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生产制造是曾经热门的、至今仍在众多企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种古老的职能,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各种产品都要经过生产制造来实现,它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主流。

进入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大多数产品国内强买方市场的形成,各国企业开始向世界市场大举扩张,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一度取代了生产制造的主导地位。然而,到了21世纪,各国企业都将面临世界市场过度饱和的无奈状况,随着一个个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制造技术和现代生产运作方式的不断创新,国际市场竞争的焦点越来越明显地集中在质量、成本、交货期和新产品研发这四个基本要素上,而这四个基本要素无不取决于企业生产运作的方式与效率,生产制造再度成为一种令人生畏的竞争武器,成为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生产制造的复兴,自然使生产运作管理也得以复兴或回归,这是企业不可忽视的、不可低估的必然。生产运作管理已经重新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领域,强化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迫在眉睫。

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绝大部分企业从事的都是生产制造活动。在我国,品牌集合中制造商的品牌占据绝对的优势。生产运作管理不仅是主要的管理职能,而且是企业管理中的强项。企业内优秀的、有特点的、有创新的传统生产运作管理经验应该不断发扬光大。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生产运作管理在我国的企业中已优势不再。企业生产经营中质量差、成本高、交货期长,现场脏、乱、差,库存居高不下,各种定额残缺不全和生产计划粗糙等问题普遍存在。我国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不仅在方法上、手段上与国外先进企业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在观念上也落后于国外。我国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还徘徊在靠库存调节生产,靠检验保证质量,靠加大批量提高设备利用率,靠加班加点满足产品交货期要求的低水平传统管理阶段,这种落后状况亟待扭转。“世界顶级制造”不仅反映了我国是当今世界生产制造的大国,同时更应该体现我国是当今世界生产制造的强国。

本书有如下亮点。

1. 以企业运作周期系统的管理作为主线贯穿全书

活着,活下去。实践是检验企业生存发展理论的标准,时间也是。

每天,一些企业诞生,而另外一些企业倒闭了,周而复始。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不仅有轨迹可查,而且有规律可循。研究企业的活动轨迹与规律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真理常常在时间这一边。企业是否需要长寿?企业能否持续发展?企业如何尽可能地延长寿命?对任何企业来讲,长期稳定的增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谈到一个企业的商业威望时,没有什么比长寿更值得赞许的了。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保障。对于企业来说,“做100年与做100强”同样重要。

2. 按照“世界工厂”的要求规范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

首先,加强对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运作管理的介绍和分析,使生产运作管理着眼于国际市场,服务于全球生产。其次,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可持续制造的主要内容。明确绿色制造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制造业“一流水平”、“世界顶级制造”的重要标志之一。

3. 突出专业性

本书依据教育部关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的基本要求,重点论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有关时间周期系统管理的知识。这是因为在企业的生产运作中,存在大量与时间元素相关的管理内容,如运作周期管理、研发周期管理、生产周期管理、库存周期管理、设备周期管理和项目周期管理等,实施生产运作周期系统的管理,正是将生产运作管理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和专业化的过程。

4.强调知识的应用

知识不是用作装饰,更不是用作炫耀,而是重在应用的。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使用则更为不易。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知”,而且要求“行”;不仅要求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在用实践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的同时,用理论指导生产运作管理的实际工作,提高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水平。

5. 案例的连贯性

在本书的案例编写与选择中,秉持了全书尽可能使用同一案例的思路,从而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生产运作管理中的方法。本书中关于北京灵的单车行的辅助教学案例均由林沙平负责编撰,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6. 便于教学和自学

本书作为管理类专业教材,具备两个功能:一是适合课堂教学;二是便于课下自学。全书在注重体系完整、结构简单明了突出逻辑性的前提下,对书中涉及的概念、术语、观点力求权威性、统一性和简明扼要。对一些可比较的内容尽可能地使用图表叙述,这样既节省了篇幅,又便于理解、记忆,大大方便了学生学习、掌握和查询知识点。

全书共有十六章。第一章企业运作周期系统的管理;第二章企业运作管理的演变;第三章生产运作战略;第四章需求预测;第五章企业的生产能力;第六章企业研发管理;第七章企业的空间组织;第八章工作设计与工作测量;第九章库存周期系统的管理;第十章供应链管理;第十一章生产运作计划;第十二章企业资源计划;第十三章生产作业计划;第十四章项目管理;第十五章设备周期系统的管理;第十六章质量管理。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各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相关教师和管理人员;从事生产运作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主管生产运作管理工作的政府官员;公司从业人员;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管理爱好者。

向所有启发本书创作,被本书直接引用、摘录的文献资料的作者致敬!

向所有为本书的创作、出版、销售、阅读做出努力和服务的人们致谢!

恳请各界人士对本书中的错误及不妥之处提出批评指正。

林光

2010年4月于北京

E\|mail: lind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