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读者现在看到的这本《城市经济学》第二版,是我和邓卫编著,于1996年出版的《城市经济学》的修订本。

11年前面世的《城市经济学》,被清华等多所大学选为研究生、本科生的教材,先后14次印刷,共4万多册;于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为此,作者受到清华大学教材建设项目的奖励。本次修订《城市经济学》又被列入清华大学“985工程”二期本科教材专题建设项目,并给予资助。

1996年出版的《城市经济学》编著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形势。很显然,上版的一些内容已不可能完全适应当前我国蓬勃发展的城市经济新形势。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地修订和增加新的内容。

近10多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教育中心的主导作用,越来越重要了。据统计,我国工业生产和国内生产总值的70%、税收的80%都来自城市。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提出了很多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的新问题。我国的城市经济形势为尚处在新兴阶段的城市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的广阔平台。我们认为应当进一步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科学论证,担负起城市经济研究者的神圣使命。这正是作者编著本版《城市经济学》的动力。

本次修订,仍坚持原著三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学科的科学性。《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于美国,之后在英国、日本等国相继得以发展。我国是从80年代初开始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发展较快,但学科本身尚不成熟,还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次修订的《城市经济学》,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理,以及西方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中的普遍理论和方法,在定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加强量化分析与论证;在描述一般经济现象的基础上,加强国内外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研究;探求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普遍规律,进一步提高城市经济学科的科学性。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科书的实用性。在修订中,本书运用邓小平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各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了多层次的剖析;对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的社会与环境问题,也从经济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将我国各类城市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作为案例,大量引入实证分析之中,达到信息量大、论证充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实用性高之目的。

  第三,坚持与时俱进,注重教材的时效性。本书的修订是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及时地研究我国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有关理论、方针政策与热点问题。本版对1996年出版的《城市经济学》中的章节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与增减,大量引用了最新的数据和图表;所选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基本上都是近几年国内外出版的新书和新资料,从而显著地提高了本书的时效性。

本书各章节的修订主要由谢文蕙和邓卫分工进行。书中的第十章城市环境经济是邀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杜鹏飞副教授修订的;第十一章城市财政与金融是邀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刘玲玲副教授修订的;在此再次感谢二位老师对提高本书质量所作的贡献。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市经济学尚在成长的过程中,从研究对象到理论体系还需要不断探索、充实和提高。因此,本书虽力求正确无误,但不成熟和值得商榷之处肯定存在,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谢文蕙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