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一转眼间,伴随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已经有25年了。25年来,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创新、发展,我们走了一条“洋为中用,融合提炼”的道路,许多先进的管理理论,在逐步引进、消化的过程中与中国企业本土的管理经验相结合,创造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为中国的管理学界所接受,为众多的中国企业所应用,还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而为世界各国所瞩目、所应用。中国企业管理的工作者与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对世界管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总结他们的经验,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的管理理论,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很有必要。尤其是,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吸收到大学的经济管理教材中去更为迫切和重要。这是我们组织编写本套丛书的主要动因,也是最直接的推动力。
在组织这套丛书的时候,我们是遵循着这样的思路设计编写指导思想的:
首先,我们确定了丛书的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以及非管理专业但选修管理作为第二学位的本科生,还有与他们有相近经历的理工科出身的企业管理者。
“定位”对于一切工作很重要,它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作为大学教师,应懂得因材施教这个道理,知道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但是以往编写的教材,往往把读者笼统地看成一个无差异的群体,结果教学常常是事倍功半,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套丛书把读者定位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写作前提,力求在因材施教上做一番努力。
理工科院校学生一般都有较扎实的理工基础,长于逻辑思维,并有较强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所以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主题,讲清概念,并尽量应用现代数理工具解决管理的实际问题。如应用计算机语言解决许多管理中的算法问题,既直观又简便,避免了许多传统、烦琐的计算,使学生学以致用,进而喜欢使用,用得其所。
其次,丛书突出了在经济全球化下企业管理的基本特征。众所周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实际上我国的各类企业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全球的商业竞争。作为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样,用于新一代企业管理人才教学与培训的教材,也必须突出全球化的管理要求。我们深知,现在培养的学生在学成毕业后,大多都要成为企业业务骨干,他们要担负起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竞争的责任。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充分应用大学学到的知识,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企业家。这套丛书力求用最新的管理理论,用全球化的经营理念,用国际化战略设计解决企业在发展中亟须解决的各类问题,因此适应全球化竞争是丛书写作的重点,是力求全面反映的重要方面。
总 序 财务管理(第3版)最后, 丛书要体现信息化时代的各种需求。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爆炸、信息泛滥,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作为反映企业管理实践的管理科学也日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许多原理不断得到新的修正,许多概念变得更加简洁明了。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形成了丛书的三个特色。一,我们在每章的开头部分都列出了关键词和相关的网址,这主要是便于学生利用关键词到这些网站上去查阅最新的资料,这样做不仅便于学生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同时也扩大了教材的内容,这些网站成为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教材的内容随着信息化平台的不断扩大而获得了无限的增量。二,我们在部分章节中,突出了计算机软件语言的功能,帮助学生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去解决管理中的数量化的问题。三,在书中列出了不少专论、标杆文章、案例分析等与教材的主要内容相配套的辅助读物,这样做扩大了学习的信息量,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帮助和增加了手段,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从各方面获取新的资料,及时加以调整,这样便可以在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不发生大的改动的同时,通过专论和标杆文章的更新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本丛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方华教授任主编,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汪泓教授与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顾宝炎教授为副主编,参与丛书编写的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二十多位长期从事理工科院校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丛书的写作是在这四所学校老师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形成了理工科管理教学的特色,突出经济全球化需要的特点,反映信息技术革命的特征。我们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填补管理专业教材中的一些空白,能受到相关学校老师与同学的重视,为中国企业管理学科的发展发挥一点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书的写作与出版得到了上述四所学校领导与教师的鼎力相助,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度重视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王方华
2006年5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