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文化很重要,这一结论明显是正确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文化是怎样重要的?”就文化本身来说,它既非永恒和静止不变的,也不能被视为独立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的“孤立的力量”。而更好地解释社会变化的需要则必然要求我们“将文化从命运的幻觉中分离出来,且将其与其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社会进程联系起来”。
——阿玛蒂亚·森①
区域文化的发生、发展必然要受到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与它们发生复杂而深刻的互动。这也就决定了区域文化研究应该在多种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的融会贯通、多重(多维)交叉中展开,如文化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方志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等。
区域文化(地域文化、地方文化)研究的兴起在中国已经多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区域历史研究为开端,以整理、记录、剖析区域经济史、区域社会史、区域文化史之间的相互关联为切入点,区域研究组织和以区域研究为主旨的各种著述与观点不断涌现,“区域文化”犹如“区域经济”显学般地成为影响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它的深层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区域文化热的出现,其重要的动力来源于地方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愿景,实质乃是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来促成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殷切期望。这种期望当然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它对于促进区域文化论题的传播和区域文化研究走出书斋起到了十分关键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无可避免地使时下许多的“区域文化研究”增添了许多急功近利的色彩。尤其是在近些年,因为区域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资源禀赋变得愈加重要,争某某文化源头,争某某历史名人,召集论坛、会议宣示正宗,在媒体上相互贬低,总结区域文化精神的“千篇一律”等乱象不时出现。各种不切实际的商业炒作味道越演越浓,短时间内虽能造成轰动效应,但其长期效果却必然是使区域文化的概念被“泡沫化”。过度的“虚化”和“策划”大大降低了区域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非但使它在探讨社会秩序、文化生态、文化政策、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方面无法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对保护文化多样性、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究竟能产生多少有意义的社会价值,令人 堪忧。
我们认为,“无论是全球本土化带来的文化寻根以及开展不同区域间文化交流、对话的需求,还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增加每个人的选择机会、丰富人类精神生活、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需要,其实都是在推动区域文化研究朝着不同区域间存在的文化多样性、差异性问题这一核心指向来进一步展开。与此相对应,区域文化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也就不应该只是梳理本地文化发展脉络、概括区域文化特征和区域人文精神、彰显特定区域文化在国家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和优势地位,而是要回顾、反思各种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以增进人们对区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并最终使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能够在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发展活力、维护和平及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参见本书第二章第一节)为达到此目的,有必要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相关学科、主要研究领域等方面将区域文化研究纳入一个统一的、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内。这不仅有利于开展对区域文化的集中和深入的研究,探寻区域文化发展的深层次规律和总体趋势,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主动了解、认识区域文化的内涵及价值。
围绕上述主旨,以梳理区域文化的概念、表现形式、基本构成、主要特征、理论框架、主要问题等为主要内容,我们编写了这本《区域文化导论》。
本书可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了解区域文化研究所用,也可供有关研究者作为深入探讨区域文化论题的参考。全书共分六章,由林艺、刘涛共同执笔。由于区域文化涵括的内容浩瀚庞杂,所取参考文献有限,书中谬误与挂一漏万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① [印]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M].李风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9-90,94,97-9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