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颁布,我国农业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农业立法正在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农业法制化建设逐渐得到加强。与此同时,陆续出现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表明,一些高等院校已经成为普法的盲区,法制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在我国农村,广大农业从业人员对农业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加强农业法制建设,不仅需要不断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更需要进行大量的普法工作。农林院校是为国家农业管理和农村建设培养人材的重要基地,在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管理社会之前,传授、普及农业法律知识十分必要。

    农业法规是一个独立的法门,有其自身的法律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由于教学计划的限制,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没有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因此普及性的法制教育就十分必要。法律通过法律规范规定人们的行为规则。法律规范由假定、处理和制裁构成。假定是条件,制裁是法律规范的结果。处理是让人们知道“应当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允许做什么”,是法律规范的中心部分,也是普法的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立法的目的是让公民知法、守法,制裁不是根本目的。本教材以假定和处理为核心内容,在现有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制定且已经实施的农业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础上,按照类别归纳整理。为方便教材的使用,本教材将各部分内容涉及的法律、法规目录附在参考文献内。

    本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1)以现行农业法规为主,减少理论和探索性内容。仅在绪论中论述最基本的法律基础知识、我国农业立法的原则性规定,本教材重点介绍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的法规,力争系统、全面。

    (2)体现教材特点,消除法律条文的枯燥性。法律的特点是条文明确、层次清晰,适于法律工作者从事法律活动的需要。但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法律显得单调无味。因此根据法律的从属关系,有机地将某一方面不同级别的法律规章融合为一个整体,既改变了法律的枯燥性,又增强了教材的系统性。

    (3)按照农业分类和农业生产特点,划分各章节内容。在教学中可根据专业特点选用相关的农业法规内容,以便于学生掌握,从而较好达到教学目标。

    本书共分十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法律基础知识(包括法律的产生、法律的基本特征、法律的本质、法律价值、法律规范和法律关系)、农业与农业法规以及我国农业法制建设状况。第二章主要介绍村民自治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内容。第三章主要介绍土地权属管理与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建设用地等内容。第四章介绍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管理、植物新品种选育审定、种子的生产与经营、种子质量监督、农业技术推广。第五章介绍畜禽资源、种畜禽和畜禽养殖管理。第六章介绍森林管理、森林培育与利用、野生动植物保护。第七章介绍动物防疫与检疫、植物检疫、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相关法规。第八章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与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途径、农产品认证与地理标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相关法规。第九章介绍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与经营管理相关知识和法规。第十章介绍水资源、草原资源、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利用相关知识和法规。

    本教材参考教学时数30~40学时,可根据学时数调整教学内容。第一、二、八、九章属于基本内容,建议讲授12~16学时;其余各章可根据各专业特点选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时观察学生变化。可采用学生提前预习与课堂答疑、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院校应采用多媒体手段,以达到直观、生动、有效的教学效果。    出版本教材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快对我国农业院校学生普及农业法规知识。由于编者多为从事农业的科研、教学人员,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本教材难免有错误之处。真诚欢迎致力于农业法规教学的教师、学者交流教学经验,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不断改进、完善本教材。

                                                     闫洪奎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