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书的写作背景
进入21世纪后,社会和教育都在自觉不自觉中发生着改变。经过多年的试验和实践,人们发现,国外的课程开发模式在我国本土化移植和改造中显得“水土不服”。从自身实际出发,本土应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课程开发模式,这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新一轮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在各地开始进行,一些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开发模式也初露端倪。
从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的迹象来看,一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显现了强劲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因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应该在学习内容的开发与编排上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另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已在实践中成功地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并深刻影响着课程体系的重构,这代表着我国未来职教课程开发模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本书正是在这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在本土实践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
二、 本书的主要特色
本书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材《网络设计与实施》相配套的实训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及获取相关资格证书的参考教材,可作为信息工作者业务用书,以及计算机网络爱好者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具有下列显著特点。
(1) 从职业行动领域出发,以网络设计与实施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为依托,以工作任务为“纲”,以任务驱动为“目”,组织教材结构和内容。
(2) 针对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网络安全等独立的知识糅合在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中,尽量体现“上班式”课程的特点。
(3) 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充分考虑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体会实际工作中团结协作、善于沟通、统一部署、统筹规划●●等社会能力的重要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他们产生主动关注新技术、新产品、新动态的学习意愿。
三、 本书的内容结构
本书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改思想为指导,以项目化教学为指针,以网络设计与实施的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为原型,工学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具备网络技术工程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通过对网络技术工程师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流程的分析,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和初学者的特点,本书按三层七项组织教材结构和教学内容: 第一层,基础层,包括项目一(设计企业网络)、项目二(管理网络施工);第二层,实战层,包括项目三(配置交换机)、项目四(配置路由器)、项目五(配置网络操作系统)、项目六(配置网络基础服务),这一层是本书的重点;第三层,提高层,包括项目七(配置网络安全),这一层是本书的难点。
书中每个实训项目包含多个具体的实训子项目,子项目不求“全”、“难”,只求“实用”、“精练”,子项目间“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每个子项目包括“实训目标”、“项目背景”、“实训环境”、“实训要求”、“实训步骤”、“思考与练习”、“实训评价表”。实训项目及其子项目与教材的相应章节基本一致,但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部分实训项目综合了教材中多个章节的内容。项目选取时应考虑到最新科技成果以及最典型的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注重“知识”、“技能”、“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四、 本书的使用建议
对教学的建议: ①教学应重点放在项目任务的描述和实现上; ②要有效地组织、安排教学形式和教学过程; ③建议教学课时为72学时以上,可根据教学对象和专业的具体要求进行取舍; ④建议依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考核。
对自主学习的建议: ①建议先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 ②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思考、多效仿、多实践; ③运用书中学到的方法,举一反三,不断创新; ④利用好本书的电子资源; ⑤要熟记书中出现的英文词汇; ⑥善于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补充学习。
与教材配套的网络资源丰富,配套网站地址: http://caimaonet.xoops.org.cn/。依据身份的不同,访问网站的用户被分为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等多种级别。网站拥有“互动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课程资源”、“教学效果”、“论坛”、“在线测试”等栏目。配套网站中还包含相关法规、教程、课件、知识库、案例、习题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作业管理、课程评价、数据统计等丰富的功能。
五、 作者与致谢
本书由刘永立任主编,张伦任副主编。书中项目一、项目二主要由张伦编写,项目三、项目四主要由孙刚凝、刘永立编写,项目五主要由张伦、陈星野编写,项目六、项目七主要由刘永立编写。参与本书编写的还有姜可、李斌、杭国英、李多、侯贻波、谢东伟、方洋、张洋等。
本书能够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精心策划和大力支持。其次,要感谢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HP全球企业网部--华三通信(H3C)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及指导。最后,还要感谢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丰富课堂教学经验和有益建议的各位同仁,他们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成果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予以改进!
编 者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