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一.渡船通往理想彼岸

生离死别,爱与被爱,是少年人痛苦与幸福的源泉,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来自生活,也来自阅读,它构成了少年人生旅途上最壮美的情结。有了这个情结——应该说是阅读的情结,我们就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垫高远望的视角。随着岁月流逝,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最能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的,是通过阅读获得的对理想的追求。 

“经典阅读”即是我们通往理想彼岸的渡船,她或许正蕴藏着生离死别,也蕴藏着爱与被爱,当你以体验的心态,以直觉的感受,和作品中主人公一同悲苦,一同欢笑时,你一定会发现,过往日子里那些豪言壮语般的口号,那些充盈着理性思考的说教,会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而唯有通过阅读,才能够探寻生命的困惑,叩问命运的悲欢,窥见成长中的人生况味,才能够在摒弃道德说教的前提下,洗涤我们的灵魂,修茸我们的气质,提升我们的境界,升华我们的思想。这样,我们的目光将突破成长的困境,看见彼岸盛开着的理想之花,从而缩短抵达的进程,让成长变得既惊心动魄,又丰富厚重;让个体的生命变得既充盈着情感色彩,又承载了更多甜蜜的苦涩。而这,正是阅读的魅力、成长的魅力。 

打开经典作品,你会发现,原来,摆脱平庸阅读,远离成长的盲道之后,再乘上这条渡船,生命是如此具有了活着的意义,如此具有了高贵的意义,如此具有了走进精神至高境界的意义。

二.让精读像花儿一样开放

    有位作家曾就少年阅读问题说过这样的话:“他看到玫瑰,他长大了心中就有那朵玫瑰。”如果你在懵懂的那一刻看到的是玫瑰,那么,这朵花儿将会伴随着你,和你一块成长,也就是说,它将永远地驻扎在你的心中,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你会像玫瑰花儿一样,那么纯洁,那么纯净,那么高洁,那么璀璨。由此可见,生命处于成长阶段的时候,阅读对于少年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甚至关乎他一生的养成、一生的探索与积淀。它包括对作品本身的阅读、作品构思的分析,甚至是作品技法的研究。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研究不同于专业人士,却是扎实提高写作水平的不可或缺。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对经典作品进行大量的泛读,还需要对经典作品进行更为深入的行之有效的精读。《名家名作细读赏析》即是专为解决精读而写的一本学生用书。

说到精读,可能有点老生常谈,但如果说到形式和内容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互补性,就必须严肃对待了。我的意思是,不管人们如何渲染内容的极端重要,我还依然固执地认为,形式和内容谁都不会是赢家,二者之间永远维系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微妙关系。

只有这样,我们的精读才会像花儿一样开放。

当然,正如人们所了解到的,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内容有时候可能会大于形式,而形式有时候又有可能会大于内容,二者之间的把握和拿捏,需视具体情况而定,而绝不能在阅读时或下笔时主观性地偏废其中的任意一种。其实,在更多的时候,外在形式可能会超越内容的表达,也就是说,再好的内容,如果缺乏形式美,就很难引发读者心灵的愉悦。这就如同做菜,再丰富的原材料,如果欠缺好的佐料和高水平的厨师,你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来吗?

如果我们未能适时地运用误会、巧合技巧,或未能适时地运用伏应技巧,或未能适时地运用渲染技巧等等,仅仅是内容的集中展示、事件的过程描写,读者还能够获得我们所期待的震撼效果吗?

    本书的做法是,突出技巧和细节的分析,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入手,让读者在对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认识中慢慢地被渗透被浸润。

具体地说,以内容为切入口,捕捉作者在作品中所运用的有助于凸显主题以及刻画人物性格等等的章法技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赏析慢慢地积淀一些诗性的感悟、灵气的提升,以及细节的把握、构思的艺术性考量,这比只讲内容而忽略技巧或只讲技巧却忽略内容更有成效,我们称之为“活用技巧的讲解”,它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击败单纯背诵技巧概念或根本不涉及技巧的学习模式。

