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之一。艺术实践课程是培养个体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创新和社会需要的创造与创新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探索创造与创新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将艺术活动中的创造方法和创新途径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以往的手工教材单纯地强调技法训练,忽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技能”的外延和内涵萎缩,只有“技”没有“能”。参编人员在认真学习领会新教学标准精神、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在对北京市近四十所一级一类幼儿园教师手工能力及课程内容调查后,革新和完善了手工课程内容,开发出这本能反映职教特征与专业特色的教材,使之适应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注重强调“综合、融合”理念,突出知识融合、技法融合、材料融合、艺术形式融合,体现培养新型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同时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巧的学习,注重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艺术主题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书与其他手工教材相比,不仅重视技能和实操能力的发展,更注重人的塑造与发展,探索艺术活动与个体成长的关系,从人性的本质规律入手,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的结构和体例。

本书增加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环节,增加了儿童美术活动的实际案例,填补了理论与技法脱节问题,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容易适应环境的需要,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本书还增加了以往同类教材中缺失的关键部分:从材料入手,探索艺术活动各环节的价值,以实际生活为背景,链接智力、创造力、自我认知与“高贵艺术”,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完成艺术的自我实现。

综合上述内容,本书主要特点如下。

一、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注重创造能力和审美习惯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课内内容与拓展部分的链接问题,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和探索的方法,具备不同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具备灵活的思维模式。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做到精选内容,以理论研究为依据,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以儿童美术活动内容为链接点,学会迁移与拓展的方法与途径,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条件,体现科学性、综合性、融合性、趣味性的理念。

二、 坚持实践与分析总结结合,精讲与多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实践与分析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方式,精讲与多练是教学内容拓展、创造和实操的体现,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实现互动教学方法,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角色重要性。在每一个实践环节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总结实践中的普遍规律,从而获取学习和探索的方法。

三、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设置“主题创意模块”,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从态度、意志力、人格特征、创造力、解决问题方法、创造结果等方面进行整体性科学评价。

通过“主题创意模块”,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主题创意模块”,让学生考虑如何沿着主题创意思考,并引导学生将主题创意内容与幼儿园主题活动比较,提高提炼和总结能力,最终掌握探索主题的方法。

四、 树立道德观念,培养健全人格

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本书与自然、社会、文学、艺术及其他相关知识链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不同文化和情感,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其他艺术形象及艺术语言,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五、 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探索活动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通识课程,用主题探索模块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与方法,真正加以理解、掌握及运用,实现教学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还能学会迁移和拓展,既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这本书得以与读者见面,要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王建平、李莉、张峥、杨兆舜老师对本书撰写工作的支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相关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杨小琴老师提供的第六章第三节的精美文稿和图片,感谢北京市顺义区冯军老师、通州区王彦惠老师、密云区赵春红老师等给予的编写意见和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调查的分析工作,感谢幼儿园张爽、王宁、薛佳、丁然、李萌、周扬、刘鑫、李庆利、魏艳月、吴海月、韩爽等老师提供的相关信息和作品,感谢建设部幼儿园、丰台一幼、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附属幼儿园、大兴二幼、大兴三幼、大兴九幼、大兴西红门幼儿园、海军机关幼儿园、青塔幼儿园、三里屯幼儿园等多所幼儿园的支持和帮助。

编者2014年1月