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社会历史的特殊现象。在尚未形成阶级分化的原始社会,不同的氏族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产资源或抢掠生活资料,由集群格斗而发展为由小到大的部族间的战争。在中国古史上记载的黄帝与蚩尤之战,是两个大的部落联盟的一场大战,战争的实质是为本氏族的发展争取资源与生存环境。不过,原始社会的战争不同于我们现代意义的战争。我们现在说的战争,是从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概括来说,历史上的战争,只有正义的和非正义的两类。一切反抗侵略、反对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战争,都是正义的战争;而一切侵略的、掠夺的、镇压人民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无论正义的战争或非正义的战争,都和人民群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战争是流血的斗争,必然有战士死伤和巨大的物质消耗,人民是兵源和战争物质的源源供应者。战争破坏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人民是战争制造的一切灾难的直接承受者。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历来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发动侵略战争和一切反人民的战争。中华民族是勇敢坚强的民族,从不惧怕战争,历来拥护和支持反对侵略、反对压迫、保卫祖国、保护人民的一切正义战争,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统一而英勇战斗,并取得胜利。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数量众多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名篇佳作,其中有爱国主义的抒怀,有英雄主义的颂歌,有战争风云的描写。为了对正义战争热烈拥护和支持,许多诗人本人就是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在国家需要时投笔从戎。他们对非正义的战争,则观点鲜明地坚决反对和揭露,发出正义的和人道主义的抗议。
中国古代军旅诗选讲前言爱国主义的主题
从公元前六世纪以前产生的第一部诗集《诗经》,公元前三四世纪之间的楚辞,到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初期革命民主派的爱国诗篇,在诗人们的生动诗行里,沸腾着火热的爱国激情。为祖国而战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特征之一。《诗经》中的周人开国史诗以及《常武》、《击鼓》等诗篇,都讴歌为制止侵略、捍卫和平、保家卫国而投入战斗。当时的秦国经常受西方异族的侵扰,《秦风·无衣》这首诗写秦国人民听到国王要出师抗击侵略者的号令,一个个整饬武器,相约出征,表现了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精神和战友间团结友爱之情。全诗重章叠唱,反复咏唱,流传为当时军中的歌谣和后世的成语,影响很广。
在屈原可与日月争光的诗篇中,表现了光明正直、忍辱负重、上下求索、虽九死而不悔的报国情怀。名作《九歌》中的《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捐躯的阵亡将士的挽歌。抒情长诗《离骚》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反复抒发因忠直报国而遭受贬逐的苦闷。当秦兵攻破楚国郢都时,早被楚王放逐在外的屈原写出了《哀郢》,对危亡的祖国表示无限悼念和怀恋,最后投江自沉,以身殉国。
在古代,“国家”一词,有“家国”、“乡国”的意义,其中包含着家园、乡土、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民。而“君王”则被视为国家的代表和象征。《诗》、《骚》以后的二千余年,不论是沉郁、悲凉的现实主义咏诵,还是狂飙式的浪漫主义的讴歌,也尽管诗人们出身自不同的阶级和阶层,都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兴亡的关怀,对历史上爱国志士的歌颂,对建立富强中华的渴望,表现了我们伟大民族优秀的精神素质,代代相传,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
为国家服务之志
在国家兴盛发展时期,取得国家政权的新兴统治阶级代表人物,以恢宏的气概,进行巩固和建设新国家的斗争。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表达了建立新国家和维持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唐太宗李世民曾长期进行统一战争,胜利建国后重游昔日背水作战的战场,写下了《还陕述怀》。作者抚今追昔,缅怀当年在此地背水一战的激烈战斗,表达实现了天下太平的欣愉心情。他的另一首《重幸无功》,抒发他的治国理想,希望像尧舜那样无为而治,建立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国家。战争不是目的,建设富强的国家才是目的。“治国平天下”,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其中既包含有对封建王朝的忠诚,也包含着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国家危难时期勇于为国献身是爱国,和平时期为国家服务,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样是爱国。为国分忧,为国家建功立业,是古代杰出诗人的共同志向。李白常渴望为国家施展才华,“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赠江夏韦太守》) ,在战争动乱时期,他以抗敌名将谢安石自许,投笔从戎,写下《永王东巡歌》.
