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工业工程被誉为“划时代的管理技术”、“工业文明的一道曙光”,这是因为工业工程的理论在实践中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有识禾之识,工有鉴钢之术,医有诊断之方,管理有完善之法。作为一项专门的管理技术有着系统的理论架构,但是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却又常常交互渗透着多种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如何将零零散散的知识点整合为系统的知识结构,自然是工业工程领域的研究者殚思竭虑研究着的重大问题。借助于领域的相关知识,创造性地探索、揭示、阐述工业工程的原理与方法是21世纪之初几年间在中国推进工业工程的挑战性课题。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在当代新思想、新概念层出不穷,在人类社会进步中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正由工业领域向非工业领域推进,IE已经成为一门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实用管理技术,成为衡量企业行为水平的统一理论。

本书的雏形是1986年为本科生编写的第一本讲义,面向各类学生: 本科生、硕士生、企业管理干部培训,至今已有近百个轮次。25年间每个循环、每一次课,我都留心记下大学生对知识的反应,不断地修正、完善教学内容与方式,几易其稿、几改教材,学生的呼声是一个极好的说明: “这是一门几年来学到的最有实践意义的理性很强的课程,真希望课时加大,提前学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沿着“概念+工具+创造力开发”的主线铺展全文,有如下特色。

(1) 凸显理性。任何教科书的编写都不能离开科学性这一特点,否则就会失却基本价值。IE作为方法论,其理论知识不像常识那样“不言而喻”,只有努力钻研才能透彻领会,凸显理性的目的在于拓展读者的理论知识,面对管理问题有一种驾驭感,这是根本问题。

(2) 强调实用、适用。本书最突出的特色是介绍IE全面具体的实用管理技术。在书中,结合实例务实地分析问题,并用创造力开发的手法让学生开拓思路,举一反三,达到能动地解决问题的效果。

(3) 完整性、系统性、知识面广。不只是狭义IE的基本技术,涉猎与之相互渗透的俦领域的有关内容。换一个视角,会对一个问题产生不同学科的不同的见解,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 可读性、可操作性。作为一本教科书,若能一书在手,朗朗上口,实属不易,作者决定一试,为达到如此境界,在二十多年来的教学过程中,作者阅读了大量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有认识与体会,书中概念的介绍绝不局限于一般外文书籍的直译,而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一语破的,说明道理,同时将新世纪IE所将探讨的前沿问题在教材中渗透,这将是每个读者所期望的。

本书共12章。分别是: 第1章IE及其发展、第2章IE的基本理论、第3章方法研究概述、第4章程序分析、第5章操作分析、第6章动作分析、第7章时间研究概述、第8章时间测定技术、第9章工作环境、第10章疲劳研究、第11章IE与运营的时空管理、第12章案例分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本书的写作与出版得到了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基金(JC201131)的资助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刘志彬先生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作者的研究生涯始于1983年,那正是IE甫入中国之时,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作者是这门学科在中国发展的积极的目击者,同时又亲历其中学习、思考、实践,倘若作者能对IE思想多少有点驾驭感,则全然归因于作者的头脑浸其中时久,然而也不可避免地会留下囿于作者学术背景、研究领域所形成的许多缺憾。读者若能在工作的具体条件下,对于本书惠与批评指正,以便将来修正及改善、更好地达到实用的目的,作者实为感盼。

王东华

2012年10月于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