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贸易环境的改善以及物流业的发展使得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微观层面表现为企业的全球布局和经营以及由此引发的物流与供应链网络的全球化,在宏观层面则表现为活跃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借助于世界范围内产业的调整和转移以及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见证了大量外资的涌入、跨国公司的进驻、产业集群的形成、沿海三大经济圈以及国际贸易和物流的快速发展。据中国海关总署2011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了近3万亿美元的水平。

在中国国际贸易和物流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和冲突进入频发时期。受人民币升值以及贸易环境变化的影响,具备实力的中国企业将加速其跨国经营的步伐。上述种种变化都对熟知国际政治、法律规范、贸易规则、保险法则和物流管理等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与我国活跃的国际物流管理实践和旺盛的高端人才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术界对国际物流领域关注的不足,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标题中包含“国际物流”的论文不足1000篇,其中大部分为非学术性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际物流管理学术界与业界的脱节,形成的必然结果是所撰写的教材和所培养的人才与快速发展的物流业间的不协调。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术团队,以具有留学美国和荷兰经历的博士为骨干,自2002年起对国际物流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和研究,围绕粤港国际物流和中非国际物流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已经出版了适合研究生教学的《国际物流管理》教材一部。为了更好地适应具有国际视野且具备实操能力的物流人才需求,该团队对本书原版教材进行了翻译。本书原版教材的特点如下:

(1) 教材内容经受了原著者Pierre A. David博士20多年的教学检验,吸收了数百名具有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专业经验的学生的建议。

(2) 尽管教材基本上是以美国的国际贸易和物流为背景,但同时也包含了许多北美以外的案例。

(3) 教材对贸易条款、国际合同、国际货币支付、国际贸易单证以及国际保险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配套有一百多个图表以便于对相关概念和技术细节的理解。

(4) 教材得到了美国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不仅被绝大多数美国大学的物流专业选作教材,而且也被美国运输与物流协会举办的“运输与物流认证”指定为参考教材。

本书的译者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丰富的国际物流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全书行文流畅,符合汉语的阅读习惯。部分概念、术语或内容在与中国外运集团广东公司、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达飞班轮公司等专业人士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贴切的解释、修正或注释,更好地适应了我国国际物流管理实践的实际情况。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高职学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教学、科研和物流实践工作的专业人员参考。

2011年3月于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