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以来(直到近日),常见一些媒体,有人俨然以“知情人”之姿态作“介绍清华校园”的文字,但我所认为的那种“乱弹”现象俯拾皆是,或轻或重地误导了校内外读者:如仍说“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仍说现在被称为“二校门”的地方“原是清华大宫门”;仍说朱自清的名文《荷塘月色》的原址是工字厅后面那口荷塘等等。我因为“职业习惯”关系,对这类文字颇感兴趣,便常常就我所知,为文予以纠正,谁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乱弹”现象不但依然时有发生,而且有时还相当严重,甚至有“变本加厉”的趋势。例如就在前几天,又有人著文说上世纪40年代末梁思成教授居住过的新林院8号“属于近春园的一部分”等等。又由于这些“乱弹”现象的存在,我也应该负有部分责任(我在过去的撰作中,在使用史料方面也明显存在着某种失察现象),因此也有把这些“乱弹”现象进行订正和清理的责任。本书所收相关文字,就是笔者多年来在谈论清华校园今昔方面的一些积累。自信在史料使用和行文上,都努力做到最大限度的严正和诚信,可做今后订正这类现象的根据,不妥之处,尚望园内外读者和专家们指正。
参观、游览清华校园,一般可分为三条路线——中路、东路和西路。全面了解清华校园,本书作者在所著《清华园风物志》中的介绍,对参观、游览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但其条目大都“画龙点睛”,较为简单。本书基本上以“中路”周边各“风物”(景点)择要作较为详细的介绍,并补充了若干图片资料,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书的个别章节(主要是第一部分第四节)牵扯到所谓清华“上古史”中某些问题。那是因为在本书撰作过程中,恰赶上苗日新先生发表他在清华校园史方面的许多“重要发现”。也是兴趣所至,我浏览了他当时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的几篇文字,当时的印象是:“发现”是有的,只是不像所言那样多、那样重大(很多都是早有人谈过的);尤其成问题的是,其中有一些苗先生费了大力气所“考证”出的结论,甚至还有些拗违常理。我当时看了以后,顺手写了篇题为《关于清华大学校园“上古史”的几个问题——兼及苗日新先生〈清华园前身——熙春园新证〉等文》的“博客”文,主要是兼起备忘作用。然近见,苗先生就我在文中所用的某个不当用词颇多微词(“猜”字用得确有毛病,但本人早已纠正了。当时因无确凿根据,实在不好妄加武断),并借题发挥,对我提出好些“质问”,使我不能不有所答复。我与苗先生意见分歧之处主要是“主善斋”之位置所在。不过既然分歧仍然存在,为了维护学术严谨性,为了避免“乱弹”现象的再次出现,我只有把自己的观点收在本书中,请读者评评看(具体请参见本书第一部分第三节及苗著《熙春园· 清华园考——清华园之百年记忆》第三章第二节)。欢迎相关学者不吝赐教。
2010 年5 月中于北京清华园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