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傅家骥和雷家骕老师出版了《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一书(以下简称《前沿问题》)。这部著作以前瞻性的视角,寓意深远地提出了技术经济学“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有待进行开创性研究”的前沿性问题。同时,在该书的附录中,给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相关研究项目以及国内同行技术经济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相关目录。这些,不仅激励着后人“没有理由‘回头找岸’”,必须像“愚公”那样“挖山不止”,也给后人指出了寻找“王屋山”的方向。
这么多年来,作为技术经济学“愚公”的传人们一直都在“挖山”,有很多优秀的著作相继问世。同样,我们也一直在解读、在挖掘和探索《前沿问题》给我们提出的思考。
首先,关于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问题。《前沿问题》中界定了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三个领域,即“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基于技术与经济交叉“集合”上的“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领域的技术发展规律”等。可以这样认为,技术经济学自身的使命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范畴。无论社会经济环境如何变迁,该学科的研究范畴依然是这三个领域的相关问题。所不同的是,这些“问题”已经不再是以往的“问题”,而是发展了、变迁了、更加丰富了的“问题”。正如《前沿问题》序言中指出的: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中国在进步。21世纪的中国已‘今非昔比’。”中国的经济已全面融入了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市场中。由此,技术经济的大环境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就决定了技术经济这门源远流长的学科也必须“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其学科内容,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其次,关于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问题。毫无疑问,随着经济环境的动态变迁,技术经济学科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研究内容的动态调整,并通过调整加快发展。这又决定了“技术经济学科的愚公们必须‘挖山不止’。那么,下一步的‘王屋山’在什么地方?我们必须找到它”!这既是撰写《前沿问题》的动因,更给予后人继续寻找“王屋山”的原动力。作为技术经济学科的后来人,我们一方面继承前辈的“祖业”,一方面试图尝试将其发展和完善,使其更加适应未来的新经济环境,同时也试图竭尽全能给前辈们提交一份不至于让他们太失望的“答卷”。我们认为,在全球一体化的技术经济环境中,我国的经济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处在提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快速向全球经济制高点迈进。由此,在经济建设领域中,极大地降低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的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结合的、具有战略引领性和长远性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主导。无疑,新兴产业创新、技术战略管理、经营创新管理、管理创新、竞争性情报等,成了技术经济学科中新的关键词。所有这些都是以往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过程中从未经历过的。新的经济环境对技术经济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在该学科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包括引入新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增加技术管理的内容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本书命名为《技术经济管理学》。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沿着前人指给的方向寻找“下一步的‘王屋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注意将前沿性理论引入其中,也包括我们潜心研究的成果。尽管我们没有严格地从不同层面来研究技术经济管理学的学科内容,更不敢说找到了“王屋山”,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在不停地“挖山”,在不断地寻找。本书的结构就是我们多年来在继往开来的基础上,探索形成的课堂教学构架的凝练和提升。
本书尝试从另一个视角把技术·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综述篇。主要概述技术经济学科的沿革,技术·经济·管理的界面,技术经济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等内容。
第二部分为技术经济分析篇。以《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为依据,研究技术经济分析的核心内容,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评价方法及相关内容,如实物期权评价方法、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
第三部分为技术经济管理篇。包括高技术创业管理、技术战略管理、产品经营创新管理、管理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竞争性情报等内容。
在这三部分中,邹辉霞撰写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第十章、第十三章及其他部分章节内容,并负责全书的统稿。曾凡涛撰写了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和第八章。姜棱炜撰写了第九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和第十四章。
技术经济管理学也是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随着技术经济环境的不断变迁,总是有新的“王屋山”需要寻找,借用《前沿问题》中的一句话: “技术经济学科的愚公们就必须‘挖山不止’。”本书正是我们多年来不断“挖山”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果。本书的出版也旨在为丰富和发展技术经济学科抛砖引玉,真诚地希望同人批评指正并继续探索,使技术经济学科永葆“常青树”的地位,更好地为新时代、新经济服务。
由衷地感谢技术经济学科的前辈们创立了这门学科,为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由衷地感谢傅家骥和雷家骕老师的《前沿问题》给我们指点的寻找“王屋山”的方向以及给予我们“挖山”的激励,使我们有了“挖山不止”的原动力。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参考了不少国内外文献资料,对这些专家学者表示真诚的谢意,并对由于疏忽而未能指出资料来源的情况表示万分歉意。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支持,感谢编辑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感谢关注这本书的广大读者。此外,本书撰写过程中研究生杨春杰做了部分章节的校对和资料整理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技术经济管理学科有较强的动态变迁性,我们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对发展变化中的该学科的认识和研究还在继续深入。因此,书中难免有不足和错误之处。真诚希望专家、学者、读者朋友给予批评指正。
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