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出于职业特点,我关注自杀课题和开展相关研究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在清华大学教授青年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常常听说各校大学生自杀的事件,一方面非常惋惜这些年轻的生命突然逝去,一方面也在脑海中打下无数的问号:他们为什么要自杀;认识自杀问题有无规律可循;自杀行为能否防范;如何做到早期发现和进行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90年代初我在日本筑波大学留学期间,也十分关注日本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关注日本学术界对自杀问题的研究。这么多年来,想编辑一本研究自杀行为及防范的文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我国的自杀问题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我们考察了近三十年来的国内文献后发现,近五年来自杀问题研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特点。但是由于研究涉及学科多,自杀问题研究成果的发表很分散,对于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而言,需要有更方便的研究参考资料。自杀问题研究文集的编辑出版既能反映国内相关研究的水平,也能为正在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00年全球死于自杀的人数将近100万人。在任何一个国家自杀都排在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的十大原因之内。自杀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自杀是个体自愿和故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者知道所采取的自我毁坏的行为会导致死亡的结果,但仍然主动或被动采取能够导致直接或间接死亡的行为。尽管自杀的人数在人群中比例很低,但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负效应却很大。因此,自杀现象逐渐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探讨自杀及其影响因素,找寻有效进行危机心理干预,预防自杀的方法已成为目前我国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学者们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一直被归为低自杀率的国家(<10/10万),由于种种原因,对自杀的研究及报道相对缺乏。90年代后期,自杀问题研究逐步开展,我国自杀流行病学特点逐渐被描述,卫生部公布的自杀数据表明,1995年至1999年我国自杀率为22.2/10万,每年死于自杀者约25万人, 200多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排在各类死因的第五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阶段的急剧变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类社会问题的增加,信息披露和传递的公开快捷,自杀现象明显呈现上升的趋势。 

     自杀问题是生物—心理—社会的多元化障碍,自杀危险的增加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而非单一因素的独特作用。它与自杀者个人的心理特点、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自杀问题研究除了难度大外,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危机心理干预是近五十年来国外常用于自杀患者和自杀企图者的一种有效心理社会干预方法。自杀者中除了精神病患者外,多数是由于生活中遭遇困境而产生激烈的内心冲突,陷入危机状态痛不欲生,难以承受时,才选择自杀这种自毁行为,希望“一了百了”。事实证明,如果有解决当前逆境或危机的有效方法,自杀行为是可以避免的。危机心理干预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帮助患者恢复心理状态平衡,寻找可能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应对技巧及问题解决技术,鼓励当事人积极面对现实,寻求专业帮助,走出重重困境。早期发现危机,早期进行干预是自杀预防的关键。近年来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以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为宗旨的生命教育对自杀预防有积极的作用。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生命,珍惜生命,预防自杀,必须开展多学科的自杀问题及其预防研究。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清华大学得到了香港“李家杰珍爱生命基金”的大力支持,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危机干预和自杀问题研究的学术活动。2007年12月15日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主办了“心理危机干预学术研讨会”,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景军教授和北京危机干预中心、北京市回龙观医院费立鹏教授担任研讨会的联合主席。研讨会邀请十位在自杀问题研究和自杀预防领域中的著名学者和实践者作为重点发言人,其中包括费立鹏教授本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德诚先生及夫人、北大第六医院教授黄悦勤、清华大学教授樊富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季建林教授、中南大学教授肖水源先生、北京大学教授吴飞博士、《农家女》杂志代表许容、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李杰教授。参加研讨会的其他研究人员有卫生部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回龙观医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代表。

  这次学术研讨会上的讨论为本文集编辑奠定了基础,文集中一部分成果源自会议上专家们的精彩报告。除此之外,为了反映国内自杀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还通过中国期刊网搜集了2005—2008年期间国内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自杀问题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分类整理。类别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法律学、传媒学、心理学、宗教学、文学、哲学、文化比较学、精神病学、流行病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从多角度剖析自杀现象,揭示自杀行为的规律,探讨其影响因素。我们从中精选了90篇文章,分成八个部分,分别是关于自杀问题的综合研究、自杀问题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自杀问题的多学科研究、高校自杀问题研究、中小学校自杀问题研究、其他人群自杀问题研究、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研究、生命教育研究。

   “以预防和干预为主”的生命教育也是本文集的重要特色之一。我国青少年自杀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原因。遇到一点挫折和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的脆弱外,还与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在我国教育中仍然是一块空白,而在国外初中二年级开始就有了死亡教育的课程,引导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因此,本文集也收录探讨和研究生命教育的文章。

预防自杀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需要教育、卫生、法律等主管部门,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一起努力,共筑干预自杀行为防线。

  衷心感谢香港“李家杰珍爱生命基金”的资助,感谢清华大学 “精神卫生研究与心理危机干预项目”的支持,感谢各位学者和作者的慷慨奉献,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鼎力相助,正是由于大家的努力,本书才得以与读者见面。

由于编辑工作时间以及编者水平所限,文集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多多谅解、批评指正。

樊富珉

2009年1月于清华大学明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