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从本书首版发行到现在的第8版,我们的目标始终如一,那就是让同学们对经济的运行以及经济学的魅力着迷。不论是哪个版本,总是这样开头: “对经济学的学习应当从一种好奇的感觉开始。”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完本书之后可以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知道市场的成功之处以及它可能存在的缺憾。我们还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关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一话题,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不过,这一争议也恰好为本书组织结构的安排提供了参考。

一本好的经济学教科书应当紧扣最新的经济问题。自本书第7版问世以来,经济形势已发生了巨大转变。受2001年衰退和“9·11”事件的影响,到2003年,美国经济已失去了大约300万个就业机会。高新技术类股市的崩溃使得标准普尔指数下降了约45%,这意味着数以万亿计的美元资产在短期内蒸发了。美军对阿富汗、伊拉克的入侵,以及国际恐怖主义的猖獗更加剧了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

自2003年夏季开始,某些大的经济问题正在发生变化。在其中一些转晴的同时,另外一些变得更糟了。截至2006年年初,美国新增了超过500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从2003年的6.3%下降到了4.8%。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席卷新奥尔良和墨西哥湾的部分地区,造成1500人死亡,无数的家庭和企业被摧毁,损失总额超过750亿美元,这一地区的经济几近毁灭。与此同时,中东局势的紧张加之飓风造成的这一地区炼油能力的下降将原油价格推高到每桶70美元。

当本版付梓之时,几个经济热点问题正在成为头版头条。首先是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美国每个月从中国进口约200亿美元的商品或者服务,而对中国的出口仅为40亿美元。同时,美国的政府消费超出税收多达数千亿美元,由此产生的财政赤字多由向外国政府借债来填补。

另外一个关注的焦点是住房市场。近10年来,几乎美国所有地区的住房价格都有所上升。住房是美国家庭最主要的财富形式之一,而且最近5年美国人仍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新建房屋。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地产中介、抵押贷款银行、住房设计和装修等),已经成为美国就业市场的一大主体。有不少人预言——这将是一个足以引发世界范围内金融震荡的“大泡沫”。

本版新增

本版致力于知识点的实际运用,因此会在每章至少包含有一个“新闻分析栏”,并在每章的最后附上相应的习题。读者可以在每个学期挑选不同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

新增一章: 将弹性部分的内容扩展成了全新的一章——第5章。

所有用以阐释经济学观点的时事材料都做了更新。

增加了一些新的概念。例如,经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外包”——一些国家(如印度)的工人通过高速光纤的连接,为其他国家的生产商进行工作。

新增了一些国际上的资料。这也加速了本书由一本美国国内经济学教科书向真正的国际化教科书的转型。在前一版中,已经增设了一章关于国际化的内容。

所有的时间序列数据都被拓展到了最近。

2005年发布的《总统税收改革报告》在本版中得到了重点讨论。

基础

除了一个新增章节和其他的局部修改之外,本版仍然与前面的版本一样,锁定“经济学原理”这一主题。本书的目的在于介绍经济学原理,并对经济运行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解。这需要综合经济学理论、制度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等。在本书的每一章里都尽量保持这些要素的平衡。

以下是本书的三个独特之处: 

1. 对概念的三层次解释(故事—图表—等式); 

2. 清晰直观的组织结构; 

3. 全球化的视野。

概念的三层次解释: 故事—图表—等式

教授经济学原理的老师面对的是整个教室的学生,他们的背景、能力和学习风格都有很大差异。对有些人来说,无论如何表述,分析性的内容总是很难; 而对另外一些人,图表和等式会显得很自然。老师和教材作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核心的思想传授给尽可能多的学生而又不使某些高水平的同学感到厌烦。解决的办法是以三种方法来表述每一个核心概念: 

首先,在一个简单直观的故事或者伴有表格说明的文字范例中说明一个概念。

其次,用图表来呈现上述的故事或例子。

最后,在合适的地方用上等式。

微观部分的组织结构

微观部分各章节的组织方式依然反映着我们一贯秉承的宗旨——理解基本经济理论以及市场运行规律的最好方法是先对产品(商品或服务)市场和投入品(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市场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讨论,掌握完全竞争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非竞争市场结构,如垄断和寡头。当学生们理解了一个简单的完全竞争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以后,他们就会开始思考经济的各个部分是怎样“组合到一起”的。我们认为这种教授经济学的方式与某些较为传统的方法比起来更好一些,后者鼓励学生们把经济学看做一系列互相分离、互不兼容的市场模型。

首先学习完全竞争模型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市场的力量。我们无法讨论市场的有效性,除非学生们已经知道了一个简单的完全竞争市场是如何决定生产和分配的。这就是学习第6~11章的目的。

