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源于丰田汽车的“精益生产”精神,造就了丰田汽车王国,也直接影响了日本的整个工业体系,包括笔者曾经工作过的本田汽车公司。精益生产的精髓是“精简”和“效率”,简单地说,就是只有精简的组织结构,才能达到最大的生产效率。在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中,开发设计阶段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产品设计开发是个复杂、烦琐、反复的设计过程,只有合理组织设计过程,使用合理的设计方法,才能最大地提高设计开发效率。因此,将精益生产的理念运用于设计开发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丛书所提出的“精益工程”,包括精益设计(针对设计领域)、精益制造(针对数控加工领域)和精益分析(针对工程分析),其主要理念是“功能简洁必要、组织紧凑合理、学习高效方便”。众所周知,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都包含了繁杂的功能,有些功能只是针对某些特定用途,但这些繁杂功能却搞乱了读者,如果把所有功能都堆积到书中,那么读者浪费的不仅仅是金钱,还会浪费学习时间。

  AutoCAD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绘图软件,广泛应用于电气设计、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领域,可以说是电气、机械等工程领域技术人员的必备工具。本书精选电气制图领域所需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并以丰富的案例、全视频讲解等方式进行全方位教学。

本书特色

  除第1讲外,书中各讲均按照“实例·模仿→功能讲解→实例·操作→实例·练习”的流程,通过适量的典型实例操作和重点知识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对AutoCAD 2010的电气制图相关功能进行讲解。在讲解中力求紧扣操作、语言简洁、形象直观,避免冗长的解释说明,省略对不常用功能的讲解,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AutoCAD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在电气工程样图的绘制过程中,严格遵照电气制图国家标准的要求,使读者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AutoCAD 2010的基本操作,还对电气制图的常用国家标准有所认识,从而在完成本书的学习之后能够绘制出规范的工程图纸。

  全书录制视频。将实例操作、功能讲解、练习等全部内容,按照上课教学的形式录制成多媒体视频,让读者如临教室,学习效果更好。读者甚至可以抛开书本,直接观看视频,学习起来更为轻松。读者可以按照书中列出的视频路径,从光盘中打开相应的视频,使用Windows Media Player等常用播放器进行观看(提示:如果播放不了,可安装光盘中的tscc.exe插件)。

本书内容

  本书共11讲,后附有4个附录。讲解中含有大量图片,形象直观,便于读者模仿操作和学习。此外,本书配有光盘,包含本书的教学视频及实例讲解的DWG文件,方便读者自学。

  第1讲为AutoCAD 2010基础讲解,首先对AutoCAD软件进行简要介绍,并对AutoCAD 2010版本的新功能进行说明,然后对绘图环境的基本设置、图形文件操作、图层设置等操作进行讲解。通过对这一讲的学习,读者能够对AutoCAD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2、3、4讲对图形的基本绘制方法和基本编辑方法进行讲解。这3讲主要是以电气工程领域常见的设备为例(如电流互感器、变压器、隔离开关和断路器等),由浅入深地介绍其绘制和编辑方法。通过对这3讲的学习,读者可以掌握简单电气工程设备的绘制方法。

  第5、6、7讲对AutoCAD 2010中图块的创建及应用、尺寸标注、文字标注及表格进行讲解。通过对这3讲的学习,读者将具备绘制较复杂的平面图形的能力。

  第8、9、10讲对AutoCAD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进行讲解,包括输电线路工程、变电工程的一次部分和二次部分的绘制。通过对这3讲的学习,读者将具备绘制基本的电气工程图纸的能力。

  第11讲主要讲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应用实例。

  本书附有4个附录,其内容为AutoCAD 2010的安装及设置、绘图环境设置、打印出图、常用命令集及系统变量,供有需要的读者参考。

读者对象

  本书具有操作性强、指导性强、语言简洁的特点,可作为AutoCAD初学者入门和提高的学习教程,也可作为各大中专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的AutoCAD教材,还可供从事电气工程设计以及CAD/CAM/CAE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学习。

学习建议

   建议读者按照图书编排的前后次序学习AutoCAD软件。从第2讲开始,首先浏览一下“实例·模仿”,然后打开该案例的光盘视频仔细观看一遍,再按照实例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在AutoCAD中进行操作。如果遇到操作困难的地方,可以再次观看视频。功能讲解部分,读者可以先观看每一节的视频,然后动手进行操作。“实例·操作”部分,建议读者首先直接按照书中的操作步骤动手进行操作,完成后再观看视频以加深印象,并纠正自己操作中的错误。“实例·练习”部分,建议读者根据案例的要求自行练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再查看书中操作步骤或观看操作动画。

  感谢您选用本书进行学习!如果您对本书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可以写信告诉我们(E-mail:baiom@163.com或者xielonghan@yahoo.com.cn),我们会尽快答复。祝您学习愉快!

  

  

                                                                      编  者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