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一般来说,翻译好一本书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所以当清华大学出版社委托我翻译这本教材时,我犹豫再三,主要是担心不能集中时间投入足够的精力去保证翻译的质量。但是,经过认真学习这本英文版教材,我还是下决心组织我的教学、科研团队开始了这本教材的翻译工作。促成我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这本书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基础知识教材。我从事了20多年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以我的经验来看,这本教材做到了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既有详细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又有大量的工程应用案例,更重要的是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阅读这本教材,读者会产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并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次,这本书确实能满足国内大学开展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教育的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界对可靠性与维修性技术日益重视起来,相应地对质量与可靠性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1985年,我国可靠性工程的先驱杨为民教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可靠性工程专业,如果说当时还有些“曲高和寡”、“孤独前行”的先行者的悲壮,那么20余年后的今天国内大学在工业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电子工程专业、飞行器设计专业开设的可靠性工程课程犹如雨后春笋。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质量与可靠性工程本科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又率先在这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前进。这些可喜的变化预示着我国可靠性工程教育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因此,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把这本优秀的教材介绍到国内,也是我的一种责任。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组织我的教学与科研团队中一批风华正茂的年轻教师,从2008年底开始了这本教材的翻译工作。他们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瑞莹、王乃超、张叔农、何益海博士,清华大学的文美林、陈颖博士,东北大学的王正博士。他们的分工是: 第1~6章由文美林翻译、王乃超校译; 第7章由陈颖翻译、王乃超校译; 第8章由陈颖翻译、李瑞莹校译; 第9~11章由王乃超翻译、李瑞莹校译; 第12,15和17章由何益海翻译、张叔农校译; 第13,14和18章由王正翻译、张叔农校译; 第16章由陈颖翻译、张叔农校译。最后,我对全书进行了认真的审校。在此过程中,黄小凯同学协助完成了第10章和第11章部分翻译工作,李瑞莹老师负责完成了全书的文字梳理和编辑工作。正是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我对全书的审校过程成为一种愉悦的阅读过程。当然,虽然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由于水平有限,不当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