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译后记
笔者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2007年冬天,当时笔者正在美国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带着激动的心情,笔者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笔者认为,该书是一本非常难得的著作,对传播学定量研究进行了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分析。于是,我欣然将其推荐给清华大学出版社,建议出版。回国后,笔者担任该书的翻译,现在该书的中译本即将与读者见面,心里顿时生出几分感慨。
传播学,作为一门20世纪中期诞生于美国的社会科学,自改革开放以后传入中国,其在中国先后经历了引入、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阶段。中国传播学者与国际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多,中国的传播学也越来越融入国际传播学的发展,学科的接轨是发展的必然。学科接轨的前提是研究的规范化,即在规范的前提下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于中外政治体制、媒介制度差异很大,传播学研究方法成为这种交流和接轨重要的桥梁和纽带,而定量研究成为研究方法的主流,为这种交流搭建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但总的看来,中国大陆学者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重视不足。通过对新闻传播学三种理论性刊物《国际新闻界》(2009年)、《当代传播》(2009年)和《现代传播》(2005—2009年)的290篇样本论文分析,发现,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只占13.1%,但定量研究的比例在上升,《现代传播》论文中运用定量研究的比例从2005年的4%上升到了2009年的10%。当前中国大陆地区传播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结构单一,采用的主要是思辨论证,而较少的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传播学现象进行量化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利用情况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1;王锡苓等 (2007)调查发现,在全国43所“211”高校中,为新闻传播学本科生开设实证研究方法课程的仅有11所,仅占25.6%,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开设实证研究方法类课程的为24所,占43所高校的55.8%2。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和学生多为文科背景、新闻传播教育的职业化取向是导致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有些研究者或学生因为对定量研究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每当阅读到传播学定量研究文献时,往往跳过研究方法部分,直接阅读结果;在涉及到研究方法的写作中,也常常请人代劳。他们往往认为,定量研究不是我的研究兴趣和领域,与自己关系不大。殊不知,研究方法设计、分析恰恰是科学研究的精华,而这本书用实例告诉读者,研究方法、尤其是定量研究方法是进行传播学研究必备的工具。原著的两位作者皆为传播学教授并且都曾担任国际传播学会主席。书中大量的研究案例告诉读者:定量研究与我们每个传播学研究者密切“相关”,并且让读者知道,定量研究并不是充满着数据和公式的“天书”。
传播研究方法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出版了若干经典名著和权威教科书,对传播学研究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其中一部分著作已经由国内出版社组织翻译或影印出版,对中国传播学的教学、研究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在这些关于研究方法的著作中,这本小册子仍具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是该书从出版至今在美国已经出至第五版,这在传播学定量研究领域是很鲜见的,堪称传播研究方法的一本经典教材;其次,全书通俗易懂,虽然是介绍定量研究,但是全书基本没有繁琐的公式,只要具有高中(甚至初中)数学基础即可阅读,这种写作对于多是文科出身的中国传播学研究者和学生而言,扫除了读者的心理恐惧感;第三,内容全面,从描述性统计到推断统计,从较简单的T检验到较复杂的时间序列分析均作介绍,并且书中贯穿了大量的传播学、教育学研究案例,适用性强。当然,这本“指南性”读物可以快速将研究者引入定量研究的大门,如果要深入研究,仅仅靠这些短平快的介绍还是不够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需要再深入学习具体的研究方法,每章结束部分的补充阅读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在本书翻译初稿完成之际,该书的第一作者、前国际传播学会主席费雷德里克?威廉姆斯(Frederick Williams)于2010年5月29日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市逝世,该书汉译本算是对作者的祭奠。
翻译过程中,虽然本人尽力做到忠于原文,但是限于译者水平所限,错误与不当是难免的,希望各位师长、朋友不吝指教。
苏林森
1 沈翠婷,王海龙. 中国大陆地区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分析——对我国三种主要学术期刊的考察. 东南传播,2010(4)
2 王锡苓,姚慧,段京肃. 对实证研究方法课程在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中现状的思考. 国际新闻界,2007(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