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5年,德鲁克就提出了“创业型经济”的概念,认为“管理型经济”正在向以创新为重要特征的“创业型经济”转型,创业型经济是建立在创新与新创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创业型经济需要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精神的培育。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所以,在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潜质的重要举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创业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开展得比较早,并已颇具规模。我国创业教育起步相对比较晚。进入21世纪,创业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十七大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放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
本书编者从2003年开始从事创业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模式探索。编者通过案例分析、多媒体视频、企业家进课堂、角色扮演法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创业学原理、创业思维和过程;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深入孵化基地进行调研、创业沙盘模拟、拓展训练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创业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编者的教学活动荣获上海市精品课、上海市创新思维技能课等荣誉称号。
在创业学教学过程中,编者曾接触过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创业学生,采用过多种版本的书和参考资料,这些学生、书和参考资料都给了编者很大的帮助,促使编者去思考,去探索。目前,越来越多的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开始思考如何创业的问题,他们急需掌握技术创新创业知识,提升技术创新创业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编者发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在对创业学知识的吸收、理解与掌握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存在是由他们之前的学科基础所决定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在学习创业学过程中很容易将所学内容与之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之前,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等知之甚少且不系统。这就是笔者编写本书的直接动因,即:向技术型人才传递创业思想、理论、过程与方法。
技术创业学: 创业思维·过程·实践前言[3]但是,如何编撰一部既具备理论与知识的系统性,又满足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同时,还要求编排体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并能通过创业家的智慧给学习者带来思考,且比较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创业学书,无论如何对笔者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一般而言,技术创业者或工科院校学生长于逻辑思维,并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技术创业所面临的是在高度不确定条件下的试错行为,基于确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知识难以对技术创业提供具体的支持和帮助。拉里·雷法尔所著的《创业时代——唤醒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创业精神》和梅田望夫著的《G时代创业的5大定律》等给了我们很大启发。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编者认为,那些已经“在路上”的创业家的思想和案例对技术创业者的帮助可能会更大一些。所以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把创业家们灿烂的创业思想与国内外丰富的创业实践与创业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本书的编排体例,期望学习者在系统学习技术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创业家语录分享创业家的经历和感悟,感受创业的激情,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而培养起自己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作为我国一部技术创业学教材,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注重创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本书的理论知识体系是围绕着技术创业过程而展开的,涵盖了技术创业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对技术创业企业与管理新创技术企业的相关知识、技能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有助于学习者对技术创业过程整体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
第二,突出内容的实用性。本书注重创业理论和技术创业实际的联系,通过将创业理论、创业家思想和创业案例结合在一起,使技术创业者能够在学习技术创业理论的同时,领悟创业者和管理学家们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较好地满足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第三,强调结构的新颖性。本书的章节组织基本上按照技术创业历程的先后顺序进行布局,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在编排上,本书设置了创业小贴士栏目,每一章均设置了案例引导、创新思维游戏、案例分析以及延伸阅读与相关网站链接栏目。读者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每章所介绍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掌握理论。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延伸阅读与相关网站链接扩充技术创业相关知识。
同时,书中还引入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感悟,管理学家、经济学家从不同视角对技术创业分析研究的精辟观点,充分吸收了创业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动态。这样,一方面可以开拓读者的眼界,展示创业成功者和大师们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也可使读者从他们的创业经历中领悟出创业的真谛。相信这样的编排对提升读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促使其深入思考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为了更好地反映技术创业的最新动态,编者在本书中设置了技术创业新发展的章节,介绍了最新的技术创业理论;在相关章节,还增加了技术创业团队冲突管理和创业者的压力管理等内容以体现本书的实用性和特色。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曹扬负责编写第五章和第十章,姜伟负责编写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池丽华负责编写第三章和第四章,张洪雁负责编写第十五章、第十六章和全书的校对工作,魏拴成编写了其余章节,并负责全书整体结构的设计、统稿和修订。
清华大学出版社刘志彬先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本书中绝大多数创新思维游戏,来自于Dave Gray等著,方敏等译的《创新、变革&非凡思维训练》一书。
在书中,编者引用了许多中外成功创业家、管理学家的语录和照片,这些语录有来自正式出版的图书报刊的,也有来自互联网的,因为篇幅原因,只注明了创业者的姓名和所创立企业的名称、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姓名,而没有给出语录的出处、照片拍摄者、案例原作者。书中的案例分析中引用了许多中外创业的案例,编者对案例进行了整理和改编。
对帮助过本书编写的所有人士,在此一并表示衷心致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和研究资料,书后列出了主要参考资料。限于水平和时间,难免仍有疏漏之处,敬请谅解。
尽管在正式出版前,本书的主要内容已经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了三个轮次,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的缺陷在所难免,殷切期望能够得到读者和同行专家、学者的批评和指正,以便本书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魏拴成曹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