在封建社会,真正的爱国者又是常常受到压制乃至迫害的。许多将军抒写了他们空怀报国之心,而不能得展志向的苦闷。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写有《望阙台》,写他远在福建前线眺望京都,表明自己孤立无助而仍不变赤子的爱国之心。明代另一位抗敌名将于谦驰驱沙场,功绩卓著,却因封建帝王争夺皇权,蒙冤被杀,他生前曾写出许多诗篇。这些诗篇表现了一个主题:精忠报国是他至死不渝的追求,我们今日读来,仍不胜感佩。
抗敌救亡之歌
当外敌侵略,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时,抗敌救亡,成为一个时代的进步精神,古典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得到充分的发挥。许多诗人本人就是爱国志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血战沙场,壮志凌云。岳飞的词《满江红》,是历代传诵的名篇。这首词激昂慷慨,气壮山河,表达了光复雪耻、重整山河的坚强意志。由于它主题的积极意义,近现代曾用为军歌。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恢复中原失地是他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他有几篇梦中从军征战的诗也广为流传。他六十八岁时还写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前两句说,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并不悲哀绝望,还想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夜阑时听到外面风雨大作,好像雄师劲旅和冰冻的黄河都来到梦中。他临终前写的绝笔诗《示儿》,更感人至深:“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早已是家传户诵的千古名篇。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受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难深重。为争取民族解放,许多志士进行英勇斗争,写下大量爱国诗篇。如丘逢甲的《春愁》、徐锡麟的《出塞》等篇,都是甲午战争之后传布很广的爱国诗篇。其中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王朝杀害。徐锡麟为推翻清王朝于1907年起义失败而就义,他生前所写“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比较古人为国家建功立业不惜马革裹尸的豪情,思想境界又高一层。女革命家秋瑾也是一位才华卓越的诗人,她的七律《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是传世名作。诗篇抒写了她决心唤起民众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战斗精神:“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她把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带进了传统诗词。
在宋、明国家沦亡后,还有一些怀念故国的遗民诗。这些诗沉郁悲凉,表现了亡国的沉痛和誓死光复的决心。如明末遗民顾炎武的诗《秋山二首》、《赠朱监纪》,回顾兵败国破,表述沉痛的心情:“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看旧征衣”,涵蕴深长。国破家亡,面对残暴的民族压迫,真是长歌当哭。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也有所变化,但爱国主义的基本要素是一致的,这就是爱包括我们的母亲和父老乡亲在内的人民,爱包括生养我们的家乡在内的我们大家共同的乡土,爱渗透到我们的血液和共同生活中几千年传承和发展的民族文化。我们要保卫她,建设她,使她幸福、繁荣、富强。
还有一部分专写亡国之痛的诗词,出自封建统治阶级之手,其中有北宋的亡国皇帝宋徽宗赵佶、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最有代表性的,是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抒写了“故国不堪回首”的内心伤痛,他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也十分动人。我们在这里也选了他几篇作品。一位脱离人民、屈辱投降的亡国皇帝对故国的怀念,当然谈不到爱国主义精神,但他的词真实地抒写了亡国的悲痛和对故国往昔情事的憧憬,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而且,这些词在艺术上自然率真,语言明净,情挚意切,形象生动,所以仍能获得人们的同情,千百年来广为人们喜爱和传诵。所以,我们也选几首,收在这里。
英雄主义的赞歌
歌颂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古典战争诗的传统主题。
曹植的名作《白马篇》,写幽并的战士远离家乡,来边塞保卫边疆。前半首描写他们的英武矫健:“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后半首则歌颂他们一往直前,义无反顾,为国赴难,视死如归:“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南朝宋·鲍照的名作《代出自蓟北门行》和《拟古(其三)》,也是这种写法。
