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工程材料》课程是高等院校机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工程材料》课程的任务是从机械工程的应用角度出发,阐明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了解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介绍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及其应用等基本知识。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根据机械零件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对结构零件进行合理选材及制定零件工艺路线的初步能力。由于能源、材料和信息是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学习并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对于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已把《工程材料》(或称《机械工程材料》)课程设置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本书根据高等工业学校机械工程材料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编定,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学生学习工程材料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报考机械类专业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研究生的考生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是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郑明新教授主编的《工程材料》第1版(1983年)、第2版(1991年),以及朱张校教授主编的《工程材料》第3版(2001年)、朱张校、姚可夫教授主编的《工程材料》第4版(2009年)的基础上重编的。由于本书主要供机械类专业学生使用,因此重点在于阐明各种工程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和应用,以及正确选材和用材的基本知识。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一些院校和研究单位把“工程材料”作为机械类专业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并把清华大学的《工程材料》教材作为重要参考书。因此本书加强了材料学方面的内容,以利于加强学生的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同时重视材料学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引入了大量工程应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工程材料》第5版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部分,由第1章、第2章组成,阐述了工程材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其内容为工程材料的结构、组织和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金属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因素和规律。第二部分为工程材料知识部分,包括第3章至第7章。介绍了常用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及其应用知识。同时对功能材料和其他新材料作了介绍,以扩展学生的材料知识面。第三部分为工程材料的应用部分,由第8章至第10章组成。介绍机械零件的失效与选材知识以及工程材料在汽车、机床、仪器仪表、热能设备、化工设备及航空航天器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其中“工程材料的应用”一章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选择地讲授部分内容,其他内容可由学生自学。书中引入了较多的新材料、新技术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书的重点是第2、3章和第9章。

本书中介绍的材料牌号采用了最新的国家标准。考虑到读者对材料新牌号尚不熟悉,因此保留了部分材料的旧牌号,文中用括号表明。例如不锈钢牌号20Cr13(2Cr13)、铝合金牌号5A05(LF5),其中20Cr13、5A05为新牌号,2Cr13、LF5为旧牌号。

本教材体系科学合理,内容丰富新颖,理论性强,概念清晰,语言简洁,条理性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例丰富。本书介绍的材料种类多,牌号新,材料知识面广,较为完整。本教材适用面广,可作为高等院校各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教材或学习参考书。书末附有国内外常用钢号对照表及工程材料学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可供读者阅读有关外文参考教材或文献时查阅。

配合本教材,作者另外编写了《工程材料习题与辅导(第5版)》一书作为《工程材料(第5版)》的配套教材。内容包括《工程材料(第5版)》各章重点、习题、课堂讨论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等,同时编写了《工程材料教师参考书(第5版)》,制作了《工程材料多媒体教案(第5版)》光盘,为工程材料课程教师提供了必要的教学资源。以上教学资源都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资助下,作者研制了《工程材料网络课程》,建设了工程材料课程网站。《工程材料网络课程》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

本书编写者分工如下: 

绪论、第1章1.1、1.2节、第2章2.1节至2.4节、第9章9.3节至9.5节由朱张校编改。

第1章1.3节、第4章、第7章由张弓编改。

第1章1.4节、第5章、第6章由张华堂编改。

第2章2.5节、第3章3.1、3.2节、第9章9.1节、第10章10.4节由王昆林编改。

第2章2.6节、第8章、第10章10.2、10.3节由张人佶编改。

第3章3.3节、第9章9.2节、第10章10.1节由姚可夫编改。

第3章3.4节由吴运新编改。

第10章10.5、10.6节由巩前明编改。

附录1、3、4、7、8由朱张校整编,附录2、5由张欣整编,附录6由吴运新整编。

书中显微组织照片由丁莲珍、张欣、朱张校提供。

郑明新教授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并审阅了全书。全体编者对郑明新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编写中引用了有关材料牌号方面的最新国家标准,参考了部分国内外有关教材、科技著作及论文,部分照片下载自互联网。在此特向有关作者致以深切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朱张校 姚可夫 2011年1月于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