第12章也是很关键的一章——它把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以及政府的作用联系起来了。第13~17章涵盖了三类非竞争性市场(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外部性、公共品、不完全信息、收入分配和税收、公共财政等问题。

下图可以使你对微观部分的组织结构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宏观部分的组织结构

我们坚持认为,在一本入门书籍的前面几章里就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摆到学生面前是不明智的。为了理解AS曲线和AD曲线,学生们首先需要知道商品和货币两个市场的机能。简单需求曲线背后的逻辑是不适用于总需求和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 同样,简单供给曲线背后的逻辑也不适用于总供给曲线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逻辑推理也是经济学教学的一部分。这门学科是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的

,一旦教会学生一种简单的逻辑推理方式,便希望他们可以将其用到新的环境之中。但是当他们把简单需求曲线或简单供给曲线的逻辑应用到总需求曲线或总供给曲线上,这一逻辑就不适用了。我们认为,为了不引起严重混淆的发生,讲解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中体现的逻辑的最好方式是仔细地重新建立它们。

第21章和第22章讲述的是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基本机能,第23章和第24章讲述的则是货币市场的基本机能。第25章把这两个市场结合到一起,用来解释总产出(Y)与利率(r)之间的关系。第26章在第25章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总需求曲线,同时也介绍了总供给曲线,于是得出了价格水平(P)。然后,在第27章讨论宏观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

下图可以使你对宏观部分的组织结构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在组织宏观部分的结构时需要考虑一个问题——是否应该把长期增长理论放在短期的国民收入决定和抑制周期性波动政策之前?在以前的三个版本中,将关于长期增长的大部分内容放在了第20章里。虽然现在有了专门讨论长期增长的第31章,而且这部分内容可以放在短期之前讲,也可以放在短期之后,但我们还是相信: 学生们在对短期波动、通货膨胀和失业等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这部分内容会更加容易理解。

全球化视野

在第7版中,我们将国际经济学部分的内容扩展成了新的一章——第35章。这章重点讨论了国家相互之间经济依赖性的增强。我们的焦点是国际贸易、劳动力跨国流动以及不断扩张的国际资本流动等的原因和后果。

自第7版问世以来,产业外包发展势头迅猛(主要是由美国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市场)。印度的班加罗尔起家于售后服务代表,现在已经引起人们更大的关注,这里相同教育程度的医生收取的费用通常只是他们美国同行的1/3,地处马来西亚的律师业也是如此。关于外包的讨论在本书中出现了好多次,尤其是在国际化那一章里。

与以前的版本一样,我们继续把一些国际性的案例整合进相关章节。所有这些案例都被整理出来列在了索引里,索引放在详细目录后面。我们仍然相信,如果学生尚未了解一个简单的封闭宏观经济体系,我们就不应该教给他们完整的开放市场下的宏观经济学。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决定把有关“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的章节放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世界经济”。这一部分还包括关于贸易的一章、关于国际化的一章和关于经济发展的一章。

学习工具

    作为老师,同时又是教材作者,我们理解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富有挑战。本书的一些设计可以简化并加深学生们对重点经济新概念的理解。

新闻分析

每个新闻分析栏将展现出一篇新闻报道。这篇新闻报道不仅支持了相应章节的内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们体会经济学是如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新闻报道来源广泛,包括《纽约时报》、《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时报》等,并附有图片和照片。

每张最后的习题中都包含有至少一个与新闻分析有关的题目。学生可以访问www.myeconlab.com,那里有更新的新闻报道和练习题目。

深层探究

在本书一些技巧性较强的地方,“深层探究”为学生们提供了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历史信息或实用性材料。以第1章的“深层探究”为例,它提到了经济研究的诸多分支,如经济法学、国际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等。第29章的“深层探究”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债券和股票交易信息。

图表

阅读和理解图表对于掌握经济学概念至关重要。第1章后的附录“如何读懂图表”向读者介绍了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本书中200多幅图表。

重点概念的突出显示

我们将一些重点的经济新概念放入了“突出显示框”中,概念框与上下文自然承接。尤其是在复习重点准备考试的时候,学生们会发现这一点格外有用。

习题与答案

每一章以及每个附录的最后都会有一组习题。它们不是简单的记忆问答题,而是要求学生们用图表或其他一些经济学方法去分析现实问题和做政策决定。通过这些习题,学生们可以回顾和进一步熟悉他们从本章中学到的知识。带星号的题目会稍微难一些。除此之外,还有针对于“新闻分析”的题目。本书的最后附有编号为偶数题目的参考答案,以便学生查阅。《教师指导手册》上有所有题目的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