唐代边塞诗艺术精巧,抒情气氛浓郁,抒写了盛唐边防将士为国家建立功勋的高昂的精神面貌。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赞扬边防将士身经百战,誓破入侵之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同一作者的《出塞》,也写得爽朗明快,壮丽豪迈,显示出盛唐时期昂扬奋发的色彩,充溢着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被《唐诗别裁集》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严武的《军城早秋》写边关秋景,苍凉而不感伤,慷慨而不凄厉,豪情壮志跃然纸上:“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李益《塞下曲》也抒写边防将士的报国壮志,杀敌决心,许身戍边的豪情:“伏波惟愿裹尸带,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伏波指封伏波将军的马援,定远指定远侯班超,二人都是汉代建功边疆的名将。诗人说,为保卫国家,宁愿马革裹尸效命疆场,何必要活着回关内呢?在战场上务必全歼敌人,不让其匹马只轮逃归巢穴,末句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希望在消灭顽敌后,仍留一支克敌制胜的劲旅继续保卫边防。
王维的《老将行》是小叙事诗,叙述老将半生坎坷的经历,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遭遇不幸的命运,并不改变炽热的爱国心。北朝民歌《木兰诗》也是叙事诗,塑造了代父从军、凯旋归来的女英雄的光辉形象,在我国已经家传户喻。
战地风光和军旅生活
有许多诗篇直接描写战地风光和军旅生活,展现了军营的多彩画卷,充满乐观精神。
曹丕的《黎阳作》写大军出征,描绘了威武浩荡的军容及其席卷一切的气势:“千旗随风靡,万骑正龙骧。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
王昌龄《从军行》写战烟弥漫、杀声震天、破敌报捷的战地景观,意象壮阔:“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唐·卢纶的军旅生活小诗雄劲有力,形象鲜明,如《塞下曲》写将军夜射,写得真切入神:“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宋·陆游的《出塞曲》写大军出击,写得气势磅礴,叱咤风云:“佩刀一刺山为开,壮士大呼城为摧。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
唐·钱起的《和张仆射塞下曲》是胜利的凯歌,短短二十个字,有情有景,洋溢着压倒敌人的气势和胜利的豪情:“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战士们的感情世界是丰富的,他们长期戍边,征战频仍,在战斗间隙,面对大漠冷月,思念故乡,如唐·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首绝句被称为边塞诗中思乡之作的绝唱,孤城、烽火台、沙如雪、月如霜,显得凄凉而苍茫,而深秋静夜,传来幽怨的芦笛声声。情、景、声融合一体,写得简洁空灵,余韵悠长深远,但又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表达了战士思乡的典型的情绪。
唐·王翰的《凉州词》同样是传诵久远的名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这首诗里,葡萄美酒,夜光玉杯,马上的琵琶,血战的沙场,出征前的畅饮,交织成边塞风光和军营生活的画面,表现出战士的乐观精神和献身的豪情,令人击节,使人神往。
诗人们拥护反抗侵略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战争,为此,他们投笔从戎。唐代边塞诗人多在军中服务,宋代陆游、辛弃疾等也都曾参军抗敌。国耻未雪,山河未整,他们时刻留恋火热的战斗生活,希望重新效命疆场,辛弃疾的词《破阵子》是这样的代表作:“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诗人回忆昔日横戈跃马的豪情,诉说北伐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老战士深沉的感慨,情怀悲壮,催人泪下。军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个立志报国的人,对于火热的战斗生活,怎能不留恋?
反对不义的战争
诗人们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坚决保卫疆土,制止侵略,维护国家统一,保护人民,打击罪魁祸首,争取实现和平。这个观点,在杜甫《前出塞》(之六)表达得最清楚:“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战争必有死伤。士兵从哪里来?来自人民。一个士兵就有一个家庭:父母和妻儿。一个士兵的死亡是一个家庭的不幸。战争大量的物质消耗,从哪里来?来自向人民征收赋税。战争需要兵员和军需物质的源源补充,完全由人民来负担。杜甫的《兵车行》写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开边”,就是向外开拓疆土,也就是对外侵略。强占其他民族的土地。当时的唐王朝连年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用兵,不仅给各少数民族带来灾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不幸,加紧征兵,乃至强行抓丁,使百姓骨肉分离、田园荒芜,还要增加赋税,横征暴敛。他的《石壕吏》就是写强征抓丁的,为了补充兵员,连老翁也抓去当兵。李白的《战城南》写战争破坏了人民的和平生活,造成流血和苦难,最后说“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在古典诗词中甚多,或描写战祸对生产力的破坏,或描写征夫思妇的哀怨,或抗议强迫兵役的暴政。曹松的《己亥岁》对唐王朝镇压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的揭露很深刻:“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陈陶的《陇西行》(其二)则从另一个角度取材,反映对外扩张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定河边,战死者白骨蔽野,却正是少妇们梦魂缭绕的亲人呢。这首诗匠心独运,寄寓深沉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