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2010年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主要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来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教师[2002]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要开设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加强信息技术相关公共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师范类专业本、专科学生、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教师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书适应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融知识内容的整合性与技能实践的可操作性于一体,并具有以下五方面的鲜明特色。

  (1) 顺应时代潮流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第1章明确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素养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的关系;第4章的4.5节具体介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应用;第7章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领域大规模改革和试验成功案例。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也了解了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力,还能更好地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书中收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英特尔”未来教师教育计划以及美国科学基金会支持研究三十余年的基于支架式知识整合理论框架的WISE在线科学学习环境,都是近几年教育和教育技术领域的重大试验改革项目,具有广泛的实践范围和丰富的研究成果。

  (2) 注重“教”与“学”的结合。本书体现了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即体现以“学”为中心,教师有效引导的教学理念。同时兼顾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活动,如每章的“本章学习目标”、“教与学活动建议”、“学习资源链接”和“扩展阅读”等知识模块。另外,第8章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以实验的形式体现出来,不仅有利于教师依据教学条件灵活实施,也有利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自主学习。

  (3) 注重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环境的整合应用。第3章教学媒体设计与应用全面介绍了各种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制作技术,并重点介绍了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和流媒体课件以及数字化教育电视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等实用教学技术;第2章数字化学习资源及其应用不仅介绍了学习资源的检索、下载以及收藏方式,还注重体现“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如教育博客、Wiki等网络学习和交互模式;第4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具体介绍了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微格教学系统以及数字校园网络等教学环境及应用。

  (4) 注重教与学过程的有效整合。第5章教学过程设计完整地介绍了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设计;第6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第5章的基础上,具体介绍和分析了各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如基于概念图、WebQuest、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及校际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第8章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融合了媒体采集与制作、课件制作、教学环境的实践应用以及教学系统设计等多项技能实践内容,很好地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与学过程的有效整合。

  (5) 注重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转化。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书中内容扮演着协助者、引导者、资源提供者和学习策略提供者的角色,以“本章学习目标”、“核心概念”和“引导案例”等模块导入每章主题,并通过体贴、到位的诸如“小贴士”、“知识扩展”、“思考交流”以及“实践”等知识模块贯通全书,想读者所想,做读者所需。

  ① 引导案例:通过引导案例,点拨每章主题,明确项目内容和任务,并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作用。

  ② 名言警句:每章开篇均有一句名言警句,其作用是在潜意识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协作交流,并具有激励学习的作用。

  ③ 思考交流:用来拓展书本内外的知识联系。

  ④ 小贴士:用来进一步解释说明章节任务中的问题。

  ⑤ 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完成章节任务或者相关技能操作等。

  ⑥ 知识拓展:主要是为了对章节任务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

  ⑦ 资源链接:依据每章内容提供适当的文献资源和说明,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章节知识,并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本书由王云教授和李志河副教授任主编,并进行了统稿和定稿。各章的分工编写情况如下:王永平编写第1章的1.1节、1.2节,吴彦茹编写第1章的1.3节、1.4节;杨芳编写第2章的2.1、2.4节,李玲静编写第2章的2.2节,汪存友编写第2章的2.3节;李志河、罗延财和王云编写第3章;杨丽勤编写第4章的4.1~4.3节,李伯飞编写第4章的4.4节;赵嵬和张建编写第5章;郑晓俊编写第6章的6.1~6.3节,姚海莹编写第6章的6.4~6.6节;康桂珍编写第7章的7.1节,徐桂兰编写第7章的7.2~7.4节;马喜丽编写第8章的实践3~实践7,张建编写第8章的实践1、实践2和实践8。

  本书得到山西师范大学“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教育学)和山西师范大学2011年度校级教材建设项目的资助。非常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另外,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和引用了大量专著和文献资料,在此对各位作者深表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所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如有疑问或者需求可与作者联系(lzhh1974@163.com,李老师)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