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电子政务是当前世界各国政府为适应全球信息化浪潮而务必采取的战略抉择,它对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政府服务职能以至提升综合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深远影响。各类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等,均高度关注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并定期发布相关报告(如《全球电子政务准备度报告》)对其予以评价,并以分值的形式进行排序。
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从1986年“海内工程”启动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完成了网络设施、门户网站等基础建设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我国电子政务的战略目标被定义为“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密切结合,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可见,今后10年将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高速发展的时期,是从以基础资源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向以服务和整合为标志的高级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目前在规划、预算、监管等环节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充分的决策依据,尽管各级政府电子政务投资额不断增加,但系统闲置、重复建设、使用率低下等现象仍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电子政务的建设效率和效果。因此,要实现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目标,必须在加快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和提高对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管理水平。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无法度量就无法管理。”要建设有效的电子政务管理体系,就必须能够对各个电子政务系统的状态、效率和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度量和评价。美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起便开始研究电子政务系统的绩效评价,并将其纳入到联邦政府预算管理体系之内,通过绩效度量确保每一个电子政务系统的投资效率和建设效果。英国政府同样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并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中央政府拨付电子政务系统预算的重要参考指标,从而既有利于调动各地方、各部门推行电子政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有利于促使电子政务建设取得预期效果。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印度政府也于2002年建立了“电子政务评估框架”并不断完善,通过几十个详细指标对各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进行全方位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后续预算等决策的依据,以促进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朝政府期望的方向进展。从实际效果看,上述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电子政务系统状态、效率和效果的度量难题,有力推动了各国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然而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度量体系,这使得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执行层面还处于粗放型的管理状态。因此,为确保电子政务建设能够顺利转型到以服务和整合为标志的高级阶段,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作者随相关课题组对美国、印度等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上海市等地区的多个电子政务管理部门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实验,力图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体系。本书充分吸收了美国、印度等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的精华,并结合实地调研和试用反馈,构建了一个包括详细指标体系、权重设置算法、综合评价算法的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对各类电子政务系统或项目进行全面、客观、量化的绩效度量。在此基础上,为了引导读者充分利用绩效评价,本书还特别讨论了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提高系统运维管理水平,以及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于电子政务绩效预算管理、提供量化决策支持的方法。这是作者和相关课题组经过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取得的成果,对于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具有现实的指导性,对推广和深化研究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工作具有广泛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可以作为相关专业学生和实务工作者的教材。
本书的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概述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的意义、范畴,以及全书主要内容;第2章和第3章详细介绍了国际上典型的相关评价体系,并结合我国国情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各种体系对于我国实际工作的适用性与不足;第4、5、6和7章完整讲解了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绩效指标设计的原则、具体指标和权重的设计、综合评价算法、评价实施过程和数据获取技术等,并提供了两个完整的实际评价案例供读者参考;第8章和第9章分别介绍了将绩效评价结论应用于系统运维管理工作和绩效预算管理的思路;第10章对全书内容进行了总结,归纳了基于绩效评价的电子政务系统闭环管理过程,并提出了构建绩效评价专家系统的整体方案。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基础框架与应用方法研究”(编号70403002)的赞助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本书的内容主要基于作者的博士研究成果,整个研究工作都得到了导师同济大学胡克瑾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致以深深的感谢和敬意。同时,本书的写作得到了上海市信息委、上海市浦东区信息化推进处、上海市普陀区信息委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东北财经大学杨青教授、史达教授的指点和帮助,在此向各位领导、老师致以真挚的敬意。本书还得到了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的鼎力帮助,特别是孙强主任、王东红研究员和侯文芳研究员付出了很多心血,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深深感谢我的父母和妻子,感谢他们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所给予的理解和关怀。
由于电子政务发展迅速,涉及领域广泛而复杂,本书难免存在缺陷与不足,在此恳请读者批评指正,让我们共同为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而努力。
杨 洋
2008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