三.写作技法生动地活在我们心中

    本书精选了技法鲜明,构思精巧,具有可读价值的、经时间长河的淘洗和筛选的短篇小说及散文,构成细读、赏析体系。其特色有三,一是行文中以夹注的形式重点解释语境中所遇各种技法,并在文尾分层次地对作品技法进行细致分析;二是采用讲座式、对话式、生动鲜活的、不故作高深的语言来分析作品,力避僵死的词语、说教的口吻,从而营造一种面对面的、很世俗化的平民氛围;三是通过所提供的经典作品及分析文字,使读者能穿越过往的阅读盲区,熟识写作技巧以及技巧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的灵活运用,从而积累阅读经验,突破写作关隘,实现构思飞跃。

全书根据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所遇难题进行排序,分为:整体风格、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艺术辩证法等等。如果某一种技巧在作品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则将在夹注中标出,并解释该技巧在语境中所起作用;而当该技巧再次在其他作品中出现时,则将再次以夹注的形式解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这样,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一些概念化技巧因为其活用的频率不断升高,也就是多次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而获得深化,从而在脑海中产生印痕,这印痕既有概念化色彩,又因为连接着故事的窗口,故能产生吸收效应,使读者获得鲜活的动感情节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随之留下深刻印象。这样,当艺术表现手法游走在字里行间时,我们记住了故事及人物,技巧当然也就活在了心中。

    本书兼顾少量的童话和科普文,小说数量稍多,散文其次。小说之所以选

得多,是因为孩子的阅读基本还成长于因故事精彩的吸引力而打开书的阶段,因

此多选,应在理中。

四.艺术表达是一种智慧

    此刻我的脑海里突然闪过“聪明”与“智慧”这两个词,这样的一闪念在过

往的时光多有体验,为什么呢?因为实在来说这两个词与“阅读”的灵魂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不说说它们,似乎凸显不出“阅读”存在于世的强烈印痕。

    什么是聪明?词典上的基本解释是:天资高、记忆和理解力强;什么是智慧?

词典上的基本解释是:通过实践反复渐进证明了的,通识证悟而来的大识叫智慧。

据我理解,某种程度上,聪明基本不被知识统摄;智慧却必须由知识所奠基。我

们常常听到有人赞美某小孩很聪明,那是说那孩子具有原始智慧,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由知识奠基的智慧,也就是通过书本获得的大识。同样的道理,我们常常听到某人评价某经典或者作文如何如何的好,却并没有说出所以然来,听者始终如坠五里雾中。总而言之,他用的是我们日常通用的赞美语言,而非技术性语言;他用他的聪明营造着热闹喧嚣的氛围,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由此可能会误导正在希冀提高写作水平的学生们。准确地说,他顶多涉及了内容之美而没有顾及形式之美。因此,在提高写作水平这个方面,如果侈谈阅读(盲目阅读)将走入死胡同,而以智慧之力,深入作品灵魂,分析作品技巧,当是获胜法宝。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所选作品的作者非常重视章法技巧的灵活运用,从而有

可能凸显出厚积薄发的内蕴、撼人心魄的构思、自出机杼的创意、心手相应的文辞。因此我盼望着,每一位读者通过观摩经典作品及夹注赏析,视野会更加开阔,构思会更加新颖,技巧会更加娴熟,所写内容会更加丰满。而这,也正是《名家名作细读赏析》一书的终极目的。                 

生离死别,爱与被爱,是少年人痛苦与幸福的源泉,也是我们的经典作品所要传达的永恒的主题。我们从阅读中可以获得这样的历练,并且还能寻找到作家将故事情节传达到我们心灵的原野并使我们震撼的具体原因。若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回答是:艺术能解决这些问题,艺术技巧能助你提升顿悟的能力。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声写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即以蝉的噪声反衬零件的幽静,以鸟的鸣叫反衬山涧的幽静。如果我们摒弃艺术表达,那么就只会反复地说“安静”。顶多再来个“非常幽静”,而当我们借助某一个技巧(如以动衬静)来表现之后,它所传达出来的震撼心灵的效果与所谓的“非常安静”所传达出来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它构成了明丽幽静的意境,赋予静态的画面以动态和音响,使其具有了非常丰富深刻的内涵。由此可见艺术表现技巧在作品中的极端重要性。

本书经典作品之赏析均涉及上述艺术表达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