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优势,将直接关系到组织的成败。
近年来,管理学界掀起一阵阵国学之风、思想之风,大多数经理人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沐浴一下古代圣贤、管理学大师的先进思想,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释卷之后重新返回到现实的管理生活中,才发现“书走书的路,人走人的路”,所学的管理思想难以运用到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去。
学术从来都是实践的后台, 20世纪90年代初,本书作者就开始给本科生、硕士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后来又给MBA、EMBA讲授,一直想把自己在讲授该课程中产生的心得体会,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相关领域的思想和新观点,乃至自己在做企业管理咨询和诊断等所获得的成果融入书中,编写出一本体现系统性与前沿性、理论与实践平衡、本地化与可操作性、创新教学方法、网络与教学互动、教材与教辅互动平台的教材。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第3版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努力的结果。
尽管现在国内同类教科书已不少,还引进和翻译了国外有关方面的书籍,但目前,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书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直接引进的国外书籍;一类是国内专家自己编写的。直接引进的国外书籍,一般内容较新,系统性较强,总体水平较高。但是,这类书由于是国外学者编写,都是以外国经济和社会文化为背景,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上与中国实际相差太远,很多内容不适合中国企业,甚至会形成误导。国内编写的教材较为散乱,不够规范。从教材角度来看,有的过于偏重理论,实际操作技术不够;有的则相反,理论不够系统,体系不够完整。
本版在体系安排上新颖、别致。为方便教学,都配有学习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备忘录、互联网资料、决策借鉴、实务指南、应用范例、HR测评等内容,每章末配有复习与思考题,将本章讲授的内容利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方式做复习巩固,便于深刻理解和学习掌握。同时,突出开发式案例讨论,使学生通过讨论借鉴他人经验,增强运用训练。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本版在编写中遵循和突出以下特色:
1. 理论的系统与前沿性
针对高等学校的教学要求,第3版在内容上力争涵盖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内容及主要活动,保持理论的系统性,同时,尽量收集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技术的最新进展和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使第3版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更能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与时俱进的特点。
2. 理论与实践平衡
第3版在第2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修订,修订如下:
每章都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备忘录”“实务指南”,章末配有“复习与思考题”,将本章讲授的内容利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方式做复习巩固,便于深刻理解和学习掌握。为配合章节内容在大部分的章末增加了相关的“HR测评”,部分章节的案例进行了更新,突出体现在阐述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实战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并用案例加以佐证。
3. 本地化与可操作性
国外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方面比我国起步早、进展快、经验多。因此,对它们的先进之处应当学习、引进、介绍和借鉴。但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其关键。所以,第3版在每章介绍内容前阐述了本章关键词、互联网资料、学习目标;为使学生按规范操作,文中插入“人力资源管理备忘录”“实务指南”“决策借鉴”或“应用范例”等内容;每章末突出开发式案例讨论,使学生通过讨论借鉴他人经验,增强运用训练,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课程内容。第3版在内容安排上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以体现可操作性特色。
4. 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便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变传统的“结构式”教学为“亲验式”教学。本版增加了大量的案例讨论、角色扮演、问卷和量表填答等练习内容,力争为创新教学方法做出贡献。
5. 网络与教材互动
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编者与读者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将最新理论成果、策划案例分析、课程简介、课程特色、教学大纲、本书介绍、教学课件、作业习题、课程试卷、学生作业、学生作业展示及课程相关资料展现在网上,形成教学互动,课程资源共享。
6. 教材和教辅互动
为便于师生教学活动,针对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要求,作者出版了《人力资源管理学习指导》(葛玉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ISBN: 978-7-302-21955-2)的配套学习指导书,学习指导书的内容体系设计与本版完全吻合,并对每章的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试题提供参考答案。
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参阅和借鉴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和论文,在此谨向相关的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本书受上海市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资助(编号: S30504)。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表示特别的感谢!本书不足与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联系方式为: gyh118@126.com
葛玉辉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