以口语应付日常生活;(6)能用浅显文字表情达意;(7)略能使用字典;(8)能阅读简易书报。开设的课程有读本及语法、口语、造句及作文、书法练习四课。其中读本及语法和口语为6个学时,造句及作文3个学时,书法练习5个学时,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指导原则;另外,还有单授课程,主要由教师帮助个别学员,解决其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因材施教。

第二学年的任务是:(1)加学两千字左右的常用字汇;(2)进一步掌握中国语法;(3)能写通顺的文字;(4)能作简单的口头报告及演讲;(5)能使用字典、辞典等,并能阅读一般书报。其课程配置与比重为语文课程(60%),主要有现代文选、文法与修辞、作文与演讲;政治与文化课程(40%),主要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简史、中国史地概要、专题报告等。

这是新中国国际汉语教育的第一页,对以后中国的国际汉语教学事业起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五十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中国已非昔日之中国,中文的国际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文国际教育这一朝阳产业,大有可为,必将成为民族复兴走向世界的路和桥。

黄国营

2008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