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国家文化管理是文化管理学研究的基础性领域,而西方国家文化管理体制则是这一领域内的重要研究命题。因此,“西方文化管理概论”是文化管理专业的基本课程之一。

  为了对当代西方国家文化管理体制的转型建设和改革发展有一个较为整体和正面的了解,本书遴选了近20个西方发达国家(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奥地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士、瑞典、挪威、爱尔兰、丹麦等),并力图从现代文明转型和发展的意义上考察、阐释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文化管理体制的建构和演变。

  笔者认为,当代西方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根本上是在人类的现代文明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冲突中生成和演变的。这就使我们有可能从中挖掘出一些具有现代文明的一般特质和价值取向的国家文化管理的观念和实践,并对现代国家文化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制度形式作一些界定和阐释。本教材共分八章,第一章当代西方国家文化管理体制的沿革与现状,在考察了文化管理的观念在西方国家产生和成型的基础上,对文化管理的概念和研究对象进行了一些界定,并从整体上阐释了西方国家文化管理体制的现代转型,以及国别性取向、区域化格局和国际化态势的地缘制度特征。第二章文化行政,从行政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发展史角度考察了文化行政概念的由来与演变,进而探讨当代西方国家文化行政制度模式的建构,以及“第三部门”文化管理的组织制度。第三章文化政策,从政策学的学术发展史意义上阐释了文化政策概念的发生与发展,介绍并分析以“一臂之距”、“文化例外”和文化多样性为代表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基本原则,译介了五个西方国家(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基本情况。第四章文化法治,从法治观念的演变、文化法治观念的现代转型、文化法治制度等方面阐释了国家文化法治的基本概念及其制度形式,分析了以国家文化主权、公民文化权利和“形式正义”文化法治为核心的现代国家文化法治理念,探讨了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演变及其基本的制度形式。第五章文化审查,在揭示了西方国家文化审查制度现代转型的基础上,阐释了电影分级制度的四种模式,并以美国为例,举例分析了司法审查在国家文化法治中的作用。第六章文化产业,在梳理了文化产业的观念从“文化工业”、“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的演变轨迹基础上,从现代企业制度发生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了西方国家文化企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文化经纪人制度和现代文化传媒制度的制度特点和运营方式。第七章公共文化,在阐释了公共文化品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介绍并分析了以文化基金会制、文化托管制、文化招投标制和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制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形式,以及在管制改革的时代语境下,国家公共文化行政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内的管制改革,并从文化部长制、托管制和公私合作伙伴制的三种公共文化治理模式,探讨当代西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治理模式。第八章当代西方国家文化管理制度比较,以加拿大、法国和美国为例,比较分析当代西方国家文化管理模式的制度形式,探讨西方国家两大法系之间在著作权法律制度方面的异同,并以弘扬本国民族文化、引领国际文化合作、倡导区域文化一体化为代表,比较分析西方国家的对外文化发展策略。

  本书以2006年书海出版社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方文化管理概论》框架为基础,但在以下方面作了修改和充实。首先,在教材的体例上,每章的章前增加了学习目标和导言,章后增加了本章小结、本章思考题和推荐阅读材料;其次,在关键术语和核心观点上,引入了笔者主持并结项的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文化行政体制在当代西方的建构与演变》的研究成果,将“中央文化准行政组织”的概念修改为“文化独立管制机构”,并通过考察和分析,在如何判断国家文化行政体制在当代西方的建构与演变的问题上,明确提出了本书的核心观点:当代西方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根本上是在人类的现代文明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冲突中生成和演变的。再者,在教材的内容上,每章的内容都有所增加和删减,尤其是对第六章至第八章的内容作了较大修改,其中,第六章的第一、二节,更为完整地梳理了“文化产业”观念在西方国家的由来和发展,以及西方国家文化企业制度的现代变革;第七章中,在修改了公共文化的含义和公共文化服务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家公共文化管理的综合治理框架、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治理框架,并着重介绍和分析了西方国家公私文化合作伙伴制;第八章的第三节标题由“文化国力与对外文化政策”改为“国家对外文化发展策略”,并以弘扬本国民族文化、引领国际文化合作、倡导区域文化一体化三个方面加以概述和分析。最后,在文献资料的引用上,所有的网络文献资料都作了更新,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网络文献资料和印刷文献资料。

  在本书的修改和撰写过程中,笔者引用和摘译了欧洲理事会文化指导委员会和欧洲文化比较研究协会合办的《文化政策在欧洲:基本实情和趋势的概略》网站所公布的有关西方国家文化政策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欧盟委员会网站、欧洲理事会网站等相关网站的文学资料和研究成果,对被引用资料的网站和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邬智冬、班易文分别参与了第六章和第三章的撰写,在此也一并表示谢意。

  陈鸣   

  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